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史》书评

  历史学家曾记录过这样一个场面: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站在金字塔前深有感触地对将士们说:“5000年的历史正注视着你们!”被历史注视是怎样一种沉重的感觉?但历史比感觉更沉重。西亚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已经有了5000年的历史,在这条长河中,有一条劲健的激流,不屈不挠,历经摧残与曲折却没有干涸,这就是与文明起源相伴而生的以色列史。

  富饶的土地。对面就是戈兰高地。

  《以色列史》从公元前2000年一直写到21世纪的2012年,内容包括了犹太民族的王国浮沉与异族统治,流散时期的犹太人,通向建国之路及以色列国的诞生,巩固成长中跌宕起伏的岁月,还有那些和平与冲突。作者张靓红,长期从事犹太/以色列及中东问题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过多部专著。《以色列史》自2008年1月出版后,深得学界同人及广大读者的喜爱。

  耶稣布道的八福堂

  撰写历史首先要面对的是国家起源的时间,本书把以色列国家的历史追溯到圣经时代,这是很多学者的共识,认为圣经旧约就是一部西亚史,或者直截了当地说是一部犹太史。当尼罗河及幼发拉底河流域文明之光璀璨闪耀之时,犹太人的始祖希伯来人在人类历史的视野中出现了。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伯来人开始在阿拉伯半岛的西南部逐水草而居,之后迁徙到水草丰美的两河流域并定居下来。早期希伯来人的历史就是一部家族史,圣经旧约中记载的那些代代相传,虽然是史实与传说的交融,但仍然被认为是希伯来人早期历史的唯一记载,先祖亚伯拉罕被视为完美精神与卓越品质的象征。因为饥荒迁居埃及之后,希伯来人被贬为奴隶,后在政治宗教领袖摩西的带领下,开始了史诗般的出埃及记,重返故乡迦南。在西奈山下,摩西接受了神赐予的两块石板,上面刻着著名的《摩西十诫》,强调宗教信仰的唯一性,规范了社会伦理范畴,十诫就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犹太教的基本教义。

  《摩西十诫》不只是标志着一个宗教的创立,它表明希伯来人已经开始摆脱宿命论文化的束缚,犹太教的产生为希伯来人树立了战胜困难、返回家园的坚定信念,也对希伯来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希伯来民族统一体的形成。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经历了外族侵略,宗教迫害,耶路撒冷两次沦为废墟,犹太人被掳走,被迫离开家园四处流散,几千年间这个民族却没有消失,也没有被其他文化所同化,在“犹太人没有祖国”的情境下,犹太教始终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色列也最终完成了复国大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奇迹。

  从空中花园俯瞰地中海

  《以色列史》是按照历史脉络写的,书中有两条脉络有着前后呼应的作用,非常引人注目。

  特拉维夫的老城味道

  一条是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发生的先知运动。在犹太教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先知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希伯来民族意识的兴起,古典先知是这一意识的代言人。由于这场运动的洗礼,各种各样的被上升到信仰高度的伦理规范渗透到犹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神论和伦理性成了传统犹太教的两大基本属性。这场运动不仅发展了希伯来民族的宗教和道德伦理学说,促进了社会进步与民族复兴,还充分体现了希伯来文人志士强烈的忧民之愤与赤子之情,极力抗争的忧患意识与民族责任感,所以才会有马萨达城堡的不屈不挠,有方兴未艾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加利利湖。去过加利利湖区,方知迦南真是流着奶和蜜的地方。

  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总会有那些起到历史作用的运动,很有代表性就是文艺复兴后的启蒙运动,以及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这些运动覆盖的知识领域都很广阔,其核心都是思想解放运动,它们都孕育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大革命,本身还成为划分历史阶段的事件。先知运动不像前面提到的那些运动那么为人所熟悉,但是在书中有着分量扎实的笔墨。了解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运动,认识它们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那段历史。作者指出先知研究是犹太学术史上经久不衰的课题,是一条不可或缺的主线,这个提示对于我们理解犹太人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也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与思路。

  哭墙前虔诚的人们

  另一条脉络是1897年至1939年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即通向建国之路。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个现代术语出现于19世纪末,意指犹太人以回归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为目标的政治运动。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主义思潮,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它坚信上帝最终会对流散的犹太人负责,通过救世主带领他的子民重回和平、仁爱、充满正义的故土。这与圣经旧约中以色列是上帝的应许之地的记载一脉相承,这一观念在犹太人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宗教意义上的凝聚力。犹太复国主义思潮肯定与张扬了犹太民族主义情绪,激发了民族意识。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把现代犹太民族主义与传统的弥赛亚观念——即上帝应许以色列——紧密结合起来,为危机中的犹太社会提供了新的价值认同,不仅实现了复国目标,还为研究世界民族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的个案。

  作者对于这两条脉络的写法是一致的,交代历史背景,叙述过程,列出重点,点明它的历史作用及意义。这两条脉络写得非常突出,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一个是一场披着神学外衣,以提高伦理道德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文化运动,为社会改革制造了舆论基础;一个是传统的弥赛亚观念被犹太思想家进行了现代阐释,自由、平等、民族、国家等现代主义理念取代了古老宗教的神秘主义及末世论,进而成为了现代以色列国家历史的开端。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社会与民族起着相同的推动作用,在以色列史中的作用与位置不言而喻。作者的写法使这两个阶段没有湮没在长达500多页的史书中,而是犹如两条清亮的溪水,熠熠闪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扣住根本性内容的写法,能够更清楚地解读整体历史。

  戈兰高地日出

  书中还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即犹太人的经历进一步证明了交往在民族群体与文化传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者特别强调“交往”这个词,指出,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犹太人便自觉不自觉地介入了与迦南人、亚述人、腓力斯人、巴比伦人等西亚北非民族的广泛交往之中,成为与外界接触最频繁的民族之一,从而为本民族文化率先埋下了“世界性特质的因子”。交往的结果使犹太教从其他宗教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神教。之后,犹太人作为被征服者又与希腊、罗马文化有了交往,经过长期的接触、融合与扬弃,最终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一起,孕育了基督教文化。

  帅气的以色列国防军

  面对历史的繁杂,需要提纲挈领的表述,把最重要的因素提出来。对于这点,作者可谓是得心应手、一笔中的。她把圣经旧约中的史实与传说,以色列人经历的光耀的、悲惨的历史,用来说明历史交往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人类主体之间互相发现、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扬弃、互相融合的复杂历史过程。只要是讲历史,就绕不开“交往”这个题目。“交往”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哲学概念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史学家们纷纷梳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所反复论述的有关“交往”的理论与思想,用以探讨史学研究的新思路。

  地中海的早晨

  作者对先知运动、犹太复国主义和“交往”的论述,使一部长达几千年的以色列史,变得条清缕晰,站在历史之上讲历史,让人能一步掌握关键点并理解它们的要诣和关系。一个宗教的确立维系了一个民族数千年不倒;民族主义为古老的宗教注入新的内涵,推动了民族复国运动;用“交往”的观点来看待以色列史,着墨不多,却都点在睛上,这样的史书读起来,无疑是明晰又轻松愉快的。

  耶路撒冷圣墓教堂

  《以色列史》的文笔也很出色,文风劲健,善用短句,少有那些拖拖拉拉的形容词和副词。这些短句被组织得简洁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带着铿锵的节奏感,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思路特点与性格特征。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大气”,文字饱含激情,很有感染力。文章开篇有一段极具画面感的文字:“当我站立在橄榄山上鸟瞰耶路撒冷全景的时候,当我攀登上马萨达要塞领略海天相接的死海风光的时候,当我静坐在希伯来大学的露天剧场里遥望犹地亚旷野的时候,当我默哀在赫茨尔的墓前为他献上一束鲜花的时候,我内心的深处都会涌出一股触动、一种幽思、一番感怀。”这是在历史注视下而生出的感觉,它与对历史崇高的敬畏感相伴而生。作者本人也认为,被历史注视所产生的那种沉重感并非坏事,因为追求科学的精神与认真负责的态度,往往就是与崇高的历史敬畏感相伴而生的。克服浮躁,保持平和与宁静的心态,本应该是学人们天经地义的常态,但在当今的社会似乎并不尽然。所以作者面对苍茫历史遗迹时的幽思与感怀,并不仅限于感慨之中,一个学人的责任感油然而出。这样的书读起来令人充满着信任感,能够自觉接受里面的观点,这种责任感也给予了这本书沉甸甸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