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 《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论》一部推动家校协同育人的匠心之作!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好书·推荐

  《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论》

  张竹林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张竹林老师所著的《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论》一书,从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力的理论溯源和解析、家庭教育指导的五大能力结构、家庭教育指导的运行机理与教师家教指导力的五阶行动路径阐述出发,提出教师家教指导力的五种能力培育策略,利用区域样本凝聚既有建设经验,提出可供参鉴的方式方法与实践路向,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和专家好评。特别是在当前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和即将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背景下,本书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从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力的理论溯源和解析、家庭教育指导的五大能力结构、家庭教育指导的运行机理与教师家教指导力的五阶行动路径阐述出发,提出教师家教指导力的五种能力培育策略,并且以上海市奉贤区多年的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力建设为基础,利用区域样本凝聚既有建设经验,提出可供参鉴的方式方法与实践路向。

  作者简介

  张竹林,现任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讲席教授。兼任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三角家庭教育专家智库成员;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振兴县域教育(保定)实验基地特聘导师。

  长期从事党建、区域教育战略和学校德育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和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课题,参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研究,多次荣获全国党建宣传作品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荣获第五届“上海育德之星”称号。

  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教育发展研究》以及东方网等主流媒体和学术期刊发表教育专题文章200多篇。出版《人在上海》《人在旅途》《仰望教育星空》等专著,主编家庭教育教师教程、家长教程和教育文化丛书10多部。

  目录预览

  向上滑动阅览

  目 录

  绪 论

  第一部分  理论篇

  第一章  教师家教指导力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教师家教指导力,又一个教育命题

  第二节  教师教育视野下的教师家教指导力

  一、教师教育中的教师专业能力

  二、家庭教育指导发展脉络阐述

  三、教师承担家庭教育指导责任

  第三节  家庭教育视野下的教师家教指导力

  一、家庭教育

  二、家教指导力

  三、教师家教指导力

  第四节  育人方式改革视野下的教师家教指导力

  一、育人方式改革呼唤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二、育人环境改变驱动家校合作育人形成

  三、教师家教指导力推动教育之治的优化

  第二章  教师家教指导力的理论解析

  第一节  教师家教指导力的基本内涵

  一、教师家教指导力的理念概述

  二、教师家教指导力的基本属性

  三、教师家教指导力的基本特质

  四、教师家教指导力的基本作用

  第二节  教师家教指导力的结构组成

  一、认知能力

  二、沟通能力

  三、情感能力

  四、协作能力

  五、管理能力

  第三节  教师家教指导力的运行机理

  一、教师家教指导力的五大能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师家教指导力与教师其他专业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师家教指导力五大能力要素与教师其他专业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教师家教指导力的培养路径

  一、基础化家教指导认知

  二、常态化家教指导实践

  三、职能化家教指导培养

  四、专业化家教指导研究

  五、个性化家教指导服务

  第二部分  策略篇

  第三章 教师家教指导力之认知能力建设

  第一节 教师认知能力的基本要素

  一、儿童身心发展的认知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认知

  第二节 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认知概要

  一、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认知状态

  二、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概述

  三、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关涉的主要内容

  四、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方式

  五、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知识获得

  六、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素养的提升需求

  第三节 提升教师认知能力的策略

  一、基于调研数据的宏观思考

  二、基于实践需求的具体策略

  第四章  教师家教指导力之沟通能力建设

  第一节  认识沟通能力的内涵

  一、沟通与沟通能力的意义

  二、家校沟通的区域性调查

  三、家校沟通不畅的主要成因

  第二节  培养沟通能力的途径

  一、在家访中增进情感交流

  二、在家长会上的激发思想碰撞

  三、在接待来访中探讨教育方法

  四、在在线沟通中提升媒介素养

  五、在书面沟通中温暖传递信息

  第三节  提升沟通能力的策略

  一、做好沟通的积极准备

  二、丰富沟通的内容内涵

  三、把握沟通的恰当时机

  四、遵守沟通的礼仪礼貌

  五、用好沟通的媒介平台

  六、探索沟通的有效机制

  第五章  教师家教指导力之情感能力建设

  第一节  情感能力的理论诠释

  一、情绪情感的功能诠释

  二、教师情感能力的诠释

  三、教师情感能力的价值

  第二节  情感能力的实践表达

  一、家长会活动中的教师情感能力

  二、家委会管理中的教师情感能力

  三、常态化家访中的教师情感能力

  第三节  情感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培养和悦纳自身情绪情感

  二、教师要培养恰当管理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能力

  三、教师要具备认识和协调家长和学生情绪情感的能力

  四、教师要努力培养自身的健全人格与积极心态

  第六章  教师家教指导力之协作能力建设

  第一节  协作能力的内涵

  一、协作能力的基本内涵阐释

  三、教师协作能力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培养协作能力的途径

  一、让家委会成为家校协作育人的有力支点

  二、让家长志愿者成为家校共育的重要力量

  三、让家长学校成为破解家庭教育难题的平台

  四、让生涯教育成为助推家校共同成长的动力

  第三节  提升协作能力“六步”策略

  一、策略之第一步:搭建载体

  二、策略之第二步:找准话题

  三、策略之第三步:设计方案

  四、策略之第四步:引导参与

  五、策略之第五步:突出实效

  六、策略之第六步:反思提炼

  第七章  教师家教指导力之管理能力建设

  第一节  管理能力的内涵诠释

  一、自我管理

  二、资源管理

  三、平台管理

  第二节  管理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基于命运共同体理念建立家校合作价值信念系统

  二、基于激发多方参与的愿景制定家校合作育人机制

  第三节  管理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在构建家校学习共同体中提升教师管理能力

  二、在实践家校合作的项目中提升教师管理能力

  三、抓住家校共育管理窗口期提升教师管理能力

  第三部分  实践篇

  第八章  过去之问:奉贤何在

  第一节  奉贤教育:追赶、跨越到品质“三部曲”

  第二节  家校共育:新时代教育的奉贤“突破”

  第九章  现在之问:奉贤何为

  第一节  队伍建设: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坚实基础

  一、以“双金字塔”型教师培训体系为基础,分层分类培养

  二、依托家教指导宣讲团、名师工作室和特色工作室,团队引领成长

  三、推进家庭教育示范校建设,项目引领和驱动教师队伍专业

  第二节  平台建设:与家长有效合作和服务中提升能力

  一、构建和完善多元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搭建服务实践平台与载体

  二、家庭教育指导数字化试验区建设,提升教师线上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三、搭建多样化服务平台,在满足家长实际需求中提升能力

  第三节  课程建设:走向标准化的专业表达

  一、“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教程”研制需求及原则

  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教程”主要内容及使用效果

  三、网络课程开发背景及标准

  第四节  理论建设:教育之树常青的科学密码

  一、奉贤区开展教师家教指导力建设研究过程概述

  二、创建专业化研究平台,提升教师家教指导专业研究能力

  三、充分发挥区域教育学院的专业地位,构建家校合育生态“枢纽”

  四、深入探索教师家教指导力建设内涵,大胆构建教师家教指导力建设理论框架

  第十章  未来之问:奉贤何去

  第一节  困惑与挑战

  第二节  蓝图与行动

  一、“行动计划”引领

  二、健全组织抓落实

  三、“第一”目标促行动

  后记

  根植沃土,培育“心"智慧

  文/尹后庆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翻阅《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论》,这本学术含量和探索性很强的书稿,我的脑海里很自然地迸出一个关键词:根植沃土。我觉得这个词形容作者张竹林和这本书非常贴切。这是一本凝聚着作者多年积淀的教育智慧和心血的力作,没有一番苦战和孤寂的历练,是不可能完成的。

  本书被同时列为上海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上海市教委学校德育综合改革实践支持项目,要完成这样的课题项目必须兼具学术性和实操性。事实上,有时这是一个两难兼顾的课题,特别是对于长期从事区县教育专业管理的作者来说,能否支撑得住这两者的结合?这个问题作者已经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本书是集学术性、实践性、时代性于一体的融合探索。这是一本源自实践、看似普通但却根植沃土的用心之作,是一本充满泥土气息但又兼具学术严谨、理论探索气质的匠心之作。

  

  构建家校社合力育人新生态

  第一,这个话题契合了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历史赋予时代“唯变不变”的鲜明特征。从国际上看,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格局,“逆全球化”的思潮在一些西方国家的主导下似乎有越发明显之势。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不可逆转地与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和每个公民联系在一起。从国内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不仅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而且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健康发展,正在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迈进。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承载着传承创新使命的教育事业,如何实现“立德树人”本源目标,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广大有识之士、一线教育工作者,无不在殚精竭虑地思考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多元的声音和价值判断,但有一条却是在时代的洗礼中凝练一致的,那就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事实上,家校社合作育人已经成为教育的时代命题,这个课题体现了教育哲学元素。

  家教指导力,新时代教师的必备素养

  第二,这项研究彰显着智慧。进入“互联网+”时代,学校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立体的开放系统。事实上,当下学校教育特别是一些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因家庭问题而起,因得不到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而产生严重的后果。所谓“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或问题家庭”。比如,学生在手机管理、网瘾等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就是家校协作不紧密造成的,而且在真实的学校管理中,一些家长往往还会放任和庇护孩子;再者,由于欠缺有效的家校沟通,让本是命运共同体的家校关系受到了伤害,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问题由于“无知”而引发,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这样一种现实的教育生态对家校协作特别是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在这种教育新生态中,如不及时作出调整和跟进,这种不适应感就会产生新问题、新矛盾。

  作者和他的团队开展的这项研究就是基于教育实践和问题,围绕构建家校社合力育人新生态而进行的实践探索。作者鲜明地提出了“家教指导力,新时代教师的必备素养”命题,遵循学术研究规则,融合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提出了教师家教指导力的概念、内涵,解析了教师家教指导力的组成结构、运行机理和培养路径,搭建了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的基本理论框架,形成了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又一个重要切口和学科专业分支。在这种理论探索中,作者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直面问题,字里行间透露着许多鲜活的案例和真实的情景,既有中肯的分析,也形成了比较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泥土草根中散发着育人智慧;也正是这种智慧,换来了丰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作者和他的团队成员扎根一线,推动家庭教育工作成为上海市奉贤区学校德育的一张名片,领衔创建的奉贤区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服务中心荣获了全国妇联、教育部授予的“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称号,以及上海市文明委表彰的“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秉承和体现了上海教育开风气之先、创海派格局的优良传统。

  

  用根植沃土的行动回应时代痛点

  第三,这本成果提供了方案。家庭教育、教师教育、家校合作育人这是三个关联度强但又有着不同内涵和发展规律的话语体系。泛泛地讲一点儿不难,但要形成一个条分缕析的逻辑勾连,不仅要讲清楚道理,还要有具体的方法,转化为真正的能力,不是一件易事。事实上,在各种教育专题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钻进象牙塔式的孤芳自赏,并不鲜见。但看完本书,我认为作者努力克服这个难题,实现了有机融合。

  作者直面教育中的“痛点”“难点”,用一线教育实践者的责任和教育研究者的情怀,在立足本土的实践中发现、探求解决方案,进而总结经验与教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提炼上升到理论层面,遵循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实证循证研究方法。值得肯定的是,作者以自己所在的上海市奉贤区为样本,立足区情,深耕实践,六年如一日,在承担本职工作过程中当“有心人”“领头羊”,也是区域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记录员和守护人。这种守望者精神,在本书“实践篇”中体现得十分具体生动。张竹林有过媒体从业经历,文笔和视角兼具历史感、时代感、写实感和代入感,从每篇“引子”和行文中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思考和启发。

  当下的教育需要有更多的这种“敢想敢试”的探索精神和行动。无论是整个教育改革探索如何适应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各所学校如何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如何建设一支名副其实的“四有好老师”队伍,还是教育工作者个人如何培育创新精神,如何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用育人的成果书写出时代的好作品,实现这些目标,归根到底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从哪里来?我看是源自对脚下大地的热爱,源自每一个教育人的育人之责,需要用这种根植沃土的行动去回答。正如诗人艾青先生所讲:“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END

  书香上海 | 书香常伴

  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