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南方人是不是不看春晚?

  如题,翻一条微博,点进去看评论的时候发现热门评论里南方人不看春晚的赞数很高,那么问题来了,南方人为什么不看春晚呢?那过年的时候大多数南方同志都在做些什么呢?我是东北人所以get不到…我家里都是一边吃饭一边看春晚的

  谢邀!不是所有南方人都不看春晚。但是显然春晚大部分节目在文化和语言特色上,偏向北方。所以很多春晚节目对大部分南方观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尤其在如今娱乐方式和内容如此丰富的时代。

  主持人开口就是:饺子皮擀好了没?饺子下锅了没?

  西南人。初中以后,再也没看过春晚,包括一些综艺节目里的传统无厘头的北方小品相声之类的。原因:①农村题材总是把农民演得跟白痴一样。城市题材总是把市民演得跟60.70年代的城市居民一样。(指的是说话和思维方式)②很多元素离自己太远了。动不动就是扭秧歌、甩手帕、坐炕头、穿棉袄、吃饺子。表示吃的太不丰盛……③大嗓门嚎嚎嚎真的很烦……④最主要是……太歌颂党国了……受不了……

  格机格机格机格机~8.10更新下

  今天无意中跟一基友聊到电视节目,从马桶台的雷剧,到荔枝台的相亲秀,再到西红柿台的“全球视野……”当然不可缺少的天朝台咯。“星光大道”“开门大吉”等天朝3台的节目……不觉得是缩小版的周周见春晚歌舞环节麽……真的好土啊……某几个主持人……也有点土……笑点有些让人不知所措。有人说星光大道深受父辈一代的喜欢……不过我身边的父辈,宁愿看天朝8台的抗日神剧,也不愿在这个节目多停留一秒,把他们的评论翻译成网络语言,便是:辣眼睛!(有父辈是这样态度的胖友麽?)

  …………2019.2.5更新…………

  又是神吃饺子……疯求了哇?

  格机格机格机格机格机~2.16更新下昨晚看冬奥会去了,刚扫了一眼重播,是蔡大妈和小陀螺的小品……额,只有一个想法:蔡大妈是在抱怨,没有请她去演薛甄珠女士麽? 溜了溜了,看花滑惹。祝大伙:汪年旺旺旺哟喂!

  答主地地道道广州人,对这个问题深有体会。

  虽然我自小在南方长大,但小时候最喜欢看的节目之一就是每周五晚央视播的曲苑杂坛:“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艺术......”(乱入了)作为资深笑迷,上至传统的相声八德,下至如日中天的德云社,青曲社,广至春晚小品常客蔡明,郭达,潘长江,赵本山,宋丹丹的表演,无不如数家珍。渐渐地也在不断接触中体会到了南北之间的差距。

  每年大年三十,每逢春晚开始上演相声小品节目,家里的长辈可谓是“怨声载道”。每年的抱怨语句都是一样的:“这些东西有什么好看的,大喊大叫,又不滑稽......”经过我多年的体会,我觉得南方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南方人人不喜欢看春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南北文化的差异。别的南方省份我没探究过,不过我们广州人过年真不吃饺子。每次春晚主持人问“饺子下锅了吗?”“家人端上了热腾腾的饺子”,作为广州人一点同感都没有。另外,相声本身就是一门以北方话为基础的说话艺术,春晚的小品又具有强烈的东北风味,因此相声小品里各种北方的俏皮话,伦理梗,儿化音,反正广州人听了完全没有感觉。并且像广州这一方言地位相当突出的地方,市民没有在普通话氛围中生活,许多话单靠听没字幕很难听懂。还有各种能引起起哄的互动式提问,“观众们你们说对不对啊?”“大伙儿要不要让他来一个?”对我来说是尴天下之大尬。再者还有小品中各种大呼小叫,一惊一乍,煽情时的眼泪,甚至节目中出现一些“死”字(如相声中常出现的“今天我就死这儿了!”,“你怎么不死去?”)我家长辈都觉得和过年的欢乐祥和气氛格格不入。

  2.年龄的代沟。春晚小品中经常嵌有最火的流行语和时兴“典故”,上了年纪的长辈不会上网,一些网络热词“雷死我了”,“洪荒之力”,“23333”不懂其义,因此小品中以此为梗的包袱长辈们完全get不到笑点。

  2017年春晚为了调和南北口味特别安排了一个南方小品《阿峰其人》,但个人觉得简直是一大败笔,这节目竟然能上春晚?怎么过审的?让它来作为南方小品的代表和一众强势的北方小品一同在春晚竞争,我觉得丢脸。全程无笑点(或许我笑点比较高),除了语言来突显南方特色外找不出任何可评点之处。

  以上

  以香港为例咯:

  大年三十晚上,按一般理解,北方人已经都窝在长辈家中,准备零点钟声一响互相拜年。而香港到了三十晚上零点前,却不一定是家家都有人,很多家人都出门逛街了。

  他们去的地方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大小小的年节市场,例如在维园有全港规模最大的年集,里面有生肖抱枕、充电宝、玩具、T恤等创意礼品,很多(中)学生出来摆摊也是一大特色。年三十晚上不少档主减价促销清货,把握机会最后冲刺。

  TVB报道中,有市民被问到预计用多少钱,他答:“我每一年年三十晚都会来,(花)一百元左右。”

  此外,在旺角花墟也可以多看看鲜花。南方过年都要看花买花,要买寓意吉祥的桃花、水仙、金桔。有档主表示:「生意好得很,铺面都没有货了,卖完了。花开得漂亮,人又漂亮,人人都漂亮。」

  至于另一个地方,就是去黄大仙祠上“头柱香”,能抢到的都可以给自己一年开头预示一个好运气。

  三十晚上11时——“子时”,黄大仙祠内的善信纷纷上“头炷香”,祈求新年平安。排头位善信就说心诚则灵,中午前已经来到。而到了午夜12点就有第二轮“头柱香”,电视台都会做现场直播。

  TVB采访的许愿心愿也是五花八门,例如世界和平,少些天灾人祸,流感快点过去,学业进步有女朋友,希望首付少点早日住上自己的房子等等。

  公众香炉移近大殿,让善信可以更近距离参拜。黄大仙祠还有一幅巨幅“风车墙”,善信除了拍照留念外,还可以转动风车,祈愿新一年风调雨顺、好运齐来。

  此外,香港人还挺喜欢在过年假期期间外出旅游,跟我们一般想过年一定要回家团圆的观念也不同。旅游业议会总干事陈张乐怡就说,农历新年期间香港外游旅行团需求旺盛,与去年相比上升5%,豪华旅行团更是爆满。旅行团费用上升5%至10%。

  而为什么香港人要外出逛街其实也很好理解,南方即使在冬季天气也不太冷,也完全可以出门,北方人大冬天的出门难道不是冻死么……

  不过就算要出门,团年饭也是要吃的,只不过7-8点就开始吃,吃完以后老人小孩愿意休息的休息,其他人就出门逛街。至于年夜饭吃啥呢,也不是吃饺子,而是盆菜。

  每逢喜庆节日如新居入伙、祠堂开光或新年点灯,都会摆上由鸡、鸭、鱼、蚝、腐竹、萝卜、香菇、猪肉等十几种原料组成的大盆热菜,汤汁四溢,层层加码,吃得痛快淋漓。

  所以年三十晚上都不在家呆着的话,自然也不会出现全家人守着电视的民俗啦。毕竟《晏子春秋·问上》有说,“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对于任何跟自己认知不一样的其他地方的民俗,听听涨涨见识就好,既没必要大惊小怪,更没必要说谁对谁错,不存在“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