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在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汉文帝是千古名君,今天我们来一起看看:
一、被政变为皇帝
他的继位走的是非常规路线,不是兄终弟及,也不是父死子继,而是政变路线。准确的讲是被政变路线,因为这个政变不是他发起的,他也是被通知的。
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帝王教育
他没有受过帝王教育,因为他老爹也没想到他会做皇帝。
这里特地强调下他的妈妈,薄夫人,一个好妈妈,意义深远啊。
2、没势力
他老妈是二婚嫁给他老爹,没啥势力。
所以他能在当时的环境下稳住阵脚,而且干出那么大一番事业,其过程之艰辛,没创业过的人,无法体会。
这么说吧:他要防着大臣专权跋扈,他要防着被宫里的人毒死,他要防着刘氏家族的人造反,不仅防着,还要把他们掌握住,服服帖帖住,你说难不难?而且没啥帮手,啥都要靠自己。
反正我是觉得比我创业要难多了,哈哈。
三、贡献
他继位的时候,帝国有三种势力
1、诸吕
2、诸王
3、功臣
这3种势力,没有一个好惹的,他啥都没有。
但是凭借他的胆识,谋略,他最后把这3种基本上要么清除了,要么整合了,为他的儿子和孙子削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如果不是他,换做另外一个人做皇帝,说不定汉朝也是二世而亡···
所以选择很重要啊,一个人可以影响历史哦··
稳帝位、疏功臣、弱诸侯、抑边境
重农商、俭衣食、孝治国、废肉刑
给后世提供了好皇帝模板。
学文帝有七分像,史书上就肯定是明君。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在弥留之际提了个奇怪的要求,他说:“我节俭了一辈子,死后也不想成为百姓的拖累。
所以我希望,我去世后不要在我的墓葬里放金银珠宝,放一些普通的瓦罐陶器就行,另外就是不要封土起坟!”
众所周知,在古代的皇帝中,汉文帝刘恒算得上是个清贫的苦行僧式的皇帝。他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从出生之后就从来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关注,原因无它,就是因为刘恒的生母没有得到刘邦的恩宠。
刘恒的生母原是魏王豹的侍妾薄姬,后来刘邦打败魏王豹时,见薄姬有几分姿色,于是就带回了后宫。可匪夷所思的是,刘邦带回薄姬之后,既不临幸也不恩宠,好像把她忘了一样。
直到公元前203年,刘邦和管、赵两位美人温存的时候,听她们说起孤苦伶仃的薄姬,心里动了恻隐之心,才临幸了薄姬。
对于那一晚的“拼输赢”,刘邦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甚至都忘了还有这么一回事。但薄姬的肚子却非常争气,只拼了一晚就修成了正果,就在十个月之后生下了刘恒。
儿子的降生,并没有给薄姬的处境带来改变,只是让她孤单的生活不再孤独,身边有了儿子做伴,仅此而已。刘邦对这个意外得来的儿子,也不是很感兴趣,从来都是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对此,薄姬没有任何怨言,也不去找刘邦的麻烦,尽自己的力量呵护着刘恒成长和教育等诸多问题。
时间一转到了公元前196年,代王陈郗被汉军平定,从来没有提过要求的薄姬,竟然鬼使神差地主动找到刘邦要封赏。
而且她要的东西也不过分,只是让刘邦册封刘恒为代王,这让刘邦一脸的不可置信。因为代地是一块贫瘠之地,不仅地处边寒的不毛之地,而且还是匈奴常年光顾的地方。
即使刘恒再不受待见,那也是刘邦的骨血,就算是要一块富饶的土地,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可薄姬为什么要给儿子要这么一块鸟不拉屎的地方呢?
几年之后汉室出现的局面,才印证了薄姬的远见卓识。刘邦病逝之后,吕后独霸朝野,对刘邦的宠妃及儿子们展开了无差别血洗。
而远在边寒之地的薄姬母子,却自始至终没有引起吕后的兴趣,因此也避开了一场血光之灾。
代地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块贫瘠的地方,但刘恒却在母亲的教导与帮助下,却在代地做出了一番成绩,赢得了当地人的尊崇。
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成长经历,才让刘恒继位之后,仍然坚守清贫节俭,一心为国事操劳,刘庚在位的二十三年没有新增一处宫殿,甚至连龙袍上都带着补丁。
正是在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下,最终开创了西汉王朝的文景之治,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刘恒在弥留之际,向太子刘启提出了最后一个丧葬简办的要求,在得到儿子的肯定回答后,满怀欣慰地闭上了眼睛。
刘启遵照父亲的遗愿丧礼简办,墓穴里没有贵重的陪葬品,也没有封土起坟,而是以天然的山体为陵,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属首例。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而且隐藏着无数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败的奥秘、可吸收借鉴的智慧,让人生少走弯路。
我很喜欢读中国古代史,感觉越读越厚重,越读越有趣,越读越启智。
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读一读这套《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是什么?这是“明代奇才”冯梦龙所著智慧总集,人称“小资治通鉴”。
全书收录先秦至明代1238个谋略智慧故事(加上点评中的同类故事,共有3000多个)。
将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现,有趣;然后解读提炼出人生智慧,有料。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非常喜欢此书,无论到哪儿,此书都随身必备。
曾国藩也对此书颇为推崇,曾谆谆告诫诸位弟弟:“此书务读三遍。
”杜月笙也对此书爱不释手,他识字不多,让别人读给他听,感慨道:“读懂此书,才算读透了社会。
所以,我建议大家读读《智囊全集》文白对照,一看就懂。
文 / 子玉
越过山丘,代王刘恒成为了汉文帝刘恒,且以“仁君”的标签被历史记住。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六月己亥,在位二十三年的汉文帝刘恒驾崩,享年四十七岁。
于西汉帝王群体来说,汉文帝刘恒绝对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帝王,因为他上承汉高帝时代的战火纷飞,下启汉武雄风的辉煌,而由他书写的“文景之治”放在整个大历史中来说都是一副浩瀚壮阔的图景。
好吧,给他列个“成绩单”吧——
汉文帝的第一个历史功绩就是:在即位之初就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维持了宫廷、诸侯王群体和功臣派之间的平衡。
吕后执政时,因为她大封吕氏为王的行为打破了功臣派和宫廷之间的平衡,并最终引发了一场震惊天下的政变,吕氏集团被团灭。
失衡,一时又让汉帝国走在了悬崖边上,一边是坦途,一边是万丈深渊,就看掌舵的驭手如何驾控马车。
很幸运,代王刘恒是一个训练有素且素质超高的驭手,在问鼎未央宫的那一刻,他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那一手烂牌理顺:
重新将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派放在丞相的重要位置上;归还吕后侵占的齐国、楚国等诸侯国的土地;同时,刘恒通过任命属下张武为郎中令、宋昌为卫将军的行为牢牢地控制住了皇宫。
汉帝国一时又恢复到了以往风平浪静的景象。
▲周勃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但这也只是保持了内部的稳定,因为,汉帝国的外围还有虎视眈眈的匈奴和远在岭南的南越国——
对于匈奴,汉文帝维持了高帝刘邦时的和亲政策。在匈奴入侵汉朝边境时,汉文帝也在第一时间果断予以回击,但也并不深入以防引起更大的摩擦;对于南越国,汉文帝也继承了刘邦时的政策,赵佗只需去掉帝号对汉朝称臣就行。
汉文帝比谁都明白,如今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生产,必须处理好与匈奴及南越国之间的关系,以给汉帝国创造一个快速发展经济的窗口期。
这就是汉文帝的第二大历史功绩。
事实证明,汉文帝做到了,汉武帝即位时那满满的粮仓和充盈的国库就是很好的证明。
汉文帝的第三个历史功绩是:废除了继承自秦朝的“连坐令”和“肉刑”。
汉初的法律几乎是完全复制了秦朝当年的法律,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而且是,一经定罪,终身都得服刑。
针对这种弊端,汉文帝果断废除了“连坐令”,并废除了肉刑。
同时,汉文帝还广开言路,积极吸收来自各方的建言。一时间,天下所有的智慧都汇集于未央宫,助力汉文帝以最好的方案治理大汉朝。
汉文帝的第四个历史贡献是:积极发展生产,一手拉开了“文景之治”的图景。
即位之初,汉文帝不仅实行轻徭薄赋,于民休息的政策,同时,他还以亲自耕作的行为鼓励天下快速切换到努力发展生产的频道上。
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汉文帝还以身作则,将俭朴的作风在帝国内无限扩散。对于庞大的郎官群体,汉文帝也适度做了一定的削减,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汉文帝能将俭朴的作风发扬到什么程度,大家了解一下霸陵的陪葬物品就明白了。
对于商业,汉文帝也没有过多干预,使工商业在文景之治的图景中迎来了春天。
文景之治产生的效果就不用多说了吧,大家都知道,汉武帝出击匈奴的资本就是来自他爷爷汉文帝和老爸汉景帝的积累。
汉朝人的物质生活也一时达到了异常丰盈的状态。
汉文帝的第五个历史贡献是:大力倡导孝道,注重伦理道德的建设。
大汉朝以孝治天下,为了让全天下的人都做到知行合一,汉文帝是以身作则——
在为代王时,薄太后一病就是三年,在那三年中,刘恒一直都是衣不解带亲自照料的模式;到了长安之后,虽然身为皇帝,他依然复制了当年在代国时的作风,对母亲是各种孝敬。
▲薄太后 电视剧《美人心计》/剧照
汉文帝最让人敬佩的一点是,他留下遗诏,允许自己的后宫嫔妃自由出嫁。就凭这一点,汉文帝在古代帝王群体中都绝对是条汉子。
汉文帝的第六个历史贡献是:在保持平衡的同时,逐步剪除影响帝国正常发育的两大痼疾,功臣派和诸侯王群体。
功臣派的能量就不多说了,他们能在吕后驾崩后在长安掀起狂风流浪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汉文帝在逐步掌控了朝廷之后就以右丞相周勃为靶子给了这一群体一个下马威,并让聚集在长安的这帮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再也对朝廷构成不了大的威胁。
当然,在利益方面,汉文帝基本上还是该给的给,因为,他也只能通过打击少数人从而形成敲山震虎的效果。此后,功臣派这一群体再也没敢在帝国内折腾出什么浪花。
对于刘氏诸侯,汉文帝也自然明白他们的威胁,打压也是必须的。但为了不激起这一群体的强烈反弹,只能采取文火慢炖的方式。
于是,汉文帝抓住一切机会,采用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案对部分诸侯国进行了调整:
赵国被分出了一个河间国;齐国被一分为七;淮南国被一分为三......
对,就是将那些实力比较强悍,影响力比较大的诸侯国进行分解,使他们不能对朝廷形成威胁。
此后,汉朝历史上再也没有发生过像齐王刘襄那样凭借一个诸侯国就敢兵进长安的事。同时,这也是汉景帝能够成功平定“七国之乱”的重要原因。
怎么说呢,在对待刘氏诸侯王这一群体,汉文帝比儿子汉景帝做得成熟多了,既解决了问题,又让诸侯王们无话可说。
高,实在是高。
在汉帝国三代君主的共同努力下,到了汉武帝后期,功臣派几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刘氏诸侯王也被无效缩小到只有钱没有任何实力的地步。
▲汉武帝 电视剧《汉武大帝》/剧照
威胁汉帝国肌体健康的两大痼疾都被同时清理。
这一切,其实都是因为汉文帝开头开得好呀。
在解决了这两大痼疾之后,汉武帝将目光瞄向了北方的草原,正式对匈奴进行亮剑。
学历史的人也知道,他的底气正是来自“文景之治”的积累。
所以,大臣们给汉文帝的定语是:这世上,功德没有比高皇帝更大的了;仁德,没有比孝文皇帝更盛的了。
今后,以高皇帝的庙为太庙,以孝文皇帝的庙为太宗庙,代代祭祀。
汉太宗刘恒,放在整个大历史中,都是先进。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