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黄山的诗句范例6篇

  赞美黄山的诗句范文1

  ,又名黄花、秋菊、日精、九华、笑靥金、节花、金蕊等。它气韵清高。品行坚强。不与百花争艳,在秋风渐劲中经霜不凋,凌寒怒放。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四君子”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菊诗篇。

  1 隐逸之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自己的庭院中随意地采摘,自赏自得之际,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既可解释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也可解释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诗人超然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寓弦外之响于一俯一仰、无意有意之间。此名句一出,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古代文人孤高绝俗的一种象征。

  2 高洁之花。郑思肖《画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作者以寒菊自喻。表现了忠诚故国,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操。诗句赞抱香死于枝头,不为百风所吹落,比喻自己坚贞不屈,决不降元。自己宁可保持节操而死去。也不愿作亡国奴的忠肝赤胆,令人肃然起敬。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带有余香,却也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挺拔劲节的枝干。诗句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对菊独开予百花之后的可爱和可贵进行了热情地赞赏,道出了热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3 英雄之花。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的天下,的王国。此句想象的奇特。意境的瑰丽。赋予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题》:“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在黄巢的笔下,要重新安排的命运,让它和桃李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表现了改造环境,主宰自然的要求,巨大的人格力量,成为千百万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象征。

  4 悲情之花。李清照《醉花阴?九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黄花瘦”,言情蕴藉,寓幽情于爱菊,含有“相似自怜”之意。“人比黄花瘦”在形象上富有创造性,使人的“瘦”可触可感,将孤寂与对丈夫的刻骨思念之情写得入木三分。

  赞美黄山的诗句范文2

  每每翻阅古诗时,我都犹如遨游在一个神奇的世界中,如鱼得水一般畅快淋漓。那慷慨激昂的诗句中迸发着诗人的雄心壮志;如火如荼的劳动场景透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如诗如画的美景蕴含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一切使我陶醉,使我痴迷。我爱古诗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江河的诗,用简洁的语言详细的描述了长江的美景,令人心驰神往。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文人墨客,讴歌祖国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翻开厚厚的古诗集,我们一起见证,壮丽的山河,优美的诗篇,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昭示着属于它的辉煌,让我们一路走来,沿途欣赏吧!

  看宋朝,有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大地回春,一片万象更新的景象,桃花盛开,鸭子悠闲地在水中感受着春的气息,春天是美妙的!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天和煦的风儿已经将江南两岸点绿了,风儿带着一丝丝对家乡的眷恋,对美景的赞叹。有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再高,也无从抵挡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奔腾的长江犹如中国人的顽强意志!有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山水水之间的小村庄,柳暗花明,一处接一处若有若无的小村庄,引得诗人连连称奇啊!

  观唐朝,有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长江两岸峻峰峭立,川流不息的长江中,一条小船从天际漂来,真是奇妙的感觉!有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火红的枫林中,独自一人享受着成熟的魅力,我喜欢这种感觉!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站在辽阔的高原上,滚滚黄河向西流去,似乎是向白云中间流淌而去的;一座座孤城,一座座山峰巍峨的矗立在祖国边疆,像一位位守卫边陲的勇士。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中的烟尘直向苍天,长河向西缓缓流去,红红的落日在与地平线交际的那一线上,其实,黄昏也依旧很美丽!

  视元朝,有张养浩的“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山有云衬托,朦胧之美;山无云衬托,如画之美;云与山共同媲美。有赵子昂的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表达出了对西湖的怜爱之心,水光山色或许也有忧愁,可再愁无法与我我心中的悲哀相比啊!

  瞧清朝,有康有为的“凄凉白马市中萧,梦入西湖数六桥。”我感受到了西湖对他的影响与流连忘返的意境。有黄任的“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秀措与茵铺。”美妙的景色,令诗人如置身于画卷一般,楼台秀丽,绿茵成片,使我心驰神往,这真是一幅多姿多色的画卷,我真想亲眼见见啊!

  赞美黄山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孟浩然 酬赠诗 哀祭诗 释读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与王维合称“王孟”,诗以清新自然为主。仅在唐代,孟浩然诗作的影响已极大,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对孟浩然诗歌的推崇和喜爱,一直热度不减。唐代酬赠哀祭孟浩然的诗歌,无不是对孟诗的热衷和追捧,生前酬赠者有好友张子容、王迥、李白、王维等,死后哀祭者有王维、杜甫、刘Y虚、陈羽、白居易、施肩吾、朱庆馀、张祜、罗隐、张、贯休、齐己等。

  一.酬赠类

  酬赠类诗作主要是孟浩然与好友间的酬唱与赠答,或情谊深厚,或志趣相投,或诗风相近,主要有老乡好友张子容、王迥,铁杆诗友李白和诗坛盟友王维。其中张子容有诗2首,王迥有诗1首,李白有诗3首,王维有诗2首。

  1.张子容。襄阳人,又名张五。两人是邻居和世交,关系甚笃,与孟浩然同隐鹿门山,诗篇唱答颇多。在任乐城令时,除夕夜招待孟浩然,“他乡遇故知”,有两首诗酬答孟浩然。其一为《除夜宿乐城逢孟浩然》,有“妙曲逢卢女,高才得孟嘉”句,一语道出了张子容对孟浩然的由衷情致:知音相惜,敬佩才气。卢女,传为曹操宫女,善鼓琴,知音者也。孟嘉,东晋名士,孟浩然本家,有“孟嘉落帽”典故,足显其才学出众。其一为《乐城岁日赠孟浩然》,有“更逢习凿齿,言在汉川湄”句,习凿齿,襄阳名士,声播天下,隐居白梅。以习凿齿来比孟浩然,同属乡贤,行迹相近,可见孟浩然在张子容心中的地位,钦佩和相惜之情溢于言表。

  2.王迥。《全唐诗》传与孟浩然善,二人徜徉高蹈,交谊深挚。孟浩然有《白云先生王迥见访》和《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写出了两人真挚而缠绵的友谊。王迥亦有诗《同孟浩然宴赋》彰显孟浩然之“英声”,王迥称孟浩然的“英声”有“屈宋”遗韵,属“才子”之美。

  3.李白。一代“诗仙”,所崇拜的对象为“孟夫子”,“诗仙”交友,绘出了对孟浩然敬仰之“纯”,有《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淡淡几笔,精彩素描,虽是感怀的结晶却似照相的写真,行属高卧林泉的隐士,动为风流自赏的诗人,活脱出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李白于孟浩然之敬慕,显得由衷纯真:敬“诗”而慕“仙”,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和疏朗古朴之风。“诗仙”寄友,写出了与孟浩然交情之“深”,有《春日归山寄孟六浩然》,“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用典“高山流水”遇知音,超尘脱俗隐逸深,幽深静谧山水新,以景比人,可谓深沉。“诗仙”送友,道出了与孟浩然情谊之“真”,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远行,“唯见长江天际流”,流者有意,一似心潮之激荡,如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一似友情之真醇,若绵绵悠长的一江春水。

  4.王维。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开宗立派的人物。王维与孟浩然相交甚深,开元十七年冬,孟浩然长安应试落第,王维有诗二首相赠。一首为《送孟六归襄阳》(其一),有句“因怀故园意,归与孟家邻”,王维亦有怀归念家之想,若归去,定与孟浩然做邻居,羡慕孟浩然的退隐田园生活。另一首为《送孟六归襄阳》(其一),王维真情相劝、坦率直言:隐居是一生的快事,何必学司马相如献赋求官呢?此时王维劝孟浩然是真情相告,直白而知心,已没有了早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的积极上进,多的是清醒认识,规劝孟浩然不要步入仕途。

  二.哀祭类

  哀祭类诗作主要是孟浩然去世后,部分爱戴或喜爱孟浩然的诗人为悼念其而写的哀挽或祭吊的诗,这些诗都以凝炼的形式、深沉的内容、强烈的哀悲、真切的感情,震撼人心、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发人深怀,让人深深体味孟浩然诗风的清新与优美。

  1.王维。盛唐山水诗主将,与孟交谊深笃。悼念亡友,有《哭孟浩然》,二十字,除写了失去诗友的悲痛之情如汉水汹涌呜咽日夜东流一样外,更是高度赞誉了孟浩然的人品、节操、文采及在诗坛的地位。一句“江山空蔡州,”悲赞了诗友之殁是使江山寂寞,诗坛冷清的一大损失,一“空”字形象地反映了王维对孟浩然的倚重之情和悲绝之痛,王与孟,一在北,一在南,南北呼应,共同将盛唐山水诗推向了顶峰。山水虽好,无人描绘也是空好,深感孟浩然的去世,以致于襄阳山水为之失色,清代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云:“王孟交情无间,而哭襄阳之诗只二十字,而感旧推崇之意已至。”

  2.杜甫。唐诗大家,一代诗圣。杜甫对孟浩然亦是十分崇拜的,尤其喜爱孟浩然之“清”。看其《遣兴五首?其五》,有句“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如果说李白看重的是孟浩然的人品之风神散朗的话,那么杜甫看重的是孟浩然的诗品之清新自然,“凌鲍谢”就说明了孟浩然诗风的清新本质,鲍谢,指南朝诗人鲍照和谢I的并称,二人诗作以清新妩丽见长。杜甫称颂孟浩然诗超越了鲍谢,同时也表明杜甫对孟浩然诗的喜爱,尤其是对其清新风格,可谓交口称赞,有《解闷十二首?其六》,一语“清诗句句尽堪传”道出了孟诗的流传与影响,“清诗”是说孟浩然诗具有新鲜、自然、明丽、幽雅的特质,能清新可淡远;“句句尽堪传”是说句句都值得传诵,传承价值极高。

  3.刘Y虚。开元进士,与孟浩然有交往,其诗意境清淡悠远,与孟诗相仿。诗人在越中(京口),看到扬子江暮秋景致,触发了对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有《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诗中“寒笛”二字,不仅表示夜深天冷,也表明笛声凄咽,更表露思念故人的愁绪,笛声难达,情思难传,思念婉转。“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这两句从孟浩然对自己的思念着笔,表现两地情思相牵,想象无限。一“劳”字,显诗情婉曲而深厚,“遥相望”三字,存余味悠远。足见刘Y虚对老友孟浩然的思念之深切,哪怕有人去襄阳,也要委托带去自己的哀思和情系,有《寄江滔求孟六遗文》,此诗嘱托一位友人去搜求亡友孟浩然的遗文,多的是对死者的凭吊与褒扬。

  4.陈羽。贞元进士,诗作能情景交融,属孟浩然的追随者。路过孟浩然的襄阳故居,念及孟翁诗作,感受良多,嗟叹之余,写下了《襄阳过孟浩然旧居》:“襄阳城郭春风起,汉水东流去不还。孟子死来江树老,烟霞犹在鹿门山。”陈羽对孟浩然的慨叹,一者是对孟浩然一生际遇的怅惘,一者更是对孟浩然诗作的欣赏,孟诗诗句像鹿门山上的烟霞一样,袅绕不绝,韵味悠长。

  5.白居易。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诗歌语言通俗。游览故居,凭吊诗人,有《游襄阳怀孟浩然》。“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孟浩然清丽的诗风已无人继承,感觉黄昏的襄阳一派空旷,令人惆怅,白居易也“日暮客愁新”,望襄阳山水而无人再能用诗句赞赏,不免感伤。

  6.施肩吾。元和进士,为诗奇丽。有《登岘亭怀孟生》:“岘山自高水自绿,后辈词人心眼俗。鹿门才子不再生,怪景幽奇无管属。”“怪景幽奇无管属”,一语道出了对“鹿门才子”孟浩然的钦佩和羡慕,山水好自然,无孟诗赞赏,已绘不出那份“雅”致和“隐”情,直令人回味孟浩然清幽的诗风和高洁的情怀。

  7.朱庆馀。宝历进士,诗意清新。有《过孟浩然旧居》:“命合终山水,才非不称时。冢边空有树,身后独无儿。散尽诗篇本,长存道德碑。平生谁见重,应只是王维。”从王维推崇的角度,表明了孟浩然道德文章的同气相应,孟浩然虽才不称时,只命应隐逸,却创造了清幽寂静的空灵境界,与“诗佛”诗境仿若。

  8.张祜。爱漫游,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有《题孟浩然宅》:“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孟简虽持节,襄阳属浩然。”“襄阳属浩然”,一语落地有声,襄阳成全了孟浩然,孟浩然亦成全了襄阳。孟浩然虽终老布衣,无显贵却贤达,“孟襄阳”成为与后世“柳河东”、“韩昌黎”一样,皆以地名来命名,提升自己家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孟浩然成为了襄阳山水的第一代言人。

  9.罗隐。属“十上不第”,后避乱隐居九华山。有《孟浩然墓》:“数步荒榛接旧蹊,寒江漠漠草萋萋。鹿门黄土无多少,恰到书生冢便低。”拜谒孟浩然墓,要穿过“荒榛”和经过“旧蹊”,近观坟头草萋萋,远望汉水空漠漠,油然而生的应是一种隐逸情致和落魄情怀,“恰到书生冢便低”,坟墓的高低显示了人死后礼遇的高低,属愤激之语,在替孟浩然鸣不屈,亦是在为自己叫不公。

  10.张。乾宁进士。有《吊孟浩然》:“每每樵家说,孤坟亦夜吟。若重生此世,应更苦前心。名与襄阳远,诗同汉水深。亲栽鹿门树,犹盖石床阴。”“名与襄阳远,诗同汉水深”,孟浩然的名声与襄阳一样远播,诗歌同汉水一样深广,佐证了孟浩然在诗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11.贯休。僧人。有《经孟浩然鹿门旧居二首》,其中佳句“空馀岘山色,千古共嵯峨”,道出了孟浩然的浩然气度。

  12.齐己。僧人。有《过鹿门作》:“鹿门埋孟子,岘首载羊公。万古千秋里,青山明月中。政从襄沔绝,诗过洞庭空。尘路谁回眼,松声两处风。”此诗表达了作者对羊祜与孟浩然两位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说明了鹿门、岘首二山是因此二人而名满天下。

  孟浩然,以诗闻名,玄宗皇帝亦是其忠实读者,也叹“闻其人而未见也”(《新唐书?文艺传》);王士源在《孟浩然诗集序》中记载了其“五言诗天下称其尽善”的故事:“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联诗,次当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叹其清绝。”所以,唐代诗人对孟浩然的推崇与欣赏,在酬唱间与哀祭中得到了一种高度的认同与赞赏,或欣赏其隐逸风度,或喜爱其清新诗风,或慨叹其落魄一生,或讴歌其诗作影响。欣赏隐逸风度,以李白为代表,“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绘出了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的隐逸形象,给人以潇洒自然,不落尘俗的印象;白居易也赞其“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归隐成为了孟浩然的最佳归宿和历代诗人的理想所在。喜爱清新诗风,最典型者为杜甫,“清诗句句尽堪传”一语道出了孟诗的真谛与审美价值追求,清代叶燮在《原诗》外篇中说“孟浩然诸体似乎淡远,然无缥缈幽深思致,如画家写意,墨气都无”,清代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也说“读孟公诗,且无论怀抱,无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孟诗如画家写意、月中闻磬和石上听泉,可谓言清、景清和意清,清绝无代。喜其清幽者,如施肩吾,“怪景幽奇无管属”,孟诗诗意的隐逸与诗情的雅致,无人可比;爱其清丽者,如陈羽,“烟霞犹在鹿门山”,高度钦佩孟诗描绘襄阳山水的神韵与流响,油然而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之情。慨叹落魄一生者,最同情人为罗隐,“恰到书生冢便低”,坟头低置显礼待冷遇,既是为孟浩然鸣不平,也是在自己叫屈。讴歌诗作影响,有王维、张祜、张、贯休等,皆称颂孟浩然之诗歌影响。王维叹“江山空蔡州”,孟浩然诗可以作为山光添色;张祜赞“襄阳属浩然”,孟浩然与襄阳俱在、孟诗并自然常青;张赏其“名与襄阳远,诗同汉水深”,孟浩然诗名远播,源远流长;贯休慨“空馀岘山色,千古共嵯峨”,诗比山高。

  参考文献

  [1]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M].四川:巴蜀书社,1988.

  [3]柯宝成.孟浩然全集[M].湖北:崇文书局,2013.

  赞美黄山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 梅花诗 梅花意象 三个层面

  自从诗歌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语文高考中,许多考生感到无从下笔,平时的复觉得力不从心,此时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诗言“志”,诗又如何言“志”的呢?诗人往往紧扣某一意象,寄托情思,抒发胸怀。因此,对意象的探究成了我们打开鉴赏之门的一把钥匙。而诗人笔下的菊、梅、莲、山、月、水等这些最普遍的意象首先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使得梅在文化领域尤其是文学中更多地寄予了作者的情思,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形象喻体。梅花是历代文人歌咏的对象,尤其清代人的文集里写梅花的更是数不胜数。对梅花的描写,大致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直接将梅花作为自然物象来歌咏

  有直接描写梅香的,“暗香浮动月黄昏”([唐]林和靖,《山园小梅》),小园的梅花在众芳散尽后,稀疏、遒劲的梅枝倒影在水中,梅花飘散着沁人心脾的梅香,这种嗅觉的体验令诗人怡然自乐,独享其中。描写梅香的诗句还有“唯有暗香来”(王安石,《梅》),“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元]王冕,《白梅》),“寒水一瓶春树枝,清香不减小溪时”([宋]张道洽,《瓶梅》),“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唐]崔道融,《梅花》),等等。有直接描写梅影的,“明月愁心两相似,一枝素影待人来”([明]夏完淳,《寄迹武塘赋之》)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一束梅影上,千里之外,冰雪封道,归家之路慢慢,此情唯明月可表。此外还有诗句“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清]汪士慎,《题梅花》),“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高启,《梅花诗》),等等。有的描写梅花不畏严寒,“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王安石,《梅》)赞颂了梅花在百花零落的冬季,不畏严寒寂寞,独自绽放,默默向天气渐散发清香。因为梅花开在寒冷的冬天,许多诗人称梅花为“寒梅”,“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此外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诗句有“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绝讶梅花晚,争来学历窥”([唐]萧纲,《雪里觅梅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等等。有的赞颂梅花是早春的使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南朝]谢燮,《早梅》),为了最早传达春天到来的好消息,梅花不甘人后,早早开放。“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王适,《江上梅》),望着汉水岸边绽放的梅花,诗人居然有片刻的犹疑,春天是到了吗,是报春的梅花吗?此外,表示梅花报春的诗句还有“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梅花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宋]卢梅坡,《雪梅》),等等。

  二、将梅花作为喻体,寄托自己的情怀的

  欣赏梅花,诗人因为心境的不同,而从梅花中读出了不同的内涵。有的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像“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唐]杜甫,《江梅》),年前梅花已经鼓苞,年后逐渐绽放,冬去春来,光阴静静流淌,在花开花落间,诗人感叹时间的逝去,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一种乡愁弥漫心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王维的《杂诗》以平实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此类诗句还有“逢花却忆故园梅,雪掩寒山径不开”([明]夏完淳,《寄迹武塘赋之》)等。散落的梅花引起诗人哀叹,梅花的凋谢往往引起相思闺怨。“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栏阑干”(张可久,《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真真”是指美丽的女子,《太平广记?画工》中有一个叫真真的美女。诗句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东风吹梅畏落尽,贱妾为此敛蛾眉”(鲍泉,《咏梅花》)。而梅花的随风而逝同样引起了闺怨,时间一年年过去了,游子却尚未归来,同样的诗句还有“为问王孙归也未?玉梅开到北枝花”([元]郭钰,《冬词》)等。梅花因其不畏严寒的品质引起诗人的慨叹,因而通过赞颂梅花来彰显自身高洁的品质和凌寒不屈的意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是言明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节操,梅花已经成为了人格操守的象征,相近的诗句还有:“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元]贯云石,《双调?清江引?咏梅》)此处的梅花在月光映照的雪夜默默绽放,象征了诗人孤高纯洁的品质。王安石的《梅》也是极具代表性: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唯有暗香来。墙角处几支清瘦的梅花,在凛冽的寒风中卓然独开,淋漓尽致地把梅花的精神传达出来。

  三、以梅花为意象构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

  梅花因其高洁的品行,让历代的诗人为之侧目。中国的梅花诗大都营构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一种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命境界。宋人陈知柔在《休斋诗化》中有一段论述杜甫的话:(杜甫诗)“荷叶荷花净如拭”,次有得于佛书,以清净荷花喻人性之意。故梅之高放,荷之清净,独子美识之。从陈知柔的言辞中可以捕捉到,梅花之高放与荷花之清净,实在是诗圣人格一体的两面,表达人格的高品位,即是精神生命所达到的阶位。“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唐]林和靖,《山园小梅》)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正是他对梅花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才能写出这首流传百世的咏梅绝调来。梅花在他的笔下高洁脱俗,不染纤尘,尤其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昏黄朦胧的月色洒遍大地,泉池溪流潺潺泠泠,天地间朦胧迷离中几束梅花旁逸斜出,遒劲有力;疏影似有还无,隐隐约约,这就是诗人隐居独处,没迹尘世,与世无争的生动写照。它构建出了圆融朦胧的意境,而这正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花枝疏影,无限幽倩,无限朦胧,犹如提纯出来的空明澄澈之境。此外还有“三弄笛声初到枕,一枝梅影正横窗”(陆游,《幽居春夜》),“才有梅花便不同……寂寂轩窗淡淡风”(张道洽,《咏梅》),“任他桃李争观赏,不为繁华易素心”([元]冯子振,《西湖梅》),等等。

  从中国的梅花诗中,实可以看出诗人的万古诗心。对作为自然物象的梅花的赞美,对脱俗清纯世界的营构,最终还是想传达出诗人形而上的人生感悟。因此文中论述的三个层面,从审美角度来讲,是逐渐递进的,是为了探索出一种生命的境界。

  参考文献:

  赞美黄山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 古诗 传统文化 教育

  悠悠千古事,上下五千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为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且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我国的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集上述优点于一身的古诗自然成为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并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也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社会的教育。“位卑不改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心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在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了他们浓烈的爱国之情。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并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祖国,学好本领,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热爱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白居易在《观刈麦》诗中也写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农家的劳累辛苦,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生活艰困的深切同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受民深情。同时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爱劳动的好学生。

  3、热爱家乡的教育。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怀念。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泊般瓜洲》一诗中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长大能造福桑梓,惠及乡邻。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杜甫的《望岳》赞叹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诗人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友,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最好题材,它们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

  1、亲情教育。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相机引导学生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真情感受真情,去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幻的高尚品质,帮助他们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他们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陃而寡闻”。友情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代就流传下来许多珍惜友情的名篇,如李白的《赠汪伦》、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意。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悟,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也要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对学生进行有益的环保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可结合古诗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教育学生反思:如果没有了水,还会有这样神奇壮丽的景色吗?大自然中许多与水相连的美景还会存在吗?人类将何以延续生命?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的共处,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古诗中,涉及鸟类等动物的诗句比比皆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花香,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也都是保护环境教育的很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捕杀鸟类等动物,那么还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动人美景吗?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贺知章的《咏柳》、苏轼的《惠崇》中都有相关描写。这些古诗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有很强的教育性。

  四、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我们应在古诗中发掘这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李白在《行路难》中写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突出表现了诗人的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精神。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则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傲雪凌霜的精神,这其实就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过程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赞美黄山的诗句范文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