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约束日益紧张,生态环境退化也日益严重。尤其是对各种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使得保护生态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的主力军,是未来生态社会的建设者。

  因此,要坚持先进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新时代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指明前行的方向;要通过健全生态道德教育的标准、内容和途径,不断完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

  紧紧抓住校园作为实践载体,以丰富多样的生态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促进生态生活方式、落实主题实践活动、强化社会影响合力等方式营造新时代大学生生态伦理发展的环境氛围。

  新时期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建设需要全过程、多主体、多角度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落实新时期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优化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对策

  优化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对策主要要从完善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内容,构建高校生态伦理教育方法,优化高校生态伦理教育途径这三方面努力。

  不断优化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有利于为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从而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

  一、完善大学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

  当前,我国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需加强对大学生生态伦理、生态伦理、生态伦理素质、生态伦理等方面的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的内涵是生态伦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生态伦理教育的目的与使命。

  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并非随机决定,它取决于其目标和使命,也取决于其自身的生态伦理品质。

  借力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推动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提升公民生态意识,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推广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不仅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有益的实践。

  由于生态伦理教育的目标与使命具有其自身的丰富性,而其教育目标的精神世界也是多种多样的。

  生态伦理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不断地提升人类的道德品质,维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生态伦理教育内容体系。

  生态伦理意识教育

  全球性生态危机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危机,每一个人的活动汇集成人类活动,攸关万物生死存亡,需要真正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生态伦理意识的养成是一种长期的教育与发展过程。要建立生态伦理的价值观念,就必须对其进行系统而完善的教育。

  要实现生态伦理观念的培育,实现价值观念的转变,必须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功能,加强对学生生态伦理知识、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技能和我国加强对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充分发挥生态伦理的作用。

  在各个专业、教学中充分发挥生态伦理的作用,以知识为本,注重生态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培育,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要树立起一种生态伦理观念,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伦理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遵守“和谐”的原则。无疑,“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如果我们继续把人类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当作唯一的价值衡量标准,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不受到重视。忽略了大自然自身的价值,也忽略了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价值。

  因而,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控制是很难被克服的,而生态伦理学所要求的“非人的道德责任”的价值理念也很难被建立起来,而对自然的保护与关爱更是难于实现。

  尽管在某种意义上,生态中心论在消灭人类的征服与改造自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却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在这个例子中,人和自然的关系和其它的生物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我们不能谈到人对大自然的道义和责任,因为当人们讲到道德时,别人也会讲到。很明显,其它的生命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大自然就是人类生活的地方。没有大自然的改造与发展,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人类而言,除了经济上的价值之外,还存在着诸如生态、美学等其它方面的价值。人类是一种具有理智的分析与控制的高等生物,它是一种活动的主体。

  所以,人在对自然进行改造与利用的过程中,既要把人的利益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又要懂得并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遵守某种自然法。在自然的改造与发展中,必须达到人的规模与物质的统一,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稳定发展。

  二、构建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方法

  在新时代探索如何构建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方法,不仅要利用学校资源并对其进行拓展,同时也须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社会的资源和力量还有新媒体等网络途径。

  具体来讲主要要以加强学生的自主教育,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发挥网络新媒体教育这几种方式进行。

  引导学生的自主教育

  当前,我国高校生态道德建设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认识不足。生态道德教育本身所具备的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特征,使得它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企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不是提高大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面对工作的压力,他们更多地注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获得的专业技术。

  只从其他课程中被动地接收到一些关于生态道德的相关知识,却很少或根本不积极地参与相关的道德教育,即便是参与到生态道德的实践中,也往往受到入党、加学分等实际利益的驱使。

  通过学习生态文明的教育和环保的理论,自觉地查阅有关资料,积极了解生态环保的相关主题记录片或新闻资讯,了解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生态环保问题和已采取的生态环保政策,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理念,有意增强自身的生态环保意识。

  利用现代快速、便捷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媒介,通过各种形式生态环保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对生态环保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科学认识、态度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使命感,为人类的福祉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自我觉悟的重要手段。任何一种道德理念的内化,都是从他律到自我的转变,而生态伦理的教育更是如此。

  大学生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如果能够引导其自觉地遵循生态伦理观,规范个人行为,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

  那么其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大学生要主动地学习和消化、吸收生态道德,通过与自己的言行相比较,不断地反思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加强生态文明实践教育

  每年,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与环境相关的重大节日中,学校都会组织一系列的环保活动。不仅在重要的时间节点,高校应定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反响热烈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创新方式,让每一名大学生积极投入进来,切实把生态保护从“活动日”“宣传日”向“每一日”推进。大学生通过投身实践活动,检验自己对生态知识的掌握,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高校主题开展实践活动不仅拓宽了生态伦理教育途径,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全身心的发展。把生态知识寓于实践活动之中,让大学生主动接受生态伦理教育。多方位的举办保护生态主题活动。

  北京科技大学志愿者协会代表介绍了他们与“环保之友”的长期合作项目以及垃圾分类的线上讲座培训,并以“法海寺”公园清扫活动为例,展示其组织开展活动的具体流程,让我们感受到志愿者协会的暖心奉献对实现环保校园所带来的价值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年志愿者协会详细介绍了其协会的“光盘行动”和“桶前值守”志愿活动并作出总结,展现了该校的志愿者风采,表示志愿者要不断总结和提炼服务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与其他志愿者分享经验。

  中国农业大学志愿服务总队介绍了“桶边值守”、“光盘行动”“捐赠旧衣物”三项活动的活动内容,分享了高校参与活动志愿者的反馈与感想,让我们听到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同学分别分享了桶边值守和A4210光盘行动,表示垃圾分类工作“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将会继续开展垃圾分类及光盘行动,为中国环保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