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段内容,里面却蕴含着曹雪芹最重要的观点

  有人读《红楼梦》觉得很难读,有人一旦读懂就一生都舍不得放下,这就应了那句话,写《红楼梦》就像是一本经书;有人说第五回是书的总纲,但我认为这个总纲只是一个故事结构层面的总纲,如果问起来,这本书有没有精神层面的总纲,那我会说是第二回。很多人都会惊讶,第二回有什么,最无聊的一段内容,也许就是第二回了吧,几乎很多人都跳过,但我可以这么说,要读懂故事,就必须读懂第五回,但要读懂曹雪芹就必须读懂第二回。

  这一回曹雪芹通过冷子兴的侧面对贾宝玉的描述,和贾雨村的反驳,还有贾宝玉那句经典名言“女儿是水做的,我见了女人就清爽”,首先否定了儒家文化的一些部分内容,男尊女卑,长幼有序,在别人眼中贾宝玉就是一个“混世魔王”完全脱离了儒家的那套道德标准,被认为是色鬼,还在一个绝对的男权社会,完全的颠覆了这种以男人为主导的人权结构,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至极。我们在这一回看到了贾雨村对人的划分,说出了两种人,大仁者应运而生,大恶者应劫而生,其实在这里曹雪芹要表达的却是善恶的区分,他提出对这种道德楷模的质疑,这些大仁者,虽有着人伦之中的道德理性,很少有人提及或者反思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欲望,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精神值得我们歌颂,但我们在歌颂这些却没有反思背后人的情感和欲望,所承受的不忍和不能言表的东西。

  大家可以去翻看一下鲁迅关于二十四孝的一篇文章,在思考的角度,可以说有相似之处,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刚才的内容用心思考,有没有一点熟悉的这就?这种反思同样还出现在我们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一些所崇尚的东西,然后在之后又不加以提倡,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句说明不久之前我们都曾经对此进行反思过。接着贾雨村又对那些应劫而生的大恶者进行的描述,其实这些人就是我们一直作为道德楷模的反面教材,提到的那些人,如祸国殃民、水性杨花的杨贵妃,一个男人搞不定的东西,最后把原因却推给一个女人,这是儒家文化中的思想角度,但如果换个角度,这么美的人死的这么惨,难道我们不觉得可悲、可惨?

  就这样,在书的后面内容,曹雪芹在其中一个层面就是在写这种角度的人性观察,如果按儒家标准记载的《红楼梦》,晴雯就是一个不守规矩的丫鬟和奴才,最终受到了道德伦理的裁定,然而如果以贾宝玉的角度回顾这段历史,是不是我们要为晴雯感到伤心,感到怜悯?因此我们在《红楼梦》中看不到十足的恶人,也看不到十足的好人,而所有的好人与坏人,在曹雪芹这里,他认为只是记录的角度不同而已,曹雪芹在书中通过贾宝玉的语言,提出了对儒家“文死谏,武死战”的质疑,同时还用行动来表达对四书五经的厌烦,转而对爱的膜拜,对美的崇尚。读完《红楼梦》,读懂曹雪芹的这种认识角度,我们应该学会从多种文化视角去理解人的命运,这些人命运的褒贬不一,我们除了道德的角度去看,还应该从人性,人情和欲望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然而可惜的是过去的千百年来,翻看二十四史,却只有一种声音,一种角度。这是曹雪芹的惋惜,也是曹雪芹的呐喊!文:饼子欢迎关注公众号:饼子读书,和我一起读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