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的故事十篇

  白雪公主的故事篇1

  普通幼儿园的孩子,自然还谈不上艺术水平,但一个个且歌且舞,声情并茂,也颇有可看之处。

  只是这位朋友看了半天,却很是迷惑,忍了半天才向我问道:“这个,是白雪公主?”

  萨凑过去看看,矮人在,公主也在,老师是巫婆,没错啊。

  “可是,这人数有点儿不对啊,我们读过的,一个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对吧?这儿怎么出来了七个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呢?”

  往场里一看,哦,明白了,是有点儿不对,里面的确有七个“白雪公主”在又蹦又跳呢。

  萨一拍我们那兄弟的肩膀,老外了不是?现在全日本小学和幼儿园的白雪公主,都是七个,林冲还能娶扈三娘呢,什么东西到日本,都不免得到某种“改进”。

  那……理由呢?这七个公主和七个矮人的故事怎么写?格林兄弟活着也得抓狂吧。

  其实,这件事我最初也是满疑惑的,是第一次看了孩子们的排练,向幼儿园的园长咨询,才得了答案,原来,《白雪公主》改出七个公主的版本,原因竟然要归功于日本的政治家们。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破产,日本社会一直比较萧条,老百姓对政府普遍不满,首相换得跟走马灯似的。怎么能让老百姓对政府恢复信心呢?病急乱投医,头脑聪颖的议员发现邻居的中国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不禁有了想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泽率先提出拯救日本的方法只有一个――改革!

  那怎么改法呢?日本政府的做法是广泛征集意见,寻找日本和国际有差距的地方,而后下手去向世界接轨――在下看来,这日本式的改革,对社会进行伤筋动骨的变革是不大可能了,倒是越来越像蒋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或者国内的“移风易俗”。

  白雪公主变成了七个,就是改革的成果之一。

  据说这个修改的起因是外国人经常批评日本的教育缺乏平等观念,以至孩子们自幼养成等级观念,不符合世界潮流。

  于是,日本的教育部门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日本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于是就想方设法进行“改革”。日本人做事十分认真,将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拉出来,对照批评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一来二去,《白雪公主》暗藏的问题就被深挖出来了。

  有一个东京的“儿童委员”提出,应该在小学和幼儿园禁演《白雪公主》。理由是这个故事里面,矮人有七个,公主却只有一个,容易让演公主的孩子产生优越感,造成等级观念。

  这个提议居然被很认真地讨论了一番,结果是没有被接受,因为《白雪公主》是一个大家都很喜欢的童话,日本人叫做“白雪姬”,很多小学和幼儿园都有表演这个童话歌舞的传统。以这个理由禁止会遭到很大反对的。但是……但是,难得一向以僵硬著称的日本人想出了一个折衷的主意――修改剧本,把一个公主改成七个公主!

  七个公主对七个矮人,这下子不用禁止了,大家也平等了。

  于是……现在日本的《白雪公主》,就变成这个模样。

  七个白雪公主,都吃了毒苹果一起倒下(一个,还可以解释是意外,贪嘴或者轻信,七个……我对王子与公主后代的智力深表忧虑)。

  朋友一边听,一边嘬牙花,最后说幸好啊幸好……

  我问:幸好什么呢?

  白雪公主的故事篇2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Vladimir Propp,1895―1970)是当代著名民间文艺学家,苏联民间创作问题研究最为杰出的代表。普洛普的研究领域涉及民俗学领域、结构主义领域、叙事学领域等。1928年出版的《故事形态学》,作为普洛普的开山之作,几十年来不断被许多国家的学者阐发、运用,乃至“克隆”出本国的“版本”。[1]普洛普提出的故事形态学理论改变了此前研究者从历时组合角度研究故事的方式,即描述故事的分类和实质阶段,从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开创了叙事结构类型研究的先河。[2]正如法国著名符号学家A?J?格雷马斯所说:“对于叙事本质的思考,是从急促地研究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开始的。”[3]普洛普的故事研究也是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的分水岭,并成为学科研究历史的转折点。[4]他的学说也对中国小说类型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80年代,一大批小说类型学学者纷至沓来,吸收借鉴普洛普故事形态学理论并作为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国外诸多的研究者及其作品,如结构主义诗学创始人诺曼?雅各布森、美国民俗学家艾伦?邓德斯的《北美印第安人民间故事形态学》、法国社会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法国符号学家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罗兰?巴尔特对巴尔扎克小说《萨拉辛》的分析专著和论文《叙事结构分析导论》等,都受到普洛普理论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后,普洛普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逐渐被电影研究者引入电影叙事学研究领域,作为经典的理论依据来研究电影叙事叙事层面的理论方法。

  对于民间童话故事的研究由来已久,早期俄国学者运用收集并分类最基本的“母体”的方法来对童话进行研究,19世纪俄国文史学家维谢洛夫斯基对于童话的研究,是采用人物和主题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童话的“母体”是最基本的叙事单位,不可再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出于对传统研究和收集分类研究方法逻辑的质疑,普洛普在《故事形态学》一书中,认为分析应以故事的结构为着眼点,以故事组成单元在童话中的组织与结合方式为重心。[5]普洛普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来分析童话结构――功能(Function)。他通过实验,用100则俄国童话作为素材,将文本分解成一个功能即角色的行为,排列顺序分类整理后发现:(一)人物功能是构成童话文本叙事中那些一成不变的,最基本的成分。(二)功能的总数是有限的,可以进行归纳。(三)功能的顺序是恒定的。(四)就结构而言,所有的文本只有一种形态。[6]以下本文将运用普洛普“角色和功能”理论出发检视电影文本的叙事层面。

  一、 电影文本的角色分析

  普洛普研究发现,七类角色寓于三十一项功能之中,并且每种角色依然承担一定的功能与各自的表演者相互照应,而人物可能充满了可变性,具体言之,相同的人物会在具体的文本中卷入若干的“行动范畴”,不同的人物在同一文本中会卷入相同的“行动范畴”,这七类角色分别是:(一)坏人(破坏分子);(二)施惠者;(三)帮手;(四)公主(要找的人和物)和他的父亲;(五)派遣者(外出历险者);(六)主人公(英雄);(七) 假英雄(假主人公)。

  本文将根据《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的故事为童话文本的范本,借以检视电影文本叙事。格林童话文本中,白雪公主作为故事的主人公(英雄),也是继母(新王后)寻找和加害的对象,即公主(要找的人和物)。后母扮演坏人(破坏分子)的身份贯穿故事始终。猎人即是继母(新王后)企图杀害主人公的“帮手”,也作为主人公的“施惠者”而出现。王子作为“派遣者”(外出历险者)的身份出现,却碰巧吻醒了沉睡的白雪公主成为新的“施惠者”或“英雄”。七个小矮人热情的收留并帮助了白雪公主抵御继母的迫害,其角色在“施惠者”与“帮手”之间转换。

  《白雪公主与猎人》电影文本相比格林童话《白雪公主》通俗文学文本而言,白雪公主作为主人公,她拥有“世界上最美”的容貌。继母因为妒忌意图加害白雪公主,企图斩断国王的血裔。侥幸逃脱后的白雪公主又被猎人带至黑色森林予以杀害,但良心受到谴责的猎人却放了白雪公主,相伴踏上逃亡之路。一路上遇到了深爱着白雪公主的王子,保护公主的八个小矮人。最终故事的结局颠覆了原有童话故事的剧情,深情一吻的人变成了猎人,复活的白雪公主为了解放在黑暗中的人们奋力反击继母夺回王位。我们可以将电影文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白雪公主的逃亡过程;第二部分白雪公主的“反击”过程。

  在第一部分中,各个角色的功能与童话文本基本相似。第二部分中,白雪公主却成为拯救人民的“英雄”;猎人作为继母“帮手”的身份传换为白雪公主除恶的“帮手”和拯救白雪公主的新“英雄”;王子不再承担原有文本中展现的“英雄”身份,而是以新“帮手”的角色出现;其他角色依旧如此反复,这也印证了普洛普实验发现。在故事发展的不同段落和情节发展的不同时刻扮演着不同的故事角色。[7]

  二、 六大叙事单元分析

  普洛普实验得出了七类角色和角色所承担的三十一项功能,并从中总结归纳出六大叙事单元,分别是准备单元、纠纷单元、转移单元、对抗单元、归来单元和接受单元。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的叙事结构采用“斗争-胜利”的二元对立关系得以呈现并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与普洛普实验发现的功能序列基本保持一致。

  (一)准备阶段

  白雪公主降生后,王后便离开人世。冷酷无情雷雯娜(后称新王后)为了征伐极力扩张版图与泰伯国交战,失利后的雷雯娜假扮人质被国王纳为新后入主王国。新王后杀死了国王,取而代之成为新的统治者。继而监禁了白雪公主,奴役人民。新王后希望容颜永驻而召唤魔镜,魔镜告知白雪公主的容貌胜过她,顿生嫉妒的新王后只得吸食白雪公主的精气换取貌美的容颜。机智的白雪公主趁乱成功脱逃。新王后得知白雪公主出逃的消息后十分震怒,诱骗猎人追捕逃往黑暗森林的白雪公主。猎人追踪白雪公主并成功捕获白雪公主,受到蒙蔽的猎人欲将白雪公主押送回王国。但在白雪公主苦苦哀求之下,猎人良心发现与白雪公主一起踏上逃亡之路。逃亡之路满是艰难险阻,猎人亦师亦友,一路上照顾白雪公主。

  (二)纠纷阶段

  两人且战且退,一路来到为躲避战乱而建立的“寡妇村”。“寡妇村”里都是为了逃避新王后魔爪的女性,好心的村民收留了受伤的猎人和饥寒交迫的白雪公主。此时,新王后招募的爪牙也在四处追捕白雪公主,曾经爱慕白雪公主的王子混入其中,等待时机解救公主。新王后的爪牙们趁着夜幕袭击了村落,熟睡中的人们被一一杀害,村落也被放火烧毁。趁着夜色白雪公主与猎人逃脱追杀,但白雪公主却认为猎人抛弃了整个村落自己出逃。

  (三)转移单元

  惊魂未定的白雪公主与猎人商议准备逃往哈蒙德公爵处避难,却被森林中靠打家劫舍为生的八个小矮人伏击。白雪公主及时表明身份,矮人得知白雪公主是国王的血裔后,释放了他们。正在交谈之时,王后的爪牙追赶到森林。情急之下,矮人们带着白雪公主与猎人穿过山谷的密道逃亡密林深处――仙女避难谷。与矮人们相处的尴尬被白雪公主的美貌与善良化解。白雪公主的到来让密林中的精灵和小动物们欢欣鼓舞,似乎迎来了新生活的希望,白雪公主也得到了象征生命的白驯鹿的祝福。正当此时,王后的爪牙射杀了白驯鹿,矮人们奋起反抗,矮人高斯被杀,猎人奋力反击杀死了王后的弟弟。弟弟的死讯让王后法力大减,为了复仇企图进行最后的反攻。

  (四)对抗单元

  高斯的战死让所有人都悲痛万分,一路乔装打扮的王子建议白雪公主等人逃至他父亲哈蒙德公爵处。一路上跋山涉水,历经艰险。王后为了追杀白雪公主极尽其力,趁着白雪公主独行之时,伪装成王子威廉骗其吃下了施加魔法的“毒苹果”。发觉异样的猎人赶走了准备加害白雪公主的王后。但白雪公主却因为误食“毒苹果”昏死过去。众人抬着沉睡的白雪公主来到安全抵达哈蒙德公爵的城堡,却因为白雪公主的“离世”而伤心欲绝。醉酒的猎人依偎在白雪公主身旁迟迟不愿离去,一番哭诉衷肠之后含情脉脉的亲吻了“离世”的公主。

  (五)归来单元

  正在人们痛苦绝望之时,白雪公主奇迹般的活了过来。惊诧人们注视着“死而复生”的白雪公主,公主召唤大家一起反击王后夺回曾失去的土地。人们纷纷响应号召投身讨伐王后的战役中拼命搏杀。最终,邪恶的王后被白雪公主手刃。

  (六)接受单元

  白雪公主杀死了邪恶的王后,夺回了她的王国。在众人期盼的眼神中,白雪公主接受了加冕礼,成为王国新的女王。

  结语

  普洛普所提出的“角色与功能说”理论,在许多学者看来已经式微,仅仅机械地生搬硬套势必会制约研究的自主性。但综合来看,普洛普对于故事形态的发掘和故事结构的揭示,都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他的贡献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是推而广之到其他学科领域之中的研究方法。梅列金斯基认为,注意到神话是故事的来源之一是普罗普胜过维谢洛夫斯基的地方。[8]他的理论仍然具有进一步挖掘与研究的价值和鲜明的现实意义。[9]《白雪公主与猎人》是一部成功运用普洛普理论的电影,体现了影片表层结构别具特色的魅力。它的热映也是好莱坞对于童话故事改编电影的又一次成功“演绎”。

  参考文献:

  [1][8]贾放.普罗普故事学思想与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58,61.

  [2][9]王影.论普罗普的故事理论:故事形态和历史根源[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13,117.

  [3]怀宇.普洛普及其以后的叙事结构研究[J].当代电影,1990(1):72.

  [4]程正民.历史的看待俄国形式主义[J].俄罗斯文艺,2013(1):33.

  [5]马驰.普洛普叙事理论[J].文艺研究,1991(1):158.

  白雪公主的故事篇3

  [关键词]戏仿;《白雪公主与猎人》;《白雪公主》

  2012年6月1日在美国上映的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是对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颠覆性地创造。电影借用了童话中的人物与情节,但是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却大相径庭,影片从现代人的观点出发,叙述了一个“公主复仇记”的故事,从后现代主义艺术表现形式来看,它是对经典童话的戏仿。《纽约时报》曾有如下评价:它们都是时下的银幕风向标,摒弃了20世纪迪斯尼将惊悚民间故事改编成温馨的卡通音乐剧的创法。 这些经典翻拍似乎在颠覆原著;但事实上,它们又回归到了故事的本来面目。

  一、关于戏仿与《白雪公主》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戏仿,又称谐仿,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戏仿通过对经典文本的人物、情节等方面以谐拟的方式重新刻画,赋予经典人物时代特点,属于艺术的二次创作。戏仿的对象通常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例如,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就是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戏仿。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戏仿经常被运用于多个艺术领域,如建筑、文学、音乐、电影等多方面。本文只限于探讨戏仿在电影中的运用。

  “戏仿技巧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亚里士多德把戏仿定义为处于竞争心理的对于史诗的改写。后来才被后现代作家所推崇,成为他们常用的手法之一。”[1]然而在文学史上,戏仿始终不受到文人和评论家的青睐,因为它颠覆传统,是一种嬉戏的幽默态度。后现代主义作家常用这一手法,以突出被戏仿者弱点,具有很强的颠覆性。戏仿并非简单的模仿,“戏仿很难做到既要近似原型,又要刻意扭曲其主要特征,一定要保持这两者的微妙平衡。因此,一般作家视之为次要的艺术手法,因为,只有具有独创性的作家才能成功地应用这种手法。其实,绝大部分的戏仿都出自才华横溢的作家之手。”[2]

  白雪公主的故事取自民间传说,后经格林兄弟七次修改写成《白雪公主》,并收入在《格林童话》中。自19世纪发表以来,白雪公主的故事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因为恶毒的继母妒忌其美貌而逃到森林,遇到七个善良的小矮人,在他们的帮助下,白雪公主最终克服了继母的咒语,找到真爱的王子,《白雪公主》也成为童话中的经典。1937年,迪斯尼公司还以其为基础,制作了极具唯美主义色彩的动画片《白雪公主与小矮人》。作为经典童话,《白雪公主》也经常被改编成电影。仅2012年就有两部根据其改编的白雪公主电影上映,一部是2012年3月30日在北美上映的《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另一部就是本文要讨论的《白雪公主与猎人》。在该影片中,公主、王后和猎人的形象都被颠覆性地改造,形成了对童话《白雪公主》的戏仿。

  二、《白雪公主和猎人》中人物形象对童话的戏仿

  (一)电影中白雪公主对童话的戏仿

  在童话中,白雪公主一出场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的美丽。“公主的皮肤就像雪一样的白嫩,又透着雪一样的红润,头发像乌木一样的黑亮。……公主七岁的时候,她长得比明媚的春光还要艳丽夺目,比王后更美丽动人。”[3]魔镜告诉王后白雪公主比她更美丽,也正是白雪公主的美丽招致继母的嫉妒,甚至继母要除之而后快。此外,白雪公主单纯,轻信他人,遇事缺乏分析判断,智商几乎为零,以致王后的数次引诱都屡屡得手。白雪公主吃了王后化装成的农妇给的毒苹果后,倒地死去。后来王子经过安葬白雪公主的小山,无意中救活白雪公主。从此王子与公主结婚,生活充满了幸福与快乐,而王后也在嫉妒和痛苦中死去。

  童话是讲给孩子听的,童话的世界往往虚幻,不真实。电影《白雪公主和猎人》运用戏仿的艺术手法,对经典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形象加以颠覆性改造。电影中,白雪公主依然美丽,儿时的公主也很天真,对父亲新娶的妻子充满好感。但是她在经历了丧父、丧国和被王后囚禁在北方的高塔11年的经历与挫折后,变得坚强、勇敢和隐忍。她抓住机会机敏地逃出牢笼,逃到黑森林。在那里,白雪公主跟猎人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战士,并一次次逃脱王后追兵的抓捕。最后,白雪公主化身盔甲女战士,一马当先带领着她的部队,杀回城堡,与邪恶的王后展开殊死对决。决斗异常艰辛,但最终勇猛无比的白雪公主拿着剑,亲手杀死王后,成功替父报仇,并夺回了本属于自己的王国。在影片的最后,白雪公主加冕为女王,所有的臣民都向她朝贺,俯首称臣。

  电影将众所周知的经典白雪公主进行蓄意改写,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是对童话中白雪公主的戏仿。通过戏仿这一手段,艺术创作者解构了传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重构了后现代社会的现实和道德审美观。在童话中,公主美貌、纯洁,符合以男性为主导社会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白雪公主缺乏对自己命运的主动掌握,她始终都是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等待别人对她的拯救。最终是王子用爱情拯救了她,并通过婚姻给予她快乐与幸福。但是在后现代社会中,白雪公主注定是要失望的,因为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现实没有英雄,白马王子对绝大多数女性而言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当代女性想要获得幸福,并不能光依赖美貌,更不能指望有王子的降临,拯救自己于水火中。而应该是自立自强、坚强果敢,主动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电影中白雪公主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纯洁羔羊了,在经历了丧父、丧国和遭囚禁的悲惨经历后,她不仅没有沉沦,反而怀抱一颗坚强复仇之心,主动抓住机会逃出牢笼,并在猎人和七个小矮人等人的帮助下,杀死篡位的王后,替父报仇,最终把王冠戴在自己的头上。可以说,电影中的白雪公主是自己给自己创造了最终的幸福,而非什么所谓的王子,她的形象符合当代社会对女性的道德审美观,是对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形象的成功戏仿。

  (二)电影中王后对童话的戏仿

  在童话中,人物形象往往比较简单,非好即坏。好人的代表一般是王子公主,而坏人的代表则是继母、巫婆和王后等嫉恨别人的人。在童话《白雪公主》中,王后集后者三重身份于一身,是典型的反面女性形象。在童话中,白雪公主的继母本身就是女巫,因为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而处心积虑要置其于死地。王后的坏源自于她的女巫身份,“荣格学派认为,女巫象征了‘男性的女性意向的黑暗面’,具体来讲就是荣格所强调的阴影原型。‘阴影原型是无意识中的核心部分,也是人的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4]

  电影中的王后虽然也是女巫,也同样嫉恨白雪公主的美貌并要杀死她,但电影在童话原形基础上进行了再度创作,深入挖掘人物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向观众塑造一个形象更为饱满,更为真实可信的王后形象。在电影中,王后名叫拉文那,她的最先出场是楚楚可怜的战俘形象,让国王为之一见倾心,当即决定带回城堡娶她为妻。之后王后露出狰狞真面目,其所作所为可谓凶残毒辣,令人发指,但影片也交代了王后行为的背后原因。

  首先,在和国王结婚之前,王后对小公主说:“我也失去了母亲,当我是小孩的时候,我无法取代你的母亲,永远不能。”其次,王后儿时亲眼见亲人被杀,喝下了魔咒使青春常驻。她对弟弟说:“你记得我们小时候,像那些乞丐一样,沿街乞讨那段日子吗?”一般说来,一个人幼时的遭遇对他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拉文那幼时即丧母,说明她缺少爱和安全感。此外,亲眼见亲人被杀、沿街乞讨的遭遇也在拉文那内心埋下仇恨的种子,为她成年后的凶残做了合理的注解。 再次,在新婚之夜,她对国王说:“我曾被一位像您这样的国王糟蹋过。我取代了他的皇后……一个女人永葆青春美丽,世界才是她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拉文那之前受过男人的伤害,对男人心中存有恨。她手起刀落,杀死国王后,用诡计把她的幽冥军引入这个国家,夺取了王位,把公主囚禁在北方的高塔之上,并用残暴手段统治国家,大地生灵涂炭,人民相互残杀。

  童话中王后的邪恶是来自于她的女巫身份,而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作为当下的一部戏仿经典童话的电影,就王后这个角色而言,更多的是从人物的童年遭遇和过往经历去挖掘人物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让人觉得既可怜又可恨,比童话中的王后形象更具说服力。

  (三)电影中猎人对童话的戏仿

  在童话中,猎人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他本是王后派去杀掉白雪公主的男子,最后他心软放掉了白雪公主,才引发了后面的故事。但在电影中,猎人的形象被浓墨重彩地加以改写和塑造,用戏仿的艺术手法对人物进行了再次创作。猎人从童话中的配角变成了电影中的主角,从电影的名字——《白雪公主与猎人》,我们也可以得知,猎人是当之无愧的男一号。在电影中,猎人是悲剧性的英雄人物,自从他的妻子被白狼杀害后,他一直痛苦无法自拔,整日酗酒度日。猎人在森林里的生存能力比任何人都强,因此王后命令他去杀死逃到黑森林的公主,并许诺使他妻子死而复生。当猎人发现自己受到王后的欺骗后,和公主一同踏上了逃亡之路,还在此过程中和公主结成一对非凡的盟友。在影片中,猎人和公主的关系亦师亦友。他教公主森林生存技巧,训练她成为一名战士,并帮助她摆脱王后派来恶势力的追捕。鉴于影片中王子的出现,公主和猎人之间并不会产生爱情元素,公主依然把爱情留给了王子。在公主吃了王后给的毒苹果假死后,猎人承认他喜欢公主,并轻吻了公主,使公主复活,这令观众大跌眼镜。因为在原版童话中,王子是公主的梦中情人,是王子让公主复活,而在电影中却变成了猎人,猎人的形象在电影中可谓颠覆性地创造,戏仿手法的运用让猎人的形象更生动具体,也让人们对于他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结语

  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运用了戏仿的艺术手法对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进行了颠覆性创作。影片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它包裹着童话的外衣,更重要的是她讲述了一个少女在逆境中的成长史以及同邪恶势力激烈斗争的故事。这部电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遭遇逆境和困难,每个人都在逆境中经历着成长与蜕变,如何战胜困难,如何找寻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学习并接受各种残酷,战胜心魔,这是童话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折射,也是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所要向我们所传达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黄荣.论《白雪公主后传》中女主人公的戏仿[J].科教文汇,2010 (08).

  [2] 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格林童话[M].杨武能,杨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白雪公主的故事篇4

  [关键词]《白雪公主》电影 艺术 展现

  由华特迪士尼公司制作完成的动画电影《白雪公主》,以其故事情节生动风趣,动画人物形象逼真,画面构成丰富多彩,音响结构立体丰满而享誉于世。成为世所公认的一部动漫影视精品。深入剖析电影《白雪公主》的多种艺术展现,无疑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动漫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白雪公主》作为西方动漫电影的经典,在深入发掘动漫艺术语言,整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熟练运用蒙太奇手法等方面具有许多独到之处。笔者愿从自身专业角度试分析论述之。

  一、故事情节趣味横生,意料之外情理之由

  电影《白雪公主》的成功。首先源自它的构思精巧。影片开始首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字体优美、印刷考究、装帧精良的精装版德文童话文本《白雪公主》――电影开门见山地道出了该影片的故事来自响誉世界的《格林童话集》。

  《白雪公主》讲述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公主,因为皇后嫉妒她的美貌而进行迫害,她在被迫逃入森林避难的过程中。遇到各种热心的小动物和七个善良的小矮人。白雪公主在这些朋友们的帮助下,最后终于逃过了皇后迫害的劫难,找到了真爱自己的王子的故事。

  讴歌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是一切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白雪公主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在动漫影片《白雪公主》中,编导为了吸引广大观众,却设计了饶有兴味的故事情节――皇后的私欲极度膨胀,她不允许世界上有比她美丽的女人存在。于是她命令武士将公主引入森林并加以杀害。武士面对貌美善良的公主不忍下手加害,于是让公主仓皇逃进密林之中。娴雅端庄的公主赢得了森林里小动物们的同情,它们应公主的请求带着她来到七个小矮人的住所。公主带领小动物们打扫他们的住所。无论飞鸟还是小兽,都各尽其力,各展其能,这些细节的处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令观众在捧腹爆笑的同时,感受到该电影创作者们前卫的创新理念和高超的动漫艺术创作技能。

  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无论是《诸子百家》,还是《春秋》、《史记》,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无论是“四大名著”,还是“传奇”、“笔记”,都蕴含着故事,或是由一个个历史故事构成,这些历史故事里不少都饱含着人生哲思,蕴含着道德理趣。

  根据当今时代不同受众的欣赏需要和审美需求,将这些历史故事剔除糟粕,提取精华,并且加以提炼升华,再经过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既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又具有普世审美艺术价值,雅俗共赏的动漫艺术精品。

  二、动漫人物形象逼真,生动再现特定情境

  《白雪公主》之所以能够吸引广大观众,其重要原因是由于该影片中动漫人物的形象逼真,生动再现了电影故事中的特定情境。

  观众注意到:作为真善美的化身,白雪公主的形象塑造得不仅面容姣好血肉丰满,而且在举手投足间处处体现着她良好的行为教养和道德风范。

  作为构成该电影故事要素的森林里的小鸟、花鹿、乌龟、松鼠……,这些小生灵无一不是形神兼备活龙活现。观众注意到:小鸟的欢快活泼,花鹿的跳跃欢欣,乌龟的坚持不懈,松鼠的风趣灵敏,这些可爱的小生灵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展开面一一得到个性化的展现。这就是动漫电影《白雪公主》之所以能够从始至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不由自主沉浸在故事情节当中的重要原因。

  著名动漫影视剧作家唐纳德、威特-雷伊斯曾经有言:“当我们构思一个角色的时候,实质上便是在脑海里创造出那个角色的‘意象’,我们仿佛能看到他如何行走、站立、坐着和动作。具有这种‘意象’是合乎逻辑,并且是有价值的。它有助于我们创造鲜明的角色。”他们并且指出:“我们必须更深入地挖掘、分析角色的动机,我们必须运用我们从日常读书、心理学及生活阅历中获得的有关人类本性的知识来创造角色。”事实上,在电影《白雪公主》中正是能够运用人类本性的知识来创造人物角色,因此,也就能够将心比心地来创造各种飞禽走兽乃至世间各种小生灵的角色。由于该影片能够根据特定的情境,找出角色在戏里展开的一系列复杂的内心活动,并且根据他的内心活动设计出恰如其分的表情和动作,因此剧情展开才如此引人入胜。

  笔者认为:国外开展动漫影视创作要比我们早得多,取得的经验也比我们要丰富得多。国产动漫影视创作只有认真学习借鉴国外优秀动漫影片的长处,花大气力研究角色,深入分析角色的心理及其行为动机,才能帮助我们设计创作出憨态可掬的动漫艺术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发展。

  三、画面构成丰富多彩,音响多元立体丰满

  动漫电影《白雪公主》之所以引人入胜,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画面的构成丰富多彩,音响构成多元而让人感觉立体而丰满。

  先来从视觉的角度分析该影片的画面。

  人们注意到:动漫电影《白雪公主》的每一帧画面都十分考究―各种角色在逼真、传神地演绎着故事的同时,作为陪衬其周围的景致――天色、云雾、花草、树木,无不与角色所演绎的故事在展开着互动。白雪公主的欢欣时刻,阳光明媚。树木葱茏,花枝招展,姹紫嫣红,白雪公主遭遇磨难之时,天色晦暗,断壁残垣,阴风刮起。秃鹫盘旋。

  与如此丰富多彩的电影画面构成蒙太奇的,是多元而丰满的立体化的音响。

  观众注意到:动漫电影《白雪公主》的音响设计极为出色。这里面既有充满感情的旁白,又有白雪公主善良的语调与皇后阴险傲慢的语调对比:既有万事通、害羞鬼、爱生气、瞌睡虫、喷嚏精、开心果、糊涂蛋这七个小矮人发出的雄浑的男声合唱声,又有白雪公主与小鸟组成的婉转流利的二重唱……

  应当说,《白雪公主》的艺术展现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电影画面与音响得到充分发掘,而且通过蒙太奇的结构组合使之相得益彰。从而,使该突出的得到突出,该省略的得到省略,该夸张的得到夸张,尽管“神龙现首不现尾”,但给观众的艺术感受却是强烈而持久。

  四、立足创意赢在细节,追求真善美在其中

  纵观动漫电影《白雪公主》,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该影片在细节上做足了功夫。它的创意往往集中于细微之处,于“细微处见功夫”。

  例如,白雪公主在洗过台阶之后,面对清澈的井水唱出了花腔咏叹,这时,与之相伴相随的小鸟亦随之以花腔应和着――这样的艺术处理既让人忍俊不禁,又为编创者的艺术匠心所折服。

  再如,在白雪公主引导小动物们清扫小矮人住所的过程中。松鼠用自己的尾巴做掸子清扫:乌龟仰卧在水塘边以腹做搓板:两只小鸟反方向用力拧干衣服;花鹿则充分利用自己的大犄角挂满洗干净的衣物……

  还有,该影片在着力塑造主人公白雪公主,使之呈现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的同时,并未忽视对于小矮人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无论是“万事通”、“害羞鬼”、“爱生气”,还是“瞌睡虫”、“喷嚏精”、“开心果”,每一个人物的行为举止都与其名字惟妙惟肖地――对应。尤其是“糊涂蛋”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更是人如其名精妙而又传神。虽然他们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各有各的个性体貌心理特征,但并不给人以拖沓臃肿的感觉,小矮人与小动物们作为陪衬,推动着《白雪公主》故事的展开,传递着人间的美好善良,讴歌着至爱真情。

  白雪公主的故事篇5

  关键词:陌生化 黑色幽默 电影 耳目一新

  陌生化这一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①”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强调的是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时至今日,陌生化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艺术创新的主要技巧和手法之一。《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这部电影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到主题创意都巧妙的运用了陌生化的表现手法和运作模式。这是投资商和导演共同期待的大片。它改掉了以往老套的内容和模式,使得这部电影看起来不会变得枯燥乏味,给电影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导演塔西姆?辛却打破了常规形式,用一种颠覆的陌生化手段把这个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做了一个全新的诠释,旨在营造一种‘既阴森可怕又滑稽可笑的基调,从而给观众带来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陌生化理论在电影得到了灵活的运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这部电影也因为过于的陌生化,对传统的故事进行现代化解剖,将政治斗争、黑色幽默、三角恋、动作片、时装剧等元素和童话杂糅在一起,把格林兄弟笔下的白雪公主解剖的支离破碎的同时,赋予它鲜明的好莱坞的戏剧特色和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化。本文将从人物形象的陌生化,情节的陌生化和主题的陌生化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

  一.人物形象的陌生化

  《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这部电影用黑色幽默喜剧的方式将古典童话与现代元素紧密结合,竭力制造出一种陌生化的人物形象。导演并不希望我们置身与原来的格林童话故事中去,也不希望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那个毫无新意的格林童话,而是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再也不是以前我们所认识和了解的那样。

  1.白雪公主:从“娇弱病”到“女强人”

  以往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感觉就是一个金发披肩穿着欧式长礼服的娇滴滴的女孩,手无缚鸡之力,性格十分善良,她好像分不清周边的事情到底是好还是坏,遇到了挫折也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处理,一个不可以自食其力,只可以为小矮人们打扫屋子,洗衣做饭的公主而已。然而本片对白雪公主的形象做了一个十分大的颠覆,片中莉莉?科林斯扮演的白雪公主上演了一出“白富美炼成记”,童话故事里可以与王子决斗,可以勇战恶魔,可以去拯救王子的人,没有人会想到是个女孩。而影片中的白雪公主勇敢果断而又不失冷静,聪明机智而又不迂腐。甚至还有那么点野心。或许会有人问我,这“野心”从何而来,仔细看不难发现,剧中的王子与公主的感情不会很突兀吗?如果真的一见钟情,难以忘怀就不会在和王子决斗的时候表现的那么果断,决绝。白雪公主会看上王子,除了那种任何两个年龄相仿的青春貌美的人相遇都可能发生的最基本的性吸引之外,更多的是――她要依靠他的力量来夺回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王权。拯救万民的善意,少年失怙的痛楚,无不服从于“我才是合法继承人”的最高意志之下。

  2.皇后:从“白富美”女巫到迷恋王子的“花痴”

  从“白富美”到“花痴”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大龄王后则是本片的一个大亮点,她为解决财政困境,使出浑身解数,倒追富贵王子,成为时下“争夺高帅富”潮流中的一员。《白雪公主》中的邪恶王后都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但此次茱莉亚?罗伯茨在《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中出演的王后却缺少了那份恶毒、缺少了童话里的邪恶,无所不用其极。反而多了点俏皮可爱,还有一点真实的女人味。你会问我“王后不是一样很恶毒吗?”和童话里相比,王后的恶毒怎么看都只有叫那可怜的蟑螂公爵去杀白雪公主和最后那个红苹果而已,但又有一点,最后的红苹果与其说是复仇的武器,不如说是斩断残酷时光的解药。因为事实已经明摆着了,白雪公主赢了,她输了,输的干干净净,即使白雪公主吃下了苹果,她还是逃脱不了自己即将终结的宿命。王后和魔镜对话中那一脸撒娇的“就只是一点点皱而已”显的俏皮可爱。你或许会问“恶毒的女人何来的女人味。”因为看似狠毒的皇后做的一切,要的却只是保住自己天下第一的美貌,保住身边人的爱永远不变。王子心有所属,有什么要紧,给他吃魔法的药。魔药的副作用:王子变成各种舔啃亲摸抱的小狗,有什么要紧。即使你是狗,我只要你娶我。还有就是皇后坐着马车穿着婚纱满脸抑制不住欢喜地对伴行的公爵说:“每次出嫁,我都特别高兴!”就算公爵不以为然地撇嘴:“这已经是你第五次出嫁了。”皇后照样毫无惭色,咧着大嘴笑呵呵地期待。 说话时那一脸的兴奋娇羞,完全不像是一个恶毒的女人,就像个天真的小女孩。那一脸待嫁的模样,那大大咧咧的幸福笑容,一脸的女人味。这里对于王后陌生化的处理,是的,我们看这个人除了更吸引我们的视野外还显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真实。让人更加深刻的去认识她,难以忘怀。

  3.王子:从“高富帅”到“态百出”

  王子在这部电影里也完全颠覆了以前的形象,从“高富帅”到“态百出”,童话中,王子似乎更是一个最后出现撑场面使故事完整并完美的存在。但是这部剧中,王子很早就出场了,虽然他继承了以往格林童话中描述的那样有着高大帅气的外表、气质可嘉,但是一出场就被来了个下马威,被七个小矮人收拾了,甚至还被衣服,在大雪天里被绑在树上。当白雪公主出现时,目中无人而且不那么谦逊,死要面子的说是“中了七个小矮人和四十个巨人的埋伏”,而且,希望白雪公主救他时说的竟然还是“我命令你”,“你胆敢拒绝,后果很严重。”这似乎不是那个理想化的王子――婉柔、谦逊、善良。而显得肤浅、自大、有勇无谋。还有在王子被皇后下了之后,那样憨傻的模样,使得以前我们心目中的那个白马王子的形象大打折扣。

  在剧中,王子还显得那么的没头脑,竟然可以三番两次的被小矮人们所戏弄,完全不像是童话故事里任何一个王子那样。作为一种可以拯救一切的存在而存在的形象。在这部影片中,王子的形象就像是一种反面教材一样,显得滑稽可笑。对于王子形象上的陌生化处理,让人有平添了几分笑料。

  4.七个小矮人:从“矮挫穷”到“白雪的导师”

  最后从“矮挫丑”到“英雄导师”,七个小矮人则成了这部电影的重头戏,他们都不再是以前安分守己的挖矿工了,他们都身怀绝技,并在森林里面靠打劫为生,不再是安闲自乐,反而向往着人类一直以来想要拥有的巨人情结。连以往格林童话里那个身怀绝技,高大英雄的王子也不是他们的对手。可以说影片的开始他们是以一个恶人的形象出现了,完全颠覆了原版单纯善良的特征。直到他们在遇见白雪公主之后,通过白雪公主的努力帮助之下,才改邪归正。然而他们对白雪公主夺回王国,也起来关键性作用,由于在森林里面救起了晕迷白雪公主,在公主醒后得知了公主的情况之后,为了帮助公主夺回自己的王国,便成为了白雪公主的导师。他们不畏恐惧和危险,冒着生命危险和皇后的黑魔法和恶势力抗争着。最后不是在他们的帮助下白雪公主不可能能从皇后手上夺回王国的,把七个小矮人英雄的气概表现的淋漓精致。

  二.情节的陌生化

  1.“英雄救美人”到“美人救英雄”

  童话中,白雪公主都是从当一个等英雄去拯救的美女。而在《白雪公主之魔镜》中,就连一向纯洁美丽的白雪公主,在电影中也成了武侠高手,在七个小矮人的帮助下学习了各种防身术,同时它也颠覆了以往王子救公主的童话模式,公主和王子的第一次邂逅,王子就遭到了七个小矮人的打劫,被了衣服反吊在树上,正好碰见了路过的公主,这是公主第一次救王子。第二次,王子被皇后施了魔法,失去了理智和本性,最后通过公主的坚持不懈,通过自己真诚的一吻救了王子。这样一来,王子在故事中的作用便大打折扣,他并不是最后的拯救者。白雪公主用自己的爱和坚强挽救了自己和王国,同时还拯救了被王后控制了的王子,这或许是电影对女权主义的尊重,着重表现了公主坚强英勇的一面。

  2.从“单纯的争美”到“既要争美也要夺爱”

  皇后和公主的矛盾原先只是美的角逐,但《白雪公主之魔镜》中,不仅只有美,还有王子。从以往我们所了解的那个女巫皇后,她给我们的感觉只是单纯为了美丽而争夺着,一心想成为天下第一大美人。然而本片中却在继承传统格林故事情节的同时上,又增加了许多有意思的情节,她不再是以前那个只为了美丽而争夺的女人,在本片中皇后既要争美也要夺爱。她每天都在想方设法的去除去那个魔镜中所说的比她还漂亮的白雪公主,以此来巩固自己第一美人的地位。除此之外,她也和白雪公主同时看上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白马王子,她为了把王子占为己有,她使出浑身解数,不惜一切代价只是为了可以嫁给王子。这种情节上的添彩无疑也是一种陌生化情节的展示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皇后,增加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和审美。

  3.从“单纯的欧洲元素”到“东方元素的融入”

  《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是混迹好莱坞的印度裔视觉系导演塔西姆?辛重返其拿手的超现实奇幻风格的一部作品。广告导演出身的塔西姆?辛再度发挥天马奇想,将《白雪公主》这一经典童话以黑色幽默笑果全新诠释同时也添加和很多印度元素的情节。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是一部典型的欧洲题材故事,而本片中七个小矮人在打劫时脚下踩得弹簧式的高跷,和皇后在使用“黑魔法”时出现的龙一样形状的怪兽,以及片中时常出现的建立在“象鼻山”上的王国,让人们看到了很多中国元素。到最后电影结尾的时候的歌舞场面是对印度宝莱坞的模仿,那个时候的欧洲人不可能去跳这种类型的舞蹈。这无疑都是对原著故事情节的一种颠覆,或许导演就是想让这些别国的世界的东西来让我们眼前一亮,从而达到一种新鲜感的感觉,不会有审美疲劳感。这都是情节的陌生化的表现。

  三.主题的陌生化

  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善恶有报”的传统到“女性励志”主题,体现了女权主义的色彩。

  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主题反映的是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的唯美爱情,还有就是邪恶势力永远都是要在正义面前低头的理论,从皇后最后的下场就可以看出,童话故事总的来说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的东西。然而本片中却大幅度篡改了老版格林童话中表达的主旨和主题思想,从人物性格与形象的陌生化到情节的陌生化,最后影片的主题给人也是一种陌生化的感觉。

  本片表达的主题带着浓烈的女权主义思想,改掉了以往电影中男性占主体地位情景。在西方《圣经》上说:上帝造人,而女人则是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制造的。在我国,有所谓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妇为夫纲”的阐述。这些都是将女性依附于男性第二性的论述。《魔镜》一反老版中的以男性主义为主题,采用了当今最流行的女性主义的表达方式,女性性别的被发现、被表达。片中白雪公主不再优柔寡断和软弱了,而是变得十分顽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拯救了自己的父亲、王子乃至整个王国,甚至连一直都愤世嫉俗的小矮人们都在白雪公主的正确领导下改邪归正了,把白雪这种女性的美好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女子其实也可以自立自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去克服一切困难与艰辛。影片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主旨思想就是反映现代女性的独立特质以及如何正确解读女人的美丽与衰老――美丽不仅仅是外表还有内心的美,衰老也是必然的过程,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都不衰老的心,我们永远都是最美丽的。

  为什么是这样的主题?这和导演本身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也许跟他成长的环境和个人性格有关。导演是一个印度人,印度本身就是一个男女极度不平等的国家,而且他小时候,在印度上寄宿学校,平时几乎看不到电影,而每年学校会放3个月的假,那时他就会住在伊朗,所以那时他看过的所有电影都是在伊朗看的。因为听不懂片子的配音,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电影对他而言就只是视觉上的体验。但是,在美国学习期间他慢慢开始去接受美国文化。对于女权问题的认识使得他在接受访谈时说到:两个爱情故事,两种极端感情。正是因为他的生长环境和他对电影的感受,以及对当代热点的一个反映,他才会以这样一个主题去诠释《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

  许多人看完了《魔镜》之后会一脸愕然,有的人会夸他拍的很有新意,这可以证明大量的陌生化在本片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有些人却异常反感这种大量的陌生化把本片改得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失去了它的本质。客观而言,这部片子中陌生化的应用的利还是大于它的弊的,它延续了好莱坞在视觉效果上的追求,其唯美、繁华和精致让我们看到了童话世界的模样,虽然它失去了原本的味道,但是导演诠释出来的是一个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和生活逻辑的全新故事,这样让人看起来才不会那么乏味。毕竟: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那些“完全确定的情景(无新奇、无惊奇、无挑战)总极少引起兴趣或维持兴趣的②”。

  在大家熟知的白雪公主的故事框架下,在主要人物形象机器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营造、主题意蕴构思方面进行大胆创造。例如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所说的: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③这样既有对《格林童话》原先文本经验的熟知和认知,又有新的创意带来的惊愕和新鲜感。这种又熟悉又陌生的观感,增加了观众感知的长度、难度和深度,在这种延长了的审美感知中,观众体会到了更加复杂、多元、丰厚的故事内容和思想情趣,这无疑是影片《魔镜》为人所津津乐道和成功之所在。

  注 释

  ①引自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形式论”

  ②引自《心理学纲要》

  白雪公主的故事篇6

  主演: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查理兹·塞隆

  类型:动作、奇幻

  出品:环球

  上映日期:2012年6月1日

  剧情:

  中世纪欧洲,皇后拉文娜(查理兹·塞隆饰)通过吸取别人的生命保持自己的美貌,残酷无情地统治她的国家,在征服了几个小国后,她开始筹划并吞英格兰。拉文娜察觉到被她关在高塔里的继女白雪公主(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饰)正成为心腹大患,白雪公主不仅将超过她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还有可能取代她加冕女王。魔镜告诉拉文娜只要拿到白雪公主的心,她就能长生不老。可是白雪公主逃进了没人敢去的黑森林,拉文娜强迫猎人埃里克(克里斯·海姆斯沃斯饰)去抓捕。埃里克同情年轻的公主,不但不抓她归案,还把她训练成了战士。在埃里克、八个小矮人、英国骑士,以及儿时玩伴英格兰王子的帮助下,白雪公主向继母拉文娜开战……

  披着经典童话外皮的狼

  童话故事也需要与时俱进。1937年版的迪斯尼经典动画片《白雪公主》里,皇后要白雪公主吃毒苹果,得装扮成老妇人哄骗她,而最终干掉皇后的,也是雷电而不是白雪公主,让白雪公主从昏死中醒来的,是王子的亲吻,这种种情节忠实于格林兄弟的原著,也充满了二十世纪的保守味道。二十一世纪是颠覆的世纪,童话显然不能再这么拍,白雪公主自然也不能仅凭运气对付仇人。抢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和人生,她得自己动手。

  《白雪公主和猎人》的制片人是曾炮制《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乔·罗斯,在他看来,童话要想在陈腐中重生,适当的颠覆和新锐的视效才会令新生事半功倍。所以不拘一格的他找来导演鲁伯特·桑德斯,虽然他只是电影界新人,但他拍摄过不少大受欢迎的广告片,而且在视效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从预告片中我们就能看出他凌厉黑暗的视效创意。

  预告片中白雪公主的出场已经用彪悍注解了颠覆,斯图尔特饰演的白雪公主看似柔弱,却眼神坚毅,她偷袭奉命来杀她的皇后侍卫,然后以不逊于特工伯恩的矫健身姿溜出了城堡。再后来,修炼后的她干脆率领王子、小矮人和骑士打了回来。3月末上映的同题材影片《魔镜,魔镜》,玩的也是颠覆,但招式也不过是从“公主的故事变成皇后的故事,最后又变回公主的故事”,颠覆多少显得只是在表面上下了点功夫。《白雪公主和猎人》就彻底得多,不光王子成了小跟班,就连影片类型也全然不同,童话的幌子下,讲了一个带有魔幻暗黑色彩的复仇故事。

  在导演鲁伯特·桑德斯的镜头前,《白雪公主和猎人》改头换面,奇幻类型里加入了规模浩大的史诗动作片元素,就连背景也从虚构变成半虚构的欧洲,而战争和动作戏是这部影片的重头戏。通过这番改造,影片的童话意味减弱不少,而具有了凝重黑暗的气氛,明显是要吸引成年观众。桑德斯说:“我想要创造出那种真实的奇幻感觉出来,在那个时代,人们真的相信树林里存在童话世界,会有黑暗精灵,魔法师和妖精会变化成任意形状。”

  影片的男一号是童话中原本无足轻重的猎人埃里克,这次他甚至出现在片名里。猎人埃里克酗酒而且生活缺少意义,而白雪公主的坚强触动了他,所以他愿意帮助白雪公主,传授给她所有的本领。在两个女人争斗中游走纠结的猎人埃里克这一角色曾引起约翰尼·德普、休·杰克曼和维戈·莫坦森等明星的兴趣,最后落到了“雷神”克里斯·海姆斯沃斯的手里。28岁的海姆斯沃斯是澳大利亚出品的新一代性格演员,他饰演的猎人埃里克将是影片的一大亮点。猎人不再是传统故事中的跑龙套角色,他既是白雪公主的朋友,也是她的功夫导师。在高大铁血的猎人面前,以至于将那位风度翩翩的王子衬托的像是一个舞男。其他关键角色上,经典角色的七个小矮人增加一个为八个,地位也有所下降,只剩下搞笑和活跃气氛。

  归根到底,就是一场嫉妒女人之间的战争

  饰演白雪公主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是童星出身,12岁就在《战栗空间》中饰演朱迪·福斯特的女儿,最近几年,她凭借在《暮光之城》系列中的贝拉角色大红大紫。耗资7000万美元,在英国取景拍摄的《白雪公主和猎人》是斯图尔特离开《暮光之城》之后主演的第一部高成本影片。谈到自己的新角色,斯图尔特说:“她有点普通,对人和善,可是远不是个完美的人,她最大的特点是能一眼看到别人最本质的地方,猎人追捕她,她却在被猎杀的过程中看出猎人心里最痛苦的柔软,她反过来开始帮他解开心结,然后两人竟然化敌为友。”

  白雪公主的死对头拉文娜皇后由获得过奥斯卡影后的查理兹·塞隆饰演,她强大的气场让她成为这个角色的不二人选,也给影片增加了不少眼球砝码,无论是对白雪公主还是斯特尔图,塞隆女王都是个异常危险的对手,无论容貌身材都全然落在下风的斯特尔图需要拿出她的全部才能,才有可能让观众相信她勉强可以打败风华绝代的塞隆版皇后。塞隆非常欣赏比自己小15岁的斯图尔特:“我被她的成熟彻底震撼了,尤其是回想起我自己这个岁数的时候还是个只会疯玩的傻丫头,她非常非常特别,她能为故事发展想出很多匪夷所思却很感人的点子。”

  无论在会还是访谈中,斯图尔特面对前辈塞隆时,都会刻意保持低调,她和几乎所有的影迷心中其实都背负着一个巨大沉重的问号——为什么那个魔镜会坚持认为屌丝公主要比白富美女王更美丽?魔镜心中一定怀有阴谋!就像希腊神话中间接引发特洛伊之战的金苹果,对于骄傲的美女们来说,一场选美完全值得引爆一场世界大战。

  其实更另类

  1.在格林兄弟童话的最原版手稿中,迫害白雪公主的竟然是她的生母。

  2.解救白雪公主的并不是王子,而是他凯旋而归的生父。

  3.当时那个年代,确实有一种能发声的玩具镜子,出产地就是白雪公主的家乡德国洛尔地区。

  4.原著中的白雪公主肤色异常苍白、黑发红唇、喜欢红色、性格孤僻,与同时期传说中的吸血鬼形象基本吻合。

  白雪公主的故事篇7

  白雪公主四岁时,王后出了车祸,尽管及时送到了医院抢救,但还是成了植物人。国王悲痛了好久,十年后,才给白雪公主找了个后母。

  那个后母叫林雪,她本人可不像名字一样冰清玉洁,而是阴险狡猾、诡计多端。林雪看见白雪公主很受国王宠爱,嫉妒极了。她在国王面前尽说白雪公主的坏话,却招来一顿臭骂。她自然非常不服气,回到房间后握紧拳头说:“白雪公主,你等着,我一定要除掉你!”

  一直用电脑监视林雪的白雪公主听了直冒冷汗,连忙在巴巴海沙滩上订了一栋世界最新式别墅,又叫上“无敌三保安”,准备逃到沙滩上去。

  不一会儿,一辆超拉风的宝马停在了王宫门口,三个穿着统一黑色制服,扛着枪的保安跳下车,拥着白雪公主上了车。一行人风尘仆仆赶到沙滩上,白雪公主才松了一口气。

  林雪知道后大发雷霆,她知道白雪公主喜欢玩电脑,把电脑视为命根子。林雪眼珠一转,想出一个诡计来。她请来黑客高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破白雪公主电脑的超级安全系统,把病毒输入了白雪公主的电脑里。

  白雪公主玩电脑正玩得兴致勃勃,突然,电脑蓝屏了。平时在白雪公主手下听话乖巧的电脑现在任她怎么摆弄都无济于事。白雪公主皱了皱眉头,把电脑翻来翻去,这儿敲敲键盘,那儿点点鼠标,不一会儿就把病毒消灭了。

  林雪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她用1000000万巴拉币请了一个行刺高手连夜去刺杀白雪公主。到了半夜,刺客穿着黑色的夜行衣,飞檐走壁,让人只看见一个黑色的影子在“飞”。不一会儿,他就到了白雪公主家的防盗门前,刺客熟练地将镊子插入防盗门的钥匙孔里。可是,他刚把镊子去,一股电流就从钥匙孔里传过来,刺客被电得头发都竖起来了。他喊道:“白雪公主大人,饶命啊!”白雪公主这才放过他。还差一秒,刺客就会被电成灰。

  但白雪公主要刺客招供时,刺客却坚持“24小时才招供”的原则,死不松口。24小时后,刺客准时供出了林雪。

  四年过去了,林雪终于死心了,白雪公主也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了。这几天,来求婚的王子快把门槛给踏扁了。其中,远方小岛上巴巴川国来了一位两袖空空的王子,他说:“别说我什么都没带,我带来的是最真诚的心。”

  白雪公主的故事篇8

      《白雪公主》是以德国文学家格林兄弟的同名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动画片,是美国迪士尼电影制片厂早期的优秀作品。《白雪公主》是世界文学名着《格林童话》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是看过该片的儿童都非常喜爱的动画片。

      故事描述了一位有雪一样的肌肤,如血一样鲜红的嘴唇的美丽公主,王后因为嫉恨白雪公主的美丽而再三地陷害她,白雪公主虽遭陷害,但未曾改变她那颗纯洁善良的心灵。一群十分正义的小矮人不顾一切地帮助她,可爱的小动物也非常爱她。最终邪恶的王后自食恶果——坠崖而死。白雪公主因为真爱而复活。整部动画片把故事中的人性的善良和邪恶、可爱与可恨,以儿童的视角刻画出来,充满了温馨感人的艺术魅力。

      时空顺序的结构有着明确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段落,故事情节紧凑,发展演变也脉络清晰,好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坏人最后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王后跌落山崖。故事情节简洁有趣,音乐在影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幽默贯穿在影片之中,细腻的情感、积极的主题蕴涵其中。

      视听形象绝不是对于文字的图解,而是充分发挥自身语言系统(画面语言、声音语言、造型语言、光效语言、色彩语言、影调语言,电子特技手段等)的优势,结合创作人员对童话故事独到的理解和审美认知,在灵活的时空变换和精心构筑的画面组接中,使童话故事深藏的优美意境、纯美人性得以显影,诱发着儿童丰富的想像力,…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

      一、视听形象传神

      感受与理解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是以感受艺术形象为基础。观看动画片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儿童对艺术形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生动直观的银幕形象带有强烈的美感效应,能使人转瞬间领略到它的美,审美感受主要是感性的体验,并伴随理性认识的一种精神活动。

      视觉方面,动画片《白雪公主》角色设计形式上的形象化,使角色个性鲜明。形象化的角色富有趣味性,正反派或不同个性的角色从外表上很容易辨别。整体形象设计上又具有传神的夸张性,往往能将角色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正面人物白雪公主美丽——皮肤白、嘴唇红,性格善良;猎人健壮憨厚;小矮人可爱的名字与其性格相一致;小动物写实的可爱形象。

      对于人物的设计是写实风格和原有的卡通风格相结合,人物没有什么变形和夸张,人物动作设计写实。矮人动作设计富有弹性,动物的动作设计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其可爱有趣的一面使人物取代动物成为主角。

      色彩,也是一种语言。色彩的艺术表现与合理配置,可以确定影片的情绪基调。画面因为故事情节的不同、人物形象不同,色调对比大,冷暖分明,渲染气氛,突出主体,在王后出现的场景中,色调是冷的,主要以黑色为主;在白雪公主出现的场景中,色调随着白雪公主的不同境况,配有冷暖色调。白雪公主在逃往大森林的途中是以黑色为主色调,在和小矮人一起时是明亮的自然的彩色,在吃了王后的毒苹果时又是以黑色为主的色调。

      听觉方面,音乐是一种表达深层情感的语言,与动画片相结合,构成动画片表意、抒情的重要语言形态,音乐作为叙事工具,是美国动画片的重要特征,将音乐语言的听觉形象和画面语言的视觉形象结合为一体,并利用富有想象力的音效加强画面的夸张与力度,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观赏效果。动画音乐可烘托气氛,交代环境与剧情,不仅能营造出一种恰如其分的基调,同时结合歌词,还可以直接有效地将观众引入影片的情景当中。音乐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动画的艺术表现力和想象力。

      在动画片《白雪公主》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有背景音乐衬托剧情、烘托气氛,有插曲与剧情相得益彰。其中有三首音乐与趣味性的场景相结合,给影片带来了更多的审美愉悦。小矮人劳动场面的音乐,符合矮人劳动的明快节奏,可以感受到劳动的乐趣;白雪公主和小动物给矮人打扫房间时的音乐与小动物的形象和动作结合,给人以愉悦的感觉;白雪公主和矮人一起跳舞的音乐,动感十足,滑稽可笑,把剧情推向高潮,与剧情骤然转变形成对比,增添了故事的感染力。

      人声语言构成了动画片中的主要有声语言形态,能够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人声的音色、音高、节奏、力度,都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王后说话时音色暗,节奏放慢,音高比较高,充满了阴森和恐怖的感觉,对于塑造其阴险的性格起着重要作用;白雪公主的音色明亮,节奏欢快,音高比较平和,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对于塑造其善良的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三、喜剧因素增添审美趣味性

      笑是喜剧的目的之一,一切形式的笑、包括生理的笑,心理的笑,包括喜剧引起的笑,都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这是作为审美形态之一的喜剧所要发挥的功能。与一般的心理的笑相比较,喜剧性的笑最突出的一点在于,它是作为一种审美态度而出现的,在它的背后,隐含着发笑者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评价。儿童具有游戏心境,在观看动画片时持游戏态度随时准备接受喜剧性情景的刺激和暗示,并随之产生笑的情感。

      矮人和小动物这些配角为影片增添了各种噱头和笑料,使影片对儿童的吸引力大增,给儿童带来无穷的欢乐。在动画片《白雪公主》中,一直都穿插着喜剧因素。

      可爱的糊涂蛋就是一个喜剧人物,小矮人在开矿中,把宝石放在了眼睛上,在扔矿石袋子的时候,把自己也扔进了储藏间;在回家的路上,走路的方式也很独特,回家后洗手时吞进肥皂的画面,和白雪公主跳舞的片段;还有要休息时,糊涂蛋悄悄地先去占领最舒服的沙发的画面,糊涂蛋在去工作前和白雪公主吻别的画面,糊涂蛋的可爱、可笑、不糊涂的行动,惹得儿童在观看影片时大笑。另一个矮人爱生气,表面上严肃、爱生气,其实也有喜剧情节,洗手时被人愚弄的场面。和白雪公主告别时因为得到了白雪公主的吻别,表面严肃内心喜悦而撞上树、落下水、碰了头的场面。小动物们在影片中也增添了许多戏剧情景,小乌龟因为爬得慢而处处搞笑,在给小矮人打扫房间时处处充满了喜剧情景,小松鼠用尾巴扫土,小乌龟的肚子被当做搓衣板……正是这些配角发挥的喜剧性,让儿童在观看动画片时,虽然有王后阴谋的危险存在,但搞笑的场面一直让儿童哈哈大笑,使儿童在潜意识中去除紧张感,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对于片中秃鹫的解释,可以让儿童得知王后的下场,但是对于王后摔下山崖的形象未予直接表现,这种画外之景、言外之意,一方面,对孩子的心里有一种对死的认识的保护性心理;另一方面,也能够达到让孩子通过联想认识到王后没有好下场的效果。

      儿童也需要放松,人在心理紧张时,身体也会紧张,心理上的松弛,能缓解儿童身体上的紧绷状态,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因为剧中存在王后要杀害白雪公主的不安全因素,所以笑能给儿童带来安全感,满足其安全感的需要。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还证明:操作性微笑的发展则明显地依赖于笑本身所引起的愉快后果。所以,不仅是愉快情绪引起笑,而且,笑也能促使有机体产生愉快情绪,因为笑增进了生命活力。

      四、艺术表达感人

      艺术能够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艺术是一种交际的手段,是求取进步的手段,是人类向前进到完善的手段,人类可以通过语言交流思想,可以通过艺术去和所有的人交流情感——无论是和现代的人还是和过去的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儿童观看《白雪公主》,其情绪情感与影片产生共鸣,儿童对美与丑的认识,是儿童在感觉、知觉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因素与成熟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儿童知觉的发展和完善。欣赏动画片,作为感觉、知觉的间接经验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儿童期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逻辑思维处于萌芽阶段。儿童经验的过程是经由直觉的感知特征到直观的具体形象特征,再发展到抽象的本质特征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在表象到内在意义的递进发展过程。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动画片中白雪公主和矮人们生活的活泼、欢快的音乐与王后施展阴谋过程中阴沉、恐惧的音乐形成对比;白雪公主的美丽善良与王后阴险狡诈的对比。以丑来配美,以恶来配善,结果使美显得更美,善显得更善的鲜明对比的艺术手法,使儿童的感情通过艺术而发展,即善良的代替了不善良的,美好的代替了丑恶的,引发儿童在理性上强烈的趋美向善的需求。

      感受与理解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是以感受艺术形象为基础,并伴随理性认识的一种精神活动。影视鉴赏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鉴赏者对艺术形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迪斯尼通过动画的形式演绎了这部美丽的童话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丑恶的鞭挞,最终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片中的主题是“人真正的美来自善良”。影片讴歌的是一种真善的美、宽容的美,比较浅显,很容易让儿童接受。

      将真善美、正义等积极思想融入动画片中,生动有趣的笑料吸引儿童的感受和注意力,儿童在身心愉悦中心灵受到启迪,把善的和真的作为自己的榜样,动画片的教育意义达到塑造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使儿童的人格得以培养和塑造。

      [参考文献]

      [1]黄会林,周星,主编,影视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潘智彪,喜剧心理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89.

      [3][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白雪公主的故事篇9

  演出开始了,音乐话剧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美满的故事:从前有一位勤劳善良的白雪公主,她长得非常美丽,因此她的后母非常嫉妒她,想方设法陷害她,甚至想置她于死地。

  尽管白雪公主善良纯洁,同时又赢得了七个小矮人和王子的关心和爱护,可她还是中了皇后的奸计,被皇后害死了。王子小矮人和动物们伤心极了,他们把对白雪公主的爱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唤醒了沉睡的白雪公主。经历了种种磨难,善良最终战胜了邪恶。

  看完这出音乐话剧,回忆剧中的每一个情节,我感慨万分。皇后与白雪公主这两个人物,一个冷酷无情又爱嫉妒,另一个勤劳善良,美丽无私。她们本质上的鲜明对照,使我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白雪公主》虽然是个童话故事,却告诉了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人要做一个有道德,善良无私的人。我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来,但是我决定努力学习,从小养成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心灵美的人,将来好好为人民服务。

  白雪公主的故事篇10

  在故事开始时,王后坐在在一个敞开的窗户边,冬雪像针一样刺破了她的手指,导致三滴鲜血滴落在雪地和乌木窗框上。她欣赏着三种颜色的混合变化,对自己说:“哦,我多么希望我有一个女儿,皮肤像雪一样白,嘴唇像血一样红,头发黑得像乌木窗框”。不久之后,女王的确生一个女儿像皮肤雪一样白,嘴唇像血一样红,头发黑得像乌木一样。他们便给她取名叫白雪公主,不久之后,女王去世。

  经过一年之后,国王娶了一个新妻子,这个妻子非常的美丽,但是她目空一切俄日企鹅非常骄傲。这个新王后拥有一个神奇的魔镜,每天早上她问:“魔镜在我手,谁是这块土地上最美丽的人?”。镜子总是回答说:“我的女王,你是最美丽的在那块土地上。“女王总是感到很高兴,因为魔镜从来没有撒谎。但是,当白雪公主长到七岁,她变得美如天使甚至比女王更美丽。当王后问她的镜子,它回答:“我的女王,你是这里最美丽。但白雪公主比你更美丽一千倍。”

  女王很震惊,她的脸因为生气变得又绿又黄,内心充满嫉妒,从那一刻她的心开始反感白雪公主。嫉妒和骄傲,像杂一般在她的内心生长,让她彻夜难眠。女王命令一个猎人把白雪公主带到森林的最深处杀掉。她要求猎人带回白雪公主的心肝,以证明白雪公主死了。猎人将白雪公主到森林里,但当他提高自己的刀后,他发现自己无法下狠心杀死她。

  白雪公主看见了猎人的举动抽泣得祈求猎人:“哦,亲爱的猎人,请不要杀我!让我自己了解我自己的生命,我将跑进森林,再也不会回来!”。猎人认为他离开白雪公主后,女孩一定会被野生动物吃掉。他就向一个厨师要了野猪的心肝交给了女王。

  蜿蜒穿过森林后数日,白雪公主发现一个属于小矮人的小别墅。因为没有人在家,她吃一些饭,喝了点酒,然后拼起了所有的床。最后拼起的床足够让她舒适躺下,她就在床上睡着了。当小矮人回家时,他们立即就能知道有人偷偷潜入的,因为家里的一切都是一团糟。

  在他们大声讨论谁偷偷潜入了自己的家,最后发现熟睡的白雪公主。这时女孩醒来了,对他们解释发生了什么事,小矮人怜悯她,说:“如果你保持房子的整洁,做饭,铺床叠被,洗衣服,缝纫,和编织,并使一切干净有序,你就可以和我们住在一起,你会有你想要的一切。但他们警告她独自在家时要小心,不要一个人到山里乱跑,也不要相信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