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的伦理问题课件.ppt
近来接连见诸于报端的关于“被精神病”的报道,使精神病人非自愿入院问题再度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其中不乏疑惑、不解和质疑声,更有17位包括律师、大学教授、社会工作者等在内的业外人士,于2010年9月联名向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国际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 ”提出了“精神病人非自愿住院及治疗,医院应对精神病患者负责,还是对付款人或送治人负责?”的质疑,并发出呼吁要求“填补中国精神科医师职业伦理空白,消除精神病学被滥用现象”。 我国的精神卫生立法在历经了长达26年16次易稿后,终于有了突破,国务院法制办2011年6月公布了《精神卫生法(草案)》,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意见。从反响看,非自愿入院问题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参与精神卫生立法工作的专家也表示,立法工作之所以漫长艰难,精神病人的非自愿住院治疗问题是遇到的重大难点之一。 精神病人非自愿入院涉及的伦理纷争由来已久,涉及的伦理问题颇为复杂,这主要是由于精神病人大多缺乏自知力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联合国1991年75次会议通过的<保护精神病患者和改善精神保健的原则>规定了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愿入院原则,要求尽量避免非自愿入院。绝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也是在遵循这一原则,但不同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硬件条件下.自愿入院率有较大差别。比如美国对非自愿入院一般都需法庭听证程序[1],其自愿入院比例达到住院人数的73%;日本则实施较为完善的保护人制度,其自愿入院率达到76.7%.而我国潘忠德等[2]对17家精神卫生机构的调查显示,我国的自愿入院比例不到10%. 目前我国的现状是:精神病人非自愿入院率与其他国家比明显偏高,行业内外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存在着明显不对等现象,我国的精神卫生法尚未正式出台,非自愿入院还缺乏权威性的统一标准。 鉴于上述原因,精神病人的非自愿入院问题容易引发伦理、法律纠纷. 所以,对精神病人的非自愿入院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精神病人约束与隔离的伦理问题 精神病人约束与隔离的伦理问题 由具备资质的专科医师医嘱决定 知情同意,风险告知 目的是避免可能对自身或他人的伤害 按照操作规范执行 禁止利用约束或隔离惩罚患者 五、精神科医疗过程中的隐私与保密 精神科的隐私与保密 任何患者都有隐私权。精神科患者隐私权的行使有时需要代理人、监护人的帮助。 除外下面四种情况: 患者有可能实施危害他人或者危害社会的行为时 患者有可能实施危害自身的行为时。 担任高度责任性工作的患者(如公交车驾驶员、民航领航员等),因精神症状的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对事物的判断和控制能力受损时。 司法部门取证时。 精神科的隐私与保密 不得对精神障碍者进行录音、录象、摄影或者播放视听资料, 除非取得本人或医疗看护人书面同意 因学术交流等需要公开患者病情资料时, 应当隐去能识别该患者身份的资料 教学实习中,应教育学生关爱和不歧视 六、精神疾病治疗的伦理问题 考虑到精神科治疗有诸多不确定性,法律、伦理上一般要求“积极、适当的”治疗,这在有些国家又被称作“合理的治疗。“合理”或者“适当”的标准需要有关学术团体制定。 权威学术著作、刊物 —— 循证 指南 药品说明书等 精神科药物治疗的伦理问题 在开始用药前应作详尽的临床资料收集(包括精神检查、各种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既往及目前的用药纪录、其他疾病病史及治疗经过等)。 诊断问题 足够的知情同意所需的信息。 所有治疗方案均需仔细记录备案,特别是在药物更换、调整或重新应用时更需要在记录中说明理由。 精神科药物治疗的伦理问题 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当随访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病人的用药反应。若用抗精神病药,则最需注意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病人可能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等不可逆的严重不良反应。 ECT治疗的伦理问题 许多国家对临床使用电抽搐治疗(ECT)都有大量的非强制性标准,包括适应证与禁忌证,且通常会对有关ECT的会诊、病史回顾、疗前和疗中必需的医疗程序、治疗频段的调整以及特殊的纪录保存要求等方面作规定。一般来说,ECT被视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科治疗手段,医院通常应当提供书面知情同意。 ECT治疗的伦理问题 有关ECT知情同意内容的要求在世界各地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不许通过暗示来获得知情同意,但在发生真正紧急的情况(如患者有严重的消极行为)时允许暗示来获取知情同意。 ECT治疗的伦理问题 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统一的强制性要求,但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临床工作中还是要取得患者或者代理人的书面知情同意。而且从实践上讲,告知时还需要让患方明确,同意ECT就意味着同意医方采取的一系列其他必要措施如约束隔离等,可能的意外等也应向患方交代清楚。这对医务人员其实是一种保护。 七、精神药物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科研伦理 精神药物研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