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指环王?华夏神话史诗?《封神》能否一战封神

  

  谁能想到,《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竟然真的“封神”了!!

  上映之前,“耗资巨大” “被压几年” “特效+奇幻的烂片定律” “封神题材作品泛滥 平均豆瓣3.0”等等唱衰评价层出不穷。甚至开局也甚是惨淡,因首日票房远低于预期,北京文化甚至股票都跌了。

  

  一众进影院本想吐槽的观众都急了,纷纷去导演微博下面帮导演出主意做宣传(说实话,这片子的宣传真的一言难尽),连舒淇都已经下场做自来水,开始一步一步去实现“逆跌”的奇迹。

  说实话,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封神》做的是相当吃力不讨好的事。

  《封神三部曲》自2014年筹备以来,制片成本高达三十亿,号称要一举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标杆,来自内蒙古的乌尔善导演,要打造与《指环王》相比肩的中国神话史诗。而主演,也仅仅是“妈妈粉”众多的费翔、李雪健等演技派,其余的都是年轻演员,所谓的流量明星那是一个都没有。

  远大的目标+现实的困难,还有拉跨的宣传,这一部九年打造的中国神话史诗电影,是如何凭一己之力让奇幻大片回春的呢?

  

  01

  东方史诗落在“人”字

  《封神演义》是一个什么故事?

  这部明代的神魔小说以神怪斗法,重新想象商周之际的历史。商纣王被狐妖苏妲己蛊惑,荒淫暴虐,因酒色而误国。各路神仙斗法,大显神通。而最后邪不压正,周武王伐商,拨乱反正,即天子位后,在封神台开榜封神。

  宫廷内的权谋争夺,改朝换代时的价值观更替,仙界神魔与凡人之间的混战,这些都是原文本的亮点。

  在本片之前,不乏有诸多基于《封神演义》的影视改编,电影和电视剧,真人与动画,形式各异。

  珠玉在前,而《封神》能杀出重围,便在于它现代性的一面。《封神》的剧本打磨了五年,它要从纷乱的故事线中抽出一条关于“人”的主线,从而打造属于中国人的史诗。

  

  新人演员于适所饰演的姬发,无疑在本片的作用举足轻重,他的成长贯穿始终。

  《封神》的故事支线繁杂,但其最后落点并不在于神魔混战、也不在于仙人斗法,而是在于与父权制相对抗的少年英雄成长,其落脚归还至人本身。

  姬发从西岐前往朝歌,充当质子,他自小忠诚于王朝,渴望成为英雄报效国家。纣王殷寿是他心目中绝对的王和父亲,不惜为此而与其生父姬昌相对峙。随着故事发展,父亲、兄长和好兄弟殷郊相继被纣王所迫害,姬发幡然醒悟,发现纣王无可救药的暴虐面目,决心反出朝歌,回归家乡西岐。

  

  《封神》的第一部,讲的就是姬发从“被爹洗脑”的迷雾中清醒,从服膺于他人到解放自身的故事。

  这一叙事主线基本参照了西方“英雄之旅”的神话原型,即是英雄被召唤上路,面对挑战,突破自己,最终完成任务归乡。

  从三部曲的角度看,便是讲述姬发从质子蜕变英雄,讨伐商王,即位封神。而本片则完成了英雄塑造的一步,为后作做好铺垫。

  

  姬发的觉醒这一人物弧光的转变,提升了《封神》的主旨——落到了对自我意义和个人价值的发现,而这正是近年国产电影里少见的命题。

  姬发于法场掀起兵叛的一幕,让人热血沸腾。不服从暴力强权统治,高举内心信仰的正义,姬发带领亲信杀出重围,这一幕有几分西方经典大片的味道。

  传统神话新编不是复读,更不再在封建文本里面打转,而是要创造新线索,并与当下价值观相呼应。

  正如西伯侯姬昌的一句:“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封神》增添了古代文本里所没有的人的力量,以个人主义的启蒙来进行反建制,创造出具有现代性的东方史诗。

  

  讲述人的故事,那就要建立人的困境。

  批判昏君,拥护明君,是原著的重要的主线题旨,而其本质是关于封建制度下君臣关系的探讨。导演乌尔善正是从中看到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想象,但他也意识到古代文本的局限性,在电影中,由家庭伦理关系替代了封建忠孝伦理。这种具有现代性的替换,则体现在质子制度的挪用和放大,也是《封神》的创新之二。

  

  值得一提的是,质子团也为中国银幕带来了新鲜的面孔。

  扮演质子的年轻演员们从万人海选中脱颖而出,进入“封神演义训练营”。这样专业的选拔和训练,在业内也不常见。最后呈现出来的这群身材矫健、血气方刚的英勇少年,也成为影片最大的看点之一。

  如此重视年轻演员的表现力,正是因为质子们的位置奠定全片人物关系和伦理价值的前提。

  

  影片开场便是讨伐冀州城一战,质子苏全孝在这里成为一枚被抛弃的棋子,他被生父苏护拒之门外,又被迫为象征权力的父亲殷寿而就义。

  君臣矛盾被想象性地替换为父子对抗,后者才是电影的核心主题,这在影片开场便尽数显现。这是电影将文本现代化的重要尝试。

  

  在这一基础上,《封神》用西方母题“弑父”取代忠孝节义的封建传统价值。

  弑父,正是意味着对旧有价值观的反叛。

  剧本强化了少年郎与父权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性,以此来增加现代感和戏剧性。质子们所要对抗的两个父亲,分别代表着血缘关系与权力关系的双重伦理困境。影片不乏深层的人性道德讨论,并将此外化为暴力的对抗性情节。

  

  最精彩的一幕固然是质子与四位伯侯对峙。

  纣王为了稳定王位,控告四伯侯谋反,命令质子们杀掉生父,杀父便可立刻获得伯侯之位。质子面对这样的困局,或是毫不犹豫斩杀生父,或是向君主挥刀,最后含恨死去。这样直面人伦冲突的场面,让观众大呼过瘾。

  

  那么相对的,反派的刻画也不能过弱或脸谱化。

  本片的纣王突出了反英雄的形象,也绝对是历代来最具有魅力的纣王。尤其是在费翔的饰演下,纣王殷寿成为洋溢着张力的枭雄。

  电影对纣王和妲己这对人物的改写为人称道。

  在原著中,商纣王昏庸无能,苏妲己则是红颜祸水,纣王受妲己魅惑方才误国。“女人是祸国殃民的根源”,这样的叙事早已被当代所反思和批判。为了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取向,影片做出了较大修正。

  

  殷寿本身就充满了贪婪的欲望与追名逐利的野心,正是其心术不正才招惹灾祸。

  而狐妖妲己本是不分正邪,为了报恩,才投身于纣王阵营,以助他实现欲望来报答。

  由此一来,影片为妲己所正名,在免去其责任,她原本的魅惑形象被替换为灵动与懵懂,她的举动反映只不过是殷寿的欲望。殷寿的形象也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这一改动多少显现出莎翁名剧《麦克白》的影子,殷寿几乎就是麦克白的翻版,而妲己则是女巫和麦克白夫人的结合体。

  最为标志性的一场戏,就是妲己帮助殷寿借刀杀人,让殷寿得以篡位。这是第一幕的高潮戏,也是殷寿这一人物形象的内核,它让观众摆脱了对纣王单薄的刻板印象,显现出他身上的人性:被欲望驱使而走上歧途。

  02

  诚意之作离神片尚有距离

  可以说,在一众国产奇幻电影里面,无论是人物塑造、剧情编排还是主旨表达,《封神》是难能可贵的诚意之作,吊打许多仅凭堆砌特效而忽略故事的片子。

  不过与此同时,电影也面临批评和质疑的声音。有说《封神》爹味十足,打造的是一个“爹的多重宇宙”;也有说《封神》审美陈旧。归根结底,《封神》意图改造国产奇幻大片的步子迈太大了,但在创作理念和制作上,还是欠缺火候。

  

  在叙事上,《封神》还是稍显得不自信。

  电影想要回归东方古典文本,溯源民族性格和身份认同,创造别具一格的东方神话。可是,为了保证叙事性和戏剧性,《封神》在改编时基本参考了古希腊悲剧三幕剧结构。

  以西方原型为蓝本来组织人物塑造、剧情编排和主旨呈现,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也是一个相当西化的故事,关于东方意蕴的原创性部分却有所欠缺。对经典叙事模式的过度挪用,也让电影与时代话题相脱轨。

  

  至于特效,一直都是《封神》背后的重头戏。

  然而,恐怕影片来得太晚,早在2020年就已传出后期特效已完成的消息。但时至今日,其中的大场面呈现和调度,已不再让人大呼新奇了,甚至不少片段显得想象力欠缺。

  固然,影片在布景与服饰等美术上进行了大量考究,还原出神话想象的厚重感。但在许多场景和动作场面上,却余留匆匆一瞥。末尾时的申公豹移魂石狮子追捕姬发,构思虽巧妙,可总体调度却略显粗糙。

  

  想象力和原创性,是奇幻大片成为神作的关键,而在这方面,如今的《封神》尚未能让人完全满意。

  但或许大展拳脚的机会还要等待续集。若说第一部不过是前情铺垫,那么随着剧情逐渐发展,第二部的人物也将会有所成长,人神混战的视觉盛宴也将进一步展开。

  好戏在后头,而现在想要定义《封神》系列,为时尚早。况且,《封神》真正所带来的意义,远比文本本身更加重要,它意味展现的是一个电影项目的工业化程度:精确、专业、耐心地雕琢。这种匠心,必将支撑《封神》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