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人格类型与伦理价值导向

  作者:兰甲云

  《周易》是一部智慧之书,它的理论核心和基石是阐明道的变化及其规律。而所谓道,即阴阳变化规律,《系辞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它的目的是让读者和研习者明白为人之道,把握自然规律修养,从而实现人格的升华,这就是64卦象辞所揭示的宗旨,即如何成就君子之道。与君子之道这一核心目的根本宗旨关联,《周易》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类型,指出君子的修养途径,并展示了其基本的伦理价值导向。一、《周易》的人格类型分析《周易》的人格类型基本上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肯定型的人格类型,即君子一类,它包括圣人、贤人、先王、王、大人、后等类别与等级;一类是否定型的有待于教化的人格类型,即小人一类,对于小人,《周易》没有详细分析。(一)君子的概念及其内涵在《周易》看来,君子是指那些能够明白阴阳之道、通晓三才之道的道德之人。《文言传》对君子的特征作了基本的描述,即“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特征,即可称为君子。“仁”,即仁爱、仁慈。“体仁”,即实行仁道。“足以‘长人’”,是指君子实行仁道,能够做到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所有人能够健康幸福地生活,走完他们的生命旅程。第一点是根本的一点,儒学的核心理念即为“仁”,能够行仁,即是君子。“嘉会足以合礼”,指社会群体成员聚会组织时要遵守共同的礼仪规范及共同的社会秩序,做到人人彬彬有礼、举止得体,畅神逸气,和乐美好,共享太平。“利物足以合义”,指聚敛财物应当符合道德,即符合个人利益又符合群体利益,既考虑了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贞固足以干事”,指君子坚毅勇猛,百折不挠,做事情能善始善终。《周易》不但强调“仁、义”,强调思想理论的修养,更强调实践,在《周易》看来,思想理论的修养与实践是统一融合的。一位君子,不仅是思想家理论家,更应该是行动家,更应该要身体力行。不能践履,不能身体力行,再好的理想都是空想。勇于实践,会干事,也是衡量君子的一项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可以说,依据《周易》的观点,具备了四项条件,即具有仁爱思想和教育人培养人的能力,具有文明礼貌的态度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正义的观念和发展生产、积聚财物的能力,具有实践的观点和能够实现理想的办事能力,这样的人可以尊称为君子。(二)君子的等级及其类别“君子”在《周易》里是一种有道德有能力实现自己理想的人的总称。《周易》特别强调这种“德”,这种德和后世所谓的“德”有差异,这种德,主要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中和实践的过程后所获得的一种收获和成果,一种智慧,一种其余人对他的信任,即一种自发产生的权威和威信,一种号召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一种民心的价值取向,一种普通民众的伦理价值导向。君子这种“德”,有大有小,有层次上的差异和程度上的区别。1.圣人在《周易》看来,圣人,是最高级的有“德”君子,《系辞传》里多次提到“圣人”一词,如“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夫易,圣人之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等等。圣人做事能够“神而明之”,“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圣人做事你还没有料到就已大功告成了,圣人为人用不着说话就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一般群众会自发地自觉自愿地把圣人当成道德上的榜样,精神上的领袖。2.贤人仅次于圣人的君子称其为贤人,如人们称孔子为圣人,称颜回为贤人。贤人之德业应该是长久的功业,贤人效法乾坤易知简能的特性,让老百姓容易亲近,乐于听命,这是贤人德业的基础。贤人是亲近百姓的人,不像圣人那样高高在百姓之上,可望而不可及,贤人是老百姓乐于服从的人,因为贤人为老百姓着想,法令简便,易于老百姓执行,从而容易让老百姓建立功业,得到实际利益。3.后、先王、大人后、先王、大人当然都属于君子,有些也属于圣人贤人范畴,后、先王、大人与君子、贤人不是同一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而是一种交叉关系。先王、后、大人是从得位得时的角度而言的。先王即已过世的君主,一般指创制宪统法律伦常的先代君主,亦往往指开创基业的君王。后,即指君主,既指当代当位君主,亦可指先代君主。大人,指当位当权之君主或股肱重臣,创建许多功业,通晓天地阴阳之道。(三)“小人”的概念及其人格类型“小人”是与正面人格类型“君子”相对应的一类人格类型。在《周易》中“小人”有时是中性的,如君与民相应,小人为民,“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卦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卦也”。但“小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负面型的人格类型。与“君子”相对应,君子通晓阴阳之道,通晓三才之道,《系辞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以为仁,知者见之以为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君子之道,亦即阴阳之道,懂得君子之道阴阳之道的人非常非常稀少,老百姓天天为道所左右,天天运用道,却不知其为道,对于老百姓或对于小人来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道,不懂阴阳之道和君子之道,从知识和智慧方面讲,百姓或小人,因其环境局限没有受教育,因此知识不多不广,智慧没有开发出来,因此称为“小人”,而相反,知识广博富有智慧的人则称为大人,亦可称为“君子”。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言,小人是否定型的人格类型。《系辞传》对“小人”作过描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可见,“小人”是一种被动型人格,小人不是主动去行仁义,而是被迫去行仁义,小人不是主动遵守法纪,而是因为害怕刑法才去遵守法纪,相反,君主则是主动型的人格。在《周易》中也有尸餐禄位之在位小人,虽然他们占据了一定权位,有一定势力,但却因无德无能,而往往干不成事。《鼎》卦有爻辞云:“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孔子解释说:“言不胜其任也”,“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往往就会干不成公事,给公侯造成损害。又如《周易·系辞传》解释“负且乘,致寇至”的爻词时,说“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无能无德的小人窃据了君子的权位,德能与器位不相称,就有人想从小人手里夺过权位来,国家政权就不会稳定。在《周易》中虽然对“小人”的人格类型没有做明确区分,但经过上述分析,“小人”也可粗略地勾勒为三种情况:(1)“小人”指普通百姓,与有权位的君子相对;(2)“小人”指不知阴阳之道,见利忘义之徒,这类人极可能走向犯罪道路;(3)“小人”指窃据君子位的无德无能者;在三类“小人”中,第一类为中性人格者,第二类、第三类为负面型人格,对社会有很大危害性,尤其是第三类伪君子,对社会危害更大。二、《周易》人格类型的形成在《周易》看来,主体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在德业上有所成就,修养成为君子的,《周易》认为,君子不是天生的君子,圣人或贤人也不是天生的圣人或贤人。圣人或贤人或君子都是通过主体人的长期修养而实现而完成的。如果放任自流,不加检点,不加反省,小人就难以转化为君子,小人甚至会走向犯罪的道路,从而受到社会的惩罚。(一)君子的修养途径1.进德与修善乾卦九三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文言传》解释说,“忠信,所以进德也”,“忠”,即指心中所想与言行一致,忠即诚也。“信”指言行为众人为用,所信,《系辞传》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中孚卦云:“信及豚鱼也”。皆指信可以进德。坤卦初六爻辞云“履霜,坚冰至”,《文言》发挥时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指明了积善积德对于家庭的现在和未来甚至子孙后代,都有重要意义,还不仅仅是对积善积德本人有意义。善德还可以转化成阴德。《系辞传》有“日新之谓盛德”的句子,指明道德要每天皆有所得,皆有所进。2.建功与立业《文言传》解释乾卦九三爻云:“君子进德修业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解释九四云:“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周易》往往“德业”并举,可见,对于君子来说,不仅要进德修养,同时也要建功立业。那么,什么是君子所为之功业呢?《周易》的功业观并不是浮泛不切实际的功业观,而且有着具体的功业内涵,其功业观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谓建立功业,即是“开物成务”,“备物致用,言成器以为天下利”,这种功业观,是非常有益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开物成务”,即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增进百姓生活福利,提升百姓生活质量,“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即是通过发明创制,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增进百姓福利,扩大百姓财富。3.精研易道《周易》一书的根本目的,是教会人如何成就君子之道,研习《周易》者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观象玩辞,就能达到“无有师保,如临父母”的自我教育目的。研习《周易》的一个主要途径,即是观象玩辞,观变玩占。弄懂象和辞的联系,关系及其启示意义,并进一步弄懂象辞对人生言行的指导意义。如何观象玩辞、观变玩占呢?《系辞传》提供了一系列观象玩辞的范例,如“负且乘,致寇至”,孔子玩辞,体会说:“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孔子的解释阐明了“负且乘”之举动与“致寇至”这一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果联系,很有生活哲理,与此相关联,举一反三,指出慢藏诲盗,冶容诲淫的道理。(二)小人人格类型的形成小人的人格类型是如何形成的呢?《周易》“否”卦论述了小人之道。小人当道的社会,其特征是“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阳,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小人在乱世不能自制,不能像君子那样俭德避难,而是“荣以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