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知识点整理
1、-作者xxxx-日期xxxx伦理学知识点整理【精品文档】不定项2x10=20评述10x3=30看图说15案例分析15论述20伦理与道德的区别: 联系:在通常情况下,这两个词意思相近,可以互换。在英语中,伦理直接具有“道德”的含义。 区别: (1) 作为日常用法,“伦理”更具客观、外在、社会性意味;“道德”更多地或更有可能用于个人,更含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2) 作为价值本身,伦理的核心是正当(适当、合适等),道德的核心是善(美德、德性等)。 (3) 作为规范,伦理具有普遍性,道德具有独特性。 (4) 作为评价尺度,伦理的尺度是对与错,道德的尺度是好与坏、善与恶。(5) 伦理是一种手段,是一
2、种最基本的价值;道德是一种目的,是一种超越性的价值。伦理与道德的关系伦理是关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应然性认识,讲人际关系应该如何。道德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和规范,强调人们应该遵从什么样的规范和准则。 没有伦理,就不会有道德出现。因此,伦理是道德的基础和前提,道德是伦理的形式和载体,道德为伦理关系服务。伦理以关系为核心,强调和谐,是外在的和客观的;道德强调规范,是内在的和主观的。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概括为道与德、群与己、义与利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体现如下: 第一,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体现了伦理学研究对象的矛盾特殊性。 第二,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伦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3、 第三,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伦理思想发展的始终。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的主要内容 :一方面是经济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即经济关系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经济关系,以及道德对经济关系有无反作用的问题。 另一方面就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即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还是社会整体利益从属于个人利益的问题。 (注意选择)孔子的伦理思想 折中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论;“道之以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多层次的理想人格;“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孝、忠道德规范的强化;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孟子的伦理思想 “仁、义、礼、智根于心”的道德起源论;性本善的
4、人性论;良知、良能或良心是道德意识的核心;以性善论和良知论为基础的修养论;“大丈夫” 道德理想人格;以“五伦”为基础的伦理秩序设计;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以仁政“得民心”的道德作用论。 荀子的伦理思想 “人性恶”的道德起源论;对作为规范体系的“礼”的阐发;“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 墨子的伦理思想“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原则;“合其志功而观焉”的道德评价论老子的伦理思想“见素抱朴”的道德修养之道;对于至善的解读:“上善若水”;复归于婴儿的道德理想;“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庄子的伦理思想“物我同一”的生态伦理思想;以个性自由为追求的人生观。管
5、仲的伦理思想“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道德决定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对老庄思想的评价:积极因素: 主张不刻意追求名利,顺其自然而生活,这对于社会生活日趋紧张和为名利所累的人有启迪作用。 主张顺应客观的自然本性而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保护环境有启发作用。 消极因素: 道家思想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及世风下降的强烈不满,又无力采取行动去改变现状,被迫把道德的完善和对自由的追求放置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无效的方法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现代启示 (1) 重视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 (2) 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建
6、立“厚德载物”的和谐人际关系。 (3) 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4) 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注意选择)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 诸德为一;美德即知识“知德合一”;做恶是出于无知;知识可教。 柏拉图的伦理思想 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回忆认识论; 有形与无形;知识与意见。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 两个伦理原则:自然向善、中庸中道。 西方伦理思想传统的主要特征 (1) 价值两分的张力结构 (2) 神人二元的理论互竞 (3) 个人很权利优先 (4) 道德与目的的两分中西伦理思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西方近代伦理思想比较 (1) 从经济形态方面比较 中国封建
7、社会是封闭式的自然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总体上属于封闭型或保守型,主静、内求以及中和为基本特征。 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属于开放式的市场经济体制,伦理思想总体上呈现开放型或发展型,以主动、外向、竞争为基本特征。 (2) 从国家起源方式比较 中国的国家起源方式为氏族的血缘家庭关系为基础,伦理思想重视家族成员关系,家庭道德规范成为首要伦理原则。 西方以居住地区和财产划分阶级而形成国家,伦理思想主要调节自由民个人和城邦群体关系,很少涉及家庭伦理思想。 (3) 从人性论视角比较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德性主义人性论为主流,认为人性是天赋的,道德不需外求,而在于“存心求性” ,是德性主义人性论。
8、 西方伦理思想以感性主义或理性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前提,道德是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的本身,是人性主义道德论。 (4) 从道德和哲学的关系比较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把伦理观与本体论、认识论紧密联为一体,形成哲学伦理化和伦理哲学化的特点,而且以伦理为本位。从总体上具有否定人的欲望合理性的禁欲倾向,形成重人格、重气节、重修养、重道德的优良传统。 西方伦理思想和哲学分开,伦理学的目的是认识人自身,哲学的目的是世界。 (5) 从伦理和政治的关系比较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是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伦理和政治一体化。 西方伦理思想中伦理与政治双轨化而相对分开,两者均服从人的幸福。(6) 从道德价值导向上比较
9、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道德价值导向是整体主义。 西方伦理思想道德价值导向是个人本位主义。 (7) 从伦理学的重大问题义利观比较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一个根本观点是重义轻利。 西方伦理思想宣扬利即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在德学说史上的变革?1、从人类生活的社会关系出发代替了从自然人性出发。2、实现了道德学说在研究方法上的变革。3、揭示了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4、正确地指出了道德的阶级性和历史性。(注意选择)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正式形成:1、 道德的阶级性问题2、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问题3、人类道德的发展规律问题4、共产
10、主义的道德问题 列宁第一次提出和阐释了共产主义道德的科学概念。 斯大林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和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的思想。(注意选择) 中外伦理思想史上的道德起源说 天意神启论,代表人物:奥古斯丁、孔子; 先天人性论,代表人物:康德、孟子; 情感欲望论,代表人物:康有为、洛克; 动物本能论,代表人物:费尔巴哈、可鲁泡特金、管仲。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1、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第一劳动创造了道德的主体。第二劳动分工与协作促使道德不断成熟与发展。2、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客观前提;道德是人的道德,
11、人需要道德;道德是社会关系的道德,社会交往需要道德 3、道德是人类自觉意志的结晶,人类意识的产生和理性能力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主观前提; (注意选择)一、原始社会道德特征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关系和原始人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的基本特征。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单纯质朴的道德形式及其绝对的道德权威。超脱于蒙昧的道德与野蛮并存。二、奴隶社会道德的特征奴隶社会道德标志着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开始形成并发挥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在奴隶社会道德中,道德进步与道德堕落并存。奴隶社会道德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阶级道德,占主导地位的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1)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原则:维护
12、奴隶对于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关系。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忠诚于奴隶制国家、男尊女卑、鄙视劳动及劳动者。(2)奴隶阶级的道德奴隶阶级的道德原则: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戮杀,争取人的地位。奴隶阶级的道德观:勇敢、团结、互助。三、封建社会道德的特征确立了内容更加系统、结构更加严密的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进一步规范化、理论化,道德功能进一步强化。封建社会道德具有表面的正当性与实质的虚伪性。地主阶级道德是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农民阶级表达了一定程度的道德自觉。(1)地主阶级道德地主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地主阶级的道德观:忠君孝亲、男尊女卑、鄙视劳动及劳动者。(2)农民阶级道德农民阶级道德原则
13、:反对封建礼教和宗法等级制度,要求社会平等。 农民阶级的道德自觉: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乐于助人;追求平等。 农民阶级革命的两重性及道德的两重性:知足而目光短浅、封闭而各自为营、斗争而不彻底。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特征 人际关系的商品化。 拜金主义的蔓延。 以个人主义为核心。 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本价值追求。五、无产阶级道德的主要特征: 崇尚集体主义精神; 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革命勇气。六、共产主义道德的特点共产主义道德从无产阶级完整利益中引申出来;共产主义道德与公有制经济形态相适应;共产主义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共产主义道德阶段性地表现为无产阶级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和全人
14、类道德。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道德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受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的制约;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经济和利益关系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2)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证运动中发展辩证理解恶在道德进步中的作用;(所谓的恶或者是道德上的恶,一是指:在阶级对立社会的矛盾运动中,被压迫阶级的反抗以及他们对自身正当利益的追求虽然被统治阶级视之为道德的恶,但却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作用,是一种历史的善,真正人类社会的善;二是人的特定的情欲和贪欲在一定意义上激发人们的竞争心,客观上成就了阶级利益目标的实现,推进了社会事业的进步;三是恶的存在必然引起善与恶的斗争,人类社会道德
15、正是在善与恶的不断斗争中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因此,恶在一定意义上也能推动道德的发展和进步)善恶观念的碰撞与澄清推动道德观念的更新;扬善抑恶的评价推动道德行为的进步。(3)道德在批判继承中发展批判继承是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道德的发展史是批判继承规律的生动呈现;在对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中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道德的本质试说明道德的本质?(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这是道德的一般本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揭示出道德的一般本质,认为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道德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道德的内容、特
16、征、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经济关系制约的,具有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大的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一般本质。(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二)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这是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它的特殊的规范性:(1)道德规范是一种
17、非制度化的规范。它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2)道德规范没有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良心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尺度和检查官,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会规范。(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可另出论述题)这是道德的更深层次上的本质,即道德作为人类实践精神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作为精神,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是实践的。(道德区别
18、于其它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实践精神。(1)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2)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且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正是目的决定了道德行为的方向、价值,表现了精神的实践功能;(3)道德作为实践精神又具有理想性。道德理想是一种善,是集所有特殊物于一身的普遍物,是个别与普遍的统一。黑格尔的道德概念就是道德理想,实践精神把这种理想变为现实,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目的。)道德的主要功能:1、调节功能2、认识功能3、激励功能4、导向功能道德的规约功能 所谓道德的规约功
19、能,是指道德所具有的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能力。道德的外在规约功能: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等手段,强制性地要求人们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以实现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的理性目标。道德的内在规约功能:人类自身所特有的良心、义务、信念这种内在心理机制,自觉地把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准则,内化为个人行善疾恶的良心,诚实尽职的义务和内心崇高的信念(注意选择)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万能论、道德无用论 二者没有正确认识道德的社会作用,犯了片面夸大或一味否认道德社会作用的错误。道德对经济的作用:41、提供精神动力2、提供内在活力3、提供整体合力4、提供价值合法性 道德对政治的作用:21、 政治对道德有支配、制约的
20、作用2、道德维护政治的正义性和合理性 道德对文化的作用:21、 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2、完善道德主体的自我人格。伦理原则个人主义原则含义1、 强调个人的中心地位,个人是目的,社会是手段; 二、强调个人尊严,个人的自由与平等; 三、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至上。 强调个人价值,但并不把个人当作自给自足,与社会隔绝的自了汉。相反,个人主义鼓励一种对自我负责,进而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的精神,鼓励个人参与社会协作和交换 。我们能否把个人主义作为道德原则第一,对个人权利的强调;如个人尊严、平等、自由等。 集体主义可能造成的威权主义、专制主义。 个人主义有助于促进个人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个性自由的发展
21、。第二,对个人合法利益的尊重。第三,平等待人、尊重隐私、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负责等精神和做法。2.根据国情,不能把个人主义作为道德原则首先,中国没有个人主义传统。 在中国传统儒家以家族为本位的整体主义。其次,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殊性。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想。最后,中国的政治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不是个人获得一己利益的工具,而是全体民众福祉的理想化。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个人主义价值观中的某些个人权利(当然也是每个人都平等享有的)是完全刚性,不容挤压,不容侵犯的,以集体,以大多数人
22、的名义也不行。集体主义则把个人权利当成一个“柔性”的东西,为了所谓集体的利益,只要集体认为值得,可以对任何个人的任何权利作出强制性的牺牲。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区别 个人主义原则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伦理准则,之所以在西方社会被视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准则,其合理性不在于对个人一己利益的肯定,而在于对每一个人利益的肯定与维护。 利己主义:自我是唯一绝对的核心,自己是目的,一切外物(物质世界、社会组织和他人)都被视为满足自我欲望的工具,自我与他人之间是目的与手段关系。谈谈你对功利主义的理解功利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伦理学说及其道德原则,最主要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哲学家边沁和密尔。边沁
23、指出,所谓功利原则,就是“赞成或不赞成任何一种行为,其根据都在于这一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人的这种幸福。功利原则的要旨是,所有利益当事人的最大幸福。他们都把功利主义理解为最大幸福主义。功利主义是依据趋乐避苦的原则来调整个人和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在功利主义看来,由于社会利益仅仅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因而社会利益总是一种虚构的利益,只有个人利益才是真实的利益。因此,要促进人们的最大幸福,实际上就是要增进个人的最大快乐。马克思认为功利主义从历史发展上看是一种倒退。认为把一切关系都归为功利主义方法论是很愚蠢的,是一种形而上学式的抽象。在当今西方伦理学中,新功利主义主要有两个代表流派,即“准则功利
24、主义”和“行为功利主义”。新功利主义在重效果轻动机、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等问题上,与老功利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功利主义还有另一种理解,即理解为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从无产阶级功利主义的基本特征来看,它同集体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就是无产阶级的功利原则。真正的最大多数人幸福的原则。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1)人道主义由资产阶级提出并完成的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维护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保护人的权利、维护人的自由,主张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一种道德观和社会原则。(2)人道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的欲望和利益是因循着自然规律的。人是一个类,每一个成员都
25、是完全平等的。人生而自由,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天然权利。人是一种高等的、有理性的动物,理性本身是至高无上的。人应该顺从理性生活,人们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在伦理学中,利他主义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次作为善的标准。最初由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创造。 可见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根本区别:利他主义是私有制社会统一的利益形式相互对立的产物;而集体主义则是消除这种利益对立形式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产物。 利他主义从人的抽象本能出发来颂扬人的利他精神、牺牲精神;而集体主义则从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出发,从人的彻底解放、社会的彻底解放的高度出发,科学
26、地揭示了人的利他精神和对集体作出牺牲的本质。利他主义在谈论人的利他精神时,往往包含着反个人的倾向,往往容易流于禁欲主义;而集体主义在谈论人的牺牲精神时,把个人的牺牲看成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利他主义包含的利他精神,由于受其理论和时间的局限而难以实现;而集体主义所强调的自我牺牲精神,是建立在道德自由基础之上的一种崇高的道德选择。简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最一般原理而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与道德的基本问题相一致,集体主义原则必然是社会主义道德中基本问题的具体体现。规范体系而言,集体主义原则在本质上既属于这一体系中的规范之一,又高于别的具体规范,成为规定和界说别的规范的最高道德规范。评价体系而
27、言,无论是人们行为的善恶,还是人们道德品质的好坏、道德境界的高低,也必须依据集体主义,把集体主义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评价尺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调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节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从总体目标上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是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使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能够实现辨证的、有机的统一。5.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中,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从总体上说包含三层意思: 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集体主义原则即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性,又强调这种统一的辨证性。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上,二者的作用是双向的。 集体主义原
28、则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但这种辨证统一要能够成立,必须有一个使统一体赖以立足的基础,其基础也就是集体利益。确立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的依据集体主义根植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反映了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集体主义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体主义原则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最高境界,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其它道德的根本标志。道德规范的约束、导向作用约束性和导向性是道德规范的重要特征,也是道德规范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也就是说,道德规范即告诉人们不应当做什么,也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约束性是以禁止性的规范提出的,导向性
29、是以鼓励性的规范提出的,都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道德规范在约束人们行为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应当作出什么样的行为选择,从而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指导,这就是道德规范的导向作用道德规范的他律性 他律:个人的道德判断、选择和行为都受制于外在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约束。 1、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社会存在中寻找道德规范他律性的依据。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个人与集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寻找道德规范他律性的依据。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集体理性的层面理解道德规范他律性的依据。(具体解释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存在中寻找道德规范他律性的根据,认为道德规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人们道德意识中
30、的反映和概括。 马从个人和集体辨证统一的关系上,来看待道德规范他律性的正当合理性,认为一切道德规范都是依据集体主义原则引申出来的。马把道德规范的他律性,理解为社会的或集体的理性,是人把握欲望的一种智能。)道德规范由他律转向自律:1、 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他律性的认同。2、 道德主体为自己立法。3、 对情感和欲望的合理调控。4、 良心是最集中的表现形式,良心:就是经过社会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后的个体的道德自制能力。有了良心,道德主体即拥有了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的通道,也找到了发挥自身意志约束力和导向性的强大力量。论规范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内在关系 道德规范是指人或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标准
31、活动机。首先受制于外力,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就是指这种外在的对于行为动机的力量与作用,是超出道德主体之外的。他律阶段的道德规范是外在于道德主体的,只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道德规范才从他律阶段转化至自律阶段。道德规范如果不转化为道德主体的自己的自律,那么,对道德主体是无道德意义可言的。 道德规范他律性表明,人在道德领域没有绝对的行为自由,总要受制于某种外在的必然性,在这种必然性的前提下来行动。因此道德的自由也在于对道德领域里必然性的认识。 只有在自我立法的意义上,我们才可说规范成为了自己需要的内在准则。因此,他律性的道德规范,都必经转换成自律的道德规范,成为道德主体自己的行为准则
32、,成为道德主体内在的品格、内在的德性,才具有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的意义和塑造道德主体的心灵的意义。道德的基本范畴善恶一、善恶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善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行为、品质、人格以及个人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的最一般概念,是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所发生的复杂道德关系的反映,是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的最一般依据。善是指行为、品质所体现的对他人、社会有利的肯定的道德性质;恶是指行为、品质对他人、社会有害的否定的道德性质。1、 善恶是一种属性概念;2、 善恶是一种社会整体性价值;3、 善恶是一种多元性的价值;4、 善恶是一对历史性范畴。5、利益是善恶的标准的基础。具体的善恶标准41、 品质的好坏
33、标准2、 行为的正当不正当标准3、 人格的高尚不高尚标准4、 生活的幸福不幸福标准.简述道德义务(1) 含义:道德义务是指人们从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对人们的基本道德要求。 (2) 实质 6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道德义务是普遍存在的,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义务最初的雏形是以已获得的利益为前提。道德义务是从现实的社会道德关系中引申出来的,是社会存在及发展的客观需要。 道德义务的内容总是表达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的要求。 道德义务的表达方式“应当”或“不应当”。 只有从社会的价值取向上才深刻了解把握自身的道德义务。(3) 特征 5道德义务具有非权利动机性。
34、 道德义务具有自律性。 道德义务具有弱强制性。 道德义务具有广泛性。 道德义务具有多层次性良心 含义: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道德评价的能力,是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 实质 4 良心与义务相联系,是道德义务的内化。 良心是多种道德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结合。 良心是一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在阶级社会,良心具有阶级性。良心的本质(黑格尔):良心是希求自在自为的善和义务这种自我规定。作用在行为之前良心具有选择作用。道德行为主体凭良心选择行为的动机、手段和结果。在行为之中良心具有监督作用。从主体内部对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在行为之后良心具有评价作用。道德行为主体的自
35、我评价,或欣慰,或内疚良心与德性 良心与德性有一定区别。良心的特点在于调控性;德性的特点是意向性。 良心与德性之间相互依存。 良心与德性具有互补的作用 良心与德性是相互促进的。幸福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由于感受到或理解到目标的实现而引起的精神满足。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道德是获得和享有幸福的前提。道德是获得和享有幸福的保障。道德是幸福的内容,幸福包含着对道德的要求。如何看待德福一致?在道德和幸福的关系中可以看到,德福是一致的。德性主义幸福论认为,德性与幸福在本质上是一致且是一种内在的一致,拥有德性即意味着获得幸福。快乐主义幸福论认为,德性是实行幸福的工具,德福一致是一种外在的
36、一致。这两种观点虽然有分歧,但都认为道德与幸福密切相关,都把幸福看作是善或者是至善,把幸福生活看作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当现实生活中的德福不一致甚至冲突的时候。首先,要理性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不能被生活中所谓的幸福迷惑了自己的判断,更不能功利化、物质化地理解幸福;其次,要对社会道德的未来走势怀有信心,不能被那些失德者一时的得势、得利,甚至得福的不正常现象扰乱了自己的善恶抉择。道德认识的阶段 1、 道德无意识阶段 2、 道德他律意识阶段(1) 遵守成人标准;(2)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服从;(3)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4)赞成外部惩罚。 3、道德自律意识阶段(1)规则内在化;(2)思维系统化;(
37、3)评判现实化;(4)方法挈矩化;(5)惩处宽容化 道德情感的形式4情境-直觉体验 角色-想象体验 理论-思维体验 信念-自求体验道德情感的功能 4道德情感的催化功能 道德情感的选择功能 道德情感的评价功能 道德情感的调节功能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要求进行道德选择,付诸行动,并通过调节行为来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能力,是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更是对于道德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 特点:自觉性、强制性、长效性。 (2) 道德意志的磨砺 4意志连贯性对于多变性的超越。 意志果断性对于优柔性的超越。意志自制性对于放任性的超越。 意志坚韧性对于动摇性的超越。 (3) 道德意
38、志自由的实现3 自由就其本义而言意味着对束缚和限制的摆脱。 意志自由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意志选择行为的自由。 道德意志自由是指主体在自觉自愿基础上,自主地按社会道德要求和自我道德追求行动的自由。 使道德责任内化为道德责任感。 有赖于个体自制力的培养。 要求个体克服身心障碍。道德价值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道德价值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道德的普遍性寓于道德的特殊性之中,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普遍的道德价值理念总是通过具体的道德规则表现出来。 2、道德价值的普遍性是指相同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范畴。一方面,道德价值的普遍性缘于道德赖以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和共同利益,另一方面,道德价
39、值的普遍性往往具有抽象性和形式性的特征。 3、道德价值的特殊性是指历史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殊的道德规范总是蕴含着道德的普遍性因素。道德选择与道德价值的关系道德选择中的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找康德的 :如果不谈所谓的意志自由、人的责任能力,必然和自由的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议论道德与法的问题)必然性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必然性的本质特性。无论是自然界的规律还是人类社会中的规律,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是可以被认识的。人的特有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能够透过现象认识和把握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们所获得的自由的程度与对必然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成正比。因此,不
40、断提高对道德必然性的认识,对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把握和了解,才能获得道德行为选择的充分的自由。道德评价 (1) 含义 道德评价是指生活于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直接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 (2) 道德评价的标准:善与恶 善是指符合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和事件。恶是指违背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和事件。善恶的直接标准是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善恶的深层标准是一定社会、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善恶标准的相对性: 善恶标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 阶级性、历史性、地域性、主
41、体性善恶标准的绝对性:没有绝对的善,但是善有其绝对性。历史必然性、利益基础性、善恶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3)道德评价的依据动机论是指在道德评价的依据问题上,片面强调动机在判断行为善恶中的作用,否认效果的意义和价值,认为道德评价的唯一依据在于道德行为动机的一种错误观点。主要代表:在道德本质问题上的义务论康德;在道德哲学基础上的唯心主义孟子效果论是指在道德评价的依据问题上,片面强调效果在判断行为善恶中的地位和作用,否认动机的意义和价值,认为道德评价的唯一依据在于行为效果的一种错误观点。主要代表:在道德作用问题上的功利主义边沁动机和效果的辨证关系: 动机和效果在行为总体上是统一的。 动机和
42、效果的统一是存在着差异和矛盾的统一。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4) 道德评价的类型 社会道德评价是指社会、集体或他人对行为当事人的道德行为进行善恶判断和表明倾向性态度。 自我道德评价是指主体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和情感取向,对自身道德行为所做的道德反省和判断。 (5) 道德评价的手段 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一定社会或集团中相当数量有组织或无组织的人们,从某种传统、经验、信仰、愿望出发,自觉地或自发地在一定范围内表达、交流、传播关于某一道德现象的评价性看法和倾向性态度。 道德舆论为个体道德发展确立了理想人格。道德舆论为个体道德发展提供了行为规范。道德舆论为个体道德发展注入了动力。 内
43、心信念道德信念是人们发自内心对某种道德原则、规范或道德理想正确性、崇高性和正义性的笃信,是深刻道德认识、强烈道德情感、坚强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 道德信念表现为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道德信念是道德评价发挥作用的内在基础。 道德信念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道德教育的基本矛盾31、 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2、 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同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3、 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道德教育的规律:31、 道德教育主客体的交替与互动规律2、 道德教育过程的有机性与渐进性相统一的规律3、 道德教育功能的规范性与引导性相契合规律道德教育的基本
44、原则41、 引导正确性原则2、 可接受性原则3、 系统性原则:全方位整合社会资源、多层次划分具体目标、着力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4、 实践性原则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与基本方法1、 终身学习与学思结合终身学习作为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帮助人们走出自我的狭小天地,开阔人生视野,理解时代和社会,洞观未来;二是增强人们判断是非与抵御诱惑的能力,以应对各种风险和复杂局面的挑战与考验;三是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脱离低级趣味,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强道德的修养要求我们不仅要善于学习。而且要善于思考,把学习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2、 正心诚意与慎独自律 重
45、点正心诚意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一个基本方法,即端正动机,纯化意向,使其一心一意,心无旁笃。慎独自律强调在无人监督时不仅不能放松,更要坚持道德信念。慎独是一种个人善于独处、乐于隐处、慎于微处,于独处、隐处、微处时自觉坚守道德情操和人格良知的修炼工夫。自律是“慎独”达致的一种自觉自为的修养境界。“自”即自主、自觉、,“律”即衡量、约束,自律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觉控制的修养方式和修养境界。3、 知行合一与积善成德知行合一强调要把认识与实践、思想和行为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积善成德强调道德修养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当代大学生更应注重平时的积累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勿以善小而
46、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道德修养方面坚持不懈,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 道德境界含义、差异性道德境界主要是指人们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道德品质状况及情操水平。道德境界差异性道德境界的高低与个人的主观努力、自我修养有最为直接的关系。道德境界的达成与提升同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受不同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道德境界的内容总是一定社会条件、阶级立场和个人生活条件的反映,总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具体体现。由于现实中人们的道德品质状况不同,同一道德品质体系中又有不同层次,个人道德修养的过程也呈现出逐渐发展的特征,这就决定
47、了人们必然具有不同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类型1、 公私兼顾、人我兼顾的道德境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大多数人民群众已经达到的基本道德境界2、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道德境界,是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达到的境界3、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道德境界是无产阶级也是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境界对这三种道德境界的基本态度是:承认和支持公私兼顾、人我兼顾的道德境界,肯定和表彰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道德境界,积极鼓励和大力提倡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道德境界。而对于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不道德境界则应坚决反对和严格抵制道德境界的实现与超越1、 道德境界的提升与实现第1、 社会
48、文明的进步是提升与实现理想道德境界的客观基础第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与实现理想道德境界的精神支柱2、 道德境界的超越第1、 “超越”是道德境界的价值取向。第2、 对现实道德境界的积极适应是实现道德境界超越的基础。第三、重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实现道德境界超越的动力。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