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首发|《世界历史评论》2022年春季号:全球语境中的印太史
目
春季号
录
文章摘要合集
陈翰笙早期世界史研究中的民族主义问题
熊鹰
摘要:20世纪20年代,陈翰笙曾对世界历史中的民族主义问题进行了重要探讨。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留学及回北大任教期间写作的一系列论文中,寄予着他对“一战”后中国民族独立问题的现实关怀。通过对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阿尔巴尼亚民族独立运动的研究,陈翰笙既指出了“一战”后威尔逊“民族自决”口号的局限,也注意到了俄国所支持的泛斯拉夫主义在推动阿尔巴尼亚争取国家独立、反对既有帝国体系方面的积极意义。陈翰笙由此提出了“联苏联”的主张。进入30年代后,陈翰笙又进一步发展了早期对于民族主义的理解,致力于构建正义与民主的“民 族经济”理想。陈翰笙对于民族主义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欧洲以外的地区和国家对民族主义理论的批判性和创造力。
关键词:陈翰笙 民族自决 民族主义 泛斯拉夫主义 民族经济
“印太”的全球思想史
李汉松
摘要:“印太”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和国际战略术语,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然而国际学界对“印太”这一海洋政治概念的认识仍显贫瘠。本文致力于考证“印太”的思想史渊源,阐明“印太”概念诞生时的理论架构,并梳理其在时间与空间流动之际的创造性接收与再阐释。“印太”视域可以追溯至德国地缘政治学家卡尔·豪斯霍弗的空间政治思想。豪氏将马达加斯加至波利尼西亚的广大区域指定为一片有机的整体,冠以“印度太平洋”之名,与欧亚“大陆板块”相互平行,与“欧美”海洋势力相互对立。“印太”是豪斯霍弗将生态气候标识映射到欧亚“海缘政治”断层线的一种权宜设想。这一理论创新源起于连锁交错的语境。“印太”基于海洋学、民族学、历史语言学等学科的整合、会通与再创造,继承了普鲁士启蒙思潮的地理关怀,也反映了德国思想界为制衡欧美竞争对手,思索亚洲政治潜力的转向。因此,豪斯霍弗的“印太”构想呈现出一种反殖民主义愿景。豪氏希望“印太”海洋带突破德国的地缘困境,也期待中国、 印度政治觉醒、民族自决、文化互通,反制殖民主义国家。豪斯霍弗复杂的“印太”思想经历了多层传播、接收、蜕变。尽管在印度、中国影响力有限,豪氏在日本却因介入了“泛亚细亚主义”的思想语境,产生了关键性共鸣,形成了巨大影响。详考“印太”的思想史,是以全球思想史方法考察地缘政治学的案例研究,也是通过发掘过去观念反哺当今政治语言的贡献,更是反思殖民主义政治遗产的契机。
关键词:印太战略 豪斯霍弗 反殖民主义 地缘政治 海洋政治 国际政治思想史 时间与空间
美国媒体对甲午战争的多样化报道
许翔云
摘要:美国媒体密切关注和报道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文明”话语下的对中日两国的褒贬固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影响,但其他观点也并不鲜见。不少美国地方报纸将日本界定为侵略者,认为中国在法理上占优,并预计中国将取得胜利。此外,它们也集中报道日军在战争中的暴 行,尤其是击沉“高升”号事件和旅顺大屠杀,并将其与印第安战争及同时发生的奥斯曼土耳其政府屠杀亚美尼亚人的行为相类比。最后,美国媒体也意识到日本胜利给美国造成的潜在威胁。
关键词:甲午战争 地方报纸 战争暴行 日本威胁论
“人民”的辩论 :马萨诸塞州批准宪法的争论及其意义
杨崧愉
摘要 :在马萨诸塞州批准宪法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从一开始就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积极参与讨论宪法,表达意见。在批准宪法会议上,普通民众积极参与辩论,阐述自由理念,对精英支持的宪法发起挑战,迫使精英做出妥协,最终使宪法获得批准。普通民众积极参与宪法的辩论,使他们的诉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推动了美国政治理论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美国早期政治的民主化。
关键词 :马萨诸塞州批准宪法 “人民”的辩论 政治文化
西奥多 · 罗斯福的移民“美国化”观及其影响
伍斌
摘要:西奥多·罗斯福自19世纪末开始,持续关注美国移民同化问题,并就移民的“美国化”表达了一系列看法。任总统期间,罗斯福顾及身份,持相对温和的移民“美国化”观,并未强烈排斥移民多样性。卸任之后,他则日益关注美国社会中“美国主义”的纯洁性,积极呼吁针对移民的绝对同化。罗斯福这种移民“美国化”观的转变,既受其“种族观” 的影响,亦是“一战”前后美国面临的国内外威胁,及思想界关于“种族”定义与认知影响的结果。罗斯福或许不是移民“美国化”理念最好的诠释者,但由于其特殊身份与罕有其匹的公众影响力,他的观念广为流传,进而引领美国大众的移民“美国化”态度,并间接影响到20世纪20 年代美国的移民限额立法。
关键词:西奥多·罗斯福 移民 美国化 同化
跨界民族视角:冷战时期美国与老挝赫蒙武装关系研究
游洲
摘要:法国殖民统治之下的鸦片经济和氏族差别对待,使得以李氏和罗氏为首的老挝两大赫蒙族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分裂。越战期间,以王宝为首的反共赫蒙人开始与美国建立起战时同盟关系,中情局遂在老挝积极利用王宝反共赫蒙族武装秘密打击北越共产主义。两大赫蒙氏族因此演化为反共赫蒙族和援共赫蒙族的对立派系,这同时也招致了巴特寮和北越对王宝武装的巨大仇视。美越双方在1973年签署停战协定后,曾经与中情局并肩作战的赫蒙人从此被美国逐渐遗忘与抛弃。而巴特寮在1975年建立了老挝国家政权,这标志着反共赫蒙人流亡海外的开端,这批赫蒙人为此遭受了巨大的政治磨难与心理创伤。对老挝赫蒙人而言,战争永远改变了这个民族的命运走向。
关键词:王宝 中情局 北越 巴特寮 “赫美”同盟
十月革命前俄国北方海航道政策的变迁
李志庆
摘要:北方海航道构想产生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西欧。17世纪初期以前,俄国并未对北方海航道构想给予关注,采取了漠视北方海航道的政策。1616 年,俄国出台曼加泽亚禁令,启动了对北方海航道西部区段的封锁,北方海航道政策由漠视升级为敌对。18世纪,俄国的北方海航道政策转向,由敌对政策向积极探索政策转变,通过实施北方大考察等一系列科考探险活动,对北方海航道进行了积极而充分的考察探索。19 世纪,在环球航行风靡、航道探索失利及航海家悲观论断等因素的影响下,俄国的北方海航道政策再次转向消极、保守。20世纪初,俄国在对马海战中的惨败迫使其重新思考北方海航道问题,俄国重新转向积极探索的北方海航道政策。
关键词 :北方海航道 俄国 曼加泽亚禁令 北方大考察
苏联末期围绕农庄农场体制的方针较量
庄仕琪
摘要 :农业集体化之后,苏联农村基本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农庄农场体制。苏联高层长期没有革新农庄农场体制,致使矛盾越积越多。1987年至1989年上半年,苏联领导人在维持土地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对土地经营制度进行改革。苏联政府正式允许在农业中建立租赁关系,也支持以家庭 为单元在农庄农场的框架内经营农业。但是,改革战略存在严重的问题, 社会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很多居民想通过开展个体农业经营甚至部分获得 土地所有权来自保。激进派精英开始在媒体上宣传土地私有,俄罗斯领导 人逐渐与苏联中央分庭抗礼。苏联领导人决定建立复式土地结构,但是在 局势动荡的情况下无力采取有效措施。俄罗斯领导人与激进派精英建立联盟,在共和国法律中认可了土地私有制,大力扶持个体农业经营。1991年秋冬季,苏联逐步瓦解。与此同时,俄罗斯领导人正式批准了经济转型战略,农村土地私有化方针完全确立。
关键词 :苏联 俄罗斯 农业 土地制度
英人史蒂芬孙的“中国铁路公司”:初探铁路引介进入中国与19世纪铁路的全球传播之间的联系
谢彦丽
摘要:19世纪中叶以降,清王朝治下的中国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逐渐对外开放,接受与更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其中,铁路知识、经验和技术在不同群体的跨国活动下传入中国。英人史蒂芬孙的“中国铁路公司”计划是较少受到关注的西方人尝试将铁路引入中国的历史事件之一。长期以来,学界缺少讨论铁路是由何人、以何种方式引入中国的具体过程,并且忽视研究铁路这一外来事物在传入过程中所依赖的跨国联系。本文主要以英国外交部档案还原史蒂芬孙来华期间的活动,回英之后的游说,以及史蒂芬孙及其代理人们为推广铁路计划所做的努力,并探析史蒂芬孙引介铁路进入中国的活动与19世纪铁路的全球传播之间的联系。余论部分将指出全球与跨国史的分析框架对于研究中国铁路历史的意义。
关键词:罗兰·麦克唐纳·史蒂芬孙 铁路 跨国史19世纪
荷属东印度伦理政策改革与殖民地土著社会的嬗变
徐晓冬 庞蓉
摘要:20世纪初,荷兰开始在所属东印度殖民地实施伦理政策,意图通过推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来提高殖民地土著的福利水平,缓解殖民地的社会矛盾并维护殖民统治。改革过程中部分西化的殖民地土著上层贵族普里亚伊与中下层贵族和平民转型为新的精英阶层,导致土著二元社会的重构。新的精英阶层在西方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下反思殖民地与荷兰之间的关系,意识到土著应作为一个独立民族而存在。他们阐扬与传播民族主义,公开表达对荷兰殖民统治的不满,逐渐构建起统一的民族认同,推动印度尼西亚反殖民运动的兴起。
关键词:伦理政策 土著社会 精英 殖民 印尼
从商人到帮凶:胜间田善作在海南岛活动的多元面相(1896—1940 年)
叶磊
摘要:胜间田善作是日军侵入海南岛以前在岛上长期活动的“唯一之日本人”,探讨此个案有助于我们认识在日本国家影响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其侨民个体的活动特征。为英国罗斯柴尔德博物馆采集生物标本是胜间田前往海南岛的契机,但其成果对当时日本生物学界的实际影响相对有限。胜间田善作的商业活动契合当时日本对华倾销工业品与掠夺原材料的经济扩张需求,其个人利益与日本的国家政策趋向结合。胜间田长期以来积极协助日本外务省与“台湾总督府”等政府机关处理涉琼事务,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更是直接服务于日军的侵琼作战行动与殖民统治活动。此个案表明,近代以来日本推行的对华扩张政策,使在华侨民的个体性被逐步消解,并最终被统合到日本侵华的历史脉络中。这种统合得以实现的原因,除了国家层面上日本官方的推动,还应包括个体层面上在华侨民自发趋利与主动配合的因应。
关键词:胜间田善作 海南岛 “台湾总督府” 日本海军
南太平洋岛屿知识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赵少峰 王雅倩
摘要:明代的中文文献中已经出现了关于南太平洋岛屿的历史记录,然而直至20世纪初,这些知识并未引起国人的重视。南太平洋岛屿知识最初是混杂在世界地理知识中输入中国的,随后在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期刊和中国读书人编纂的图书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随着中国驻外使节的派遣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中国对南太平洋岛屿地区的认知从书籍记录迈入现实,并提出了“南太平洋岛屿是中国在太平洋地区防护的第一道门户”的观点。近代国人对南太平洋岛屿知识认知的变化是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变迁的缩影。时下的南太平洋岛屿地区依然是大国“竞逐”的重要场所,从历史变迁中认识南太平洋岛屿知识的传播对中国推进“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南太平洋岛屿 《海国图志》 近代报刊 中国与世界关系
作为文化事件的翻译 :评《剑桥太平洋岛民史》的中译本
李志岭
摘要: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一部有影响的学术著作的翻译,对目标语文化中相关领域而言,是一个具有潜在的积极推动作用的文化事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发行了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Pacific Islanders一书的中译本,此书的方法论、内容及元史学意识,使之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对于我国的太平洋岛国研究,该书具有较直接的借鉴意义。对于我国海洋史书写范式的探索与更新,该书更可以提供一定的榜样和启发。译者是专门从事历史学和太平洋岛国研究的学者,其专业背景、学术素养及学术热忱在很大程度上也保证了该书的翻译质量和信度。
关键词:太平洋岛国 方法论 元史学 翻译 信度
编辑:胡平阳往期回顾:新刊首发|《世界历史评论》2021年冬季号:古代世界的天下观与世界主义新刊首发|《世界历史评论》2021年秋季号:欧亚历史上的动物与人类新刊首发 |《世界历史评论》2021年夏季号:历史中的知识与解释新刊首发 |《世界历史评论》2021年春季号:中世纪的情感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