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祖华:侗族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解析

  【内容摘要】从侗族的音乐戏曲到建筑、服饰、日常工艺品等各个方面来看,侗族均是一个重视质量并将其升华到精神层面的民族。本文从侗族工匠精神的表现形式入手,探讨其精神内涵及文化基础,进而提出发扬光大这种精神的举措和思路。

  【关 键 词】侗族,工匠精神,文化基因

   

  两件事情促使笔者对侗族工匠精神超乎寻常的关注。其一是2015年应邀参加黎平县九潮镇高寅侗寨一年一度的“班公祭典”,领略了高寅侗族村民对工匠始祖“班公”的顶礼膜拜;其二是2016年春季以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泉山发生大面积地质灾害,在抢修过程中,笔者从一支侗族村寨普通村民队伍施工过程中的表现,感受到了侗族村民令人钦佩的工匠精神。

  笔者近两年来担任县文物局负责人,主要开展各级文物修缮及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并经常参与县里各旅游景区的景观打造,对高水平工匠及高质量工程的需求非常迫切。国家领导人近来对工匠精神的呼唤和重视,与笔者产生了高度共鸣。关注的结果,使笔者对侗民族普遍存在的工匠精神产生了由衷的认同和景仰,并对其开展了文化基因层面的解析。

  1.关于侗族

  1.1 侗族概况

  侗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确认为一个单一民族。侗族总人口288万人,占全国人口0.22%,以其优美奇妙的音乐、传统的农业、独特的建筑尤其是鼓楼和花桥而驰名,主要生活在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广西北部和湖北西南部,少部分生活在越南北部。

  1.2 侗族起源

  侗族为楚族群或夏禹诸部落的后裔。现代“分子人类学”研究揭示,侗族为3万年前从非州沿海岸线经越南、广西进入东亚并定居于南部沿海的人群。战国时期,这个人群发展演变为中国历史上的百越民族,再进一步分化出今天的侗族、壮族、布依族、水族、毛南族和傣族等少数民族。

  1.3 侗族语言

  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现代侗语分为南北两种方言,每种方言区又各有3种土语。1958年国家根据侗语语音语法创造的侗族文字是一种拉丁化的拼音文字,其以南部方言区语言为基础,以榕江车江话为标准音,采用拉丁字母表音。有的侗家人也用汉字记侗音的方式记录侗文。

  1.4 侗族社会

  侗族家庭为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由父亲或成年男性主持。宗族为一社区中具有相同或相近血缘关系的家庭共同体,侗语称“斗”或“甫拉”。一个大的侗寨往往被分为几个部分。在有的侗寨,如竹坪、黄岗侗寨,一个部分就是一个宗族;在有的侗寨,如肇兴侗寨,每个部分为一个地缘单位“团”,各团由各宗族打散混合而成。

  历史上,宗族与宗族、村寨与村寨之间通过盟誓与约法而建立起来的带有区域行政与军事防御性质的联盟,叫款组织,是侗族的传统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款组织所订立的盟誓和约法被称为“侗款”,是侗家人的行为规范。

  2.侗族工匠精神的主要载体

  2.1 音乐、戏曲

  侗族的歌舞艺术种类丰富,形式独特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恢弘博大的侗族大歌,清丽悦耳的三省坡琵琶歌,温柔婉约的七十二寨琵琶歌,生动活泼的侗戏,庄严欢快的踩歌堂等等,构成了绝无仅有的侗族歌舞艺术。

  侗族音乐戏曲艺术的最高形式是侗族大歌,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侗语称大歌为“嘎老”,“嘎”为歌,“老”则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因为需要不同声部间的配合,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方能演唱。侗族大歌由一代代侗族歌师创作、提炼而成,以其旋律优美、演唱技巧复杂、气势恢弘、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著称于世。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侗族大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2 公共建筑及民居住宅

  侗族的公共建筑主要有鼓楼、花桥。侗族鼓楼是一种木塔型重檐式的民族古老建筑。大的侗寨往往有多座鼓楼,一般一个亲缘单位或一个地缘单位建一座鼓楼。无论哪种类型的侗族鼓楼,建筑构造大同小异,柱枋纵横交错,看去类似于现代的铁塔建筑艺术,却通体是木质结构——古杉木为柱枋,凿榫衔接,再加假柱,层层支撑而上,不用一钉一铆,连木楔也不用,全凭杠杆力学建成,层层升高,逐层缩小,呈金字塔型,高数十米,雕梁画栋,顶天立地,千年耸立,仿佛鹤立鸡群,灵秀而壮观。

  侗族花桥又称风雨桥,是一种廊楼合一的民族民间桥梁建筑,集亭、台、楼、阁于一体。花桥分为亭阁式和长廊式两种。亭阁式风雨桥一般建在10米左右宽的河道上,桥面如亭阁,婷婷玉立。长廊式风雨桥建在较宽的河面上的长廊,并在其中加盖几座鼓楼式建筑,廊楼结合,美丽壮观。不管哪种结构,花桥均以青石块垒墩作础,以古杉圆木为梁,以过间杉柱、杉枋穿榫作桥身桥廊,以重檐斜面作桥楼桥顶,青瓦覆盖,廊楼相连,瓦檐重叠,淡雅而美观,别具一格。

  因侗族居住地多为山区,适宜耕作的平地极为珍贵。为了节约用地,绝大多数民居为全木结构的“吊脚木楼”,即干阑式木楼,依山而建,以楼柱找平楼面,不动山体。侗族吊脚楼均呈人字型屋顶,四方倒水,覆盖青瓦、木皮或茅草。第一层之上的数层,层层起吊柱,呈现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型。三开间的居多,五开间的也有。如果开间为偶数,其中一间必须高出或低于其他开间。侗家吊脚楼两头常有偏厦,偏厦置楼梯,供人上下。吊脚楼所构成的几何形体给人一种庄重之美,一种挺拔健劲之美,其内部采用架空、悬挑、错层等手法,让人感觉细腻之美和精致之美。侗族吊脚楼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2.3 日用品工艺

  侗族人民为满足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以手工方式制作工艺美术品。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过去,侗族人民所使用的日常生活工具,大多具有民间工艺品特征要求。侗族的手工艺品品种非常繁多,包括竹编、草编、刺绣、亮布、手工木雕等。由于幅员广阔,各地侗族的手工艺品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展示了侗族手工艺术的风采。

  侗族的竹藤编织品有:竹席、晒席、竹篮、竹篓、竹斗笠、竹饭包及藤篮、藤钵、藤碗等,编织细致,工艺精巧,坚实耐用,携带方便。其中饭卣卣为侗家人劳作时盛饭菜至田间之用,最为常见,以竹篾编成,结构致密,有的盛汤水而不漏,具有实用和工艺价值。

  侗族乐器也是侗族音乐的一绝。侗家人常用的乐器有芦笙、牛腿琵、大小琵琶、侗笛等,既用于伴奏,也用于独奏和合奏。因为乐器的普遍使用,大小侗寨均涌现出数量不等的乐器制作能手。有时,一名出色的歌师往往也是一名技艺精湛的乐器制作巧匠。侗族乐器以木材、竹材为主要材料,工艺质量直接影响音色和音质。以最常见的芦笙为例,其由笙斗、笙管、共鸣筒、簧屯、箍等部件组成,每个部件都必须精心制作,才能做出一支浑厚、洒脱、音调准确的芦笙来。

  2.4 传统服饰

  诗人说,侗族服饰是穿在侗家人身上的“史诗”。侗族男性服饰差异不大,日渐趋同并汉化,侗族女性服饰则因地域而异,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各具特色。她们劳作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节假日则盛装在身,雍容华贵,令人注目。

  侗家人的刺绣一般以深蓝色的侗布为底,配以水红、桔红、湖蓝、群青、粉绿等色,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绣纹多采用喜鹊、谷穗、杨梅、荔枝等花鸟纹样,有的还配以铜钱纹样,含富贵吉祥之意。侗族剌绣可分为平绣、绞绣、篷花绣、虫绣等多种绣法。

  侗家人喜欢织锦,侗锦主要有彩锦和素锦两类。素锦由黑、白二色、黑蓝二色棉线或蓝白二色棉线织成,以白线为经,蓝、黑线为纬,经纬互为共纹,即一阴一阳二面起花。彩锦一般用以白棉线为经,红、绿、紫、黃、蓝等色棉线或丝线为纬线织成,或用丝线和靛青棉线、蓝棉线杂织,锦正面五彩纷呈,艳丽非常。侗锦花纹多为矩纹,再夹以小花或蜜蜂、蝴蝶、飞鸟、走兽等图案于其间。《峒溪纤志》记载侗族服饰文化时说:“黎平出侗锦,以五色绒为之,有花木禽兽各样,精美甲他郡。”《黔省竹枝词》中也赞美说:“绿高山出泉水巅,水镜澄清画宛然。夫去捕鱼妻织锦,一村烟雨万倾田”、“永是深水随质流,腰支难向绮罗谋。机中却有攒花锦,面北官人到处求。”

  3.侗族工匠精神的内涵

  3.1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侗族工匠在做工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节,要求非常高。他们虽然没有成系统的量化质量标准,但根据师承传授和自己的领会,他们一丝不苟地制作每一个部件、完成每一道工序,确保组装时的吻合,绝不投机取巧。

  笔者从事文物工作以来,经常延请侗族工匠承接木作工程。2015年下半年参与李克强总理访问过的蒲洞侗寨传统村落保护,负责文化、历史建筑的重建和修缮。在建文化长廊和戏台时,笔者仔细观察了侗族工匠们的劳作过程。

  从选料开始,他们把材料作了细致的分类,哪种木材做哪部分结构,分得清清楚楚,一来物尽其用,不浪费材料,二来确保使用符合要求的材料做成尽善尽美的建筑。接下来便是构架部件的制作,一锯一斧一刨,都非常仔细,做出来的部件规规整整,无论眼看还是手抚,都让人满意。最后组装时,对制作好的部件轻取轻递轻放轻装,以免损伤部件,装好后,仔细检查,对各种各样的暇疵绝不将就,不等监理和现场代表提出,他们不嫌麻烦自行替换了。直至打磨、上漆,每做完一道工序,先仔细检查,满意后再开展下一道工序。

  侗族大歌的演唱,使侗族工匠精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歌班多则数十上百人,少则十来个人,最少的三个人,1-3人领唱,众人低音衬托,各声部之间巧妙耦合,如电脑控制般协调准确,纹丝不差,听之有溪水潺潺、蝉鸣声声,唱者超然忘我,听者如醉如痴。

  3.2忘名忘利,质量为上

  在黎平南泉山搞地质灾害抢险维修——砌堡坎,请的工匠全部来自一个侗族村寨。笔者注意到,他们每砌一块石头,都要翻来复去审视,既追求外形美观,又注重稳定牢固。一天下来,工程量不一定很多,但堡坎的外观令人满意,质量令人放心。

  工程界有“金桥、银路、铜堡坎”的说法,就是说,砌堡坎的回报率很低。一般的做法是要降低成本、提高速度,增加回报率,那就势必影响工程外观和结构,于是,被称作“豆腐渣工程”的堡坎比比皆是,遇到恶劣天气,公路塌方成为常态。

  与今天许多人做事希望回报丰厚、立竿见影相比,笔者所接触的这些侗家人,做工的时候把功名、金钱统统放下,注重质量,注重信誉,专注于劳作的本分,达到了荣辱不惊、无视名利的境界。说到底,工匠精神追求的是工艺价值、工程价值,远远不是市场价值。

  侗族这种精神还表现在侗族大歌的演唱方面。一位歌师说过,一个歌班,唱歌时往往只有1-3位领唱,象一棵小树上的几朵红花,其他人都是低音衬托,象众多的绿叶。因而,每一个歌手都必须具有牺牲精神,甘当配角,如果谁都想当领唱,高度和谐、立体感强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就唱不出来了。

  3.3 敬畏自然,天人合一

  我们观察一个个传统的侗寨,都感觉她美得自然、朴实,与周边自然环境高度融合,完全是自然的一部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班德林在参观占理侗寨、黄岗侗寨时说,那些吊脚楼,那些禾晾架,鼓楼与花桥,每一个单体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与共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侗族的师傅们说,“山林为主我为客”,客人在主人面前不能太出色,太突出,因而每做一样东西都要对比前前后后,互相协调才可以。

  曾经与黎平电视台一起创作过一部专题片《爱唱大歌的掌墨师》,采访过一位同时是侗族大歌领唱的侗族木工。与他熟悉后,多次观摩他做工的过程。他做工时的一划一弹,一斧一凿,都很有韵律感,那份专注和用心,如同唱歌时的忘我,近乎于祭师的虔诚,不止一次令笔者动容。

  与侗家工匠交流时,他们说,木材是天生地养的灵物,在它的身上动刀动斧已是不敬,必须心诚才能得到原谅。他们所表达的,就是对自然的一颗敬畏之心,一份景仰之情。

  4. 侗族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元素

  4.1 信仰基因

  2015年11月23日,笔者参加了以四栋庞大的倒金字塔结构木质建筑而知名的黎平县九潮镇高寅侗寨的“班公祭典”。这一天,周边侗寨的各类工匠汇聚一堂,面对共同祖师班公的神位三拜九叩,颂念祭词,一遍又一遍地踩歌堂、唱赞歌,极尽虔诚,让笔者也沉迷其中,超然忘我。

  侗族信仰多神,相信万物有灵。在他们的心目中,历史上为侗家人做出过贡献的人去世后都成了神,以“保佑”的方式继续为侗家人做贡献。这些神中间,也包括工匠的共同祖师“班公”。在更多的侗寨,飞山太公、萨玛天岁、“檐公”也兼任着工匠之神的角色,受到工匠们的景仰和崇敬,万世享祭。

  因为存在着信仰方面的因素,侗家人把做工看作一种实实在在的布施,一种修行,既修今生今世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更修来世的美满和幸福。从中折射出侗族工匠们的人生态度,完全是以一种出世的心态做着入世的事情。

  4.2 伦理基因

  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工匠伦理属社会道德体系范畴,是人们在对一种价值观念认同的基础上,维护工匠价值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和职业要求。对于侗家人来说,以高超的技艺、节约的方式为客户做出最精美的产品来,是对一个工匠的起码职业要求。

  侗家人评价一个工匠,并不单纯评价他的技艺,而更多地倾向于他的人品。他们认为,匠人的人品比技术更重要,唯有胸怀一流的心性,才可能拥有一流的技术。在这种评价体系、职业规范体系的约束和影响下,匠人们普遍把品行、责任感放在首位。民间师傅在培养徒弟时,对其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远多于技艺方面的传授。侗族的工匠精神,强调品德优先,德艺兼求,实际上是一种以道德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

  4.3 制度基因

  明代以前,侗族地区基本处于完全自治的社会状态,自治的主要载体是“款”,即宗族、村寨联盟及其盟约。联盟概念下的“款”在现代称“款组织”,是传统的社会治理机构;盟约概念下的“款”在现代被称为款约或“习惯法”。明代以后,中央集权进入侗乡地区,但“皇权不下县”,侗族乡村还延续着千年一脉的“款制”。款组织不仅仅是侗族社会的管理者,同时也是侗款的执行者。

  款约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侗族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对工匠的约束和要求。除了“六面阴规”、“六面阳规”等刚性约束以外,其它更多是一些劝戒和倡导性质的规定。一段流传在黎平“四脚牛”地区的款约是这么说的,“建好人家的房屋,造好人家的花桥,竖好人家的鼓楼,是人家的好处,更是你的好处……”,以制度的形式对工匠提出了规劝和要求。

  无独有偶,在“九洞”地区,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款词,“在人家的房屋上做手脚,在人家的花桥上留缺陷,在人家的鼓楼上耍阴损,害不着人家,害不着别人的子孙,害着你自己,害着了你的子孙……”,这对工匠的警告和规范含义就更明显了。

  4.4 荣誉基因

  侗家人的荣誉意识很强,无论做工、种田,还是唱歌、演戏,等等,都追求最高境界,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赏。在传统的侗族社区,无论谁在某一项工艺、某一种产品做到极致,便能得到广泛的尊敬和赞赏,有的还成为侗戏、侗歌讴歌的对象,杰出的还会成为神祗,受人供奉。这种机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侗家匠人,在技艺上做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并推陈出新、不断进取,把工艺做得更好。

  在侗家人的荣誉机制里,不仅仅有褒的一面,也有贬的一面。要是某位工匠所做的工程出了问题,或者存在缺陷,势必会名声扫地,成为人们嘲笑、批评的对象,甚至做为师傅教徒弟时的反面教材。这种贬损效应,让侗族工匠们在做工时能够聚精会神、精益求益,不敢掉以轻心、敷衍了事。

  5.侗族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

  5.1 维护传统信仰体系

  传统信仰体系经过侗家人上万年形成、沉淀而来,具有难以置信的合理性和深厚的民意基础,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建国以来,主流社会为了重建新的信仰体系,将传统信仰视为迷信、文化糟粕而大加鞑伐、否定,结果新的信仰未能有效建立,而传统的信仰因被冲击而式微,导致整个民族缺乏信仰,工匠精神普遍缺失,金钱挂帅,工程领域乱象丛生。

  信仰是一切文化的基本元素。信仰元素的变化,必然导致文化体系的突变。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侗族工匠精神,就必须维护甚至重建传统侗族信仰体系,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维护侗族传统信仰体系,就是要进一步从政治、法律上保护信仰自由,并研究和宣传传统信仰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因素,使其得到应有的传承和保护。。

  5.2强化职业伦理

  职业伦理是关于从事某种职业的群体或个人的总体价值要求。工匠精神其实就是工匠个人或群体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与职业伦理紧密相关。职业伦理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没有职业伦理,工匠精神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职业伦理即要求责任与义务高度统一。职业伦理的强化,无非是要进一步明确各行业和岗位从业者的责任与义务的统一,把外在的社会伦理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内容,内化为从业者个人的道德体认。这就要求将职业伦理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之中,并从法律、经济、社会管理上多管齐下,综合发力。

  5.3建立职业信用体系

  职业信用体系是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人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形成的信用记录。传统社会是一个小圈子社会,人们的活动范围小,其信用情况容易被相关人通过很简单的方式获取和传播。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活动范围空前加大,相关人难以了解某位工匠的职业信用情况,使一些失信行为得以逃避谴责,失信的成本大大降低,加剧了当今社会的信用缺失。

  在现代社会建立职业信用体系,就是要借助强大的计算机技术,为每一个法人和自然人建立一个相对便于查询的职业诚信档案,使每一个人都不能逃离社会的监督。在这样的体系下,每一个工匠都承受着监督的压力,被动接受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久而久之化被动为主动,成为每一个工匠的内在价值追求。

   

  参考资料:

  1. 杨祖华著,黎平行知,海南出版社,海口,2014年9月;

  2.亚力克·福奇[美]著,陈劲译,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3. 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职教论坛,2013(34):94-96.

   

   

   

  (作者系民建黔东南州黎平支部会员、黎平县文物局局长,该文在今年民建中央宣传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开展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发掘传承工匠精神”课题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