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带孩子看《长安三万里》,吵闹、坐不住!真有这么夸张吗?
文|凝妈悟语
电影《长安三万里》很火,因为受众人群很广,正值暑假,很多家长带孩子去看电影,本来以为是孩子受教育的最佳时机,却引来很多争议。
看到很多劝退贴,说《长安三万里》不适合孩子!
第一是因为孩子吵闹
有很多网友吐槽,在电影院里,孩子们边看边背诗,吵死了,严重影响观看感受。
正看到高兴处,有小孩开始诗朗诵,家长还在一边鼓掌叫好,“真聪明”,不觉得会影响别人感到不合时宜,反而认为很光荣。
更有网友上升到一定高度说,电影院是公共场合,不能大声说话是基本素养,孩子背诗,家长应该阻止,不能纵容。
第二是因为孩子坐不住
还有的反感孩子不断上卫生间,有两三岁的小孩子出去三四次,不仅进进出出光看后背,还要听孩子大声吆喝“我要尿尿”。
也有的评论说,孩子根本看不懂,不耐烦地问“怎么不是机器人?”“什么时候结束?”
有的实在坐不住了,哼哼唧唧20多分钟,妈妈才把他拉走,让网友错过了最精彩的《将进酒》。
网友们评论说,孩子对电影没兴趣,看电影不在状态,跟什么风呢?
真有这么夸张吗?我的体验怎么大不相同!
二宝5岁,前阵子嚷嚷着要看电影,他正好喜欢唐诗,就带他去看了《长安三万里》。
我们看的那一场,大多是爸爸或妈妈带孩子去观影,犹如开了儿童专场。孩子年龄不算太大,大都是小学低年级的样子。
孩子们偶尔会吟诵几句诗,或者问一下大人某个瞬间的历史背景,但是声音都很小,在宏大的音响效果里,并没有任何突兀之感,完全不会打扰到任何人酣畅淋漓地观看电影。
我听到有孩子背诗或者跟爸爸妈妈讨论剧情,倒是很佩服和羡慕,并没有影响我的观影体验。
也有孩子会在中间去上厕所,但是很快就回来,一直看到最后,直到等读完诗、出现字幕才有序离开。
这种情况应该不是个例。
有很多朋友评论说带孩子看电影时氛围很好,孩子也很尽兴。像5岁、6岁、7岁、8岁、9岁、10岁这个年龄的孩子都能全程全神贯注、看得津津有味。
为啥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其实还是和家长引导有关,带孩子看电影也需要做一些准备,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在孩子年龄合适的时候去看电影
孩子的专注力时长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4岁以下的孩子专注力还不到10分钟,4-6岁专注力也只有10-15分钟,太小的孩子看电影的确坐不住,所以要慎重带特别小的孩子去看电影,一般建议6岁以后再带孩子看电影。
《长安三万里》接近3个小时,对孩子考验很大,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情况。我家二宝属于看动画片坐得住的孩子,他又想去看一场电影,所以就带他去了,这是他第一次看电影,感到新奇,所以虽然5岁还不到6岁,也能坚持下来。
其次,在看电影前和孩子做个约定
孩子也多数属于话唠,表达欲望比较强烈。但是共情能力较差,不能控制自己的音量,很容易影响别人。
所以在看电影前要给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告诉孩子:
电影院是公共场所,不像在家里的私人空间,尽量保持安静,如果必须说话,声音要小一些,以免影响他人。要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不能站起来或者踢前面的座位,做一个文明的小观众。
小孩子虽然爱说好动,但是他又很听话,只要我们说到位,他都能做到。
最后,积累一些背景知识
孩子之所以坐不住,是因为看不懂,没有找到触动自己的兴趣点,无法引起共鸣,如果想让孩子能看下去,就要积累一些唐诗、历史知识,让孩子有一种熟悉感。
看到一个评论很有道理:看《长安三万里》是有门槛的,不是票价而是文化,是阅历,是家国情怀,是历史底蕴,是浪漫主义色彩,是民族自豪感,是没有生活在盛唐只能从一些角度窥探古人的种种精神情操。
二宝坐不住的时候总能被故事情节拉回到座位上,比如开始的唐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中间的岐王府让孩子想到“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后面的“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孩子大爱的《早发白帝城》。
看到很多朋友分享了孩子的观影情况:有7岁孩子,看完电影能说出很多诗人的名字。有8岁孩子跟父母讲了很多电影外的大事件。有六年级的孩子对诗人、作品如数家珍,还带同学二刷去了。
他们都表示孩子对唐诗、对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不仅能看进去,而且看得很兴奋。
所以,带孩子看电影之前,先了解唐诗和历史知识很重要。不为孩子能掌握多少,只是有个印象,能把电影看进去,激起更大的兴趣即可。
写在最后:《长安三万里》以动漫形式,用高适和李白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丰富而浪漫的诗词文化,孩子观看后能引起共鸣是好事。出现坐不住、吵闹的情况并不普遍,应该予以理解。作为家长,我们也要引导孩子,享受电影的同时,注意言行举止,防止干扰他人。
我是@凝妈悟语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