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玩艺儿
旧时的北京,每逢年节,“买玩艺儿”是孩子们最为痴迷的大事儿。怀着渴望,追着大人的脚步,张望着别家孩子的收获;翘起脚儿,在“耍货摊儿”前费尽心思地挑选;抱着玩艺儿,满意地走过胡同,向世界炫耀;伙伴们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地玩耍;入夜,在小被窝里和玩具一起沉入美丽的梦……
泥人、面人、鬃人、绒布人、绢人、兔爷、布老虎、猴上树、马拉车、面具脸谱、空竹风筝、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用北京话来说,海(多)了去了。就和着这变化多端、绮丽多彩的玩具,和附着在玩具上的众多儿时故事一起,走过童年少年……
早年间的“绿色玩具”
老北京的玩具,北京话叫“玩艺儿”,大多是民间工艺品。说起它的特点,最为突出的是与大自然、与农业生产紧密关联,生活气息浓烈。制作原料大多是泥土、草、秫秸、竹木、翎羽、皮毛、面粉、绒线、绸布、陶瓷、铁、砖石等,作成的虫、鸟鱼、兽等动物,还有生产生活用具乃至房屋庙宇宫殿建筑,或可说是早年间的“绿色玩具”。
这些玩具的创制,一类是仿真,一类是仿神。据说民国初年朝阳门外有个制翎好手,虫和禽鸟。甚至微风吹过,那小虫小鸟竟头、足、翅还能颤动,几可乱真。可惜他名姓无传,技艺也失佚了。布制的老虎却一传至今,可说是仿真派的经典。布老虎多为妇女制作,内填锯末,外包花布,装饰上眉目胡须。母亲们常常希望孩子象小老虎一样,虎虎有生气,因而布老虎作得憨厚温和,浓眉大眼,白须红爪,宽额大耳,色彩鲜艳浓烈。甚至白天是玩具,晚上是睡枕,正投孩子们的玩耍心理之需。现在,这种布老虎早已成为了中国民族工艺品的一种代表作了。
老北京的玩具,还有生产生活用具、建筑模型等。诸如木制的骡马车、桌椅家具,泥烧的小炉灶、小房屋乃至亭台楼阁,秫秸秆插制或竹藤编结的天坛祈年殿、颐和园古舫或楼阁殿宇。孩子们拿它们“过家家玩”。炒菜、做饭、盖房起屋,把玩之中,竟知道了建筑结构等生产生活中的道理技术大体轮廓。寓智育於玩具之中,可说是古已有之。通过玩具使孩子们回归大自然,熟悉自然界,构造人与自然共生的认识。
老北京的玩具还“有关於时令”。例如春秋天放风筝,冬日抖空竹跳绳,端午节女孩用绫罗编织小虎、粽子、菱角形状的香囊饰件,中秋节玩兔爷……玩具中竟排出了春夏秋冬。这一方面使孩子们熟识节气时序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从人体与自然节令变化的相关关系,引导儿童从事各种户外活动,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寓教於乐的传统
老北京的玩具寓教於乐的传统特点,是通过玩具对孩子们进行爱祖国爱民族等基础观念,以及道德伦理、思维方式方法的教育。这些玩具多数取材於神话传说、历史事迹及小说故事。
其中最普遍的是泥塑面塑和绒布人、鬃人、绢人等,塑造出孙悟空、唐三藏、八戒、花木兰、刘关张、岳飞、杨家将及水浒人物等。在大人的怀抱里,孩子们已听过多少次历史传说故事了。小泥人、面人、鬃人们又立体形象地再现英雄或神灵的英姿。有时,匠人们还塑造出具体场景:孙悟空大战牛魔王、诸葛亮草船借箭、司马光破缸救同伴……儿童们把玩之间,擎起这些“小人物”,或为保家卫国投入激烈征战;或为百姓除暴安良;或为他人解救危难……。
通过玩具,国家、民族、正义、道德、智慧等观念传输给孩子们,灵活巧妙,耳濡目染而不呆板枯燥。把个“司马光破缸救同伴”通过玩具表现出来,孩子们会於中领悟要助人为乐,舍己救人,必须临危不惊不乱,有勇有谋。同时,使他们认识到知识技能的重要,并了解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把德育与智育融汇结合在一起,又是古已有之了。
老少咸宜? 合家欢乐
农闲,尤其春节,人们用“走会”载歌载舞,祈祝丰收,迎接春耕。孩子们打起太平鼓,踩上高跷,挥跳绳,抖空竹,跑竹马,参加到这融舞蹈、戏曲、杂技、体操和音乐於一炉的综艺联欢会,和大人们的高跷、旱船、秧歌、龙灯一起,载歌载舞,欢庆节日。这时,玩具成了道具,游戏成了表演节目,大人和孩子们玩到一起去了。于是、花鼓咚咚、童声嘹亮,欢声笑语中,春天精神爽亮地来了。
跳绳,旧时叫跳百索,又称“跳白索”。<日下旧闻考>中说:“元夕,……二童子引索掠地如白光轮,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这运动既有合作又有比赛较量在内。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古话中的竹马,也是儿童玩具。一般是用根小竹竿,马头便由孩子们想象去。稍精细些是竹竿上装个薄木板作的马头。更讲究的马头是立体的,马身下装有小木轮。故宫博物馆藏清代青花墩子碗上绘有“儿童戏竹马”图样,使我们今天能看到它的形制。清<百戏竹枝词>“竹马灯诗”题解中说:竹马“元夜儿童骑之,内可秉竹,好为<明妃出塞>之戏”。看来老年间竹马内还可点蜡烛。孩子们骑在红灯竹马上,列队演<昭君出塞>。人面红灯相映,他们一定玩得特别认真。
<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元宵节,孩子和大人们一起,“装演大头和尚,扮稻秧歌、九曲黄花灯,打十不闲,盘杠子,跑竹马,击太平神鼓”等。清代<北京走会图>中,就绘有踩高跷、舞霸王鞭的场面。
人们把玩具变道具,将孩子们引入“走会”,引入歌舞游戏,引入淳厚的风俗,引入邻里亲睦的社会大家庭,引入古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
骑竹马互相追逐;抖空竹较量声响大小、花样多少;放风筝看谁的飞得高……老北京的玩具中,供孩子们集体玩耍的,占相当比重。想到今天的现代玩具,有这特点的实在太少了。
老北京玩具的集体性特点,还体现在年龄跨度大、宽容度高的特点上。走会时,孩子们和各年龄层次的长辈一起共“玩”一场戏;平时,抖空竹、放风筝、跳绳,有时也是阖家一起出动,爷奶姑舅叔叔婶子的几家一起耍玩乐呵。京城清幽的胡同里,几个孩子竞逐空竹的响声,忽然,一个矍铄老太走来,接过空竹,悠悠地抖起来,时而耍出当年的花样。就凭着这只空竹,孩子和老人,跨越过无形的代沟。家庭邻里老幼社会几代人的思想感情,就在那风筝朴拙的嗡嗡吟唱中交流融汇。
纵观老北京的玩具,把玩具与大自然,与社会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使他们於玩耍游戏中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化,特别是一些玩具与集体歌舞活动的结合,对今天儿童玩具的开发,应该说是仍有启发教益。
难怪近年来不少京城老玩艺儿又重新回到北京人的生活中,难怪人们又在追寻旧京的许多老“玩艺儿”。
明清时期,北京没有专门制造玩具的工厂,因为没有专营玩具的商店。玩具大都出自民间家庭制作。城内一些寒苦人家制作玩具随时出售,以求生活。他们大多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旦有了其他职业,便改行他就,待无力举火时再为之。近郊农民则往往在农闲或自己制作,或联合数家制作,逢集期庙会节日,运玩具进城销售。
随着帝国主义的列强入侵,到北京的外国人多起来。老北京儿童玩具古朴的造型、鲜艳的颜色、精巧的工艺,东方民间文化奇特的艺术魅力,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泥人、面人、翎羽皮毛或竹木制作的虫鸟鱼兽,风筝、空竹等,都成了他们酷爱购买的抢手货,以至形成了一种购买中国玩具的热潮。邻近租界的东安市场里,很快出现了专营玩具的商店。当时东安市场的锦镒兴玩具店,曾征集民间玩具参加1915年的巴拿马博览会。老北京的儿童玩具竟然获得最优奖。
其中,高粱秆插编的石舫、宫殿获最优奖,古装仕女、铁制汽车和马车获优等奖,木制骡车、泥塑乞丐获中等奖。消息传开,老北京玩具店霍然兴起,并出现了玩具工厂。其中,东安市场松竹梅商店创设的教育玩具模型工厂最为出名。
松竹梅玩具厂生产六大类玩具:
1. 动物模型: 如虎、狮、兔等。其中毛皮制作的小巴狗尤为外国人喜爱。据说运销玩具小巴狗到国外、可获利十倍。
2. 建筑模型: 如颐和园、天坛等北京古建筑造型,既是玩具,又传授古代土木建筑知识给孩子们。
3. 人物模型: 有古代仕女、戏剧人物、时装娃娃等。用石膏、水泥作胎,丝绸裁制服装。作品形神兼备,古色古香。可能是受了进口玩具娃娃的启发,他们制作的杨贵妃等古装人物,不但毛发皆真,眼珠也能转动开合。
4?脸谱面具: 京剧脸谱色彩浓烈、线条奔放夸张,不但是玩具,更是艺术品,再附上英文说明,介绍脸谱人物的性格与遭逢际遇,更增加了这玩具工艺品的传奇色彩、思想厚度与艺术魅力。把脸谱放大,制成面具,在化妆舞会和冰场上,又给异域生活增添古老东方的绮旎情趣。脸谱、面具和泥人、风筝等玩具一样,走入了工艺品行列。它们不但是儿童玩具,也成了大人们所喜爱的玩具,为人们增添生活的乐趣。
5. 故事模型: 把历史或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某一场景制成模型,如“龟兔赛跑”、“磨杵成针”、“渔翁得利”的寓言,“挂角读书”、“睨柱吞秦”、“岳母刺字”等故事的模型,既是玩具,又是教具。
6. 机械玩具: 发条或惯性的小汽车、小火车,煤油作燃料动力的小汽船,以及摇轮玩具。这倒是我国近代工业发展在玩具上的投影了。
从这六方面产品,可见这家工厂对老北京儿童玩具是作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因而,既有继承,又有提高,同时,还有对外来玩具的吸收融汇。他们以工厂化的生产初步取代了简陋的手工零星制作,从玩具的设计、工序分工、工艺要求等多方面,把老北京玩具文化的生产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当时的北京,还有一些生产单一品种玩具的坊店。例如,30年代捏面人的有汤、赵、阎三姓,以面人汤最著名。其后有面人郎。风筝艺人则有金福忠兄妹、风筝哈。哈氏风筝在20年代曾获巴拿马博览会奖。朝阳门外有十余家“空竹”作坊,以“空竹单”最出名。他的空竹还贴有白塔牌商标,可见其生产的空竹数量相当多,享有一定声誉;也可见当时空竹坊店之多,和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竞争。
30年代,老北京的玩具商店,据记载有20余家。玩具工厂、作坊共120家,约500名工人。其他附带制作玩具的鼓铺、铜铺,还不算在内。然而,老北京的玩具,却行销全国各大城市,乃至销往日本、欧美各国。
上海先施公司、武汉爱国公司当时从东安市场批购北京玩具到南方销售。美、日等国洋行也从北京购玩具回国销售。据记载,出口的老北京玩具,以泥塑古装仕女、戏剧人物,皮毛制小动物,面具、空竹为最多。相传1910年前后,有个外国人在北京学得空竹制作方法,回国如法泡制,竟获巨利。看来,我国的传统玩具,也曾漂洋过海,去与各国玩具文化融汇。
老北京玩具业兴起的历史,给我们的启发在于,尽管当时也有大量外国玩具进口,但老北京的玩具工厂,首先是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传统玩具文化。在此基础上,有机地融合外来玩具的创造思路、制作工艺,以近代工业生产,使民族传统玩具得到提高与发展。这种提高与发展,继承了传统玩具对儿童道德品质教育、智力开发与身体锻炼的紧密结合,反映着东方古国在教育上重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启迪悟性的特点,把我国玩具文化的生产,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回顾老北京的儿童玩具,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积四千年历史形成的共同的行为习惯模式及思想观念体系。因此,仅只玩具,还不能称其为文化,能称之为玩具文化,对一个国家或民族,必须是玩具以其普及性、丰富的内涵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征。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玩具文化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透过玩具,去看其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程度。这种衡量、透视,不能仅只从玩具生产的数量、采用的技术上着眼,而要从玩具的普及性、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相关性、玩具的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去研究。
一方面,要研究我国玩具文化的发展史,重视其反映传统民族文化特征的合理内容的继承;另一方面,则应研究世界各国玩具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与内容,吸取其中丰富的营养。换言之,我国玩具业的发展,在思路上,也要重视纵向与横向文化内容的对比,从而古今结合,中西结合,推陈出新。
我们期待着有浓郁民族特色,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又有时代文明特点,融德智体教育于一身的儿童玩具,更好更多地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