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孝德文化,方解家国情怀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从小就围在你的身旁,看不见你就哭泣,是你把我一手带大,给了我最初的勇气。”这是一首写给母亲的歌曲开头,表达出一名游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知感恩,行孝道,羔羊跪乳鸦反哺,为人首要孝父母”。
“孝者,德之本,教之生,人之学。”孝是道德的根本,是教育的源头,是家国的纽带,是天地之大道。《说文·老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虞舜正是因孝而被尧考察,最终尧禅让帝给虞舜。太史公司马迁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一个“德”字,概括了舜帝一生功绩;一个“皆”字,概括了舜帝对黄帝以来的事业的全面完成;一个“始”字,概括了舜帝的开创性贡献及对后代的深远影响。虞舜毕身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鼻祖,官政教化体系也最早由虞舜实施,三公九卿之制(雏形)由此开始;唯才是举,虞舜说“乃预荐禹于天,为嗣”,禅让始尧帝,止于舜帝;舜帝最重视德行操守,历来被推崇为道德最完美的帝王而被百姓敬仰,正所谓“明德上善家国兴,穿越春秋终不朽”,堪称家国理念的鼻祖。
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任务重点之一就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更加深厚、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探源孝德文化,对于深刻理解家国情怀内涵,落实“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支撑意义。
一、孝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孔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代表,《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明确“孝悌”是施行一切仁的基础,孝也是人伦关系创建的基础,建立在中国古代社会血缘亲情上的情感是人类进化繁衍的自然情感,并在生生不息中形成了以中国为代表,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以血缘为出发点不断延展的亲情、感情谱系。中华大地绵延广袤、物产丰富、气候适居,其文化基调是博大、宽厚、求同存异,和为贵,不同于西方文化“‘空间的扩张’,以及‘权力’和‘征服’上”,而是“特别注意到‘时间的绵延’以及‘生长’和‘根本’上”,儒家文化将这种特质内化到了仁里面,体现为对亲情关系的重视,希望长辈能够延长与自己同在的时间,在这种延长里便推衍出在父母生前的孝顺,以期在这种孝顺的行为中能使父母健在时尽享儿孙的孝敬。大家大业、大家族、大一统观念在绵延5000年不断的文明长河中始终是主流思想与目标。
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不是古罗马帝国以契约法来维护的,而是以伦理、礼乐制度为基石,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国家,由内及外形成血缘—文化—政治的共同体。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其原点就在“孝”这个字。
二、家国情怀之源是孝德文化从古时“以孝治国”到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体现“家国情怀”,是东方“由内及外,家国同构”一体的世界观,乃至“平天下,天下一家、大同世界”的理论基础,其源头正是孝德文化,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孝及忠,把家孝之理推演为为国尽忠,个人对国家的自下而上,由孝而明德的内生情感;另一方面,通过爱民如子使为政者治国如家,这是一种国家对个人自上而下的责任担当。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士大夫的意境中,“陋室”与“朝堂”同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古代为官守孝三年(实为27个月),古代官员不孝会被撤,都是“家国同构、气脉相通,家国一体”思想的具体体现。
唐代李皋(733——792年)在温州任职,有一次去巡视,看见一位老妇人哭得很伤心,便上前询问。老妇人说:“我是李氏妇人,有两个儿子,李钧和李锷,都外出求功名二十几年没回家。我家境贫寒,没办法维持生活了。”事实上,老妇人的儿子都因为文艺超群而考取功名,李钧官至殿中侍御史,李锷任京兆府法曹。李皋说:“做人,无论在家还是出门都必须孝顺、尊敬长辈。做到这点后,再用剩余精力去学习文化。像李钧、李锷这样的不孝子,怎么能在朝为官呢?”于是将此事上奏朝廷,皇上便下令免除这两人的官职,终身不予录用,世人也耻于与他们交往。一个人若待自己的父母都行同路人,还说什么“仁民爱物”呢?说了也是假的,用现在的语言就是“做秀”,是为了找捷径往上爬。这样的官越做大越会祸国殃民。
三、家国情怀与民族盛世复兴
在鸦片战争后的一个世纪里,中国历经西方列强入侵、战争创伤。惨痛的经历给中国人带来“国破家亡”的集体记忆——国家完了,中国人的家也完了。抗战时期爱国歌曲《松花江上》,其作者张寒晖目睹日本军队占领东北后,几十万东北普通百姓和东北军流亡到了西安,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悲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国与家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与陆游诗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呼应,家国情怀,气脉千年。
当代英国经济学者让·雅克在《理解中国的崛起》(Understaning The Rise of China)一文中说,“我们西方人将国家看作是一个侵入者、一个陌生人,自然地其权力应该是有限的、明确界定的和加以限制的机构。中国人对国家完全不这样看,中国人将国家看作是亲密的——并不是和家庭成员一样亲密,但却是所有家庭的首脑,所有家庭的家长。与我们的非常非常不同。它以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方式深植于社会之中。”无法割舍的家国情怀让中华民族充满韧劲,立足于家国同构社会而产生的家国情怀,不仅是历代胸怀抱负者实现人生理想的实践途径,也成为中华民族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从世界范围看,我国是老年人健康权、生命权保障体系最完善的国家,还特别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专门单行法律,透射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治德政,家国情怀”等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的光芒。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里,老年人福利持续完善,老年人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实现了省级全覆盖。全球新冠肺炎流行中,一些国家漠视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防治,甚至放弃治疗。早在2020年三四月间,美国得克萨斯州副州长丹·帕特里克在接受福克斯新闻网采访时两次表示,他“宁愿死也不愿看到公共卫生措施损害美国经济”,同意以老年人的生命为代价“冒险重启美国经济”。两年多过去了,在美国,老年人正不断被牺牲、被抛弃。美国约四分之三的死亡病例发生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中。《华盛顿邮报》网站刊文说:“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长辈,这不仅因为他们是脆弱群体,还因为一种更为根深蒂固的流行病:认为老年人的生命不值得珍惜。”而我国则一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特别把重视爱护、尊敬老年人的生命权作为政府防疫首先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孝德文化融入国家文明及行政治理体系,人民感受最深、感受最鲜活之处。
四、孝德基因是家国千年不朽密码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古人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大夫精神为千万明德有为之士指出了人生目标和进步阶梯。家是血缘宗法家族,国是政治共同体,天下则是中华文明影响的大同世界。家国情怀正是走向这条人生道路需要的内在精神气脉。人文精神主导的文明为国家提供向心力凝聚力,国家为文明赓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推动。故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凝聚力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进而倡导形成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
上虞作为浙江建县最早的县份之一,是传说中的虞舜故里。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称:“自秦置郡县,上虞以舜封旧墟得名,至今不易。盖文德渐被,遗泽长矣。”上虞还是“东山再起”成语发源地。晋朝历代为官的谢氏为名门望族,唐代刘禹锡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谢万兵败被罢黜,朝中无人。此时隐居上虞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的谢安已经40岁。内有桓温当权,外有蛮夷侵扰,东晋政权岌岌可危,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摆在面前,他不甘袖手旁观遂“东山再起”,于是才有了后来被誉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最经典案例,并载入美国西点军校教材的“淝水之战”,这场战争影响了后来中国历史500年的走向,甚至有学者赞谢安“东山再起续中华”。
上虞是中华孝德文化基因宝库,崇孝、守望相助的中华优秀品德历经千年而不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上虞民众。就在今年9月绍兴及上虞有关部门为上虞丰惠镇永庆村荣立个人一等功的现役军人葛世杰父母送去喜报,并为其颁发“一等功臣之家”牌匾。从他的父母处了解到葛世杰孝心与家国情怀的故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买冰棍,他首先想着给奶奶吃上一口,从春晖中学被选拔进入军事院校,当拿到津贴时特别送给父亲一只刻有父亲名字的钢笔,部队休探亲假回家首先去坟上祭拜爷爷奶奶,毕业时选择当教官还是上一线成为“刀尖上的舞者”时,父母当然不希望儿子冒一线的危险,但他说“你不去、他不去,总要有人去啊”,直白的言语中充满着好男儿大孝为国,志飞冲天、星辰大海的家国情怀。为国尽忠好男儿,为家尽孝好儿郎,2022年端午节的前一天,部队安排葛世杰回家探亲假一个月,当时葛母因近期感觉身体不适,在当地医院逐项检查指标不是很理想,父母希望他一年一次的探亲假每天过得开心快乐故未告知他。父母送走世杰后去浙二医院专家会诊,最终确诊为“恶性乳腺癌”(早期),必须立即手术,儿媳当即办理母亲住院,好在第二天手术很成功。父母不希望他归队分心遂决定暂不告知他,但过了三天还是被他知道了,在视频中他用哭肿的脸说:“爸、妈您们不应瞒着我,我能挺得住,不会影响训练的,忠孝不能两全,请您们原谅,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好好治疗,一切都会好。”部队领导知道实情后,特批他半月假期,再次回家探望母亲,并带上部队慰问金。到家后他就叫着:“我妈妈呢?”并说,“妈妈从现在开始,你什么活都别干,所有生活琐事都有儿媳妇来做,你就安心养病。”直到现在他和家里联系每一次视频,第一声总是“妈妈现在好些了吗”。
近些年来,上虞扎实做好“你为国尽忠,我代你尽孝”的拥军优属工作,为立功受奖的现役军人家庭送立功喜报,不断探索以新时代“社会化”、“精神致孝”等创新形式,对破解“忠孝不能两全”的千古难题具有某种启示意义。
新时代这十年中国发生了全面的深刻变革,世界百年之变局的当下,家国情怀这一中国优秀传统精神应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及独特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不断觉醒、不断融合的现代民族国家。120年前梁启超首提中华民族概念,从家到家族、从民族到国家,今天中国的56个民族,经过近代历史的洗礼,各族人民克服了地域、习俗、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差异最终走到一起,共同拥有和建设了今天的新中国。从中国远古走来,不断生发的孝德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强大的精神之源,对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而言,以“更加深厚的家国情怀”来凝聚更多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根本。
孝德文化的源远流长,要以文化自信为前提,与时代同频,不拘泥于历史上编撰《二十四孝》的具体范式,而是深入探究以孝治国,大孝报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东方思维方式,方解家国情怀,家国担当的当代价值。
当今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来临叠加低生育率的挑战?如何解决中国“未富先老”难题?这也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难题之一,孝德文化,家国情怀,这些在西方社会还未破解的东方密码中或许会有答案。
从虞舜帝、谢安、陆游、到《松花江上》的作者张寒晖,以及“一等功”的葛世杰,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各有不同,但能体会到从历史到当代,乃至未来,从帝王到士族再到当代英雄及每一个担当“匹夫有责”的中国人,都是由中华文明孝德文化基因而生发,充满家国情怀,并不断接力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至真、至美、至善、至强的创造者。(文/谢企韩、严永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