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的思考十篇
医患沟通的思考篇1
【关键词】外科学 临床教学 医患沟通技能
中图分类号:R60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3-097-02
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的7大领域之一[1]。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指出:“所有医生都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自2004年以来,美国执业医师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 USMLE)的第二步是通过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SP)病史采集的过程考查考生人际沟通和交往技能[2]。我国在2003年制定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曾提到:临床医学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能达到具有有效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准确获取病史所有方面信息的能力(包括社会经济状况)3。但目前医学院校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基本原理多、实践技能少,“通才式”教育多、“专才式”教育少,培养方式简单,没有针对外科医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外科中的医患沟通能力,很难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因此,外科医学生在与病人沟通的实践中,他们往往倍感困惑,常常表现为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在医患沟通技巧上缺少训练,面对病人时缺乏自信,医患纠纷也时有发生,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所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外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1 外科临床患者的心理的特点与沟通要点
外科患者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发病急、反应大,人们普遍感到恐惧。外科患者承受巨大的的压力,常有不同程度的怀疑、否认、绝望、焦虑、忧郁、厌食、失眠等心理反应。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清外科患者的心理特征,学会真诚地与患者沟通。
1.1 治疗实施前的医患沟通
外科治疗是一种开放性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对于疗效的不确定性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因此,要使患者接受治疗,使医患之间相互理解,加强医患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告知病人及其家属治疗的有效性及必要性,药物的价格,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我们防治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应措施。二是要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改变悲观绝望的认知态度。通过康复患者的示范作用。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接受亲人的关爱,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三是要重视与病人家属之间的沟通。尤其是在病人不知情时,病人家属对病情的了解更为重要。许多时候,病人家属可以提供病人本人不能或不愿提供的信息,病人家属对治疗的理解及其态度直接影响病人对治疗的态度。
1.2 治疗期间的医患沟通
病人在治疗期间不仅遭受外科引起的痛苦,还要忍受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我们在治疗中积极应用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尽可能减少减轻不良反应的程度,以减轻患者对所面临痛苦的恐惧感,对患者进行营养方面的指导。
1.3 治疗结束后的医患沟通
一是要告知病人仍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需定期复查,以防外科复发。告知病人要遵从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各种不良嗜好。
二是要长期随访,不断与病人沟通。有此病人在治疗结束后仍心有余悸,回家后惶惶不可终日,表现为焦虑、多疑,怀疑疾病复发或转移。我们耐心向病人解释复查的结果,打消病人的疑虑,让病人了解自身所具有的恢复健康的各种有利因素,鼓励病人重返社会,重新开始第二次人生。
2 外科教学中忽视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表现
2.1 在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上不够重视
目前,外科教学中教师主要强调医学技术的培养,忽视医患沟通技能,导致学生忽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重要意义。如果外科医学生SP诊断时行为举止不得体(如不雅的小动作、夸张式的手势、女学生化装不当),问及敏感问题(如病人的隐私或个人史)时解释性语言不多,谈论病人感兴趣话题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以上的因素都会使病人认为医(学)生不稳重、对他不够重视和尊重,或者使病人认为医(学)生对他(她)本人的印象不好而对医生没有信赖,导致医患间难以建立起有效沟通。
2.2 沟通内容上“只重视疾病”
医学生与病人沟通内容上没有完成从“只重视疾病”向“重视病人”方向的转变。(1)在信息收集上。多数学生对影响疾病的社会、心理因素问的不多或不全,问及疾病对生活影响的更少。(2)在信息给予上。进行完整信息核实的学生或告诉病人如何减轻症状及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学生不多,告诉病人他(她)目前的情况(如初步考诊断)的学生更少。
2.3 沟通技巧不熟练
对如换位思考(即移情)、主动倾听(如有的学生多次长时间停顿、多次打断病人的讲话、面部表情不够自然大方、与病人目光相互交流的少等)、语言技巧(鼓励性语言、安慰性语言及解释性语言)、及时信息反馈等沟通技巧掌握不够熟练。提问的技巧上不仅存在学生诱导病人现象也存在病人诱导医学生现象。
2.4 对病人理解不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在理解病人上,学生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对病人情绪变化不够重视或注意。多数学生不能够全面理解病人的语言上的和情感上的暗示,更多的学生不对病人表示适当的尊重(如礼貌的称呼病人或给病人表达自我的机会)、同情(如对病人的患病表示难过),很少有同学安慰病人以消除其紧张情绪或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上述原因很可能会使病人感觉医(学)生对他们不够关心体贴,拉开了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2.5 沟通控制能力不强
沟通目标上,医学生对问诊内容准备不充分导致信息收集不深或不全的现象严重;学生对问诊内容不熟,问诊时不停的回忆问诊内容;沟通先后顺序上,大多数学生对问诊的先后顺序不清楚。
3 外科教学中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方式的探讨
3.1 采用具有沟通技能训练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的优势非常明显,不仅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其它方面的素质,如创新思维、团队精神、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个性心理素质等,这些都是当今高素质医学人才所必需的条件,作者认为PBL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是当今医学院校教学的发展趋势。我校自2005年一直开展PBL教学,教学效果不错,有必要进一步在我校推广PBL教学。而且,我校应用SP己有4年,SP对其病历非常熟悉,所以可以考虑使用SP对医学生临床沟通技能进行培训。
角色扮演法是提高“换位思考”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换位思考”是一种最基本的沟通技巧,即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是替他人体尝喜怒哀乐,即换位思考。在临床实践中,所谓的“换位思考”也就是设身处地地从病人的角度,把病人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尽自己所能为病人解除痛苦。有文献报道:学会换位思考的最好方式是研习戏剧,在医学教学方法中也就是“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教学活跃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广泛的人员交流沟通、讨论评价,提升了护生的合作能力。护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体验病人角色,主动转变护理服务理念。
3.2 活跃医学生的第二课堂
研究表明,沟通能力的提高主要靠理解基本原理后的大量行动实践,如组建“医学生素质报告团”,定期举办《医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讲座,邀请院领导及各专业资深的专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大力开展知识竞赛、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门诊小品等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重视医患沟通,提高医患沟通的技能。
3.3 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医学人文关怀就是存在于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治疗过程中体现的对患者生命与身心健康上的敬重、尊敬与关爱人生命之本的社会人文理念,更深层次地反映彼此间的平等、尊重,即是对自己尊重,又尊重自己的职业,同时又尊重患者。
医务人员高尚的医学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步培养起来的,而医学品德的培养又离不开自我修养。医德修养是主体的自我医学品德培养和锻炼的过程。追求人性化服务是医学界一种新的境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的发展也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为了适应新的医疗模式的转变,医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课程的同时,还应加强医学生的医学道德教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古人云:“医者父母心”,这是人类社会对医生医德的一个永恒要求,使医学生铭记“救死扶伤”是自己神圣的天职;大力开展人文关怀的教育,重新认识和理解“健康”的新理念,牢记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强烈的责任心,不断提高学生的医德境界。
3.4 重视外科临床沟通带教
临床实习是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实习医师处理好医患关系,使其成为合格医生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实习期间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建立正确的医患沟通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带教医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让他们树立信心。其次,在带教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如组织实习医生学习掌握医护人员与病人沟通的“一个要求、两个技巧、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六个方式”.4即一个根本的心态即诚信、尊重、同情、耐心。两个技巧倾听和介绍。就是多听患者或家属说几句话和多对患者或家属说几句话.三个掌握是在沟通过程中要掌握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和检查结果;掌握患者医疗费用的使用情况;掌握患者及家属的社会心理状况。也就是要求对患者及家属的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四个留意是在沟通过程中要留意对方的情绪状态;留意其受教育程度及沟通的感受;留意对方对病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身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五个避免指在沟通过程中要避免强迫对方及时接受事实;避免使用易刺激对方情绪的词语和语气;避免过多使用对方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避免刻意改变对方的观点;避免压抑对方的情绪。
总之,外科教学是“临床”和“教学”的有机融合,应使医学生将医患沟通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学会,到临床上运用。以培养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李国建.关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 18(4) :3; 9
[2]step 2 clinical skills(cs) content description and general information--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
医患沟通的思考篇2
【关键词】外科医师;医患沟通能力
1医患关系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医患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享有的医疗保健水平同其它生活水平一样不断有更高的要求。有患者认为既然消费了,就要达到预期的目的,认为到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医院有义务、也必须医好病人。由于医患之间沟通不够,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和疾病的过程以及后果不甚理解,以至于医患之间产生不信任,发生矛盾冲突。一组调查数据表明,2002年我国发生医疗纠纷的案件仅为5000多件,2004年升至为8000多件,2006年医疗纠纷已超过10000多件,而且医患纠纷诉讼案件中,医方败诉的多,败诉的比例甚至高达91.67%[1]。
2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原因
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原因很多,有医方的问题,也有患方的问题,比如医患关系不融洽,医生法制观念淡薄,忽视了患者的知情权,医疗费用日益增长,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够,患者法制观念增强?,患方对医方期望值过高?,社会新闻媒体不客观、不全面的报道等等。这其中由于医患沟通的欠缺导致医疗纠纷的占80-90%[3]。因此,如何引导医患双方走向良好的发展轨道,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的医患关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3低年资外科医师自身的特点
低年资外科医师是临床工作的生力军,与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最多、最频繁,但临床经验不够丰富,社会阅历相对肤浅,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认识不足,加之社会对其的偏见,往往在医患沟通中更容易发生磨擦,引起矛盾纠纷。只重视外科手术操作,忽略其它技能的提高。因此,在医学继续教育中对低年资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十分有必要。
4低年资外科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4.1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吴阶平院士曾经说过,一名外科医师的成长是实践、思考和知识三者结合的结果。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应用现代医学的原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把这种理念合理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国内本专业最新进展,思维敏捷,外科技巧娴熟扎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是被患者认可的基础。在临床工作中,患者一旦进入诊疗程式,就应通过各种途径迅速准确地取证,查询最新信息,虚心求教,全面真实地做出判断,并就相关问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
4.2不断提高人格魅力人格的魅力,即他的品格、修养和作风。作为一个合格的外科医师,在对待患者的态度或处理医患关系上,表现为他对患者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情绪上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一个优秀的外科医师如果具备上述品德,他一定会赢得患者的信任,给患者增加信心、希望和力量,患者也会更好地配合治疗,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优秀的人格魅力不仅仅是做一个好医生的优秀品德,也是做人的优秀品德。
4.3加强法制观念 卫生部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规范行医行为的准则之一,而有关举证责任倒置等法律、法规则是在规范行医中明确责任的具体知识,接触临床医疗工作时间短的低年资医师工作基本都是在各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的,对法律法规的思考和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造成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层面的表浅,在可能发生医疗纠纷的细节上不注意防范,形成知识结构上的医疗纠纷隐患。
4.4丰富社会阅历作为一个低年资的外科医师要多多参加社会活动,广交友,增加社会阅历和心理分析能力。由于现代社会的多样化,我们所面对的患者文化背景亦多样化,在医患交流的过程中应用丰富的社会经验,准确深入地揣摩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能够加深与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沟通表示对患者的关心、同情和鼓励,再给予正确合理的医学引导,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和治疗的依从性,有助于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也是减少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
4.5掌握医患沟通的技巧
4.5.1艺术沟通在医患沟通中医务人员要充分注意仪表艺术、语言艺术,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语言要亲切、平易,表述准确,并始终流露和充满对患者生命的关爱和体恤。倾听时要全神贯注,不要轻易打断患者的叙述,使患者感受到医生对他的关注和理解。另外医务人员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和衣着在医患沟通时也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自然而不失庄重,严谨又充满温情,愉悦但不夸张,恰到好处地传达医务
人员的交流信息,同时注意到患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感受,使交谈更富有感染力,使医患沟通更富有成效。
4.5.2平等沟通在沟通中医患的人格是平等的,医务人员要善解人意,要尊重和关爱个体生命,尊重患者的隐私,同情患者的处境,注意医患间的感情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患者的疑虑,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和依从性。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患者考虑,相互理解,达成谅解,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4.5.3通俗沟通医患沟通时语言要通俗易懂,少运用医学术语,充分运用生活中丰富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疾病治疗中相关问题,提高交流的质量,达到沟通的通畅。
4.5.4及时沟通在医患沟通中要及时、适时,在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出现任何进展和变化,都要做到审时度势,遇到突发事件及时沟通,取得谅解,使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诊治,避免因为沟通不畅引起磨擦。
4.5.5全程、多途径沟通在医患沟通上可采取诊疗全过程沟通,如院前沟通、入院时沟通、入院后沟通、诊疗过程沟通及出院时沟通。沟通方式可以是床旁沟通、分级沟通、集中沟通、换位沟通、书面沟通、集体沟通协调沟通及出院访视沟通,以达到真正的、良好的医患沟通。
参考文献
医患沟通的思考篇3
医患沟通就是医患双方为了治疗疾病,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进行的一种交流。如果没有这种交流,医务人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病情,患者也无法满足追求健康、解除病痛的需要。医患沟通是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交流。
1 医患沟通的意义
医患沟通是为了满足患者、医疗目的以及医疗服务的需要,是特定的人际交流。加强医患沟通,医者应以同情、宽容、平和的态度,给予患者解释、诊断、治疗疾病,并对患者人格上的尊重和身心上的治疗。要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多关心患者,多介绍有关治疗的进展情况等,使患者消除对治疗中存在的一些疑虑、困惑,而产生安全感、信赖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调动抗病潜能,使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医患沟通有利于医护人员了解病情和医生做出诊断:对患者疾病的诊断,通常是从医生询问病史开始。询问病史无疑是一种医患之间的双向沟通交流过程,医生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从患者处了解到疾病的有关信息,以便从中收集到对诊断疾病有意义、有价值的线索,为进一步的检查及最终明确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医护人员在为患者做这些检查操作之前应与患者沟通、交待有关的问题,否则医疗工作就要受到影响。
1.2 医患沟通有利于维护患者的权利:尊重患者权利是维护患者利益的根本保障。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一项重要权利,它可以包括疾病认知权和自主决定权。患者可以在对疾病认知、了解的基础上对诊疗措施做出同意与否的选择决定,知情同意的过程也是一个医患交流沟通的过程。所以,加强医患沟通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1.3 医患沟通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医患纠纷,不是医疗技术服务的原因引起,而往往是由于医患之间的沟通不畅或是交流质量不高造成。据了解,目前在已经审结的医疗纠纷诉讼案例中,因医方告知存在缺陷而导致的纠纷接近40%。由于医患相互交流不足和沟通不够,致使患者对医疗服务内容和方式的理解与医护人员不一致,进而信任感下降,导致医疗纠纷。医患沟通,既能有效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又是心理疏导的一种有效手段,解惑释疑,使忧郁的心情得以宣泄,减少医患间不必要的误会。
1.4 医患沟通是医学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特别是现代医疗仪器的高速发展,医疗仪器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临床医生对仪器的依赖性也就越来越大,诊断、治疗的科学分析,逻辑思维和推理及归纳能力却越来越差。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医学的新模式使医患沟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得重要。
2 医患关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医患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医患关系成因复杂,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
2.1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
2.2 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加剧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治病、救人原是一体的,但有些医务人员却只重视“病”不重视人;在有些医疗机构,医疗活动只强调依靠仪器设备,忽视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交流,容易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2.3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最根本的原因[1]。资料显示,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全民参加医疗保险,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不会由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很少有医患间的冲突。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
3 加强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
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尖锐,它会削弱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力量,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使医患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在消除医患关系紧张状态、化解矛盾,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全社会参与,更重要的是医患双方能够换位思考,达到相互理解,两者从根本上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医方需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增强法律意识,为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在改善医患关系中,加强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医患沟通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推进行业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患者的需要,融洽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
3.1 加强医患沟通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医务人员必须承担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有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解释说明的义务,即“告知”义务,有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同样,患者也应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积极完成诊疗过程,尽到自己的义务,以达到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与良好的氛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拉近双方的距离。
3.2 加强医患沟通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患关系的形式绝大多数是以“相互参与型”的形式出现,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形式把医者与患者置于平等的地位,要求医方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必须尊重患者,平等相待。又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患者健康的损害,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而医患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成功的双向沟通,往往会得到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和对诊疗的主动配合。
3.3 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工作的需要: 以人为本,在临床过程中就是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和共同参与的医患关系,要求医护人员积极、主动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以患者的要求为起点,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需,视患者如亲人。处处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医患沟通的思考篇4
[关键词]实践;医患沟通能力;医学生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253
1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11医患沟通能力是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沟通能力的培养对即将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学生至关重要。医疗工作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着特殊心理状态与需求的特殊群体。医患关系的好坏对于医疗行为能否顺利有效实施至关重要。良好融洽的医患关系可使病人充分配合医生诊疗,达到甚至超出预期效果。相反,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会使诊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而影响诊疗效果,甚至引起医患纠纷。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数据显示,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辱骂、殴打、威胁医务人员,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医务人员及医院领导的现象,而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交流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2/3。因此,掌握医患沟通能力对于一名当代医务工作者来说是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注重医学人才培养的人性化,这是新型医学模式的重要体现。人性化在医学教育中的体现有多种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n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中细致描述了培养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将沟通技能列为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七项基本素质之一。
研究如何提高医学生医患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符合当代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在临床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中以教为主,缺少学生对医患沟通能力的相关培养
现有教育模式下,对于医学生仅仅强调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特别是与患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近些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已经开设了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临床医学导论等人文学的课程。这只是局限在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医患沟通缺乏技巧策略,与患者交流容易出现紧张、焦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状态,将严重影响诊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22实习中以技能为主,弱化了学生对医患沟通能力的掌握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学生在最后一年正式进入临床实习的医疗活动。实习中对学生的要求停留在专业技能的熟练与掌握层面上,对于医患沟通交流仍局限在对病史的采集过程中。这种教学现状下,学生缺乏对“疾病”的真正认识,低估心理、情绪、环境等因素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导致学生关心疾病本身,忽略诊治主体――“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医学生向一名优秀医生角色的顺利转变,严重制约了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存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注度逐年提升,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医疗体制改革后,患者自我保护及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对知情权、隐私权、自主选择权的要求逐渐增多,社会对医学伦理道德日益重视,以患者为学习训练对象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难以为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医学生步入医疗第一线实践培养教育的发展。
3实践中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方法探究
31在教学中强化以人为本的沟通实践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医疗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医学教育模式必将顺应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医学教育理论教学中,提高教师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培养观念,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精神和在道德上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和经验的层面来体验生命的价值、患者的痛楚、医疗服务公平和公正的意义。[2]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该以身示范,注重医患沟通技巧策略的传授,培养学生由传统的以“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医疗理念。
32教学医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增设相关的培训,更应在临床实习的实践教学中逐渐培养。教学医院的文化与风气对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要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好医生,教学医院就必须努力改善自己的软环境,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加强服务意识,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医学生,自然就会有更强的服务意识与沟通意识。
33加重实践教育分量,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将案例分析和角色模拟训练的教学模式借鉴到医患沟通的教学实践中来。由教师根据临床实际案例设计准备一些普遍性、代表性的案例,以供学生在课堂上分析学习和讨论总结。学生熟悉这种学习模式后,可以分小组自行采集整理案例,最终讨论总结。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锻炼培养学生的整合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更能通过转换医患角色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同时,在分析学习中,可以进行角色模拟训练,使学生切身体验做患者与做医生的差异,在角色不断转换的模拟训练中感悟医患沟通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提升自我医患沟通能力的意识。
完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与功能配套,为顺利平稳进行医疗活动提供最基础的保障。培训中心为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实际操作、综合诊断治疗等技能提供良好的平台,具有:高度仿真性、病例多样性、实践随意性、可重复性、无风险、过程可控性等优点,从而为医学生构建了综合性临床实践教学平台,是培养合格执业医师的重要保证。[2]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提高熟练程度,又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伤害,同时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在实际的诊疗中,熟练的操作技术不仅能增加患者对医学生的信任度,更能促进医患沟通交流的和睦融洽,使诊疗过程顺利进行。
4结论
医患沟通能力是医疗活动的基础,更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为了使医学生尽早适应临床工作环境,引导诊疗活动顺利平稳开展,促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对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受患者信任、让患者满意的新形势下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医患沟通的思考篇5
关键词:医患沟通;沟通教育;医学本科生;英国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3-0091-06
实证研究证明,良好医患沟通不仅促进更有效率的临床诊疗工作,而且显著改善患者的健康转归;医患双方满意度提升,可规避医患纠纷,有利于建立医患双方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高级医学人才的历史重任,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升华,医患沟通能力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之一。因此,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育研究,既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2008年由英国医学本科生临床沟通技能教育委员会(uK Council of Clinic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UKCCCSTUME,成立于2005年)在《医学教育》(Medicine Education)杂志上了《英国医学本科生沟通课程内容之共识声明》(下文简称为《共识声明》)。本文简述该《共识声明》的产生背景与目标,介绍其主要内容并总结出若干启示,以期裨益于国内医学院校的医患沟通课程建设与发展。
一、《共识声明》之产生背景与目标
(一)背景
临床沟通技能(Clinical Communication Skill,CCS)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尚不为人所熟知,CCS的学习主要是在临床实习过程以学徒方式完成,或被称为“看着做”(指通过观察别人的实践而学习)。然而,随着英国政治层面的新自由主义兴起以及社会的市场化,病人变成了顾客及消费者,希望在卫生保健服务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医疗家长主义受到批判,促使医患关系的平等化。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发展也使“专家型患者”增多,具有更多的知识与能力的病人常常对医生的诊疗方案提出异议,这为参与诊疗决策提供基础。这种医患关系的转变需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实践体系,并且需要更高水平的临床沟通技巧。社会文化复杂的多样性也对医生的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帮助医生识别并尊重病人不同的信仰、价值观。70%的医疗纠纷及诉讼是由于医患沟通不足或态度不佳所导致的,这一证据也是愈加重视CCS课程教学的另一个驱动力。作为英国医学本科教育管理机构的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General Medical Council,GMC),自1980年起日益反思充斥医学事实性知识的医学本科课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学生被动吸收知识而缺乏深入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GMC意识到仅有知识是不够的,临床沟通技能和学生的职业态度也很重要。于是,GMC在1993年出台了重要且极富影响力的政策性文件——《明日医生》,对医学本科教育提出了综合性构架,亦是将CCS纳入英国医学院校核心课程之最关键的驱动力。该文件对于医学本科毕业生所掌握临床沟通技能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因此,临床沟通技能课程教学与评估已成为当前英国医学本科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基于30年来临床沟通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证据之上,由英国医学本科生临床沟通技能教育委员会主导,经由英国所有医学院校(共33所)从事临床沟通课程教学的负责人或领导人共同探索与反复讨论之后,共同了《共识声明》。
(二)目标
该《共识声明》的建议内容框架主要为培育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沟通技能而设计,提供了一个概念模型,并详细介绍有效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这样的课程,将有利于学生习得和理解一系列技能,为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英国医学院校临床沟通领域的教研专家们所设计这一共识,其目标宏大,不仅试图帮助英国的课程负责人来设计、实施与审查评估医学沟通技能课程,而且认为可适用于全世界的医学生沟通课程,希望这一共识将有利于临床沟通技能的教育、学习与评估的整合与发展。当然,委员会也认识到,虽然医学生应接触所有被描述的领域,但是医学生随着学习年限的增长其能力也处于不同的阶段,设置一个无弹性的能力水准将不切实际。每所医学院校依据各个医学院校的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决断如何来综合运用这一框架。然而,这一框架可促使所有的医学院校来思考其课程设置中是否存在不同的要素或什么地方有差距,以及如何与这一共识框架中各个领域产生新的融合。在医学沟通这一复杂领域中,所有医学专业人员在其职业生涯中开发及提升沟通能力的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该声明也企望能对医疗领域中其他医学专业教育有所裨益。
二、《共识声明》之内容构成
(一)沟通技能课程轮状示意图
该《共识声明》由一个医学本科生临床沟通课程结构内容的示意图及详细书面描述所构成。在示意图中,临床沟通的核心领域是以同心环的形式展现。同心环的中心从“尊重他人”开始,从里向外是临床沟通学习的明确内容(如图1)。这些领域被设置在由4个最为重要的原则所构成的环境中。这些原则不仅支配着医患沟通领域,还统领着医学的所有领域。在每一环中所涉及的领域的组成部分都给予了明确的标注。每当单独转动这些同心环,医患沟通课程设计者实际上在“给一门课程拨号”,例如,该如何设计针对一位年老病人进行解释与设定诊疗计划工作之特定场景的教学,可用电话给相关领域组成部分进行拨号。
这个医患沟通课程“车轮图”拟让课程设计者以螺旋式而非线性的方法来教授临床沟通技能。这种“拨号式课程”(dial-a-curriculum)的模式,不仅把核心领域密切联系,而且明确支持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一个设计恰当的课程,让学习者在练习新技能和处理更为复杂性问题时,也同时提供复习、改善和巩固现有技能的机会。如果沟通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未能将螺旋式授课进程贯彻始终,学生们将不可能熟练掌握沟通技能。
(二)临床沟通的主要内容
《共识声明》认为临床沟通领域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
1、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优先于有效临床沟通的所有其他组成部分。学生应该尊重所有的病人,并承诺平等对待每位病人,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种族背景的差异或者是否残疾,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灵活的沟通。在世界各国,社会由日益多元的文化群体所构成,这些不同的文化群体有着其独特的健康信念及个性特征,这些因素影响着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社会的这些变化使得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更需要加强与病人、与同事之间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2、沟通技能的理论与证据
虽然该文件主要强调技巧的获得,但是这些技巧都经过理论探讨并获得大量翔实证据的支持。学生需要了解沟通重要性及意义的证据基础,能够据此进行恰当的解释与行动。这包括要熟知医患沟通与以下议题相关的文献内容:患者的满意度、复诊、依从性与配合、幸福感、身体健康结果、心理状况、医疗纠纷(法律诉讼)及病人安全与减少过错。
学生需要认识到有效沟通如临床知识及临床技能一样重要,是医疗卫生实践中的一部分,并且需要很好地练习。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已被证明是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最主要的特征。该理论应成为任何沟通课程的核心成分。医学生应与患者建立伙伴合作关系,确保病人的自主,使病人的需要与自主选择成为临床实践医患互动中的重要位置。
3、临床会谈的任务与技能
领会医学会谈的本质及任务的重要性不应该被低估。医学生不仅应该明确医学会谈的目标,而且更需理解会谈的各种任务是如何助益于实现整体目标的。要做到有效沟通需要对临床会谈的结构有敏锐且深入的理解。
(1)任务 沟通通常具有目的性,所以大部分临床面谈活动被称之为任务。大量的已经建立的临床会谈模型及建议中已标明了这些任务。经验丰富的医生能从这些模型中进行选择并加以灵活运用。以下是已建立的模型所论及的具有代表性的任务:1)建立关系;2)开始问诊与指定日常工作事项;3)确定、识别与满足患者需要;4)收集信息;5)探寻与考虑患者的世界观;6)引导进行体格检查;7)阐述解释相关诊断;8)解释、制定治疗计划与磋商;9)建立会谈的结构、确定会谈中相关议题的优先次序;10)结束本次会谈并为下次会谈做准备。这些沟通的程序任务与临床会谈的内容有密切联系。例如,收集信息的沟通任务这一步骤,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程序技能才能做到,以帮助临床医生获取病史。内容与程序二要素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因此,需要以一种整合的思路来设置医学课程。
(2)技能 为执行上述所提及各个任务,可以运用一些分散的、可观察的、具体的行为技能。有关这些技能的例子有:1)眼神交流;2)面部表情;3)注意聆听;4)信息筛选;5)合理恰当运用开放式与封闭式提问;6)简化问题(信息);7)移情回应;8)响应(口头上与非口头的);9)概括信息或问题,提供指导;10)提供信息时判定患者的出发点;11)分解信息及检查患者的理解程度。
这些技巧构成了有效临床沟通课程的主干:一个包含这些重要技能的完整列表可以在上述引用的会诊模型中找到。医学生理解并实践在这些模型中所描述的核心沟通技巧,有着重要意义。“关系建立”的任务与技巧需要特别强调。医学生需要理解与领会医患关系的特殊性质,包括会诊中固有的权力不平衡。治疗关系和专业界限要求的重要性也应特别关注。学生必须认识到与患者建立与维持密切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必须行动起来,发展所需的技能技巧。
4、特殊具体议题
这包括8个方面的具体议题:年龄相关议题、社会与文化多样性、处理情感和困难的议题、特定的临床背景中的技巧、解释和计划的技能的具体应用、处理不确定性议题的能力、处理敏感问题的能力、与障碍患者沟通的技能(详见表1)。
5、不同媒介方式的沟通
医学生应掌握以利用不同媒介方式的沟通技能,能有效进行口头、电话、书面和电子通讯等五种方式的沟通(详见表2)。
6、与患者之外的其他人士进行沟通
临床医生不仅需要与病人进行沟通,也不可避免与患者家属、照顾者及一系列来自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同事以及其他机构人员打交道,同时又要恰当维持病人的自主性,对患者隐私进行保密。
每个陪伴患者来看病的人,无论是亲戚、监护人、其利益维护者和解释者,都不断给沟通带来持续性挑战。临床医生也需与其他医生合作,为病人的最佳利益进行协商。因而,医学生需要有机会拓展与同事、同行进行高效工作所需的态度和技能。医学生将与更大的医护团队、合法的自愿性质的组织以及管理机构一起工作。这要求医学生能够尊重他人(其他职业及组织),才能与他们有效沟通,精诚合作。要成功做到这点,需要学生分辨什么是有利于团队工作的因素,什么是团队工作的障碍。只要有可能,对于跨专业的团队工作之人际沟通应该设置为教学内容。为此,医学生需要拓展以下四个方面的沟通技能。
(1)病人家属及监护者
在与亲属和监护人沟通时,要求医学生:探索如何与涉及的第三方进行磋商;促使病人能自由地提问题;考虑如何保持信息的机密性,以及了解如何去控制三方会谈中的动态变化。
(2)患者利益拥护者及解释者
医学生必须学习与患者律师、专业及临时人打交道,协商并界定所涉及者的角色,界定他们的重要程度,使医学生能在被文化和现实层面所限定的此类会谈中有效工作。
(3)专业内的沟通
专业内的沟通,要求学生:1)能进行清晰易懂地进行口头和书面沟通;2)领会病人移交和查房时的相关议题;3)在与同事工作时适当表现自信的技巧;4)学会表达对一个同事或同行的关切;5)明了GMC所制定的指南,如果有同事有任何可疑行动,即可能危害病人的行为时应及时采取负责的行动;6)懂得处理投诉和医疗差错的来源(了解患者、亲属和工作人员投诉机制;了解报告医疗差错和那些可能改善病人安全的角色的系统;考虑因医疗差错被投诉对个人的影响,还有支持可利用的资源)。
(4)跨专业的沟通
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了解其他团队成员(如护士、麻醉师、检验师等)的价值、角色、专业知识和责任,并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协作;促进在一级或二级医疗机构交接中医疗服务的连续性,管理共享信息与保护隐私之间冲突。
(三)支持性原则
上述领域被设置在一个环境中,即由引导医疗实践各个领域之最重要的原则所构成。沟通课程必须奠基于也同样为医学本科生其他课程提供指引的四个方面的原则。这种共同的环境强调协作和综合规划整个本科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反思性实践
反思性实践包括个人的自我认识和处理有关诊断、优化医疗处理或预后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学生开发自我认识,发展以下的能力:(1)认识到自我挑战的方面;(2)了解在与病人沟通的过程中,个人的看法和价值观可能与职业责任和潜在影响发生冲突;(3)认识自身局限性;(4)需要明白何时需要资深同事的帮忙;(5)辨识必须做出建设性反馈的需要;(6)了解专业的局限;(7)考虑个人医疗照顾和安全问题;(8)学生也需要通过感受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压力来学习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并反思个人的应对策略。
2、专业精神
学生需要建立专业的精神,包括正直、诚实和操守,以利于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发展诚信、诚实和正直将使学生:在与病人沟通和对其进行护理时,肩负道德伦理职责;知晓医患间权力不对称性及为病人最佳利益而行动;愿意面对困难的情况,包括那些涉及医疗不确定性、风险和医疗过失(过错)方面的议题,以保障病人安全进行沟通;诚实守信,并在包括书面报告和等医疗文件中,负责保密和恰当的信息共享。了解专业界限,是指学生应知晓临床关系中存在的界限;了解与领会这些界限的必要性及保持这些边界的影响因素,如符合礼节的语言和着装、临床情境的性质和亲自参与的必要限度。
3、伦理和法律
学生也须认识医疗保健中的伦理问题以及法律的相关规定与要求。认识棘手伦理情境中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主要的伦理考量包括熟悉(并遵守)以下原则:保密性、知情同意、有利、最优化、自、诚实、不伤害和正义原则。
4、循证实践
循证实践的原则要求最佳医疗决策应基于当前可获得的、有效的和相关的证据,并且应该综合临床专家经验和病人的价值观和喜好来考量。在现有资源范围内,这些决定应该由那些接受治疗的患者在提供诊疗服务人士进行充分明确的告知之后而做出。最好的临床沟通实践与最佳临床诊疗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三、《共识声明》的启示
(一)借鉴《共识声明》,逐步建立我国贯穿本科全程的整合课程模式
自90年代有关学者论及了医患沟通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尤其是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全球本科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强调了沟通技能是医生七大基本技能之一。2003年王锦凡教授主编了十一五规划教材《医患沟通学》,不少高等医学院校开始设置了医患沟通课程。由于教学与研究起步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国医患沟通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和科学性。教师根据各自理解来安排教学,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大。当前医患沟通课程仍“以学科为中心”,而未能实施“课程整合”的教学创新,即医患沟通课程未能与诊断学、内外妇儿课程进行整合,医患沟通课程大多开设于临床实习前阶段,而忽视了与临床实习阶段的医患沟通技能训练整合的连续性体系。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贯穿本科全程的整合课程模式,应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学年的医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进行与之相符的医患沟通课堂内容的安排与设计。正如《共识声明》指出,“如果沟通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未能将螺旋式授课进程贯彻始终,学生们将不可能熟练掌握沟通技能。这些沟通的程序任务与临床会谈的内容有密切联系。……因此,需要以一种整合的思路来设置医学课程。”
(二)卫生部及教育部在制定医患沟通技能目标时应稍为具体化,并应在恰当时机将沟通技能考核纳入到医师执业资格考试
回顾英国本科生临床沟通技能课程的发展历史,就可以得知GMC1993年所的《明日医生》是其核心推动力。在这一指南之后多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加大了在沟通技能的教学与评估方面的投入。自2002年起,与病人有效交流的能力已经成为任何医务工作者想在英国国民健康保险(NHS)系统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之胜任资格的前提条件。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批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中涉及沟通技能的目标为:“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这一目标还是太过抽象,还需要稍为具体化。GMC《明日医生》(任意一版)在确定抽象目标(医学毕业生必须能够清晰、敏锐、有效地和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与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同事交流。有效沟通有助于他们履行自己的不同角色,如临床医生、团队成员、团队领袖和教师)时,也明确了毕业生必须掌握的具体要求:能够和有感知缺陷的人进行沟通;能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流,无论他们的社会、文化、种族背景如何,或者是否有残疾;能和不会讲英语的人沟通,与翻译者共事;能用口头、书面和电子方式等不同方法进行沟通;能告知坏信息,处理难以相处和有暴力倾向的病人,能和有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交流。同时,还应当在恰当的时机及时将沟通技能考核纳入到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中,以期更好发挥这种“自上而下”的指导作用和核心推动力。
医患沟通的思考篇6
关键词:妇产科 医患纠纷 沟通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625-01
1 妇产科的特殊性
1.1 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妇产科的医疗活动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产科危重症更往往缺乏预见性,病情复杂,变化快速,医生必须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并且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甚至起死回生的效果。否则,可能贻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妇科疾病的手术治疗,可能涉及能否保留生殖器官,维持生育功能的决策,直接影响患者日后家庭生活,故患者对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危险性都有迫切了解的愿望,这就要需要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且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解释和沟通,与他们达成共识做出适当的决策。
1.2 疾病的特殊性。妇科的肿瘤,有其特点,宫颈癌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卵巢癌往往发现已经是晚期,需要比较大的手术,甚至化疗,预后不良;妇科良性肿瘤往往发生在生育妇女,严重影响生育功能,生活质量,可以反复发作,需要反复治疗。对这些疾病,医患之间需要反复沟通,患者知晓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及远期风险,与医生共同决策,密切配合,才能长治久安。产科患者大多数在正常状态,不是疾病。
2 医患沟通中常面临的问题
2.1 医患沟通用语欠妥当。在妇产科诊疗过程中医患沟通用语欠妥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跟患者陈述病情时使用专业术语过多。由于不同的患者文化水平不一样,并且医学专业术语相对难懂,当实习医学生使用过多专业术语向患者陈述病情时,患者会对自己的病情不甚理解,甚至产生误解。这不仅会影响沟通的效率,还很可能会产生医患纠纷;另一方面是陈述病情时出现错误的表达。当医生面对病情严重的患者时,很容易会说出诸如“我们不能再做得更多了”、“你是否希望我们去尽一切可能”、“撤掉设备吧”等话语。这些话语不仅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还造成患者对其误解,甚至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2.2 避免专业术语,注意表达准确。在进行医患沟通时,要时刻提醒自己考虑患者对医学的不熟悉程度,沟通时尽量避免使用医学专业术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代替。做到自己与患者都能清晰地了解病情。另外要注意表达用词的准确性,当面对病人时不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在开口前组织好自己的语言,用最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3 妇科实践中的医患沟通
3.1 首诊沟通的重要性。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让患者就诊开始就感受医生的充分关注,知晓自身的诉求能够得到医生理解。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体现对患者的关切之情,尽可能从患者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沟通的目的是使医患双方对诊疗方案达成共识,共同承担责任,实行医患双赢。如子宫肌瘤患者,有许多治疗方式,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孰轻孰重,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年龄,治疗愿望,生育要求来决定,需要医生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认真询问病情,了解过去治疗,结合检查结果,准确判断病情,根据医疗条件,告知患者方案利弊,与患者商量治疗措施。医生在沟通中体现医疗水平,促进自身深入学习医疗技术;患者在沟通中体会医生一切为患者着想。充分的沟通促进了相互信任和理解,使治疗方案制定更加合理。即使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医患双方都有心理准备,使医患冲突的风险降低。
3.2 妇科不同场景的沟通。妇科以手术为主,手术前后的充分沟通,至关重要。对手术的决策,需要患者理解和配合。医生需要根据医学原则和规范,要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需要,与患者商量,以做出更适当的治疗决策。如子宫肌瘤的治疗,是切除肿瘤,还是保存子宫,是腹腔镜,还开腹手术,需要使患者知晓各种方法的疗效和风险,使患者充分理解目前医生能够做到的程度及可能遇到的风险,让患者深思熟虑,以决策者的角色和医生取得共识,一起决定手术方式。恶性肿瘤,疾病本身对于患者及家属的坏消息,医生应该以恰当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属传达,说明治疗方法,预后,并且进行鼓励,给予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必须进行手术的危重患者,需要尽快准备手术,需要向患者,家属充分说明手术的必要性,紧迫性,风险性。对于暂时没有手术适应症的妇科疾病,需要病情稳定以后,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更需要向患者家属解释流程,取得理解配合。对于症状不典型,罕见,合并症疾病,目前医疗条件限制的疾病,医生需要组织医院会诊,医院外会诊,积极推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坦诚,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会诊情况,说明病情,下一步诊疗措施,告知医学的未知数,没有办法解决的,告知医学发达国家也不能解决,医院和医生不是包治百病,使患者和家属对治疗效果有客观的期望值,能够积极配合,不是一味焦虑,埋怨。任何治疗都是有连续性,疾病需要定期随访,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一直在关心他,牵挂他,对病情有整体把握。这样对患者的了解会越来越充分,对医学知识的认识也是越来越充分,健康因为沟通而达成,医学因为沟通而促进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月丽,魏琳,王萍.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出现医患沟通障碍的探讨.中国医疗前沿,2007,1(1):106―107
医患沟通的思考篇7
笔者从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中获知,对疾病的认识角度不同、对疾病的体验不同、对医学的理解不同,是造成医患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
首先,在对疾病的认识角度上,患者对疾患的性质、过程体验,多用生动、具体、富有情感和文化意义的日常生活语言来思考和描述;而医生的医学文化背景,使其采用科学意义上理性、抽象、精确的医学专业术语进行思考和描述,两者的区别正是临床上引发沟通不畅甚至医患冲突的原因。
其次,由于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程、敏感性、耐受程度、语境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个人职业、地位、经济状况、民族、信仰、人生价值观等社会特点的不同,其身心的临床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但不管患了什么病,都会因躯体的病痛产生程度不同的紧张、焦虑、悲观、孤独等消极情绪,自我调节控制能力也相对减弱。但医生则完全是一个健康的人,医生是在理性的原则下为患者诊治疾病,患者的感受医生可能永远都无法感同身受,这时沟通的障碍就出现了。因此,医生一定要对患者亲切、温和、诚挚、耐心、鼓励,切忌冷淡、粗暴、敷衍和伤害。
另外,对医学的理解不同也是造成医患沟通不畅的主因。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每一个身患疾病的人,都希望早诊断早治疗,尽快康复。事实上,医学的原则也是早诊断早治疗,但所谓的早都是相对的,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疾病的明确诊断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治愈的。
医患沟通的思考篇8
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引发的对医学心理学的思考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为提高全球医学教育质量,制定出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标准要求本科医学的人才培养环节必须将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二者并重起来培养,同时,还应建立与现代医学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交流与沟通技能项目在该标准中被特别重视,并独立作为一大领域,共设9条标准,主要包括与病患及其亲属、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表达能力等。为促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我国于2002年成立“医学教育标准课题组”,研究与思考我国医学教育标准的问题。2009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分析中国医学心理学教育的现状,发现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确实存在较大差距。
(一)学科定位不准
为了临床专业学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目前我国医学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主要按照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设置,涉及部分内容:绪论、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其中,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尤其花费较多时间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占了很大篇幅,而与医患沟通极为重要的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等内容基本不讲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形成与病人、同事的沟通能力。这说明,我们花费较多时间讲的神秘内容与教育部、卫生部要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没有太大关系,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定位与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是脱离的。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下,它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如何在健康和疾病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医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人际沟通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而不仅仅是通过执业医师考试。针对医学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重新探索临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最大缺陷是只传授知识,不训练技能。医学生面临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例如,医学生在校接受的是“医患沟通”的理论学习,这些理论大多源于西方文化土壤,在临床实习时可能并不适用。临床医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本土化的医学人文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善于理解病人的心情和处境,以患者能理解的语言与其沟通,才能建立有效的医患交流平台。善用肢体语言,学会用病人和病人家属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才会获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配合。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医生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求临床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培养,应该实现三大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项目有12条,其中包括医学生应关爱病人,有交流、沟通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尊重个人信仰,有团队合作精神项等内容,这与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共有23条,其中涉及医患沟通的有5条。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在思想观念层面应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牢固树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想,在技能层面加强人际沟通和医患沟通技巧,以培养人文技能为目标,培养合格的医生。
(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能形成与病人及同事的沟通能力;懂得尊重生命,具有人文情怀。这就要求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需要重新调整和完善。一是在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适当增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技巧和团体意识的养成等内容。二是在临床心理部分加上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在病人心理章节增加临终关怀内容。此外,将课程教学时间调整为两阶段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放在大一第一学期,临床部分内容放在大四第二学期,将部分实验课内容放在临床见习中讲授。通过加强医患沟通的实训化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技能。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教学方法改革
医学心理学教师要带头开展启发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标准病人教学等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患关系的内容来进行情境模拟教学。例如,给学生制造一个临床中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或医生、护士等不同角色,参与模拟的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服务情境中来,通过情境模拟以及角色互换,使学生真正体会患者的痛苦,认识医务人员在面对现代医学的有限与无奈时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医生希望共同承担,必须应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准确地表达内心愿望,以此获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入标准化的病人课程,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接受各类标准化病人培训,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给学生换位思考的机会,使学生从患者角度来感受和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对今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大有好处。此外,应建立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医学心理学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学习。
(二)评价方式改革
考核与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考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其能有效地考查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讨论、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患者评价等考核实践技能。积极探索和推行医学心理学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试卷形式,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水平。
(三)加强人文实践
医患沟通的思考篇9
1.缺乏必要的跟诊心理准备。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带教老师在带领学生接触患者前和接触患者时多直接进行病症分析,有些学生既没有在事前做好专业预习,也不了解可能遇到该科室病人的情况,没有相关心理应对的准备,经常出现自信心不足的情况,表现出胆怯、拘谨、紧张、焦虑、躲避等状态。如带教老师讲解提问时,沉默不语或言语断续,与病人眼神交流时出现眼神躲闪,甚至移步后退。
2.欠缺医患沟通技巧与策略。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有些临床医学生问诊存在诱导性,学生经常根据书本学习的经验先判性地进行选择性症状询问,对于一些易接受暗示的患者可能产生症状上有无或轻重的误判,从而影响诊断的准确和治疗的效果。有些学生在对于患者自诉症状应答欠妥,如不注意倾听,重复发问,跳转问题;或出现非言语性的消极表达。如:患者叙述“反复咳嗽、咯痰7~8年”,学生反问“咳嗽7~8天”;或在询问中停顿思考时间过长;或突然转移问题,让患者不知所从;或在患者叙述做记录时,自己嘴中不停念叨或不断摇头,让患者感到不舒服;或对患者主要病症询问过简,面对与本病无关的一些问题过细地追问,引起患者不满。
3.缺少医患危机的合理应对。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屡有出现医患危机的冲突伤及临床医学生的情况,有的临床医学生在面对医患冲突时表现出惊吓、畏惧,有的表现出情绪暴躁,难以自控,加剧冲突,有的因为一些不当语言增加医患之间误解。医患冲突虽不是常态,但屡有发生,而临床实习中医学生也难免遭遇,但是无论在校内课程还是临床课程中,均不涉及相关危机处理的培训,更难从学习实践中累积相关经验。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面对医患冲突的危机时基本处于毫无准备的临时应急状态。
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注重医学生执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医患沟通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医学生的伦理道德、人文素质、职业精神、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培养非常不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近年来医患纠纷中临床医学生的比例从无到有,逐年上升,给医院带来了很大压力,对临床实习效果产生了很大冲击。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使其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能,学会合理地应对临床上医患冲突的危机,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共情他人的和情绪自控的能力,增加病患对医学生的信任感,更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配合的医患关系的建立。
1.理解与共情是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和谐医患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医务人员只有站在利他的立场上,才能心无旁骛地思考如何以最有效、最及时的措施和最优的方案去解除病人的痛苦,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利益,赢得患者信任和支持,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理解病人的疾苦,能够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怀着这样的同情心去体验病人内心世界的情感与思维,让患者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能够更主动地与医生沟通,既能够很好的促进医患的沟通,对于疾病的治愈也有很大的心理正向疗效。由此可见,理解与共情是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培养医学生理解病患,表达共情的能力是促进医患沟通的首要因素,也是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
2.倾听与关注是实现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达成思想的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医患沟通有着明确的目的性,统一指向疾病的治疗,如果医生先入为主地急于对患者做出判断,较易出现误诊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引起医疗纠纷,加剧医患冲突。做到积极、认真、关注地听,能够全面地了解病情,又能够让病人感受到被关注的温暖,既能够达成有效的医患沟通,也有利于了解疾病治愈患者,促进医患良好关系。培养医学生倾听与关注的能力,是让医学生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与处事模式,尊重病患,积极、认真、关注地倾听,听全患者的陈述,观察患者的状态,以助于更好问诊,真正做到四诊合参。
3.尊重与协作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原则要求。医患之间互相尊重,平等地协作,以治愈疾病、维系健康为共同目标,从主客体分别施予努力,才能实现医患双赢,保持医患的和谐关系。医生与患者从事不同的社会工作,放置于社会劳动的大范畴中,实质上也是平等互助的关系。不论患者是贫是富,是长是幼,是妍是媸,是愚是智,都应该普同一等,得到医生从人格到权利的尊重。患者只有在得到充分的尊重,感受到平等的待遇时,才能够尊敬医生,积极协助医生共同面对疾病与诊疗中的问题,互相理解、互相配合、相互支持,达成共识,实现医患共同的目标,构建和谐友好的医患关系。
4.耐心与严谨是赢得病患信任的重要保障。耐心是不急躁、不厌烦、能坚持;严谨是严肃、周密、谨慎。医患互信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保障,而医患之间的互信就要求医生在医患沟通过程中耐心地倾听,严肃对待,周密地思考,谨慎地判断,然后用通俗语言表达,让患者理解医生所要传递的专业信息和与其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患者面对仓促问诊、急于断诊、不耐烦地拒绝患者提问的医生是难以产生信任感的,医生耐心地与患者实现双向的沟通,凭借自身医学优势主导有效对话,严肃对待每一次与患者的诊疗沟通,周密考量,谨慎做出判断,才能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也有利于医患互信的达成。
三、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多种途径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医生的语言就像医生的刀子一样,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正面的语言和负面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惊人效果。”希波克拉底用最简练的语言道出了疾病、医生和自然康复的本质。教师应以身为范,通过具体的医疗活动启发学生,开展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的模拟教学,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更有效地融会贯通于医疗工作中。
1.研读中、西医德经典着作。回望历史深处,不论是祖国医学还是西方医学,都有德艺双馨的医学名家留下了传世的经典,通过研读经典,以他们为师为贤,倾听来自历史远方的教诲,感悟医学与人生的真谛,较之当下临床带教的说教有更深厚的说服力。进入临床阶段的医学生虽然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忙碌的临床工作,但抽出固定的时间选择经典名篇阅读讨论,置身于“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的病人中,铭记“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做到“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唤起入学时“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的医学生誓言的记忆,能够增强临床的医学生们“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端正工作与学习的态度,从根源上解决医患沟通中的“诚”与“信”的问题。
2.重视临床榜样示范教学。临床医学生刚由基础教育阶段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对于掌握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并且已经能够从事医务工作的临床教师有着巨大的崇拜感,专业的崇拜感加强了临床榜样在道德示范上的影响。在医学生作为见习生走向临床、适应学习环境和工作角色转变过程中,临床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优秀的教师必然对学生学习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但某些教师的不良行为(他们不愿花费时间和患者沟通,或在医疗风险出现后再进行沟通)直接影响了学生。因此,只有培养高素质的临床教师,才有高素质的医学生。教学医院应提高教学意识,进行严格的教学评估,保障临床教师的正向示范作用,这对于临床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医患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医患沟通的思考篇10
1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新的模式意味着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要善于与患者沟通。开展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正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将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1.2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医学教育的任务就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医术精湛、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的现代医学人才,其中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作为“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之一的交流能力〔1〕———医患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成为医疗服务中的重要环节。
1.3随着医疗制度改革、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医疗与教学的矛盾日益明显,愿意作为教学对象的病人越来越少,选择教学病例难度加大。患者不愿意配合,增加了医患沟通的难度。
1.4在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往往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缺乏沟通交流技能的培训,实习医学生在带教医生的指导下承担了大量的普通诊疗任务,如问诊、体格检查、基本技能和手术操作等。然而,由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严重不足,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对临床实习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2医患沟通课程安排与实施
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沟通不畅的现状下,医患沟通教学课程设计中应该设定什么样的目标、怎样来实现和完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1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引导医学生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加强临床技能学习的同时,加强学习与患者沟通的艺术、技巧及策略、学习如何建立医患信任关系以及治疗关系,使医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良好的职业沟通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能较快地完成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化。
2.2教学内容的安排
理论授课:医学教育标准与医学生必备素质、医疗法规、医患沟通,临床沟通技巧。课间见习:
①了解医疗纠纷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师模拟医疗纠纷现场,模拟处理过程;
②了解问诊的内容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典型病例问诊、采集病史;
③交待病情和术前谈话: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典型病例交待病情,进行术前谈话;
④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部分医护人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表现为:不钻研技术和业务,过分关心自己的收入;对病人态度生硬,语言难听、脸色难看;少数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回扣,甚至出现了以致类似“天价医药费”事件的发生。同时对比当前的医学大家如:王忠诚、张金哲、韦加宁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认识到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性;
⑤加强医学伦理方面的深入探讨,针对社会上发生的涉及医学伦理的问题,例如:医院发生火灾,医护人员应该先救病人还是自救;回民患者大出血,拒绝输血,医生该如何处理;孕妇应该马上接受剖宫产,而家属拒绝手术,应该怎样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⑥医患沟通过程中对卫生法律法规的深入认识,例如: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法赋权利,肿瘤患者希望了解病情,而患者家属为稳定患者情绪强烈要求隐瞒病情,这种情况下医生应该如何处理等等。
2.3教学方法的实施
理论授课、观看教学录像、学习典型病例、PBL教学、案例分析和情景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方法是利用提出核心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使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相关知识的教学目的。把PBL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医患沟通的教学〔2〕,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医患沟通纷繁复杂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使得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具体的学习内容形象化,最终达到教学目的。通过沟通和交流技巧的示范,向医学生突出强调正确沟通与交流的态度和行为。
3注重临床带教,加强医患沟通实践
临床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是对理论学习的一次检验与升华,它直接影响医学生以后能否独立开展工作。因此,临床实习阶段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3.1做好医学生进科前的医德医风及法律法规培训。
教育医学生要对病人要怀有深厚的感情和真挚的同情与关心。工作中要认真细致、谨慎周到、一丝不苟、极端负责。强调对患者一视同仁,要“热心、耐心、关心、细心”,尊重病人及其家属。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重点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医院各种规章制度,增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强调依法行医、依法沟通。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3〕、〔4〕。
3.2提高临床教师素质,示范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