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奶照引争议:何时该断奶
最近,美国《时代周刊》在母亲节前夕发表了一张封面照片,竟是一张“哺乳照”:一位母亲正在给一个男孩喂奶;而这个男孩并不是在母亲的怀抱中吃奶,而是自己站在母亲身旁的椅子上吸吮乳汁!这张照片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也引发了关于母乳喂养乃至育儿方法的大辩论,“成功地引发了妈妈与妈妈之间的战争”。
封面照上的这位26岁的年轻母亲,名叫杰米·林恩·高尔梅特。当她被问及为什么孩子已经三岁多了,还继续给他喂母乳时,高尔梅特表示,自己到6岁时才停止吃母亲的奶。那时候,她已经有记忆,吃母乳让她觉得温暖、舒适、有自信,感受到母亲的爱。所以,她也要像她自己的母亲一样,给孩子同样的东西,让孩子在一种爱的氛围中成长。
高尔梅特是“亲密育儿法”的忠实拥护者。在她看来,“亲密育儿法”提倡与婴孩有更多的身体接触,增加他们对乳房的依赖,这些都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而有些专家宣扬的定点喂食,违反了新生儿成长的自然需要,是对人性的违背。因此,她对孩子的喂养一贯坚持自然法则,只要孩子有要求,就给他喂奶。高尔梅特说,一般人只会母乳喂养到孩子半岁或1岁,相比之下显得她“不正统”,但她相信这种方法“在生物学上是普通的”。
不过《时代》周刊的文章刊出后,在美国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有家长觉得,孩子已经过了婴儿期,母亲仍然给他们喂奶,这是一种对孩子的性侵扰。还有家长认为,母亲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不尊重孩子,会让他在同伴中无法抬头。更多的读者则觉得是炒作,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三级照片。记者在美国生活多年发现,美国人在母乳喂养上其实还是比较保守的。一般在公众场合,妇女不能敞开胸怀给孩子喂奶,如果孩子的确饿了,母亲一般要用毛巾把胸部盖住,或在卫生间里给孩子喂奶。而有关婴儿吃母乳应当到多大年龄的问题,社会上宣传的是6个月到1岁之内。虽然目前美国的很多年轻母亲都采取母乳喂养,但是,让孩子吃奶到3岁,还是不多见的。
另一方面,美国媒体纷纷以“令人震惊”来描述这张突破尺度的照片,有人批评《时代》周刊故意刊登“耸人听闻的照片”,福克斯新闻网质疑该照片是不是“越过了红线”。《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时代》该封面引起的伦理争议只会让美国社会对母乳喂养的态度更加复杂。美国《现代亲子关系》的育儿专家斯蒂芬妮·汉尼斯说:“让我焦虑的是,这个引起争议的哺乳姿态可能会遮盖美国在母乳喂养问题上真正存在的问题:尽管研究一再证明,母乳喂养是最健康的育儿法,可它在美国仍是一个挑战。”
背景
“亲密育儿法”风靡中美
惊人的封面配文,其实是一篇关于“亲密育儿法”的文章。它是美国儿科医生威廉·西尔斯博士提出的育儿理念。西尔斯博士是美国儿科学会会员,全美最知名的儿科医生之一;有近40年儿科从医经历,曾撰写过40余本怀孕育儿类畅销书,是《宝贝说话》和《养育》杂志的育儿医学顾问。他的妻子是一名注册护士,也是育儿顾问和母乳喂养咨询师。他们有8个孩子,其中也有儿科医生。他创造的“亲密育儿法”,提倡通过母乳喂养、和宝宝同睡等方式让父母和幼儿及早建立亲密关系。
“亲密育儿法”认为,当宝宝与妈妈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时,他会认为人与人是能够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当孩子长大后,他同样会与其他人建立这种良好健康的关系,会显示出更友好的合作,受到更多人欢迎,具有更强的自立能力。父母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关键期,宝宝将来就会和父母比较疏远,并可能产生各种心理和个性上的问题。
指导
营养专家 母乳就到2岁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教授主任医师李璞: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1年全新修订版规定,当幼儿满2岁时,可逐渐停止母乳喂养,但是每日应继续提供幼儿配方奶或其他乳制品。同时该指南中也标明,从6个月起,宝宝除了享受母乳之外,还要及时添加辅食,只有及时添加辅食的宝宝,才能保证其营养、咀嚼力、心理发育等各项指标满足快速生长的身体需要。
6个月后,尽管母乳的成分略有改变,但依然是宝宝的最佳食物。若妈妈休完产假而上班,可以做“背奶妈妈”,宝宝依然会有母乳喝。2岁以内的孩子,若有条件保证母乳的供应,就可以一直吃母乳,但需要注意把握量。特别是1岁后,母乳就不能成为宝宝的主要食物。母乳的质量也要保证,妈妈们,特别是上班族的妈妈们要注意多休息、保证自己饮食均衡,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母乳提供给宝宝。
心理专家 断奶晚难自立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副主任医师林红:母乳喂养对宝宝心理健康的益处,更多地表现在“哺乳”这个动作,让宝宝感受到安全感,为人格建立打下良好基础。但从心理学来看,母乳喂养并不是越久越好。从孩子出生到3岁,大体可分成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孩子越小,对母亲的心理依赖越强烈。从出生到6个月左右是自闭和共生阶段,这时的小婴儿并没有自我概念,和母亲几乎合二为一,是互相离不开的。而母乳的象征意义正是在告诉宝宝,“孩子,妈妈和你是一体的,你在妈妈怀里很安全。”
到了6个月、特别是1岁以后,孩子会逐渐进入分离与个体化阶段,他们希望打破这种一体感,找到独立的自己,进入了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既要依赖母亲的保护,又渴望独立自主。作为母亲,此时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需要。因此,母乳在联络母婴感情方面的作用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抚摸、微笑、目光交流等方式对建立亲密关系可能效果更明显。这个阶段,父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比之下,断奶很晚的孩子,通常与妈妈的关系会过于紧密,与父亲的关系疏离,这种家庭动力关系的不均衡,可能导致孩子日后自立能力差、缺乏探索世界的勇气,甚至可能在性心理发育上相对迟滞。
因此,建议孩子的断奶时间在1岁左右,最晚不超过2岁。总之,关键不在于喂的是否母乳,而是在于喂养时建立良好、适度的依恋关系。
回应
亲密育儿符合天性
文章刊出之后,西尔斯博士及时发表了理性回应:
“亲密育儿法并不极端,它符合人类的天性和本能。这是世上最古老的育儿方式。母乳喂养三年也并不极端,至少从全世界范围来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对健康婴儿至少母乳喂养两年,甚至三年。”
“亲密育儿的一项长期影响确实已得到科学家的认可:婴儿期与父母更亲密,孩子会变得更有安全感,更独立。”
“令我失望的是,文章并未充分关注亲密育儿的精髓部分,即在亲密育儿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而这才是这种养育风格真正体现价值的地方。40年来,我一直在研究父母培养孩子方式的长期效果,发现接受亲密育儿法的孩子通常更体贴人意,更有同情心,与他人的互动更为良性,更遵守规则,更平易近人。我从未看到过亲密育儿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成为学校里的恶霸。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试图安抚举止莽撞的同伴。”
“亲密育儿并非不容妥协、极端或溺爱的养育方法。我建议各位将以下育儿诀窍作为新手父母的育儿指导(注意,是指导,而非规定)——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父母建立亲密的联系、母乳喂养、把宝宝“背”在身上、与宝宝同眠、学会判断并及时回应宝宝哭声、规避关于如何训练宝宝的各种提议,并找到平衡点——以此促进父母和婴儿之间更好地相互了解。每个家庭均可根据自身情况对此加以调整。”
而媒体采访中,高尔梅特也表示:“我知道一些母乳喂养支持者实际上很反感我这么做。”“因为这不是我们在家喂母乳的方式。他们更倾向于展现更自然的方式。我也很理解《时代》喂奶照的选择,毕竟这引发了一场媒体风暴。”
(本版除署名文章外,由本报记者吴佳、陈芸共同撰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