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纪录片论坛”系列活动
活动预告
当代“诗影像” 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时间:
11月22日
9:00-12:00 理论研讨场
13:30-16:30 实践探索场
地点:
同济大学四平路1239号
四平路校区逸夫楼一楼会议室
当代“诗影像”,指的是“诗电影”?“诗纪录片”?抑或其他让人联想到诗的影像?当我们在谈论“诗影像”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在本次论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纪录片学者、纪录片导演将聚焦于纪录影像的“诗性之维”,回溯历史,关注当下,结合个案和现象,立足影像本体,寻找“影像”与“诗”之间的契应与勾联。
11月22日,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联合主办的,2018海上论坛——当代“诗影像” 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将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逸夫楼一楼会议室举行。
海上论坛肇始于2010年11月,曾获上海社科界学术年会、同济大学文科办等单位支持,两年一届,召集业界、学界专家,先后探讨了纪录片的伦理与方法、价值评判、跨界可能性、数字纪录片的未来趋势等议题,今年更是将研讨目标推向了当代“诗影像”。“诗影像”到底是什么?是“诗电影”?“诗纪录片”?抑或任何让人联想到诗的影像?在本次论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纪录片人将聚焦于纪录影像的“诗性之维”,回溯历史,梳理源流,结合个案和现象,立足影像本体,试图找到“影像”与“诗”之间的契应与勾连。
本次论坛将是纪录片理论界和创作界的一次令人期待的碰撞和交流。会议分为理论研讨场(9:00~12:00)和实践探索场(13:30~16:30)两场。论坛期间将会配合研讨举办面向校内师生的小型学术展映。
以下是理论研讨专场部分专家提交的发言题目:
“诗化纪录片:心灵的美学花园”——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高教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主任
“诗电影与过去二十年中国的个人创作纪录片”——张献民: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电影学者
“志与诗”——吕新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院长
“诗意化纪录片的两个端点”——聂欣如,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宗教、神秘主义与诗电影”——周洪波,上海东方电视台首席编导
“神学与诗意”——杨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大学》栏目主编
“当代中国的底层景观呈现策略”——程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副院长
在中国纪录片界具有广泛影响,并在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山形纪录片电影节、真实电影节等诸多重要国际影展获奖的纪录片导演,季丹、冯艳、杜海滨、沙青、顾桃、丛峰、马莉、于广义、林鑫、和渊、鬼叔中、胡新宇、苏青、米娜、沈洁等也将参加本届论坛的实践探索专场。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国家一级导演朱枫,苏州评论家学会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陈霖,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有关领导,相关专业教师、学生将深度参与此次学术论坛活动。
欢迎大家踊跃参加当代’诗影像”论坛!
2018同济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
纪实短片展映暨现场交流会
时间:
11月25日
13:00-17:00
地点:
虹口区曲阳路574号
曲阳图书馆3楼
数字放映厅
主持人:黎小锋,纪录片导演,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点评人:吕遥,柏林短片电影节大中华区选片人,上海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评委协调人:武佳敏(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1.蛇杖在左 黄雀在右 ,31min(陈晓萌)
·影片简介《蛇杖在左 黄雀在右》展示了身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沉重、繁琐、机械性的重工业体系,以及这种工业体系下趋于停滞的城市发展现状,以及生活在体制内的人们稳定而麻木的生存现状。作品有两条线索:蛇杖,黄雀。“蛇杖”意象源于圣经故事,拍摄对象为工厂,拍摄内容分别为倒车、拆车、修车、装车,代表体制与权威。“黄雀”意象源于苏童小说《黄雀记》,拍摄对象为城市与人,代表自由与随性。
·导演简介陈晓萌,辽宁沈阳人。2013至2017年就读于同济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系,2017至2018年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现居中国香港。2.沉
20分钟
(陈宣羽)·影片简介:于当今世界而言,一方面我们是如此那般的尽可能避免着沉默,通过娱乐至死,试图回避和逃离,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尘之中,将之归为了一个尴尬的地步,在局促中露怯而彷徨。另一方面我们又如此那般的为了保持所谓的中立和友好,尽可能沉默不语着。什么是“不可说的”? 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以赋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不能被说,只能在沉默中显示。·导演简介:陳宣羽,独立导演,摄影师,同济大学本科,曾独自游历二十个国家,偏爱哲学和艺术,不断和审美较真儿的一个江湖浪子。3.寂静在枝头摇晃
17分钟
(刘月曦)·影片简介:精神病人被设想成没有意识的、被关起来的“非正常人”,只有在出现精神病人在外伤人事件的时候,大家才会关注到这类人群,正因如此,他们对社会的危害性被无限放大,逐渐形成两个无法互相交流、互相理解的世界。这部影片穿破那道“正常人”与他们的界限,去了解他们真实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并客观地展现他们。·导演简介:刘月曦,毕业于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就读于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设计专业。4.不良少女
16分钟
(李玉莹)·影片简介:1999 年生的萱萱被父母和老师视为不良少女,她逃学,整容,早恋,泡酒吧,经常夜不归宿。但是当深入她的生活,会发现她的家庭,学校,身边的朋友都是让她形成不良的原因。父亲因工作忙碌而忽略她,母亲强硬的不理解和无止尽的吵骂,强制管教学校的老师对她身心的摧残,身边朋友扭曲三观的引导…记录着萱萱,导演反思自己的青春期,也有同样的经历和痛苦。这部纪录片不只是纪录了不良少女萱萱的生活, 也是导演自己青春期的真实写照。·导演简介:李玉莹,目前就读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5.葛宇路
20分钟
(陈菱怡、李月寒)·影片简介:葛宇路是一个人名,也曾是一个路名。他以自己的名字做了一个路牌,置于北京没有名字的街道,路名甚至被百度地图等收录。2017年6月,这件叫做葛宇路的毕业作品在网络上引发热议。2017年9月,他一边维护自己在湖北美术馆的群展,一边在东湖中央寻找自己两年前的一件作品。当时他把北京的东湖站站牌拆卸,运到了武汉,把它钉在武汉东湖中央的一根杆子上。两年过后,他突然想起这件作品,可再回武汉,这个公交站牌已经不见了,葛宇路决定去找它。·导演简介: 陈菱怡,李月寒,同济大学广播电视编导2015级大四学生。6.女儿
15分钟
(王胜,周章通)·影片简介:马佩瑶的妈妈瘫痪后,她爸爸在两位姐姐的怂恿下,抛弃了这个家庭,原因是妻子已经瘫痪,佩瑶只是女孩,家里后继无人。 爸爸离家外出打工,佩瑶和妈妈的生活来源只有亲戚的接济。一个四岁的孩子是如何与妈妈相依为命11年?她又是如何照顾自己的妈妈的?在这11年里妈妈又有哪些心酸与怨恨?佩瑶是怎么想的?她和妈妈的将来又会怎样?·导演简介:王胜,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曾拍摄剧情短片《岔路》纪录短片《哪里才是我的家》、《女儿》实验短片《梦游》在美国第二届俄勒冈电影艺术电影节、意大利第三届切法卢电影节、印度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of Odisha、第 11 届亚洲国际青少年电影节、第七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等多个国内外大赛中入围获奖。7.圆圈里的孩子
20分钟
(冯夏)·影片简介:本片主要讲述偏僻农村里两个智力障碍小孩的故事, 主要表现残障儿童的处境、选择和未来的命运。一个小孩家庭条件较好,父母态度也十分积极,她试图突破束缚着的圆圈,另外一个小孩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庭贫困,只是麻木地待在圈内,没有选择也别无选择。但是到最后会发现,这个圆圈对于他们来说到底是桎梏还是避风港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导演简介:冯夏,毕业于同济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目前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担任本片的策划、摄影、导演、剪辑。8. 《低体温症》
5分钟
(Ramon Stoljarow)·影片简介:低体温症是当体温低至标准以下时,身体器官和新陈代谢无法正常运行的症状。此时,身体器官可能会特别敏感,尤其在触觉和视觉上。作品尝试将低体温症的不同阶段和症状视觉化。作品的实验性主要体现在其超现实的主观视觉呈现。在众多可能的低体温症症状中,作品聚焦于下述症状:颤抖、精神错乱、幻觉、失调、热感和濒死感。这些状态以色彩、运动、声音、画面和氛围等形态呈现。作品没有线性的行动,而聚焦于对感觉和感知的视觉呈现实验。·导演简介Victor Stoljarow是来自德国的留学生。热爱实验影像和舞蹈、音乐。他的作品也体现了他对这三者的热爱。
活动回顾:
当代“诗影像”论坛之学术展映
——顾桃《敖鲁古雅》三部曲展映
时间:
11月20日 18:00-19:30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
11月21日13:30 – 15:10
《犴达罕》
地点:
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4800号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惟新影院
中国北部的大兴安岭,有一支极为少数的民族——使鹿鄂温克。三百年前,他们来自更北方的西伯利亚。他们世代以打猎和饲养驯鹿为生,拥有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
2003,他们被迁出了大山,搬进了政府所建的定居点。禁猎也随之来临,失去森林和猎枪的鄂温克人深感寂寞。部分族人回到山上,重新开始了传统的生活。
失去丈夫的柳霞用酒精麻醉自己,因为除了天上的太阳,驯鹿和它遥远的儿子,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再属于她,弟弟维佳是个迷失了方向的艺术酒鬼,和协用口琴表达他的伤悲。
酋长玛丽娅·索,漠然地看着变化着的时代。
时光悄悄流逝,鹿铃声也渐渐远去……那片曾经熟悉的森林还会属于他们吗?
获奖记录:
2010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第四届新卡里多尼亚(法国)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010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十六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纪录片自然类金奖;
2009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东京中国独立电影周;
2008《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第五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年度十佳;
2008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第四届REEL CHINA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
2007 《敖鲁古雅的养鹿人》
新加坡国际电视节一等奖
雨果的母亲柳霞,在雨果很小的时候失去了丈夫,因为酗酒,无力抚养孩子,在社会的资助下将雨果送到了无锡免费接受教育。柳霞终日苦闷,驯鹿和酒成了她思念孩子的寄托。 在一个冬天的假期,雨果回到了家乡——大兴安岭深处的鄂温克定居点。此时他已不再是当初离家的那个孩子,而是一个13岁的少年了,面对酗酒的妈妈,诗意的舅舅,纯净的族人,熟悉又陌生的森林,在城市里长大的雨果有些不知所措……
获奖记录:
2012 《雨果的假期》
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提名;
2012 《雨果的假期》
亚洲电视最佳纪录奖(新加坡)
2011 《雨果的假期》
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小川绅介奖;
2011 《雨果的假期》
中国纪录片学会年度十佳第一名
顾桃 纪录片导演 满族
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
1992-1995年就读于内蒙古艺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
2000-2002年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修习摄影,现工作生活在北京宋庄。
从2005年开始纪录片创作,以“关注北方少数民族在当下社会的生存状况,精神状态”为主题,拍摄了《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神·翳》、《雨果的假期》、《犴达罕》等民族题材的纪录片。
排版 | 詹语嫣
责编 | 许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