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一生告诉你什么是“权力的游戏”
温馨提示:本文约9000字,预计阅读时间为25分钟。
▽
◆ ◆ ◆ ◆
帝王后妃的爱恨纠葛、后宫女人的勾心斗角……从来最能吸引大众的视线。但一些后宫神剧总是会让观众患上后遗症,比如说:“藏红花”和“麝香”用法多伤害大、宫廷太医就是妇产科医生代名词……今天,就让我们换个视角——就着史书聊八卦!人物么,就选一代女皇武则天吧。
◆ ◆ ◆ ◆
今日人物丨武则天
(624-705)
才人、尼姑、昭仪、皇后、天后、皇太后
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14岁,进后宫
24岁,削发为尼
30岁,失去亲生女儿
32岁,成为大唐皇后
61岁,失去二儿子,流放三儿子,囚禁四儿子
66岁,成为武周皇帝
82岁,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立无字碑
今日故事丨权力裹挟下的命运沉浮
跌宕起伏的人生背后是权力的浪潮……
李世民当皇帝时,武则天不过是个才人,不仅未得丝毫恩宠,还落得当尼姑的落寞下场。但当她进入人生后半场时,她不仅得到了李治的宠爱,而且还一步步当上了皇后、皇太后。但武则天的皇太后生涯并不顺利,于是不得不开启了史上最牛的PLAN B——成为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而这一切,要从那三位皇帝和两位太子的故事说起。
权力裹挟下的命运沉浮
壹
关键词:废王立武
关键人物:唐高宗李治
武则天称后,是因为爱情?
不,那是李治和长孙无忌的政治博弈!
李治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在他的统治下,关陇门阀被严重削弱,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建立了华夏王朝数千年历史上的最大版图。
李治即位之初面临多股对立势力:太子之争余波下的魏王党自不必说;还有其他李氏宗族势力,例如高阳公主及荆王之流;而最大的威胁则来自于扶持李治上位的功臣元老——关陇集团代表人物长孙无忌。
这里需要普及下“关陇门阀”这个概念。它是诞生于现在的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一带的 政治组织。从西魏一直到唐朝,中国国家的领导层几乎全部出身于此,他们之间联姻通婚,互相合作,被近现代学者成为“关陇集团”。门阀的隐患在于,他们并不是直接效忠于皇帝本人的,他们首先效忠的是自己所属的势力集团,门阀之所以有权,不是因为皇帝对他们的恩赐,而是因为他们的出身门第、血统以及师承。
唐高祖李渊取代隋朝建立唐朝,虽然是改朝换代了,实际上也只是关陇集团内部的转移而已。李世民时期,他就试图打压关陇贵族,曾下令禁止五大望姓互为婚姻,意在逐渐削弱其势力;同时还大肆提拔“山东”寒族,使之与关陇集团并进,起到抑制关陇集团的作用。
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不断通过后宫和朝廷为自己扩大势力:后宫内,巩固关陇贵族出生的王皇后;朝堂上利用高阳公主一案清洗反对势力,处死了包括名将薛万彻在内两名亲王、两名公主、三名驸马,并流放宗室名将李道宗、名将执失思力、宰相宇文节、谯国公柴哲威等,罢原宰相房玄龄配享,打倒了作为关东寒士代表的房家。一时间,以长孙氏为首的关陇势力独霸朝堂,甚至连李治的话语权都很小。
这李治能忍吗?坚决不能忍,可他没有办法,他没有可以依靠的对象。李治作为长孙皇后的第三子本不是皇位的继承人,而见风使舵的大臣们都围绕在嫡长子李承乾和最受宠爱的二皇子李泰周围。谁知这两位为争太子之位而闹得水火不容,李世民出于保全三个儿子的目的,竟传位于李治。在这一点上,史书的记载都是一致的。
《旧唐书·李泰列传》:
太宗因谓侍臣曰:“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新唐书·李泰列传》:
帝曰:“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乾可无它。”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
上谓侍臣曰:“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所以势单力薄的李治若不想成为门阀手中的玩偶,势必要扶持自己的势力,而且必须扶持没有任何政治集团可依附、能够直接效忠于皇帝本人的寒门。他隐忍多年,找到了两个最大的寒门政治盟友:一是手握兵权的开国功臣李勣,属于山东士族,曾被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联合打压;其二便是寒族代表武则天,她家甚至连“门”都不沾边。
三人联手打出了一张“废王立武”的牌。它表面是为了废除关陇贵族出身的王皇后,实际意在打击其背后的关陇集团。“废王立武”一事很快得到了李义府、许敬宗、崔义玄等关东集团势力的支持。
公元655年11月,李治命司空李勣主持仪式,将玺绶授予皇后武氏。659年四月,长孙无忌被削职流放黔州,不久被逼自尽,其党羽早已尽数被清出朝堂。
至此,李治和武则天的“废王立武”事件取得了全面的成功:李治成功打击了关陇集团并实现了君主集权;而武则天也在李治的一系列政治运作下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后。
权力裹挟下的命运沉浮
贰
关键词:太后称制
关键人物:前太子&废太子&唐中宗
武则天谋权,是早有预谋?
不,是因为她想当太后而不得!
本来,在权力交接不稳定的时候,太后摄政是一种非常完美的应急制度。在皇帝年幼或者能力较弱,暂时借助太后的力量实现统治,等到皇帝成熟而太后也老了的时候,权力就能顺理成章地回到皇帝手中。历史上,中国有三十多位的太后都是通过摄政的方式保障了皇权的顺利过渡。
但是在武则天这里,这套制度却失效了。而造成这套制度破产的原因,与其说是武则天的野心,不如说是李显的愚蠢。也就是说,在李显当皇帝之前,武则天是没有动过当皇帝的心思的;废除李显后,武则天才萌生称帝的念头。而这一切还要从李治和武则天选择储君的事情说起。
精心栽培的李弘,却英年早逝
我们都知道,李治和武则天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弘、二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
先来讲讲前太子李弘。李弘作为长子,三岁即立为太子,从小就被当做是皇位继承人来培养的,夫妇俩自然在他身上倾注的心血最多、期望最大。李弘生曾三次监国,可见李治和武则天对他的信任,甚至准备提前禅位于他。
但二十四岁那年,太子李弘英年早逝,随后李治与武则天追封太子为皇帝。这种举动在封建时代是极为罕见的,足见李治夫妇对李弘的感情之深,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李弘可以与李治夫妇及先帝们同列太庙。历史上一直有武则天毒杀李弘的传言,但这是缺乏根据的。首先,武则天对李弘的感情应该是很深的。在母凭子贵的后宫,作为头生子的李弘给了当时尚在宫斗中的武则天很大的政治资本;而李弘自幼体弱多病,武则天也在他身上倾注了相当多的感情。同时,也没有任何史料直接给出武则天毒杀李弘的证据。
《资治通鉴》以当时的流言为据,模糊记叙道:“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随后在《资治通鉴考异》中补充道:“按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而成书较早的《旧唐书》中对于毒杀也没有任何记载。
更直接的反驳证据来自李治的记叙。李弘死后,李治在《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提到:“既承朕命,掩郗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后又在《册谥孝敬皇帝文》再次提到:“顷炎氛戒节,属尔沉疴,实冀微痊,释余重负”,这都都说明李弘一直有旧疾,在父亲意欲禅位时,旧病复发病逝。《旧唐书》的《孝敬皇帝弘传》中“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这一句更是佐证了李弘身患肺痨病的事实。
武则天在李弘逝世自然流露的悲痛之情也有文献记载。早年敦煌出土了《一切道经》三十六部, 共七万多卷。据考据,这是武则天为缅怀长子李弘之死而令人抄写的。武则天还亲自写序, 以追李弘之冥福。她在序中提及李弘死后,自己“拂虚帐而摧心,俯空筵而咽泪。兴言鞠育,感痛难胜”。高宗在《孝敬皇帝睿德记》中也提到,李弘的死使“天后心缠积悼,痛结深慈”。武则天一直对李弘无嗣而死的事实难以释怀,692年,她下令将楚王李隆基过继给已逝的李弘做嗣子,以承继李弘香火。如果不是爱子情深,怕李弘死后没人祭奠,武则天也不会有这样的举动吧。
当上了太子的李贤,却急不可耐地搞起了谋逆
李弘死后,太子位一时空悬。
而李贤与李显此时分别为20岁和19岁,都是竞争太子位的有力人选。这两兄弟之间的相处也不甚和睦,甚至可以说是火花四溅。
这里要到一个人物——才子王勃,对的,就是6岁写诗,14岁当官的《滕王阁序》作者王勃。李治欣赏王勃的才华,将他封给了李贤做侍读。
初唐时期,盛行斗鸡取乐。李贤和李显也爱斗鸡,还相约比赛。王勃为讨好李贤,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檄文是什么?那可是战斗力最强的骂人文章。英文是谁?那可是李显呀。王勃在文章中还写到表现英勇的鸡取得胜利时应该得到大家的欢呼;而表现懦弱的鸡应该拉去行刑,要斩尽杀绝。
李治向来对于这两兄弟的竞争就十分敏感,一看这篇檄文,立刻将王勃逐出了长安。
《资治通鉴》还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公元674年,也就是李弘被疾病缠身去世前的一年,宫中举办宴会,李贤和李显各自组织了一支乐舞队,斗歌斗舞斗到白热化。就在大家看到傻眼的时候,大臣郝处俊心里大呼不妙,向高宗劝道:“二王春秋尚少,志趣未定,当推梨让枣,相亲如一。今分二朋,递相夸竞,俳优小人,言辞无度,恐其交争胜负,讥诮失礼,非所以崇礼义,劝敦睦也。”他的意思是再这么斗下去就要出问题啦,今天在宴会上斗,明天就要去朝堂上斗啦,到时候可不是跳跳舞唱唱歌就能解决的事啦。
李治联想到李弘的病情,惊叹道:“卿远识,非众人所及也。”
李弘去世后,面对这两位年龄相仿的继任者,武则天更偏爱三子李显,而与李贤始终有所隔阂,或许这是从李贤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的。
公元655年,武则天和王皇后的后位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虽然李治极力将武则天推上后位,但长孙无忌派势力以武则天“有悖伦理”和“身份卑微”为由竭力反对。在这种情况下,李治和武则天打算采取非常行为——去昭陵祭拜唐太宗,相当于直接昭告天下要立武则天为后。在这一关键时刻,接近临盆的武则天跟着李治上路了。但不幸的是就这么巧,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半路上,李贤出生了,而武则天也只能像一个乡野村妇般地将孩子生在了路边。这次难堪而痛苦的生产经历,不仅让武则天身心俱疲,更是坐实了她“地实寒微”的身份。李贤出生的时间和方式,成了武则天对自己的一次羞辱。要强的武则天对李贤充满了复杂的感情,就像郑庄公寤生因出生时难产而被母亲姜夫人厌弃那样。而事实也证明,此后这段母子关系也充满了矛盾和对抗。
《资治通鉴》中就有这么一件事:上元二上,即公元675年的三月份,高宗头痛晕眩的病实在厉害了,此时的李弘也早已病弱,后期监国重任均由东宫官员承担。于是高宗便提出由武则天摄政,结果被中书侍郎郝处俊制止了。武则天为了分宰相之权,引文学之士元万顷等编书,并参决奏疏,时称“北门学士”。翰林学士是掌权者的标配,是为强化君主权力而设的,唐太宗的文学馆和弘文馆学士,武则天的北门学士,同属一个性质。聪明的李贤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心里有了自己的小算盘。
仪凤元年,即公元675年的四月份,李弘猝死。六月,李贤被立为皇太子,不久后,便被予以监国的重任。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唐纪十八实》记载,李贤当太子初期,“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但很快,李贤就大张旗鼓的搞起政治小团体。《旧唐书·章怀太子传》记载:“贤又招集当时学者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洛州司户格希玄、学士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诸周宝宁等,注范晔《后汉书》。”李贤借编书之机,网罗了张公瑾之子张大安、刘纳言、许叔牙等人,以及其他在地方任职的宗室,比如曹王李明、蒋王李炜,很快便组建起了自己的政治团体,而这对皇权形成了潜在威胁。
同时,李贤自负才高、荒淫玩乐的缺点也暴露无遗。公元679年,据《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八》记载,当年全国上下“频有水旱,菽粟不能丰稔,黎庶自致煎穷。”;“今关、陇之外,凶寇频凌,西土编,凋丧将近,干戈日用,烽柝荐兴,千里有劳于馈粮,三农不遑于稼穑。”而在这时候,李贤还在玩得不亦乐乎。连太子的自己人——太子司仪郎韦承庆都看不下去了,他上书劝诫道:" 伏承北门之内,造作不常,玩好所营,或有烦费。倡优杂伎,不息于前,鼓吹繁声,亟闻于外,既喧听览,且黩宫闱。兼之仆隶小人,缘此得亲左右。"
武则天将李贤的表现看在眼里,宫廷内很快就有了风吹草动。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唐纪十八实》记载,宫中已经出现了针对李贤的不利言论:“太子贤闻宫中窃议,以贤为天后姊韩国夫人所生,内自疑惧。明崇俨以厌胜之术为天后所信,常秘称‘太子不堪承继,英王貌类太宗’,又言‘相王相最贵’。” 这两件事实际上是武则天对李贤的一种敲打:既然不是皇后武则天亲生的儿子,那么李贤的皇太子身份就失去了合法性;随后又特别说明武则天面前的红人——明崇俨经常发表英王李显是天生君王相的言论。当然,武则天本人并没有挑明态度,而是给了李贤两本自己带头编撰的道德教育读物——《少阳正范》和《孝子传》,让他安分守己,恭听父母之命。
但接下来李贤并没有收敛,反而还闹出了暗杀事件和性丑闻。公元679年的5月,明崇俨被杀。《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唐纪十八实》直指“及明崇俨死,贼不得,天后疑太子所为。太子颇好声色,与户奴赵道生狎昵,多赐之金帛……于东宫马坊搜得皂甲数百领,以为反具,道生又款称太子使道生杀崇俨。”这个明崇俨上文已经提到过,他会点神通之术,能治李治的头痛病,颇得武则天夫妇信赖,结果因为说了几句李贤的坏话,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这不得不让武则天生疑。于是她借着李贤性丑闻事件命人对东宫进行了突袭检查,结果竟然搜出了几百件盔甲。根据唐律,私藏铠甲达三领就得处以绞刑。几百件铠甲背后就是几百个战斗力,这样的战斗力足够和当时皇宫的禁卫军相抗衡。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及贞观初,太宗择善射者百人,为二番于北门长上,曰“百骑”……高宗龙朔二年,始取府兵越骑、步射置左右羽林军……武后改百骑曰“千骑”。” 东宫的战斗力已经和皇宫平起平坐,谁都不难想到这针对的是谁。而李贤被指控为谋反的最直接证据是他自己养的男宠赵道生。赵道生在李贤被控谋逆的时候,对自己杀明崇俨的事实供认不讳。在这铁证面前,李贤的政治生涯走到了尽头。
现任皇帝与候补皇帝的关系,从来是微妙而又危险的。在二圣临朝期间,武则天的每一个决断,几乎都同时符合李治夫妻二人的共同利益;而李贤的锋芒毕露,不止威胁到了武则天这个摄政皇后,更直接威胁了李治的皇权独断。谋逆案之后,李贤被废,其党羽皆被清算。
随着李贤的陨落,李显终于走向了宫廷政治的中心舞台。
备受宠爱的李显,却胳膊肘往外拐
武则天对李显的偏爱,就像她对李贤的抵触,或许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
李显是武则天当上皇后一年后出生的第一个孩子,可以说实在无上的荣耀中出生的。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九》记载,公元656年,武则天分娩李显前夕,不仅有大唐第一高僧三藏法师玄奘为之诵经、祈祷,就连上天也降下了祥瑞——一只赤雀飞进了御帐。为此,玄奘还特地写上了《贺赤雀止御帐表》,说这是皇帝皇后的德行感动了神明。果然,被高僧和上天庇佑下降生的李显“端正奇特神光满院自庭烛天”,李治见之“欢喜无已。跃内外舞。”玄奘也上表说称“岂直喜圣后之平安。实亦欣如来之有嗣”,直指李显为如来子嗣。李显满月后,玄奘为其剃度,法号“佛光王”。
龙门西山惠简洞的造像记也佐证了李显身份的尊贵,记载称龙门惠简洞弥勒佛是“奉为皇帝、皇后、太子、周王敬造”,“伏愿皇帝圣化无穷,殿下诸王福延万代”。这里的周王指的就是李显,李显的名字与李治夫妇和太子李弘相并列,像极了相亲相爱一家人,而排行老二的李贤却沦为人肉背景。
公元680年,李贤被废后,李显继皇太子之位;683年12月,李治驾崩,李显继皇帝位。但武则天一心扶上位的李显却当了55天的皇帝,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并贬出长安。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武则天放弃了当摄政太后的念头,转而立志要当皇帝?
我们都知道皇太子的废立是君王和群臣的共识。当时的朝堂上有这么几股势力:寒族代表武则天,士族代表兼辅政宰相裴炎,军方代表兼两朝重臣刘仁轨,另外还有唐朝宗室李旦太平公主等。高宗死前对朝堂的制衡做了这些部署:他给了武则天 方面的决定权,也给李显配了刘仁轨、裴炎、薛元超辅佐,同时还设立了李显刚出生的儿子李重润为皇太孙并设置官属,以此保证至少三代皇权的交接。
但李显刚一继位,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本来,太后摄政是基于新君年幼的应急之选,李显继位时已经27岁,武则天此时再摄政已经是名不正言不顺了,亟需听话的李显配合她的表演。但李显并没有依附武则天及其他任何一方势力,而是重新倒向了关陇集团,扶持起了皇后韦氏的外戚——“关陇集团”重要核心成员京兆韦氏。李显先后立韦氏为后,岳父韦玄贞为豫州刺史,韦弘敏为太傅卿、中书门下三品、然后还想直升机式地提拔韦玄贞为侍中。这个侍中可是一个非常大的官职,乃为门下省长官,正三品,与尚书仆射、中书令同居宰相之职。李显在最糊涂的时候,甚至说了这样的话——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唐纪十九》记载:“中宗欲以韦玄贞为侍中,又欲授乳母之子五品官;裴炎固争,中宗怒曰:“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我就是把天下都给了我老丈人又有什么不可以!封他区区一个侍中难道不行吗?)
李显胳膊肘往外拐的举动不仅刷新了武则天对他的认识,更使她明白李显极有可能将她和李治打击关陇门阀的所有苦心都付诸东流。而得罪了李显的宰相裴炎此时也顾不得高宗托孤的嘱托了,一心只为自保。于是,后宫和前朝的两位掌权者一拍即合,联手废除了李显:“二月,戊午,太后集百官于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宫,宣太后令,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中宗曰:“我何罪?”太后曰:“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唐纪十九》)
权力裹挟下的命运沉浮
叁
关键词:女皇登基关键人物:唐睿宗李旦
武则天称帝,是因为所向无敌?不,是因为孤立无援所以棋行险招!
废除李显之后,李旦被立为新皇,但却是一个毫无权力的皇帝,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唐纪十九》记载:“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为皇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
武则天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关键点在于裴炎这个人。
裴炎是武则天一手扶持起来的势力,他通过审理李贤谋逆案,废除中宗李显并拥立武则天摄政,手上的宰相权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以他一人为大,他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同时裴炎还是拥立李旦的重要势力,武则天若放权于李旦就意味着裴炎势力的加强。届时,裴炎不仅是李旦的首辅大臣,同时根据《大唐监察御史裴炎故妻刘氏墓志铭》记载,裴炎之妻刘氏是睿宗李旦刘皇后的堂姑姑,也就是说,裴炎还是新皇外戚,更重要的是他是关陇贵族残余代表。这不就是另一个长孙无忌么?
裴炎是朝廷中最有能力反对武后揽权的重臣,而他后来也的确站到了武则天的对面,《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唐纪十九》记载了三件事:
其一,武则天要立武氏七庙。裴炎坚决阻止,并拿汉吕雉的下场说事,使七庙改为五庙。
其二,武承嗣劝说武则天杀掉李唐宗室中的韩王李元嘉与鲁王李灵夔,裴炎坚决不同意。
其三,李敬业起兵反武,裴炎没有积极为平叛出谋划策,反而劝说武则天用还政与李旦的方式平息判乱。
如果继续放任裴炎势力壮大,武则天不免会是下一个太极殿的李渊、宣武门的李建成、黔州的李承乾、郧乡的李泰、巴州的李贤……即便她不在意自己的处境,那么20岁出头的李旦真的能坐稳江山吗?裴炎会选择把手里的大权原封不动还给李旦,还是会选择权倾朝野呢?此时的洛阳街头早已开始传唱《裴炎谣》了:“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这歌的意思是裴炎的子孙后代要当皇帝呢!
此时的武则天必须重新独揽大权,才能开创新局面。公元684年,武则天以谋反罪处死了第一功臣裴炎,以及手握军权的程务挺。随后武则天采用了三大非常手段来维护统治地位。
启用武氏外戚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武则天不得不启用她最讨厌的武家人。武氏成员和武则天之间,与其说是亲人,还不如说是仇敌。当年武则天当皇后时,就曾扶持过同父异母的武氏兄弟。但这两人认为自己当官享福是因为祖上有功业,非但不感激武则天,还表示看不上武则天搞的这种裙带关系。于是这不知好歹的俩兄弟被武则天直接诛杀,同时改姓蝮(毒蛇);其他男性武氏成员被流放到岭南荒蛮之地,最后多数病死了。女的则被迫进宫中成了下贱的奴婢,干的都是最苦最累的活。武怀运妻子善氏入掖庭为奴后,还经常被鞭打,最后肉尽骨见而死。
武氏的重新启用,也印证了武则天朝中无人的事实。公元684年,李旦被立之后,武承嗣和武三思开始霸屏《资治通鉴》:二月……太后使秘书监武承嗣赍玺书慰(刘仁轨)谕之曰……
二月……太后临轩,遣礼部尚书武承嗣册嗣皇帝。
闰月,以礼部尚书武承嗣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八月……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武承嗣罢为礼部尚书。
九月……武承嗣请太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庙,太后从之。
九月……武承嗣与从父弟右卫将军三思以韩王元嘉、鲁王灵夔属尊位重,屡劝太后因事诛之。
建立告密制度公元686年,为了避免权力被架空和进一步加强对朝堂的控制,武则天绕过朝廷官员,在全国各州个地方的街上放置了告密铜器并发动全国各州的群众大开告密之门。
“三月,戊申,太后命铸铜为匦,置之朝堂,以受天下表疏铭。其东曰“延恩”,献赋颂、求仕进者投之;南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 同时武则天还下令臣子们不得过问告密之事,并以高规格对待告密者:“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 供五品食”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唐纪十九》 )
武则天发动的这场自下而上的告密运动不仅使她强化了对朝堂的掌控,更招揽了一大批投机的酷吏。而这些酷吏,后来成为了武则天重要的棋子。
使用酷吏行政武则天的前半生卷入权斗漩涡,为了活命,从宫女杀到了皇后的宝座;到了后半生,她依旧面临安危存亡的严酷考验,这一次,她披上了最强的战袍——龙袍。同时,她的斗争也更为残酷,一场腥风血雨在所难免。武则天深知宗室和大臣都对她积怨已深,所以决定大开杀戒。这种不择手段的极端行为,只能由丧失人性的酷吏执行。告密制度的建立成了投机告密分子上位的契机,武则天不仅一手提拔这些酷吏,更给了他们非常大的权力。靠着这些酷吏,武则天解决了李唐宗室贵族反对派和位高权重的大臣反对派,坐稳了女皇的宝座。当然,最后这些酷吏也被武则天灭了个精光。
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九日,66岁的武则天亲临则天门,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
今日荐书丨《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
馆藏代码
K242.07 ZW4
馆藏地
屏峰中文书库 (屏峰主书库二、三层)
《大家小书》系列图书
本书从属于《大家小书》系列(套装共18册)。“大家”是指学有专长的老一辈学者;“小书”是指所选著作都是篇幅短小的作品,其用意主要在于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本书辑选汪篯先生生前唐史相关论文,围绕唐朝的骑兵、门阀、禁军、吏治等问题,探究唐朝崛起与兴盛的原因。
一步步走向帝王宝座的同时,武则天也逐渐失去了所有的退路。她除掉了重臣,除掉了唐朝宗室,也彻底告别了自己从前的一切:她作为妻子,背叛了李治;作为母亲,背叛了自己的儿女。她的至亲骨血从此成为她最大的敌人。
唐玄宗评价武则天是“受托从权,当宁化治”,说的就是权斗洪流裹挟下的武则天如何一步步走向皇权独断、其中有她的主动出击、也有她的被动选择。的确,在这样的巨浪漩涡之中,能有几人全身而退?
历史的虚无在于我们永远也无法还原真相,所有的解读都是个人的解读。而真实的武则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许,在武则天自己写下的诗中,我们能窥到几许真实的身影。
游九龙潭
作者:武则天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
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这首诗是武则天与女儿太平公主一起游九龙潭时写的游乐诗。前三联写尽自然宏观之景,尾联笔锋陡转,淡淡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它的意思是将此美景与家乡的山水相比较,只有风吹松林的声音似曾相识。
寄身于阴谋权诈之中,她所剩下无关权力和斗争的东西真的很少很少了;所以那一缕悠远的清风竟如此动她心魄。
这世上还有不变的东西吗?恐怕只有家乡的风了吧?那风里,或许还藏着她最初的容颜和期盼。那时她才十四岁,被选入宫。临别时,母亲杨氏不舍而泣,她却嫣然一笑,说道:
“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
是啊,人生一梦,白云苍狗。
她不悲伤不回头,从来骄傲永不辩解。
刘昫. 旧唐书人物全传 [M].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5.
司马光. 资治通鉴(附考异)[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彭定求. 全唐诗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