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对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视力恢复及安全性的影响
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
文 于希彦 赵松伟 丁震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青少年教育水平的重视,大量的作业、书籍以及电子设备的普及导致很多青少年用眼过度,进而造成青少年假性近视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通常采用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治疗假性近视,虽然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是也会出现视物模糊和调节麻痹等副作用,不利于青少年患者预后,随着药品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 能够有效散瞳并调节麻痹,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增强青少年患者的视力。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86例,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13~19岁,平均(16.58±1.37)岁;近视时间:1~4周,平均(2.61±0.72)周;眼压:8~21mmHg,平均(14.84±2.69)mmHg。观察组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13~19岁,平均(16.71±1.42)岁;近视时间:1~4周,平均(2.57±0.68)周;眼压:8~21mmHg,平均(14.95±2.57)mmH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近视时间和眼压的比较中,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均经动态检影法确诊为假性近视;②年龄符合13~19岁之间;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存在先天性疾病者;②眼部存在器质性病变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
对照组:给予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滴于结膜囊内,1滴/次,2次/d。观察组: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于结膜囊内,1滴/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30d,并且在治疗期间出现任何不适要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
观察指标
①视力恢复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采用国际标准E视力表检查裸眼视力,采用ODM-2100型超声诊断仪检查眼轴长度,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检查眼压变化情况。
②不良反应:由责任护士记录并计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黏膜干燥、面部潮红,结膜充血、红肿、心动过速等的发生情况。
结果
视力恢复情况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视力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不良反应 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6.97%(3/43)低于对照组的25.58%(11/43),差异显著。
讨论
假性近视已经是青少年临床最常见的眼科疾病,其发病率正在逐渐升高,对青少年的正常生活以及学习造成影响。青少年视力还在发育时期,如果经过合理的休息和治疗,能够帮助患者视力恢复到正常水平,临床通常采用中医、手术、配戴眼镜等方式进行矫正,虽然能够改善患者视力功能,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导致患者出现近视的原因,临床研究发现,药物也可调节患者视力功能,促进患者视力的恢复和发育。
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是最常用的药物,对患者视力功能的改善较小,并且由于该药物副作用较多,目前临床都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的副作用,促进患者视力功能的恢复。
假性近视会出现视物模糊不清等表现,其造成青少年患者视力功能在短期内大幅下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视力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能够选择性的阻断M受体,通过松弛瞳孔睫状肌而调节麻痹,对改善患者眼压和眼轴长度的作用较小。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是由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和托吡卡胺按照比例混合而成,能够有效松弛患者瞳孔括约肌,相较于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来说,该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眼压,维持患者眼压在正常范围内,增加患者晶状体的屈光度,改善患者屈光功能,对患者的副作用较少,并且在青少年患者体内代谢较快,促进患者视力功能的恢复。
在目前临床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过程中,药物治疗虽然能够促进患者视力功能的恢复,但是,很多患者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视力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硫酸阿托品是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的主要成分,该药物通常经眼结膜吸收和利用,葡萄糖醛酸为其水解代谢产物,由于眼部比较敏感,很多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结膜充血、黏膜干燥等不良反应。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由于不良反应少而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该药物的代谢较迅速,能够有效抑制患者睫状肌的兴奋性,促进患者眼周围局部血管收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眼压和眼轴长度,缓解患者视物模糊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并未出现黏膜干燥、面部潮红以及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视力功能的恢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效果确切,能够通过调节睫状肌痉挛促进患者视力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预后,但是由于本研究样本数较少,观察指标选取有限,希望临床能够针对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的作用机制继续探讨。
来源:《首都食品与医药》杂志
2021·上半月4·总5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