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精选:2022届高三模拟题优秀作文12篇!
2022届高三各地最新模拟作文试题及范文汇编
01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诊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
“人”,强调自我,小我,是特立独行,也会孤独寂寞。
“从”,表示相随,相伴,我追随人,也有人跟从我。
“众”,指多人组成一个群体,可万众一心,也可能盲目从众。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作文提示】该题从汉字形体入手,背后却是对于时代的隐喻,很是巧妙,写作时候,关键在于写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佳作】
小我也有巨大的能量
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古之有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我看来,人多才有的力量,归根究底源于个人,即便是小我,也能够发出巨大的能量。
其能何巨?小我虽小,日累成巨。我们认为一个退休的教授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但正是70多岁的退休教授肖鑫,连着数十年省吃俭用,将涓涓小流汇成达70万余元的巨流,付诸医学教育事业;我们认为一个盲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但正是盲人按摩师朱丽华,坚持免费教授残疾人技艺,免费为军人提供按摩治疗,日以继月,帮助了千余名残疾人,千余名为人民服务的军人;我们认为一个退休的装甲师士兵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但正是退休数十年的陈荣超,与妻子一同省吃俭穿,将平日的苦涩化作两所希望小学学子们的甘甜。他们都是平凡的小我,但他们都选择尽力做些什么,于是小小的力量变得巨大,为社会撑起一片绿荫。
其能何巨?小我之巨,在于先驱引路之贡献。在那个非洲人们饱受苦难的时期,是史怀哲抛弃优越生活,去非洲行医与疟疾抗争,“非洲之父”带给了非洲人以希望;在民国刚刚建成,民众饱受封建思想荼毒时,是鲁迅以一人之力发出呐喊,指明精神与文化的方向;在中世纪欧洲人普遍信奉“染色盘式”遗传时,是孟德尔多年种植豌豆,开拓了遗传学正确的先河。还有达尔文、伽利略、邓小平……他们都是敢于开拓的小我,无论是社会文化、科学政治,总要有那么一个小我先挺身而出。这样的小我,背影是巨大而伟岸的。
当然,小我也有小我存在的问题,小我行之不当也会导致大错误。伟人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犯错;建立不世之功的韩信,因为被名利蒙住了双眼而犯了错,而具有不世才能的希特勒,更是因为种族主义、纳粹主义而犯下滔天大罪。由此看来,小我也会犯错,所以独立独行之人更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否则不免落入深渊。
2020年,这个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国家从一片热闹喜悦中沉寂下来。可每当灾难来临之时,总有一些人能够以小我之力带领众人穿越困难。从84岁的钟南山院士逆行赶往武汉,到张伯礼院士行大医之道传承中医药文化,从铁人张定宇奔波在战役一线,到陈薇院士“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豪迈与力量……没有这些小我的巨大能量,怎能安定民心?
从则有伴,众则有力,但我独爱人之小我,即便是小我,也可以发出巨大的能量。安能言萤火之微不能及皓月之辉哉?
【解析】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写好作文的前提保障是审准题立佳意。所以先细读材料,审清题意确定题旨。
材料主体由四段构成,都属于对汉字的注解内容,后三行是对第一行中三个词的具体阐释,可见是总分关系。立意若是综合而言,取自第一行(段):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但开口太大不好写,所以可以适当放宽审题,从四段中哪个角度立意都可以。
1.从“人”立意——个人的作用
选“人”的立意,谈独自、特立独行可以,但单写独立,谈孤独寂寞的价值就偏题了。因为第二则材料是从褒贬两个角度辩证而言的,原文语境也是在“个人”与“众人”的比较中谈“人”的。这里的“独”应是“众”的反义词。应该从特立独行和孤独寂寞两个角度辩证而言。
2.从“从”立意——谈如何从,或谈不可盲目从众
“从”这个立意,谈“行事不可盲目从”这个小切口论题可以。
3.从“众”立意——众人的作用(万众一心)
从“众”的内容关系,“万众一心”和“盲目从众”——可单独立意,也可以辩证而言,如万众一心好,但也不能盲目从众。
4.从“人”与“众”二者的关系立意——行文中能谈清二者辩证关系的文章,要高于割裂开来谈的。如独也好,众也好,各有各的好,就结束了,这样的文章显然没有把内容糅合到一起。
人与众的关系,写成谈量变与质变、谈积累——也偏题。
5.从“人”“从”“众”三者的关系立意——立意切口太大。行文中要谈三者的辩证关系,不能三者是独立的,各是各,仍然割裂。
如果仅仅是各写各的好,没有写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立意:
1.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2.盲目从众不可取。
3.万众一心,大事可成。
4.既要融入集体又要有独立的自我。
02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2年,时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的卢新宁应母校北京大学之邀,以学姐的身份于北大中文系的毕业典礼发表演讲《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她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20多年的社会生活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怀疑的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学者徐贲撰文《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评论卢新宁的观点:“怀疑本身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所有的‘信仰’,都必须建立在一些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价值之上。人们只有确信这些基本价值,即使在现实生活中眼见无数糟蹋、破坏这些价值的行为,但仍然对这些价值坚信不疑的时候。他们才可以说是真正具备了信仰。”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
在怀疑的时代,我这样来信仰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颓废、享乐之风盛行,“丧文化”大行其道,“怀疑一切”理论甚嚣尘上。然而正如卢新宁所言:“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青年人应摒弃消沉之心,直面人生,知其难,信其力,行其艰。
“朝霜暮雪,不改英雄意气。”对于真正的强者,知其难,反而会坚定他们的信念,将事情做成功。
知科技创新之难,华为公司聚员工信念之力,终于研发出领先于全球的5G技术;知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之难,朱显谟立下让黄河水变清的理想,奋斗几十年,最终使黄河入沙量减少了60%!反之,一个人如若沉溺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之中,难免会被眼前闲适安逸的表象所迷惑,失去了对现实的准确认知,也丧失了奋进的勇气。跳出自我设置的舒适圈,直面社会现状,是每个国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当务之急。
青年一代,怀着一腔孤勇踏上人生的旅途,不论遭遇何等挑战与挫折,都不要失去信仰。培根说:“不相信明天的青年,是对自己的背叛。”信仰之可贵,一在于它让我们永不失对将来的希望,二在于它还能为我们的前行之旅提供方向和力量。有信仰的马斯克倾尽家财研制纯电高速的汽车,而没信仰的国内某商人却以造车为名,将从股市收刮的金钱带到国外挥霍享受:两人的境界高低其实是信仰的有无决定的。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其难,信其力,说到底便是为了行其艰。
天津大学校训“莫从纸上逞空谈”教育一代代学子于实处用力,从实践出发,克服艰难困苦,如果只有主观认识,只有一腔孤勇,理想再好,信仰再美,成功也只是黄粱美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时代领路人之语令人醍醐灌顶,告诫着每一位中华儿女脚踏实地,用行动去开创美好未来。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我们应牢记“筑室道谋,则三年不成”的警示,带着对现状的清醒认识,怀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以昂扬之姿,以无畏之志,去行动,去奋斗。
也许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遵守规则的老实人往往一辈子都默默无闻,反倒是那些弄虚作假的人到最后名利双收,于是乎,就有很多年轻人被一些看似有经验的的前辈拍着肩膀说:“年轻人你不懂。”但我想说,未来的社会全被我们这些年轻人占领时又会怎么样呢?所以,我们必须牢记: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之下,那些能幸免于难的人不仅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所以,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世故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的生活,选择坚守理想和信仰,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这样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拥有光明,这个时代便不再黑暗;只要我们依然拥有信仰,这个时代也将不再“怀疑”。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青年一代并非垮掉的一代,而是充满希望的一代。知而后信,信而后行,不自我束缚,不妄自菲薄,不纸上谈兵,实干笃行,则中华之强盛,可指日而待也。
03
(山东省济南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人,他可以算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7万册藏书都读遍外,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读书笔记。但是,他只注意储存知识,从不创造,结果终生一事无成。
中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写有《灵宪》《浑天仪图注》《算罔论》等涉及天文、立法、数理方面的科学著作,他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伟大的科学发明,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读书与创造”的关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佳作】
读书为根,创造为花
俗话说“厚积才能薄发”,人若想成功,大量地阅读书籍来增长见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读书是基础,创造才是升华。只有创造才能将读书的价值发挥出来。
读书要能读无字之书。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又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这种“无字之书”,照今天我们通俗的说法,即阅读社会、人生、自然的这部大书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古往今来,只有大量地读书并懂得把获得的知识加工创造的人,才能有非凡的成就。众多的仁人志士,都懂得“读书与创造”的关系,懂得积累是为了创造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蒲松龄不囿于古代小说的内容,终成灵异怪诞的《聊斋》,鲁迅勇敢地对抗古文文学,使白话文的热浪在全国席卷开来。没有高迪创造性地运用建筑学知识,哪有那美妙的“高迪之都” 在西方熠熠生辉;没有爱迪生“想人之不敢想”,哪有那人类发明史上的累累硕果。
在读书基础上的积累,好比非洲大陆的尖毛草和巴西的火红花,在生命最初的日子里,日日积累能量,只待有一天,可以将潜能飞速爆发。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向我们印证着一个道理:只有学会创造才能让思想的土地上绽放出成功的花朵。
读书要细心揣摩。袁枚在“读书作文之法”上曾说过,教人读书,不但要“破其卷”,更要“取其神”。何谓“破卷取神”?他说,蚕吃桑叶吐丝,蜂采花酿蜜,人吃饭长精神,这才叫“取神”。如果食桑吐桑、采花酿花、吃饭不能消化,读书再多又有何用?荀子也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三国时董迂有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则认为:“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一言以蔽之,博览群书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细心揣摩、“消化吸收”。
如果说读书使人增识,那么创造则助人长智。
一个人若想成功,在他前行的道路上,既不能忽略书香的浸染,知识的护卫,又不能缺少自身思考与创造的激情。只有知识的根与创造的花合在一起,我们前途的大树才会枝繁叶茂,花朵压枝,果实累累。
对于读书的感受,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多读书,读好书,不断积蓄 “知识的力量”,用知识创造财富,用智慧改变生活!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型的话题作文。
“读书与创造”是一个大题目,怎样化大为小呢?先选角度,再定小题。从读书与创造的关系看,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不读书无以创造,光读书也不能创造,读书与创造必须紧密结合。
从读书的目的看,读书是为了吸收知识,吸收知识是为了创造,所以不能“只注意贮存知识,从不创造”。
从读书的方法看,光贮存知识而不能消化吸收,当然谈不上创造。从创造的途径看,只有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有所作为,一味埋头读书是不行的。
如果变换思维方向,还会产生新的话题,如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未必一定要创造等。这样化大为小,变虚为实,从少到多,听候选择。
【立意】
1.读书为根,创造为花;
2.离开读书的创造是“空想”,离开创造的读书是“死记”;
3.把读书和创造结合起来,开放耀眼的智慧之花等。
【素材】
1. 那么一味地读书,能否有创造呢?读书读死了,也就窒息了创造的活力;读书只有“读活”,完全领悟其中的涵义,善于灵活运用时才有可能创造。《孙子兵法》确是兵书,但其所述的内容策略却可推广到生活各个领域,索尼公司的管理者正是了解其内涵,看透其深远宽广的外延,从中获得了创造的借鉴,才取得了今天这样巨大的成就。
2. 有一幅漫画,是这样描述的:一个戴着眼镜的书呆子,正抱着一本《百科书》专注地看,还夹着一根鱼竿,坐在井边钓鱼!他还说:“书上说,鱼儿离不开水。”从这幅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个死读书的书呆子,井中怎么可能会有鱼呢?他居然还念着:“鱼儿离不开水。”鱼儿离不开水是对的,可是井中有鱼是错的!很明显,这幅漫画的作者是为那些死读书的书呆子,不懂活学活用的人,不懂生活常理的'人而画的!我多么希望那些读书人能够灵活一点,懂得变通一下,不要那么死古板,把原本很简单的事情想得那么复杂,那样岂不是浪费精力?大家评一评,我说的对吗?
3. 读书要学以致用。古人曾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形容“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有的人十年寒窗读的书不能说不多,但为什么会成为“书呆子”呢?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张潮曾经说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也印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04
(重庆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一滴水能独自成为大海,也没有一个春天不拥有万紫千红。但若失去那每一滴水、每一朵花的“我在”,大海也会干涸,春天终将无色。所谓“我在”,是“我在场”,是我在看、在听、在感受、在坚持。无论愿不愿意,你我都已被卷入这大历史的现场。历史流经我们,我们就要打上印记。
“我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你面向青年读者,结合以上材料,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先锋”栏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
振兴国家,不负韶华
无论在哪个时代,青年人都是肩扛社会大任,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而今,责任的大旗正向我们递来,我们应不负韶华,共同振兴国家。
历史上,对青春年华的赞美从不缺乏,同时,有志的青年对同胞的呼号也从不缺乏。周恩来发出“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的呼声,燕园学子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无不是在向当世青年呼吁:莫负韶华,与我同振国家。
青年人为何要担此重任?因为青年拥有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处在一个最具活力、创造力、冲劲的时期,易被时代感染,易无惧迈上征程,能扛时代大旗,能“教日月换新天”。有能力者若不发挥其能力会终生懊悔,青年人若不发挥目己的光和热,便是辜负了上天的馈赠,所以青年应秉承先辈精神,发扬责任意识,勇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不负韶华,振兴国家。现如今,中国仍不乏勇扛国家大任的青年。“蛟龙号”总设计师、潜航员叶聪,付出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让大国重器落地;嫦娥团队中那些90后的年轻人,同先辈合作将中国的兔子送上月球背面;哈工大那群二十几岁的青年,成功在轨抢救回了“龙江二号”并拍下了被世界称赞的“最棒的地月合照”……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年轻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振兴国家,不负韶华”。
可青年人也不全是如此有担当的。近来竟有青年网红宣称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生他养他育他的父母竟排在末位,而更重要的是他的排序里竟然不见社会与国家!这哪里是青年人该有的样子?整日沉迷声色犬马,只想“娱乐至死”“佛系度日”,从未想过对他人和社会做一点贡献,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和绝望的自堕心态。而这种人竟成为“网红”,此理论一旦扩展传播,将污染多少青年的心灵!诚应诫止之。“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我们青年人应胸怀祖国,奋发图强,像鲁迅曾言的那样:“摆脱冷气,只顾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的话,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我们应抛开尘俗浮华,勇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辜负韶华,敢于于汶汶世俗中喝出:“我便是唯一的光!”
【审题】
1.分析任务。
个性任务:“我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你面向青年读者,结合以上材料,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先锋”栏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考生要针对“我在”来谈认识。“面向青年读者”,要求考生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对象,内容要与青年紧密相关。
共性任务: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
2.分析材料。
材料先引出“我在”这个中心话题,然后解释了“我在”的内涵,并且特别提醒考生要把“小我”与“历史、时代”联系起来。综上,材料的主要内涵是,身处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个体都无法置身时代洪流之外。我们应该自觉投身时代,关心社会,为时代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成就自我。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号召青年投身时代建设,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与高考“立德树人”的理念相契合。行文中,可以联系2020年举国共抗疫这件事来写,当然也不仅限于此。
【立意】
①投身时代,成就自我。
②做胸怀天下、有担当的新青年。
③放下小我,为时代发展贡献力量。
④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等。
【素材】
1.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曾有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对于风华正茂的我们来说,应执笔趁韶华,笃志意更佳,握指成拳,聚沙成塔。“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梁启超先生之言更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勇担时代责任,在新时代书写新的历史,迎接新的辉煌。
2.青年担当,是时代之众望;青年担当,是人心之所向。十七年前,无数青年逆行出征,抗击非典,如今,许多青年沿着前辈们走过的路,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七十多年前,全国人民迎来了解放的春天,七十多年后,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投身国防建设,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修建“人”字形铁路,攻克世界难题,如今中华儿女传承这份担当,让港珠澳大桥再次见证中国力量……现今,这份早已融入血脉的担当精神传承到我们手中,我们应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跑好脚下的每一步。
3.我们是青春的一代,我们是崛起的一代。我们的肩头扛的是责任,是担当,是精于业、勤于思,是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如今,时代赋予我们重任,我们应回报时代以荣光。最好的青春含义写在摘下口罩后脸上的勒痕上,写在穿着防护服坚定的背影上,更写在每位中华儿女的心头上。
4.奉献是人类自身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奉献是发挥个人积极性和创造的源泉,能自觉追求人生真、善、美;能自自觉提自我主体素质;能融洽入集体的社会,是真诚互助的桥梁;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奉献是一种精神的开拓,寄托着多数人的支柱。奉献是为了自己以外的后人与后事,是灵魂的再现,感情的流露,事业的发展,多数人的幸福生活。那是无私的发现,是无奈的开创,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大我的创造。
5.歌德曾说:“回报等于等价的付出。”这是一种新的启迪。我们都在人生的长河中续写着生命的故事,无论何时何地,奉献必定是一个永不褪色的片断,只有真正地理解“奉献”的含义,才能为人生留下欣慰的一笔。奉献,应该是尽可能将自己最纯洁、最美好、最有价值的一切,由衷地去作赠送;应该是受益人精神到心灵都得到几分欢跃。
05
(2022届重庆市梁平区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
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以上论述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
与其苟且躺平,不如奔向远方
近来,“躺平”一词在网络上掀起热潮,更有不少青年发出“只想躺平”的呼声,这于当代青年而言,真的是所谓的“生存智慧”吗?
在我看来,“躺平”不过苟且一时,我们更应该奔向诗和远方。
“躺平”一词引发我的深思,当代青年主动“躺平”究竟是利抑或是弊?在这个时代的背景里,很显然,弊大于利。“躺平”一词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少互联网所带来的弊端。在互联网全面化,而时代却在内卷化的今日,多少青年苟且于眼前,成为一名“节奏划水大师”。原本于古人而言所不可预知的事情,却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预先测试,生活渐渐地失去了惊喜感与仪式感,变得千篇一律,导致不少青年形成“躺”知天下事的思想。
“我迈开步子,奔赴下一场山海。”这是我曾见过所能触碰到我内心深处的句子。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味躺平又怎能奔赴山海、收获幸福呢?“躺平”一词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同样爆红的“佛系”一词,二者显然师出同门。我并不否认适当的躺平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但无疑奔跑更有一番风味。倘若威廉?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亦选择“躺平”,拘泥于稳定的工作与美满的家庭,又怎会留下震惊后世的画作?假使张瑞敏安于现状“躺平”,又怎会把海尔推上世界电器舞台,成为家电行业一大巨头?假如杨丽萍“躺平”,又怎会创作出享誉世界的瑰宝《孔雀舞》呢?所谓“胸有凌云志,敢为天下先”,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胸怀大志,奔赴山海。
生活不可无标准。而“躺平”的低标准更不应该出现在当代中国青年身上。若是苗家刺绣传承人麻兴姐不以高标准约束自己,如何传承苗家刺绣精髓所在?若陈陆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如何为救洪之时将生死置之度外?若陈薇不以高标准对待科学,如何研发新冠疫苗?
人不可“躺平”,国家更不可。国际格局无时无刻不在改变,而这种改变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估算的。如今世界趋向于多极化格局,美国对中国设下的考验时刻警醒着中国万不可“躺平”!在这时代洪流之中,更应开拓进取,奔向远方。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躺平”只能逃避一时的身心受损,却永远都无法抵达诗和远方。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必须意识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时代的重担已沉甸甸的压在我们肩头,那我们,又怎能躺平?
迈开步子,奔赴山海,一览山河美景,岂不比“躺平”美哉?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学生需要综合材料所有信息,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全面辩证的思维去分析判断并准确立意。本题围绕“躺平”来分析立意。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这一现象,第二段中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认识,有人否定,认为这样意味着预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认为这是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认为“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这三种评价有肯定也有否定,也有比较中和的评价。
程民生教授认为“可不敢一直躺平”,他没有彻底否定“躺平”,他否定的是极端的、长时间的“躺平”,生活中有许多事需要我们去做,一直消极逃避是不可取的;马克思认为青年的精神和品格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和品格,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积极向上,才能担起时代的重任;宋儒吕祖谦认为“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他否定了“自安”式的“躺平”行为,认为社会需要人们积极进取才能更好的发展。他们三人的观点更加中肯、积极而理性,都指出“躺平”还是需要警惕的。对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来说,“躺平”都有一定危险。写作立意时,如果彻底否定“躺平”或许会忽视弱势者处于困境的诉求,完全支持“躺平”势必产生消极颓废的情绪;既不失关怀的温情,又能保持理性的冷静,立意才能深刻。论证时最好能由事及人,将认知的触角由具体的现象延伸到人生追求、社会风气、国家发展、文明走向的广阔空间,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生活,写出深度和高度。
立意:
1. 躺平并非向生活缴械,重在适己而行。
2. 悄悄努力,默默积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奋斗姿势。
3. 理解你的“躺平”,更期待你的奔涌。
4. 国不可一日无奔跑者,人不可一日无精气神。
5. 青春之我,当拒绝“丧文化”,不做“躺平”者。
06
(福建省莆田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也许在历届奥运赛场上,中国人的美从未展现得如此丰富,如此撼动人心。”有网友在评价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婵时说,全红婵才是真正的顶流,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网友们说,从汗水、泪水和力量碰撞中孕育出来的青春美,治愈了时下流行的“外貌焦虑”“年龄焦虑”,让人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
以上材料,给青春的你们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
除追捧颜值之风,扬中国朝气之美
当全红蝉以轻巧的一跃跳入水中,当评委齐刷制地亮出满分,相信没有人不被这个十四岁的女孩折服。她的惊鸿一跳,跳离了近年畸形的审美文化,跳出了朝气蓬勃的中国之美。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让我们对审美有了正确的认知。
犹记盛夏,奥运之火熊熊燃烧,运动健儿争金夺银,他们以汗水、泪水和力量展现中国美。
美,是由内而外的。你看,“小猴子”侯志慧举出举重队首金;你看,巩立姣奋力一掷夺金圆梦;你看,樊振东作为小将崭露头角。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帅哥美女,但当他们取得胜利,突破自己时,他们眼眸中耀眼的光,脸上灿烂的笑容,都让我们觉得,他们是最美的。这美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脸蛋与身材,而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朝气与自信,有着奋斗向上的态度,有着永不言弃的精神,这些都是关于美最好的体现。
反观当下,畸形的审美价值观大行其道,“外貌焦虑”“身材焦虑”影响着多少人的健康生活。蚂蚁腰、反手摸肚脐,锁骨放鸡蛋成为多少人心中的噩梦;为了减肥过午不食、不吃碳水、吃减肥药,引发了多少健康问题。深陷焦虑的人们丢掉了自己原有的美丽,忘记了什么是健康蓬勃,什么是朝气自信,成为了一具美丽的骨架,徒有其表。这难道是美吗?
更有甚者提出“颜值即正义”的无脑言论, 三观跟着五观走,在追捧颜值中迷失了自我。当自己的“偶像”违背道德、罔顾人伦或对历史选择遗忘而参观靖国神社后,盲从者居然为他们洗白喊冤。这样的风气必须扼制,只有除去追捧颜值之风,摒弃颜值至上的歪理,方可治愈焦虑,弘扬朝气之美。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真正的美,不囿于皮相。真正的美在于气质,在于精神,在于灵魂。奥运场上挥洒汗水的运动员很美,深入乡村进行饮水安全推广的任晓媛很美,挑灯夜读向着自己的热爱奋力前进的钟芳蓉很美。每一个人都有美的潜质,正如顾城所言“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当一个人朝气自信地向着目标前进,当一个人跌倒后也坚持站起来,当一个人的身上充满希望与力量,他就是美的。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至灵魂。诚哉斯言,再美的皮囊,没有了灵魂也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我们只有摒弃追捧颜值的歪风邪气,方可弘扬汗水、泪水与力量中孕首出的中国美,那才是值得弘扬的美。
【解析】
本题属于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网友对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冠军全红婵的评价,首先肯定全红婵“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接着指出这种从汗水、泪水和力量中孕育出的青春美的意义,可以治愈当下的“外貌焦虑”“年龄焦虑”,“让人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这暗示了我们当下应该具备怎样的审美观和如何才能具备正确的审美观这两个问题。
“以上材料,给青春的你们怎样的启发”,一可以谈正确审美观的内涵,即该追求怎样的美;二可以谈自己发展的方向,即成长为怎样的青年。
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先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再识新审美,自信绽芳华”,接着由全红婵联系更多积极自信的青年事例从正面论证,然后联系当下的“外貌焦虑”等畸形审美进行正反对比,并引发“当下该如何绽放芳华”这一思考,阐述正确的做法,最后回归材料,呼应开头。
立意:
1.弘扬中国美,砥砺青春行。
2.美是永不放弃的坚守。
3.正确审美,让青春绽放。
4.中国美,在于朝气自信、健康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
07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 年秋季高一学生将使用新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新的高中《语文》课本编写过程中,设定哪些单元主题、选择哪些作品,才能使语文学习更符合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曾引起广泛讨论。有网友列出以下主题,供大家探讨:
生命赞歌 家国情怀 审美鉴赏 科学之趣
文化传承 英雄情结 思辨创新 自然之美
请从中选择两个主题,并结合学过的语文课文,以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身份,给高中语文教材主编写一封信,表达你对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关系的认识与思考。署名为“辛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
让语文书多点刚柔并济的中国风
尊敬的主编:
您好!在前不久,我得知了自2020年开始,新高一的学生将使用新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作为一名即将要结束高中生活的学生,虽然无法在课堂上见到这本教材,但作为一名旧教材的使用者,我很期待自己的学弟学妹能在新的教材中看到刚柔并济的中国风范,而我们青年需要做的,便是通过课本,将它们继承。
这刚,是指传承几千年的英雄情怀;这柔,是指诗情画意的审美取向。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我遇见了站在北固亭,渴望带着吴钩去杀敌的辛弃疾。那时候,“国破山河在”,他仰慕孙权式的英雄,渴望成为英雄而不得。还有那“塞上长城空自许”的放翁在《书愤》中饱含热泪,只能借笔从戎。他们不是英雄,却胜似英雄。在语文课堂上,我在心中描绘了英雄的模样,他们目光坚定,满心家国。
我希望语文课本中多些这样的英雄,那么中国就多些精忠报国的栋梁。今年国庆阅兵,院校科研方阵首次亮相,他们是军事科研领域的高材生,71%是博士学历,而课堂上赞颂英雄们的朗朗书声就是他们在心中埋下的第一颗种子。
当然了,如果语文课本仅有手持钢刃的战士,不足以描绘锦绣中华。
假期游玩,我在滕王阁眺望时,看见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秋雨过后我在公园漫步时,明白了“空山新雨后”的清秀;月夜冥想,我来到满池荷花边时,感知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些美好,自然都是语文书中的恩赐。
含蓄委婉的审美取向,使得中国的诗歌走向世界巔峰。先贤们留下的不仅有美景,更有融汇在美景中的各样情感。诗人若心情大好,那景色便是山清水秀,绿叶红花,诗人若是情绪低落,那景色便是压城黑云,风急猿啸。寓情于景的手法,给了我们太多美的享受,而这种如细雨无声般的表达方式,也让浮躁的青年多了一分宁静。
如果说,东方表达是含蓄的,那么西方表达就是直接的,《中国有嘻哈》等节目是我们这一代青年所喜爱的,可我发现,越来越多的说唱作品融入了中国元素,那些湖光山色,那些细语呢喃不仅不会老土,反而使得说唱更显潮流。
于成长,英雄气概给我们风骨和启迪;于生活,审美取向给我们气质与才华。
因此,我写下这篇满载期待的文字,盼望我们的新课本多一些刚柔并济的中国风。
敬祝编安!
辛昇
【解析】
审题:明确出题人的写作要求。
要求1:选择两个主题。
要求2:结合学过的语文课文,本质就是要么以语文课文内容为论据进行论证、要么以语文课文内容的核心思想关联本材料当论点展开论证。
要求3:以即将毕业高三学生身份,本质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表述口吻,带着对语文学习的反思、沉淀来进行思考性表达。
要求4:给高中语文教材主编写一封信,此要求本质有两点,第一是对象意识,对象意识对表达语气提出要求,对表达措辞提出要求;第二就是格式,书信体,若不能很好完成书信体的格式要求,阅卷标准中肯定要扣分。
要求5:表达你对高中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关系,本质就是我们的论点最好都是围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来展开,这相当于二元元素作文,训练过的学生不陌生,头脑中瞬间反应高考论述类文本——诸子之学的“照着讲”与“接着讲”。
要求6:署名为“辛昇”,本质是统一署名,但是我的学生还需要去想想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辛——辛苦,昇,升也。唯有历经辛苦,方能学业有升,品格有升。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由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立意:
1.创新是永恒的动力
2.传承和创新并存3.万里求学,只为家国
4. 青春梦想尽在家国情怀
素材:
1.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爱,屈原屈辱投汨罗江成为万千中华魂,时时提醒我们什么是正义。因为爱,文天祥在零丁洋里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绝唱!因为爱,陆游咏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夙愿。
2. 史铁生在他的作品中曾经写道:“是卓别林的话救了我,他说:‘死,着什么急啊?’我一想,对,死是早晚的事!不死,该怎么活呢?”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对生命的热爱就成为了史铁生的心灵支柱。虽然史铁生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已经为世人塑造出了一个热爱生命的崇高形象。因为,热爱生命的人,无论是牌何种环境,总能扬起生命的风帆不断向前,向前!
3.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包含了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期待和要求。
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4. 你的目光,在黑夜中仍闪耀着灵性,只有你才拥有这样的目光,目光中似乎闪耀着晶莹的东西。荆轲,你流泪了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啊,悲歌已在易水旁响起,你提着樊将军的人头,拿着用地图包裹好的匕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之路。
为什么你要选择刺秦?难道你不知道这是死路一条?难道你不明白燕国必亡已成定局?难道你不清楚有人在深爱着你?不,我想这些你应该都知道,而且比别人更清楚。然而你放弃了可以带着你心爱的人远走高飞的选择,毅然地踏进了虎狼之地的秦国,你洒在秦国宫殿里的热血,渲染了你那光耀尘埃的英雄豪气。你使我明白要选择勇敢,选择诚信。
5.乌江旁,战马的悲嘶响彻云霄,你高举长矛,以横扫千钧之势奋力拼杀,江上漂来一只小舟,你没有选择逃亡,而是从容地自刎。你败了,彻底地败了。然而,你实际上是可以选择不败的。鸿门宴上,你可以杀掉刘邦,你可不相信刘邦的承诺,而你却没有这样做。你虽然失败,可你以英雄的身份活在人们心中。刘邦虽然胜了,可他永远被人们称为小人。乌江旁,你本可逃走,而你却选择血染乌江,当鲜血从你身上喷出的那一刻,你的灵魂得到了升华。你使我明白要选择仁爱,选择无悔。
6. 你也是一位忠臣。虽然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远大理想,却有着“生死何须顾,情义一肩挑”的强大信念。秦军破赵,兵至燕国边境,你知道,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身为燕人的你,没有退却,更没有逃避,绝世的剑法敌得过千千万万如狼似虎的秦军吗?怎样以己之力保全燕国呢?多少次夜不成眠,多少次食不知味,你原来豁达的心变得沉重起来了。太子丹的嘱托,樊於期的信任,燕地百姓的希望,使你守住一份承诺:刺杀嬴政,别无选择。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惨淡的黄昏,一位年轻的壮士踏着最后一抹斜阳,缓缓走来。一个足以彪炳史册的名字,你——荆轲映入了我的视线,站在易水河畔,你那为国分忧的爱国之心让我震撼不已。为了报效太子,更为了让我们这些燕国的子民继续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你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刺秦。此刻“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壮士,让我送你一程吧!当你“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时,我们早已“垂泪涕泣”,或许不久之后,我们就能看到你凯旋的身影。报国路,险象环生,你以如燕国大地般宽厚的脊背,负起了太子及百姓的重托,“士为知己者死”,国家多事之秋,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这一切都让我万分激赏,“回首河山空荡响,只留风雨响青萍”不会是你的叹息,“白刃临头惟一笑,青天在上任人狂”才是你无畏的精神,而这一切怎能不让我热泪盈眶,你此去也许会“壮志难酬”,也许会“英雄气短”,但你毫不畏惧,就为这,壮士,让我送你一程!
结构层次:
1.题目《让语文书多点刚柔并济的中国风》,直击主题。
2.开篇点明自己身份,结合现实,引发我们对课本内容的思考,亮出观点:我很期待自己的学弟学妹能在新的教材中看到刚柔并济的中国风范,而我们青年需要做的,便是通过课本,将它们继承。
3.主体段落,阐释刚柔的内涵,结合课文内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滕王阁序》等文章,跨越时空,多方面论证观点,内容充实,符合题意,朴实自然又不失灵动,表达准确到位,句式的灵活多样。
4.结尾段紧扣中心,重现自己观点。盼望我们的新课本多一些刚柔并济的中国风。
08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景区泡脚、乱刻乱画到因飞机延误而大闹机场,从公然“霸座”到任性拉下高铁紧急制动阀,从重庆公交坠江悲剧到高空抛物致人死亡……近年来,关于国人文明素质的讨论也一直都没有停过。
如何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文明,是一个迫切需要厘清和解决的时代课题。有人认为文明素质的高低取决于道德素养的高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德育先行;也有人认为文明素质的高低取决于规矩是否严格、制度落实是否到位,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管理先行。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写一篇文章,说服持另一立场的人。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
沉疴需良药 痼疾当猛医
固然,春风化雨更能润花红柳绿;当急,沉疴痼疾已难被温柔唤醒。如果国民素质的种种乱象,已如被虫蛀鼠噬的枯树,我们还能仅仅以“春风化雨”的德育来温柔呼唤它们的春天吗?我们应当机当断、严惩乱象、树立新风,如同在医好“病”的基础上,才能用“保健”的方法维持秩序。
德育如同春风唤醒生命内在的春意盎然,规矩如同园艺培养生命应有的健康勃发。先有内心严格的道德律,德育才能起到作用。
我们需要明确自由的边界,而不能放任自我一味张扬。“中国式过马路”不遵守红绿灯的简单规则,难道是不懂得这简单的规则吗?不,这是以所谓的“灵活变通”践踏着纪律本该铁硬的绳锁。“景区泡脚、乱刻乱画,大闹机场、公然霸座,难道是不明白什么是公共场所、什么是他人的利益吗?不,这是以所谓“自由、任性”过度放飞自我、忽略他人、自私自利。在现代生活中,物质生活的丰富极大满足了个体需求,自我利益不断被满足、膨胀,忘记了他人。这是现代社会人们不文明的根源。
面对这些“小事”上人们的自由而不自觉,一味地说教往往苍白无力,严明的纪律将是束缚自由最明确的疆界、最有力的界限。这些细节人们往往懂得却不自制,这就需要绳索重拳以遏制乱象。反之,只凭德育的软风是吹不散雾霾和垃圾的,沉疴必须猛药医。当对细节的明确规定以铁律的方式严格执行后,良好的风气局面会最有效率地形成。中国古代的军令状、岳家军,外国的西点军校,都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战斗力强的典范。对这些细节处反复以纪律约束形成习惯,这本身就是一种德育培养。像是小树可以用修剪、捆绑的有力手段使之挺立,所谓“德育”肯定是以从最小的细节严格落实开始的,否则,一味“德育先行”只是纸上谈兵。
管理公众形成秩序需要缜密严格的制度,人心向善自我生长依靠内心的良知。制度与德育发挥作用的范围从来不同。比如同是食品安全,只靠善待他人、不一味追求利益的德育为先,是无法遏制假冒伪劣的。古有同仁堂对诚信的追求:“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敢省人工”,这源于自律更基于明确的规范;今有餐饮业“刷碗必刷七遍以上”的明确条文。越是明确细致的规定,越能给道德以清晰的指引;越是严格细密的执行,越是给道德以最充实生动的实践。
古人云“小处不可随便”“天下大事必做于细、难事必做于易”。国人文明素质、道德树立,让我们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开始,细规定、严落实,严格秩序,像商鞅立木为信,言必行、行必果,相信我们的文明习惯会一点点养成,我们的社会风气会逐渐变好。那时候,像春天从每个人心上缓缓萌生。如此,先规范,后德育,基础牢固、步步扎实,这是不是比空泛呼唤道德的“空中楼阁”更可行呢?
【解析】
审题:本题材料罗列了生活中不文明的现象,提出了两种观点,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是德育先行还是应该管理先行。两种观点之间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互统一,无论选择哪一种立场,都不可完全否认另一方。写作时要紧扣“先行”进行写作,同时注意写作任务。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写一篇文章,说服持另一立场的人。因此写作时如果选择“当下应该德育先行”,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当务之急是以优秀文化推动文明风尚建设,提升文明素质。如果选择“当下应该管理先行”,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文明素质的养成需要“化”,更要管。
写作任务: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说服持另一立场的人。
立意:
(1)以优秀文化推动文明风尚建设;
(2)文明素质的养成需要“化”,更要管;
(3)德育之兴,素质之兴。
素材:
(1)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如果人不懂得礼仪,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足。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的说,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国家的脸面。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生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画;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那些不文明的现象深恶痛绝;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总是对同学的言行耿耿于怀,而我们对自己却从不在意;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却不屑于说对不起。
(2)有人说:道德是石,敲出和谐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也许这就是我们人类的社会和其他动物群体的本质区别,有了道德,“人”字才能理直气壮地大写。“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道德是国家破碎时最好的缝合剂,道德是社会崩毁是最好的镇静药,道德是人们绝望是最温暖的心灵安慰。“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贝多芬都已经做出了证明,你还等什么?快献出你的道德啊!不管什么时候,道德都是那样重要的。
(3)有时,道德就是那么简单。在班级里我们可以帮助同学
解决一道难题;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主动为年迈的老人让座;在街道上我们只需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屑、一个易拉罐;在家里我们孝敬长辈、热爱后辈;在学校里我们尊师重道、坚持真理;在社会上我们遵纪守法、坚持正义。没有道德的世界,国家会变得脆弱,社会崩毁,连人的心底那到最后的防线都会瓦解。郭沫若说过,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我想,一个社会最悲哀的事情就是丧失道德。因此道德不论在人的心灵,还是对于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09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调查显示,十年前,年轻人择业更倾向于“教师”“医生”“警察”“建筑工人”“手工业者”等传统职业。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传统职业没有发展前景,赚钱少,工作累。他们更青睐网络主播、电子竞技运营师、密室NPC、收纳师、调饮师等新兴职业。
材料二 马克思在《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思考》中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以上关于“择业”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佳作】
择心之所属,立利国之业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作家路遥曾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了解自己兴趣,发现自身特长是职业选择的依据。很多人艳羡网红,向往成为主播,其实并非源于兴趣,而只是想像李子柒“一夜成名”,如李佳琦“一夜暴富”,只需对着屏幕笑靥如花,便有打赏源源不断。还能告别秉烛的夜晚,告别如山的试卷,告别酸涩的眼和僵直的背。想当网红,不过是想避开寒窗苦读的苦与泪罢了。这种选择的背后不是理性的思考与责任的指引,只是拒绝奋斗的颓丧,是目光短浅的浮躁与功利。
诚然,职业选择应与自身的需求有关,但这种需求不能单单是物质需求,那应该是自身的完美。按道理来说,选择新兴职业未尝不可。社会是一部完美的机器,每个人都是这部机器的一个零件。传统的职业有人选择,新兴职业也有人选择,这部机器才能真正完美运转,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如果年轻人都向往新兴职业,那么这部机器就会运转不灵,许多零件也因为选错了自己的位置而遭遇损失。
职业的选择还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都与我有关”,无数人对此作出了生动的诠释。58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青年人扎根塞罕坝,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在风沙肆虐的的茫茫荒原创造了绿色事业;同在那一年,年轻的樊锦诗深入大漠,在艰苦与孤寂中坚守半世纪,以保护敦煌为终身事业。还有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到最贫困山村的秦玥飞,疫情当前不计报酬的最美逆行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他们自觉践行的择业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才能在每一份职业中无愧于心,才能实现自身的完美与人类幸福的统一。
诚如马克思所言,在职业的选择上,个人的完美与人类的幸福并非敌对、互相冲突的。时代与祖国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职业选择,我们的奋斗与收获,也能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为时代的幸福增色,这是一个成就与自我成就的过程。将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统一,融“小我”于“大我”,则涓滴可汇聚成汪洋,个人与时代共成长。
愿我们摆脱不劳而获的思想,带着热爱,选择理想的职业并为之奋斗,做时代中的一颗星,点缀时代的天空,让更多人分享璀璨星光!
谢谢大家!
【解析】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为引语式材料。
两则材料,一是当今社会现象,一是前人经典论述,都围绕着“择业”这个中心话题。
材料一通过对比,指出了当今年轻人择业时的一种倾向:更愿意选择新兴职业,更在意职业的发展前景、收入以及工作辛苦与否。这种选择的背后,体现的无疑是新时代背景下年轻人的新的择业观,当然也是种从自身出发、成就自我的现实利益考量。
材料二则引用马克思关于如何择业的论述:择业应兼顾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二者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前者可以构成实现后者的前提条件。这一论述体现的是从他者出发、成全他人也是成就自我的择业态度。
两则材料所呈现的命题意图也比较明显,即希望今天的年轻人在择业时妥善处理好人类幸福(成全他人)与自身完美(成就自我)两者间的关系。
指令方面,文体指令是发言稿,要注意格式,要有交流意识;场合指令是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要结合课程的特殊性、指向性;身份指令是学生,注意措辞分寸;对象指令是同学们,要有对象意识、平等意识。
行文时要以马克思关于择业的观点为出发点,对择业时的考量作辩证分析,结合材料一反映的现实问题作具体的分析。写作时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和对象。
立意:
1.青年人应有健康的择业观。
2.青年择业要兼顾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
3.为人类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过得更完美。
10
(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盐铁论》)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④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请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佳作】
安之若素,方能翩若惊鸿
佛曰:天机不可泄露。世事沧桑,大多说不清道不明,纵使你细加揣测,又能明白多少过往,预料多少未来?所以安之若素方能翩若惊鸿。
古人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并非所有的等待都能换来春暖花开,也并非所有的坚持都会灯火通明,人的烦恼往往来自其执念。佛曰:万事皆空。人世间,刻舟求剑只能换来一场空,每个人最终都会赤裸裸地归去,一丝云彩也不能带走。但是,结果并非全部,人生这个旅途才是真正值得玩味的,你不会因为花终将枯萎而避免了一切开始。人生如渡,平常心最重要;也许命适早已经写好刷本,我们都只是入戏的戏子,所有勉强得来的结果都不会是最终的结果,安之若素,方得始终。
德国女总理默克尔,原是社会主义东德的化学工程师,她依然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访问北京,她拒绝住总统套间,早餐与大家一起吃自助餐。而她夹面包片时,不小心掉落了一片,她很自然的蹲下拾回自己的盘子。颗平常心,让她质朴而伟大。
然而,佛家所说平常心并非一味堕落的无为之心,扯着一切顺其自然的幌子而安于碌碌无为是一种谬论,强行给自己下结论本身就违背了常理。古人亦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即使你无法改变已经走过的路,但你依然可以决定将要走的路。在我看来,贝多芬曾经被命运下了禁行令,然而他吃的苦受的难正是他的通行证,涅槃方能重生。
不必埋怨你的舞台上还是一片漆黑,它只是在给你更多的时间做幕后人,每个戏子即使出演的时间再短,也终将出现在聚光对下,昙花一现也有其倾城之美。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不必彷徨,不必怀疑。你来到了人世,自然有你的使命,你并非为了一生碌碌无为而来,更不是为了一生怨天尤人而来,也许我们生来平凡,但请你拒绝平庸。
当命运无法改变时就去接受它,接受不了就去改变自己,做一个“明者”“知者”,没有什么会是永垂不朽的。如果生活绊倒了你,你要爬起来跟它说:来,我们三局两胜。在这漫长的斗争中,会有受伤的时候,往往敌人比我们更加强大,但毋庸置疑,我们终会握手言和。你并非命运的奴隶,也终就不会是命远的主人,谨慎行走于世间时愿你享受诗和远方。
花开终有时,唯愿那时的你,翩若惊鸿。
【解析】
审题:
这是一道名言组合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四句名言组成,分别选自《盐铁论》《论语》《庄子》《孟子》。题目的要求“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首先,要明确每一句名言的内涵。第一句强调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讲究因时、因世而为;第二句强调一种迎难而上的勇毅精神;第三句强调顺应自然与规律,乐天安命;第四句强调懂得取舍。其次,要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要体现所选两句的某种关系,如包含、并列、递进、条件、对立、一分为二等。因此本题可多角度立意。如,①②结合,可理解为当时代进步,事情的发展会推着人向前,这时即便有些事你觉得困难,也要迎难而上,由此可提取出与时俱进、努力奋进等立意;①④结合,则可提取出与时俱进,积极有为等立意;②③结合,可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为而为之“,在什么情况下“安之若命";②④结合,则可从"有所为"的标准上分析,得出对的事要为,并且要迎难而上的观点;①③结合,可写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变化等;③④结合,可写不为不义之事,即使有危险也安之若命等。
参考立意:
①②结合,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努力奋进,随时而动等;
①④结合,与时俱进,积极有为等;
②③结合,关乎道义不可为而为之,顺应规律安之若命等;
②④结合,不为不义之事,正义之事不可为亦迎难而上等。
①③结合,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变化等;
③④结合,不为不义之事,即使有危险也安之若命等。
素材:
1.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明代张居正
2.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宋代苏轼
3. 1910年初,蔡元培撰写《中国伦理学史》。针对清朝末年中国思想文化界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局面,蔡元培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指出"故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他把散见于中国古书中的"与时偕行""与时俱化""与时俱新"等激励人的说法概括综合为"与时俱进"。
行文结构:
本题没有限制文体,如写议论文,此题可采用对比式的结构行文,首先明确选择哪两则名言,然后通过分析这两则名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再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述。如此题可围绕“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变化”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先引用张居正的名言,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然后再列举反面事例,分析不能审时度势的危害性,前后形成对比,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注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在05后的爆炸文学面前,论玛丽苏指数,《花火》《爱格》都输了~精徐志摩写了一首肉麻情诗,多次选入语文课本,好多老师都不敢细讲!彩放弃了语文6分默写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消衡水式寒假作息再度风靡:早五晚十,摄像头监控......看完我都惊了!息
|声明: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
|编辑:东方朔的编贝齿
|标签:高考语文资讯 高考作文 优秀作文 高三模拟
左右滑动关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