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上的社会责任——从生命伦理学到生态伦理学

  

  

  刘  欣(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刘欣,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生物高级教师,北京市西城区生物学科带头人,先后在《生物学通报》等刊物发表过十几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得“西城区优秀教师”“西城区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癌症晚期患者,我本来就时日不多了,现在我的生存质量非常差,痛苦不堪,而且每天都无谓地花费着大量金钱,我希望能够安乐死,让我有尊严地死去。”“作为患者的孩子,我希望尽可能延长父亲的生命,我不希望父亲安乐死,可以用别的医疗手段减轻父亲的痛苦,钱没了可以再挣,人没了就是真没了,哪怕多活一天也行啊。”“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的责任是延长患者生命和减轻患者痛苦,现在这位患者的情况让我感到很矛盾,我想还是尊重患者自己和家属的决定吧!另外,从我个人的角度上看,我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就算安乐死合法化了,我也不愿意去给病人执行安乐死!”“作为一名关注安乐死问题的记者,我担心安乐死合法化会引起社会的道德滑坡……”

  这是在讨论什么呢?原来,这是北京师大附中高二年级校本选修课——“生命伦理学”的课堂,同学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安乐死合法化的问题。

   ▲学生在“生命伦理学”课堂上讨论发言

  2003年,北京师大附中与日本筑波大学的Darryl Macer教授合作,参加了他主持的国际课题“跨文化信息时代公民的生命伦理学教育”,在国内中学中率先开设了“生命伦理学”课程。生命伦理学是一门生命科学与伦理学、哲学、法学等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关注解决生命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和使用生命科学这把“双刃剑”,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善待他人,希望学生在成为社会人之后,能够用法律和道德约束科学,用科学造福社会。

  理想很丰满,然而现实很骨感,一无教材、二无先例,这课怎么上?生物教研组的全体老师群策群力,一方面向先行者取经,去参加Darryl Macer教授组织的国际研讨,去旁听大学的生命伦理学课程,去研读相关论文和大学教材;一方面分工合作的实干,每个人负责开发一到两个专题,备课、上课、带学生去研究机构参观和去临终关怀医院做义工、写案例、编教材……经过一轮轮实践,最终保留了“人类基因的价值与隐私权”“艾滋病与伦理”“干细胞研究中的伦理问题”“辅助生殖”“克隆技术”“人体研究”“人类瘟疫”“转基因技术”“脑死亡”“安乐死”“临终关怀”“器官捐献与移植”等十几个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科学背景介绍加真实案例讨论的模式,力求让学生学以致用。

   

  

  ▲Darryl  Macer教授在北师大附中做生命伦理学讲座

   ▲学生到临终关怀医院做义工

  经过几年的努力,课程越来越成熟,吸引的学生越来越多,常常在选课系统一开放的时侯,名额就被一抢而空。“生命伦理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也获得了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最重要的收获是学生观念的变化,同学们在课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生命伦理学的学习,让我们知道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要遵从道德指引……尊重生命,才能研究生命,造福生命!”“这门课程横跨自然与人文科学,令我重新认识一个人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生命伦理的很多问题没有两全答案,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与讨论。”

  在十几年的生命伦理学教学中,生物教研组的老师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有了新的想法:生命伦理学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然而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是社会共识,但是“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在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两难问题上该如何抉择?……”这些问题如此重要,在中学阶段却没有专门的相关课程,只在生物、地理等学科中略有涉及,有没有可能再开设一门“生态伦理学”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家庭、社区、国家甚至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呢?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践行。生物教研组的全体教师们又一次像陀螺一样忙碌地转了起来,我们尝试开发了“政治生态伦理——资源分配与跨境污染、CO2减排与公平发展”“资源生态伦理——水资源、森林资源”“企业生态伦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消费生态伦理——生态旅游、绿色消费”“自然生态伦理——动物福利、野生动植物保护”“人口生态伦理——人口问题、生态城市”“科学生态伦理——核安全”等七个大专题、十几个子课题,先后在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开展了教学。

  除了努力做好课堂教学,还把专家请进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给学生开讲座,带学生走出去——去猛禽救助中心学习,去调查北京市的水污染状况,去自然保护区调查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等。此外,学校还鼓励和指导学生做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校园和社区宣传活动。

   

  ▲学生在猛禽救助中心体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学生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进行森林资源调查

  

  ▲学生对北京市水污染状况进行取样调查

  ▲学生在社区进行树木保护工作

   ▲学生在校园开展“动物福利——救救月熊”宣讲活动

  如果说生命伦理学课程重在观念养成的话,生态伦理学课程更是收到了改变行为的效果。一位女同学在课程结束后的反馈活动中说,“我喜欢牛仔裤,以前一年至少要买四五条,上了绿色消费的课我才知道生产一条牛仔裤居然会污染这么多水,我这都半年没买了,以后就算买也不买那么多了,要买就买条好的,好多穿几年!”

  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物教研组的全体教师不满足于“生物学知识的传递者”这样一个角色,更希望自己是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工作者,生物教研组最大的愿望,就是若干年后,当自己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时,能成为主流价值观的传承者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者。

   ▲北师大附中生物教研组的老师们与学生在一起

  本文为原创文章,其他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bsdjcjyjc@bnup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