如何评价电影《超脱》?

  《超脱》是由托尼凯耶执导的一部讲述一个拥有特殊天赋的老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电影。下面说下我自己的感受。第一次看的时候,略迷糊,但是很震动心灵。于是后来又多次观看。然而在看的更多之后,感觉一些比较,呃,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了。电影开头用为纪录片来诉说,但是到了结尾却又变成幻想式(专业词汇不太懂,类似盗梦空间)结局。这部电影一直在质疑,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所以觉得有些迷惑。

  

  通常而言,沉重、压抑的电影大家都不爱看,古木也不倾向于推荐。然而,这部号称与《人间失格》一样极度致郁的电影,却真的值得一看。

  如果此时你正过得顺心如意,请关掉这篇文章,也忘记这部电影,它会毁掉你一天的好心情;但如果此时你正独自承受着痛苦,这部电影或许懂你。

  许多影评媒体在评价这部影片时,写的标题都是“再也不敢看第二遍”“压的人喘不过气”。

  一部电影怎么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说到底,它无非是揭示了一些我们在人生中试图逃避,而又避无可避的现实。

  出乎意料的是,豆瓣上竟有30万人给它打分,评分还高达8.9。

  它在豆瓣TOP250的电影中位列121,获得了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即使没听过这部影片,海报上的男主角相信你也一定不会陌生。他就是那个在2002年凭借《钢琴家》成为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影帝的艾德里安·布洛迪。

  在这部《超脱》中,艾德里安同样贡献了精湛的演技。他身上独有的那种忧郁、疏离、敏感、睿智的气质,简直就是为这部影片量身打造的。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 阿尔伯·加缪

  影片的片名《超脱》,英文原名Detachment,指的是疏离、分离、超然。

  在影片中,男主亨利就是一个极尽所能,力图“超脱”的人。

  一方面,他选择成为代课教师而非固定教师,就是为了与学校、学生和同事之间保持距离,避免情感接触,随时抽身而退——使躯体超脱于社会。

  另一方面,他又选择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深度思考,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尽量不受外界舆论的影响和侵害——使灵魂超脱于躯体。

  这样的他,不禁让人想到加缪在《局外人》里塑造的男主人公默尔索。他们都试图以“局外人”的身份与世界共处,在自己周围筑起高高的围城。

  围城外,究竟有什么如此可怕?

  很快,我们便知道了,生活本身就是那个可怕的来源。

  在学校,亨利刚一踏入教室,就受到了学生们言语上的挑衅,和肢体上的威胁。黑人学生因他没有回应自己的提问,直接冲上讲台,将他的皮包摔在门上,警告他“趁我没揍你之前,你最好滚出去”。

  在家里,他倍感吃力地赡养着患有老年痴呆的外公。按理说,外公已住在养老院,他应该轻松许多。然而,养老院的人并不尽责,一有麻烦,就不顾白天黑夜的一个电话把亨利叫来解决问题。

  不仅如此,还有一件心事折磨着他——他的母亲很有可能是遭到了外公的猥亵才生下他,并最终因抑郁自杀身亡。

  然而,外公并不知道亨利已了解真相,还时常毫不遮掩的在亨利面前表达对他母亲的思念。这让亨利心如刀绞,却又不得不装作平静的附声应和。

  每每看完外公后,亨利都会独自坐在公交车上哭成泪人。

  回想起来,我们自己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惯于说“无所谓”、“我不在乎”,对万事装作泰然淡定的?

  大概就是在我们发现,挣扎只是徒然,现实困境根本无从改变的时候吧。

  亨利的“超脱”,与其说是冷漠、疏离、麻木,不如说是一头遍体鳞伤的小兽试图用鲜血凝成的厚痂抵御外界的伤害。成年人的悲伤不像小孩子丢了一根棒棒糖,成年人的悲伤就像掉进了海里,你在里面挣扎多久,发现还是一样,四周一片汪洋。 —— 傅首尔

  即使有意识的 “超脱”,亨利依然无法摆脱自己对他人的悲悯,和他人对自己的需要。

  在亨利的班级上,有一位名叫梅丽迪斯的女同学。她自小就有敏锐的艺术细胞,擅长通过绘画和摄影捕捉他人痛苦的情绪。然而,她的才华在她父母眼里充满了负能量,让人不安。他们在责难她古怪的同时,还不忘抨击她肥胖的身材。而这,一直都是她的痛点。在学校,同学们就常常用“死肥婆”这样的字眼侮辱她。

  倍感绝望孤独的她,在亨利的身上看到了一丝光明。

  亨利不仅博学渊识,懂得如何与暴躁的学生相处,理解他们的情绪和苦恼,还鼓励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摒弃偏见。

  他在课堂上告诉大家,“人会相信谎言,即使你明知它们是虚假的……你们这一代年轻人,被告知女人都是妓女,婊子,是被排挤,殴打,欺辱,蒙羞的对象,这是一场24小时不间断的传销式屠戮!……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头脑,阻止这种愚蠢的想法渗入我们的思想进程,我们要学会阅读……建立我们自己的信仰体系”。

  就这样,梅丽迪斯将亨利看成了自己人生的明灯,钦慕的对象,想要通过得到他的拥抱和爱意,重获对自己的认可。

  然而,梅丽迪斯的投怀送抱,却让亨利想起了外公对母亲的不堪。他本能的抗拒和后退,让脆弱的梅丽迪斯备受打击,当场崩溃。

  不巧的是,这一幕还被一位对亨利很有好感的女教师撞见了。女教师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指责亨利与学生发生了不当的肢体接触,使他暴跳如雷,错过追上梅丽迪斯与她敞心交流的最好时机。

  最终,梅丽迪斯在亨利的面前吞下自己做的剧毒蛋糕,吐血身亡。一个人可以轻易地学会不在乎,但学会在乎,却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勇气。

  除了梅丽迪斯之外,还有一个女孩闯入了亨利的生活。她叫艾瑞卡,是一个雏妓。

  亨利第一次遇见她时,她正旁若无人的与一个白发老头在公交车上做着皮肉交易,事了非但没要到钱,还被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亨利看到本不想多事,站起身就准备下车走人,却被眼尖的艾瑞卡尾随缠住,质问他为什么看到了却不管。

  亨利第二次遇见她,是在看望完外公回家的路上。瘦小的艾瑞卡独自站在一面巨大的红墙下,向亨利要钱,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吃饭了。亨利动了恻隐之心,将她带回家,给她提供了橙汁和三明治。

  他发现艾瑞卡腿上有斑驳的血迹,似乎在近期遭到了强奸。倍感于心不忍,他给她上药,让她暂住在自己家,带着她去做HIV检测。

  从来没有接受过善意的艾瑞卡,最初以为亨利带她回家是为了跟她发生关系,结果却发现亨利非但没有欺辱她,反而非常尊重她的独立意志,理解她的痛苦和挣扎,给予她真诚纯粹的关怀。这让她对亨利产生了依赖。

  艾瑞卡开始改头换面,不仅主动为亨利烹饪三餐,还会在亨利没空的时候替他去养老院照看他的外公。

  亨利感受到了艾瑞卡对自己的依赖,然而,“超脱”的惯性却也让他本能的意识到,与另一个生命产生纠缠绝对没有好下场。

  于是,他叫来了社工,将她从自己身边带走。艾瑞卡被带走时绝望的嘶吼,和对他的爱意和眷恋,都让他一度觉得不堪其重。

  然而,很快,梅丽迪斯便因为他的不堪其重自杀了。他这才意识到,在本该救赎的时候,选择“超脱”,是一件多么自私而可怕的事情。

  于是,他冲到了守护中心,准备接回艾瑞卡。在影片的结尾,他们给彼此了一个深深的拥抱。

  这不是亲人或情人间的拥抱,而是一份重量,告诉对方,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在乎你。

  这看似是亨利对艾瑞卡的救赎,但又何尝不是艾瑞卡对亨利的救赎呢?少年时,我们都自私无知,夸张那些伤痛来当作放纵的借口。只知依赖不知自救,只知索取不知珍惜。打架,滥交,还自以为是看透了生命,绝望的很酷,其实肤浅的令人发指。孩子,什么时候你开始沉默的承受加诸你身上的重量,尊重它并与它和平相处,你才真的能称为一个大写的人。——埃德加·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

  人生的诸多痛苦使我们难以遏制的想要将自我与现实割裂开来,达到“超脱”。然而,事实却是,自我与现实根本无法割裂,完全的自由意志和独立自我并不存在。

  存在本身,就连接着过去,连接着他人,以及一切。我们往往都是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确立起自我在客观世界中的存在。只有通过他人的话语、拥抱和情感,我们才能切实的感觉到自己与世界建立起了微弱却又坚韧的联系。

  就如《超脱》中的亨利一样,既然已入人生的困局,又何必挣扎试图做一个局外人呢?

  投入极大的热情,做一个荒谬的英雄,承担一份没有意义的意义,为自己和他人的存在增加一份重量,既是对自己的救赎,又是对他人的救赎。

  其实影片中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让众多观众大感压抑的也不仅仅是亨利。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局,而他们的身上,也都有我们的影子。此外,影片独特的叙事、画面和剪辑风格,也极大地加深了沉重、压抑、不安、悲伤的氛围。由于篇幅限制,在这里就不展开讲述了,留给大家在影片中感受。

  喜欢这篇影评的话,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古木说】,第一时间看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