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负分作文范文
高考负分作文篇1
最初,零分作文是零星的;但是,这几年零分作文却从全国各地中考、高考卷中源源不断地涌现,甚至今年汕头一市竟然出现了700多篇中考零分作文(E度作文网),呈现井喷之势。这不能不让人内心充满忧虑。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导致零分作文的出现呢?或者,换句话说什么原因使我们会对这些作文零容忍,彻底否定它们在写作上的价值呢?
我们不得不问:零分作文究竟否定了什么?
一把脉问诊:“我”的缺失使作文内容非道德
事实上,必须得承认的客观事实是没有一个学生念完初中或者高中所有课程,他的写作能力还会是零分――还根本不会写作。所以,零分对作文而言,否定的似乎应当不是学生写作能力本身,而是依附于作文写作活动存在的其他因素。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这些作文得零分?
以例来说,如2010年湖北高考零分作文《站在历史天空下的幻想――高考感怀七十二韵》,山东高考零分作文《托尔斯泰放了个屁》等,这类作文中作者以泄愤式的辱骂来代替考场中面对作文试题的无能,一些辱骂、诅咒已经是令人发指,表达中露骨地显示出作者道德修养与道德感的缺失,这使得文字的表达非道德化,写作能力此时已经成为非道德表达的借具。这样的能力和作文就显然被异化,成为公序良俗的离经叛道者,甚至有违法律。我们从中读不到正确的“我” (正确的作者),零分作文的出现也就无法避免了。也就是说,原因几乎都不会是因为少字、偏题、走题或者语句不通,部分同学作文道德缺失的痛苦纠结,最终让他们进行着不合乎道德要求的表达,从而摧毁了正确的作文表达诉求,严重干扰了作文写作,作文被非道德化。
非道德的作文里作者已经失去了“我”,作文内容里“无我“。
“无我”就是作文内容里作者自我形象正确认知的错位或缺失;具体点说,指文章内容里没有一个积极的作者,缺乏作者真诚、深挚、积极的生活体验与反思,不能形成作者积极的“自我认知”。作文写作,不管题材为何,反映的都是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与认知,“我”的缺失实质就是内容有违道德规范,它反映出作者自我形象认知的错误。
内容的非道德化总是和作文主题的非道德化或者非道德倾向相联系,错误的认知观和非道德的主题使文中宣扬的内容“非道德化”,不再符合人们对生活的道德认知,作文内容成为丑陋行为、甚至是有违法律的罪恶行径的直接展示,这样的作文只是成为把非道德的事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的炫耀式表达,作者认知上的非道德倾向明显,这时,文中的“我”已是“错误的我”,不是合乎道德价值判断的“正确的我”。而作文里,道德缺失的“无我”是作文得零分的根本原因。
二 病因探究:非道德素材的客观存在和不客观不严肃的作文态度
1 社会生活中非道德类素材的客观存在
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但并不意味生活中有违道德甚至法律的事件就会完全消失,一些非道德的事件和现象是客观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尤其是现阶段我们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市场经济及众多外来和传统文化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在居主导地位的合道德价值观外,少数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表现在各个行业里从而出现一些有违道德法律的负面人物和事件。它们与主流生活事件一起,以自身的客观存在构成生活环境影响着人们,尤其是信息流通如此便捷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对学生的生活进行隔离――况且这也不需要、不科学。因为今天人的成长更需要完全的环境。
所以,零分作文从这一层面来说,它的产生是有其社会根源的。个人的生存和学习离不开社会,个人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每个个体道德观念的形成必然会受到他生活环境的影响。“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问题就在于我们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下存在一个个有所迥异的小环境,这种差异可以是地区的,可以是社区的,可以是邻里的,可以是家庭的,还可以是流通的信息所构建的种种信息环境――它们往往能够放大许多事件,这些众多的“小”生活圈最密切的包裹着我们的学生,谁又能保证其中不存在些许瑕疵而又给一些学生深刻印象,甚至学生已深受其害?
从伦理学角度看,个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也会对个人的道德活动产生影响。但是,非道德素材甚至小环境的存在,并不能给零分作文存在以合道德性――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道德缺失的――它们不代表整个社会。
所以,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包括小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建立符合整个社会进步的道德认知是目前教育的一个重点问题。
2 缺乏完整的视野与驾驭问题索材的能力,导致认识的非道德
内容“无我”作文的产生大多是因一些学生面对丰富而又复杂的生活,在选材时缺少思考,不能够全面完整地掌握作文素材,更缺乏深入剖析,在内容的价值判断与取向上缺乏考量,从而使素材的选择片面化,甚至走向极端,不再合乎客观的原则。而学生的写作能力往往又不能自觉地合理驾驭“非道德”的素材,于是一旦轻易涉及,合乎道德的价值判断就容易缺失,作文就表现为只是片面记录这类事件的“实录”,或者为泄愤式的表达,而缺失对内容的正确认知,从而使整篇作文内容“非道德化”。作文内容非道德化,它所反映的价值判断与人生态度就应当被否定,对应的作者在作文内容中呈现出来的“我”就是不可取的,是错误的“我”,作文内容也就“无我”,作文的零分便不可避免了。
比如北京一考生面对作文题《北京的符号》 (来源:E度作文网),写起了房价之高,但是在处理内容时,所谓的“义愤”让作者在处理素材时犯了以偏概全、由一点而否定全部的逻辑错误,从中可以清晰地显露出作者不当的自我形象认知,作者失去了对事件全面、正确判断的理性,最终使作文内容的表达非道德化。关心房价高本无可厚非,但是作文里的贬抑态度使作文内容与“名片”不符――名片是用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而不是用来贬抑自己的;更主要的是作文中所渲染的普通人几近于绝望的悲伤情绪,它与我们蒸蒸日上的生活更是不符,国家的发展根本目的是不断改善国计民生,其问,困难或者坎坷应当是必经之途,但绝不是绝望的理由,绝望永远不会是生活的主
旋律,更不会成为城市与社会的名片!事实上,这种错误的认知与处理,勾勒出作者绝望与泄愤的形象,错误的形象认知终使作文内容非道德化。
3 极其不严肃的作文态度以及玩世不恭的思维逻辑 有这么一类作文,总让人在目瞪口呆时既愤怒,又心痛,如果说上一个原因还有能力的因素,而这则纯粹是不负责的态度使然。作文首先是一种真诚的表达,考试作文更有其因选拔的性质而具有的严肃性,因此,考场作文就更不是不假思索的胡言乱语与玩世不恭的放纵。但是,我们有些学生偏偏这么做了。
如2010年天津高考作文《我生活的世界》(来源:E度作文网),一位考生这么开了头:
俗话说的好“笼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目前来看,中国这个笼子可是不小,随着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众多媒体的普及,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了这个变态的世界!
然后,文中便展开对中国这个“变态的世界”中“三大类变态人群”的描写,而描写几乎成了泄愤式的辱骂与人身攻击。 最后,该考生总结道:现在从根本上要解决的是国民的总体素质,教育首当其冲,就目前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创造出越来越多极端变态的人群。眼前,国家要做的就是:取消高考,还学生一片蓝天!
这又是什么样的表达与逻辑?王国维说过“以我观物,物皆着我情”,看世界,整个中国都成了“变态的世界”,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作者自己不正常的眼睛和视角,以及自我形象的定位――把自己与整个蒸蒸日上的社会对立起来,只能说明自我认知的错误。作文的表达应当是真诚的、客观的,要合情合理,即便是正确的观点,表达也要合乎道德规范,这是常识;即便作文素材涉及存在错误的人与事,也不能让错误的素材在错误的认知下使作者大放厥词,使作文内容违背道德认知。
三 施治处方:正确对待,合理引导,规范作文教学与写作
零分作文暴露了问题,但并不可怕,它只是出现在极少数同学作文中,而且这些同学也并不是次次都写零分作文,因此我们不能以一篇或几篇零分作文就否定一个或一些学生的作文能力和道德素养。所以更多的时候只能说这一篇作文是零分,否定的不是所有的写作,而是这次作文的写作活动。经历作文的零分也是少数同学成长的一部分。
作文中不是不可以写错误的事和人,价值判断与取向的非道德化是作文内容非道德化的根源;换句话说,我们即便写到错误的事和人,也要从中反思、总结,发掘出合道德性的思想感悟,并升格为合乎道德规范的作文主题。这样处理,作文的内容就会“合道德”,内容里就会“有我”,这也是道德生活的必然选择。作文应当让正确的“我”永驻其中!
作文内容的“无我”或“有我”对学生成长是有影响的。它可能会把学生导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作文写作总把“我”迷失在非道德化内容里,有可能会导致作者价值观、人生观的非道德。记得2006年南京市中考语文阅卷点,老师们都被一篇语句通顺的作文惊呆了:文中,作者描述了一个青年在拥挤的公交车里偷窃、非礼、侮辱一位女士,细节具体,旁观的“我”竟然由衷敬佩,并且感叹:这样也好,没什么大不了,强奸女孩其实很简单。 (南京市2006年中考作文题为“其实很简单”)所有的老师都瞠目结舌,作文被判零分。然而,留给我们的痛不只是这个作文的零分,而是这个同学价值判断与取向的零分,甚至是负分,这更是作文教学之痛。
高考负分作文篇2
不容易又如何?我们照样拿下。怎么办?《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敌方而熟悉自己的,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然失败。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作文大爷吧!也就是先“知彼”。
作文大爷年年六十,这六十是如何“布阵”、给分的呢?(以2016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为例。)作文大爷的给分标准分为两个等级,一是基础等级: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文体、语言等为重点,全面衡量。二是发展等级:发展等级的几个项目,其实体现的是作文中的亮点,依次有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只要有若干点突出就可以按等评分,其给分与内容和表达的给分一般来说是相应的。对于亮点突出,确实写得好的文章,依据评分标准就给予高分。
除此之外,还有五个方面会直接影响给分。
一是错别字扣分方面: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二是字数扣分方面: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5.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6.完全空白的,评0分。
三是套作与抄袭判定方面:套作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四是书写方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的作文让人赏心悦目,印象分立即增加;而字迹潦草、涂改得难以辨认的答卷,无形中就会多扣几分。高考作文如果接二连三地出现错别字,就会被认为语文基础太差,给分也会大打折扣。
五是审题入题方面:入题缓慢、废话连篇会直接导致给分不高。高考作文因字数、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写得太多,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往往出现入题缓慢的问题,废话很多,主题千呼万唤不出来。引用原材料或可有可无的内容占去了很大的篇幅,重点部分无法展开,直接导致得分不高。
《孙子兵法?谋攻篇》又云:善用兵者……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方法。要想获得全胜,我们还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借鉴一下“全胜”案例。下面,我们马上找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来看看、来借鉴借鉴。
(2016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作文题目略)
高考满分作文 战况分析
勿以点点沉浮论英雄 标题,以3―9字为宜,题目不适宜太长。观点性强。旗帜鲜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今人之于古人,更为注重孩子的教育。然而,不少父母把重视化为对于点点成绩的纠结,平日里的“天之骄子”因点点失误而被“由爱转恨”者有之,一直的“差生”因点点进步而顿被“捧在手心”者亦有之。父母的态度因一点点分数改变而“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是对待成绩过于主观、生硬的行为。 (1)以名句“爱其子,……”开头。
(2)简要概括作文题目中的材料内容。“平日里的……亦有之”
(3)提出自己观点、看法
“对待成绩过于主观……”。
分数的沉浮本就有多重原因,孩子的掌握、思维方式、老师出题的难度,甚至于个人的运气皆可改变成绩的高低。仅以“这次比上次高了几分”来界定孩子是否认真学习是不客观的、表面的。高分学生的父母看不到孩子一直以来的勤奋与不缀,低分学生的父母不能认识到孩子的能力与水平。单次成绩的沉浮即界定英雄、u定父母心中的“宝”,难以认识到孩子的水平,终会致使孩子深陷那红色的分数中,不清醒且不理智。 (4)紧扣材料“这次比上次高了
几分”展开分析。分析“只看分数浮沉”的错误观点给孩子造成的危害
(5)指出问题所在:不清醒不理智。
《礼记》有言“父之爱子,乃生而行之乎。”父母的爱本是无条件,而现今因分数一点点退步或增加均可改变父母的爱,则此爱易流于表面而不触其心。孩子退步了两分即挨了巴掌,或许便是错罚了试题变难仍是班级第一的他。孩子学习如同苦行僧在路上踱步前进,这一路上,父母的关爱与理解是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让前路阳光明媚。 (6)用《礼记》,引经据典,继续论述“点点浮沉论英雄”的危害。
(7)用苦行僧来打比方,明白易懂。
(8)用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增加文采,增加亮点。
而若父母的爱变得“有偿”,须用分数进步来赢得,只会让孩子战战棘棘,时刻背负“优生的包袱”或者“差生的重担”。 (9) 用“包袱”和“重担”进一步指出错误对待孩子的后果。
古人云,“爱其子,则为计之深远。”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不应局限于那小小的分数。考试是对孩子学习的评估、却并非是对孩子的评估。父母看待孩子分数的眼光也不应局限于一隅,而应看到整体的、比较的,这样才能知道成绩背后那点点浮沉的真正意义。 (10)从古人对待孩子的眼光入手, 分析问题。今古对照,说理更全面。提出教育的本质应在于看“浮沉分数”背后的真正意义。
父母的“巴掌与吻”是可影响孩子一生的。曾几何时武汉神童惊人跳级、学业有成,而父母惯于其优异,容不得半点失误或退步,他终顶不住压力而厌学,“泯然众人矣。” (11)从反面举武汉神童为例,印证观点。
成绩那点点浮沉并不能直接界定了孩子的“好坏”、“优差”,也不能作为孩子赢得父母的爱的筹码。只有看到孩子真正的实力,给予及时支持,方能在无涯学海上为他撑起一片小舟,助他学成至彼岸。 (12)总结。提出希望。
(13)全文紧紧围绕着“点点浮沉中的成绩”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议论。成语的运用信手拈来,比喻的句子生动形象,经典语句的引用灵活准确。
在看了高考满分作文以及各点“战况分析”后,我们应该心中有数了,起码知道什么样的题目、什么样的开头、什么样的论述,才是可取的。还应该知道要想我们自己也能写这种文章,就要准确地解读题意,确定好题目;要思路清晰;要有极强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要能驾驭素材等等。高一的学生们,知道这些,就行了吗?就能拿满分了吗?不,还不能。我们只是做到了“知彼”,我们还没有做到“知己”。
我们要好好看看我们自己写的文章。我们刚写了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快乐星期天》。就以此为例吧!
高一学生作文
快乐星期天 (1)命题作文。重点在“快乐”,不在“星期天”。星期天只是一个时间,可以灵活处理。
我最喜欢的日子就是星期天了,因为星期天妈妈要放假了。 (2)开门见山。可惜没有用“最快乐”,而是用了“最喜欢”。
在我看来,不管星期天是风和日丽还是乌云密布,它都是晴空万里的。因为每个星期天,不仅是我最爱的周末,而且是辛苦工作了六天的妈妈的假期。 (3)为下文做铺垫、蓄势。但是没有提到“快乐”,毕竟这次作文题目是“快乐……”。
早晨,我会早早起床跟随妈妈去市场买菜,顺便采购家里所缺的和接下来一星期锁需要的物品。在采购的过程中,我会和妈妈说说这个星期在学校发生的趣事和我的新烦恼,而妈妈则会静静倾听或者给我意见。回到家,我会和母亲一起做饭,我洗菜,母亲煲汤。饭后,我们会一起看会儿电视,然后睡午觉。起床后,我们会一起搞卫生,然后我洗澡收拾东西去上学。所以,我的每个星期天都度过的很美好。 (4)简单叙述星期天的安排。用“我的每个星期天都度过的很美好”来扣题。所写事情虽然琐碎,但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找到快乐,也未为不可。
可是,上个星期,我和母亲吵架了。 (5)过渡段。在“快乐”还不是很突出、很详尽、很明确的时候,文章却过渡到“吵架”了。
原因是我和同学闹矛盾了,心中烦躁,所以和母亲起了冲突。 (6)转入解释吵架的原因,极度削弱了对“快乐”这个中心的表达。
早上母亲叫我起床的时候,我因为还没有从和同学的不和中走出来,心中烦闷,所以在母亲叫我起床的时候很大声地对母亲说:“别烦我!”看到母亲皱眉,我也没有理会,而是转过身继续睡。于是母亲只好独自上街采购,然后回来独自做饭。 (7)写我和母亲的吵架经过。与“快乐”无关。
可是当母亲来叫我起床吃饭的时候,我再次很大声地吼了母亲:“我不吃,别烦我!”于是,妈妈生气了,带着怒气地问我:“你今天干嘛?我怎么惹你了?”听到母亲带着怒气的问话,我不争气地就流出了眼泪。母亲看到我流泪,也不由得软了声音,问我:“到底怎么了?”听到母亲再次恢复温柔的声音,我心中积蓄了一整夜的烦闷和委屈像是找到了突破口,眼泪止也止不住。 (8)继续写我和母亲如何吵架的。与“快乐”无关。完全可以略写。
母亲见此,不由得坐在床边,帮我擦眼泪,而我哭够了以后,也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我哭泣的原因。母亲听了之后,不仅安慰了我,还告诉了我解决的办法。 (9)写我和母亲结束了吵架,用眼泪的流淌使感情达到极点。可惜,不管感情如何丰富,与“快乐”沾不到边。
我终于停止了哭泣,心中恢复平静,坐上餐桌,触目所及都是我爱吃的菜。 (10)写吵完架、哭够后,母亲准备了一桌好菜。这只能表现母亲对我的爱,不能表现星期天的快乐。
现在回想才觉得自己有多愚蠢,居然为了这么一点小事而和母亲吵架,居然把脾气发泄在母亲身上。我追悔莫急,于是我决定这个星期天好好补偿母亲。 (11)写我追悔莫及,要补偿母亲。没有具体的a偿办法,轻描淡写、略过了。其实,早该略过。
我的星期天都是快乐的。因为有母亲。 (12)总结全文。因为有母亲,所以星期天是快乐的。
教师评语:整篇文章,作者想通过写与母亲吵架后又与母亲和好,来表达中心“有母亲,所以有快乐”。首先立意,很不恰当。因为如果有母亲就有快乐,那么母亲天天在,快乐就应该天天有,而不是星期天才有。其次选材很不恰当。本次作文的中心是“快乐”,但是文中并没有写让人感到快乐的事件,而是以烦闷和吵架为主,何快乐之有?。烦闷和吵架极度削弱了“快乐”这个中心。最后,语言平淡无味,毫无文采,叙述事情如记流水账。通篇文章没有任何亮点。
通过以上的“知彼”和“知己”,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该怎么去“摆阵布局”,相信各位高一的同学已经清楚了。在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卷面必须工整、不涂改;字数达标,800以上;立意要准确;选材恰当,要紧紧围绕中心来选材,处理好详略;论述与分析要有理有据,正面与反面相结合;结构一定要完整。
各位高一的同学,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它需要我们有恒心、有准备。现在你们离高考还有两年多,可以说,这个准备的时间还很充足,从现在起,第一要确确实实改正自己文章中存在的不足,比如练练字;第二要扎扎实实练好自己写作的基本功,比如开头、结尾;第三要认认真真读一批好书,从而增强论述说理的能力;第四要提高自己对事件的分析认知判断能力,全面看问题,站在某个高度阐述问题。能做到以上四点,我们的作文大战肯定能打赢。希望每位同学在高考中,都能战胜作文大爷,作文拿满分!
参考文献:
[1]《孙子兵法.攻篇》.
[2]《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题评分规则》.
高考负分作文篇3
网络民意和网络暴民
今天中国的言论、心声或民意有一种突出的表现,即暴力性,指的是鼓动暴力和粗口骂人以及人身攻击,而且出现了一种相当矛盾和相悖情况,即现实中与网络上社会心理的自相矛盾和相当的不一致。
成都一位叫曾颖的作者发表于2002年的《桃花源祭》在2004年被江西一名考生抄袭使用,得了高考满分(涉嫌抄袭的高考满分作文目前已收录在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全国高考热点题库?语文》)。2006年5月13日,作者意外发现这一情况后到网上发了要追究到底的一个帖子,却招来骂声一片。
北京市高院对郭敬明剽窃案做出终审判决:郭敬明和春风文艺出版社赔偿原告庄羽21万元人民币,并要求二者于7日内公开道歉,停止售书。虽然郭敬明已将21万赔款如数交讫,但对于要公开道歉,他却在博客上表示,“我不会道歉!”原因之一在于网上有7000多人支持郭敬明,但原告庄羽表示要申请强制执行。
相似的是刚刚落下帷幕的“铜须事件”。2006年4月13日,某论坛一位悲情丈夫声称自己的妻子幽月儿与一位叫铜须的人有了外遇,于是招来了网上数万人对铜须的“追杀”,一些网站贴出《江湖追杀令》,呼吁广大机关、企业、公司、学校、医院、商场、公路、铁路、机场、中介、物流、认证,对铜须及其同伴甚至所在大学进行抵制。还有人建议“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献给那位丈夫做祭品”。尽管铜须用长达六分钟的视频来否认桃色事件,“受害者”丈夫也承认对其妻红杏出墙的说法多有不实之处,请求网民取消追杀,但还是无法平息这场惊天动地的网络骚乱。
对这种网络上的民意和行为,一些人认为是一种网络暴力,那些鼓动追杀的网民实际上就是鼓动暴力,也是“网络暴民”,当然“网络暴民”还被用来指那些满嘴粗口和骂人并进行人身攻击的网民。
矛盾心理的反映
除了网络暴力或哄客现象外,更主要的是这些个事件中反映出的网络与现实民意、舆论的不一致。网络和现实中,出现了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审判,哪一种才是言为心声,哪一种又是言不由衷或者是说反话?说得严重一些,由于网络的介入以及加上中国长期的历史原因,国人的网络与现实中的言行是否发生着“精神分裂”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抄袭大多数人甚至绝大多数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因为这既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又是一种不劳而获的不诚实行为。由于包括抄袭、剽窃、造假在内的行为在中国有越演越烈的趋势,遭到了千夫所指和八方围剿。在刚刚召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呼吁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科学不端行为监察制度和科研学术道德教育制度等,有力促进整个学术界科研诚信体系的建设进程。
而在此之前,当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教授出版的《想象的异邦》抄袭哈维兰的《当代人类学》被披露后,北京大学做出了停止王铭铭招收博士生的处分决定。该校社会学系也免去了王铭铭担任的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人类学教研室主任等学术职务。当然,现实的舆论认为这样的处理并不到位,但反映了社会心理对抄袭、剽窃等行为的痛恨。
然而,为什么在现实中抄袭、剽窃等行为如同老鼠过街,但在网络中却成了香饽饽,抄袭作文得高考满分不仅没有受到指责,反而得到容忍、同情和庇护,相反倒是要追究抄袭者责任的人受到指责、讽刺,甚至谩骂;被认定抄袭却拒不道歉,还得到网民的同情和支持?这与现实中对待抄袭行为的道德和价值评价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
言为心声还是言不由衷?
同样,网络中对“铜须”的声讨、追杀如果代表的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多年来秉承的道德和价值观,谴责第三者并用暴力消灭婚外情(对通奸者沉河、砍头等),那么又如何解释连外国人现在都惊异的中国人现实生活中的“性开放”现象以及整个社会对此的宽容呢?且不说贪官的养情妇和要占有多少女人才算有本事的现象,仅仅从反映社会心理的一些言词和行为就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国人对婚姻以外的情爱是多么地宽容。
比如,一夜情、婚外恋、小蜜、同居、包二奶;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大二结婚,大四离婚等等。甚至还有公开讨论的“一个女人要睡多少男人才值”或“一个男人要睡多少女人才划算”等等,无不昭示着当下的社会心理对情爱和性爱的宽容甚至放纵。但为何网上披露了一个与人偷情或是第三者的铜须就要受到严厉的追杀呢?这种网上和现实中伦理、情感和言行的不一致是否代表着社会心理的部分“精神分裂”呢?
最为重要的是,现实和网上的民意哪一种才是言为心声,是人们真实心态的表现?这有些让人担心。由于网络的特点,解除了人们多年来不能自由发表意见或讲真话的束缚,所以可以把网络的言论视为更真实的民意。如果这样,为抄袭叫好和追杀第三者的心态就令人更为震惊,难道人们真的以抄袭为荣以追杀第三者代表正义?而另一方面,也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并且可能规避人们说话的责任,所以很多言论并非认真的,而只是一种玩闹,言不由衷,那么网络的民意就可能是虚假的,当不得真。
而这样的结果不正应验了一些人的判断:网络不代表民意,至少不是大多数人的民意。但今天还可以为这个论断加上一个理由,网上的言论、价值判断与现实的言论和价值判断相悖。
如果真是这样,是互联网在中国的走火入魔或误入歧途,还是我们的社会心理真是出现了错乱?
可能的原因
无论网络中的心理和行为与现实中的心理行为有多大的差异,都不能不说这是中国目前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但是,为什么网上的心理和行为会出现与现实心理行为迥然相异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网络暴力”、“网络暴民”?
除了网络的匿名和要负的责任相对模糊,甚至骂了人进行了人身攻击也不一定能受到追究的网络社会虚拟的特征外,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解释网上心理与现实心理不一致的地方。这就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心态。也就是说,当自己的行为不端受到指责时,人们通常会找的理由是,大家都在这么做,为何要单单指责我一个人,大家都彼此彼此罢了,没有必要假正经。
曾颖的文章被抄袭,自己要追究反而在网上遭到骂声一片,这让他摸不着头脑,已经不知道现实生活到底还有没有公理和正常的道德判断。其实,曾颖只是无数受害者中的一个,并且背了黑锅。因为由无数“曾颖们”的文章已经被“无良主篇”编入《高考满分作文》中大赚其钱,成了书商、编者用来赚钱的敲门砖。
大家都在利用高考满分作文,都彼此彼此,为何要单纠缠学子而不追究始作俑者?再说,莘莘学子也没有拿这些文章去换钱,只不过使用一下,换一个高分而已,如果要追究,那么始作俑者――编(《高考满分作文》的人更应当被追究,为何不追究他们?只追究学生抄袭而不追究始作俑者,是不是丢了西瓜,抓了芝麻?由此公众的看法也就变成了,抄袭不过就是使用一下,只是小事一桩,用不着上升到道德层面,因而抄袭和利用“满分作文”就成为了一种正常行为,用不着负道德,甚至法律责任了。这也就是曾颖要追究抄袭自己作文的人,反而遭到网上骂声一片的原因。
高考负分作文篇4
一、高考作文冲刺备考热点素材运用“三技法”
1.为深化文章的鲜明主题,考生可以通过“描述引申法”活用热点素材。此法是将热点素材加以适当描述,引申出热点素材中的人或事的基本性质,并对其作或褒或贬的概括评价,深化主题。如郑州“房妹”素材:
热点素材:继“房叔”、“房婶”之后,2012年另一个“房妹”事件在2012年末浮出水面。有记者实名爆料称,一“90后”女孩在郑州有11套经适房,其为郑州市房管局某官员的直系亲属。事隔十二天之后,“房妹”翟家慧之父翟振锋已被郑州市检察院刑事拘留。
活用示例:“岁末年初,河南省郑州市‘房’事件可谓乱象丛生、高潮迭起。先是消息称‘房’翟女有两个户口、11套房产,到目前,‘房’一家已被爆拥房29套……惊心之余,我们不免要问:郑州市二七区房管局充其量也就是个科级单位,翟父何德何能、运用什么手法办了这么多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呢?让外界一片哗然的,是媒体追问之下的一件旧事:翟父因‘利用职务便利为亲属牟取利益及其他违纪行为’,已于2011年9月被纪检部门予以‘开除党籍、行政撤职’处分。2011年在查处翟父案件时,目前已曝光的事情是真不知道,还是欲图保护当事人?‘房’乱象背后,不仅有翟父翟母的恣意妄为,助纣为虐者有之,沆瀣一气者也有之。谣言止于智者,乱象只能止于真相。”
技法链接:作者用“乱象丛生、高潮迭起”生动描述“房妹”事件,在追问中引申出该事件的社会性质,并以“谣言止于智者,乱象只能止于真相”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文中对热点素材的生动描述与合理引申,为深入议理起到了“搭桥”的作用。
2.为突出作者的鲜明观点,考生可以通过“评析点睛法”活用热点素材。此法是针对热点素材,先作客观剖析,后揭示本质或阐释意义,突出观点。如兰考“孤儿收养所火灾事件”素材:
热点素材:一场大火夺去了7名被收养孤儿的生命,也险些毁了袁厉害的“爱心妈妈”形象。河南省兰考县2013年“14”火灾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受到了舆论的严厉指责,25年收养弃婴过百的袁厉害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先是兰考民政局给袁厉害定了“非法收养”的罪名,后有法学专家指出袁厉害或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总之,当天因送孩子上学躲过一劫的袁厉害似乎成了“元凶”。
活用示例:“诚然,如果没有这场火灾,当地政府不用焦头烂额地应对媒体的追问,也不需要在镜头前承认自己的‘监管不力’,袁厉害收养的孤儿们可以继续过着生死有命的生活。其实,政府的‘无为而治’和袁厉害的‘见义勇为’早已形成了一种默契。虽然民政部门知道袁厉害的收养行为存在法律上的问题,但并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去中止它,原因当然不在于袁厉害有多么厉害,而是袁厉害的收养行为在客观上担起了民政部门的责任。因为这种默契,众多弃婴孤儿的命运就被转移到了一个社会底层妇女的肩上。如果不是这场火灾,袁厉害的‘爱心妈妈’形象应该会更加鲜亮。只是因为灾难太重,有人才开始抹黑这个妇女的形象,试图通过对个人的道德批判掩盖政府部门的失职。悲剧已经发生,可那些指责‘爱心妈妈’的人早干什么去了?”
技法链接:作者用“评析点睛”法,聚焦河南省兰考县2013年“14”火灾事故,针对发生后推到了风口浪尖的袁厉害被种种不公之实,加以剖析,表明己见,公允深刻,说服力强。
3.为衬托文章的深刻主旨,考生可以通过“对比组接法”活用热点素材。此法是将两个背景或性质相反的热点素材组合成文,对比揭示,鲜明表达,衬托主旨。如厦门“爱在乌蒙”与湖南“学生营养餐”组接素材:
热点素材:①厦门“爱在乌蒙”。他们是厦门大学2010级政治学系55名“90后”学子。援助队员们捡破烂、回收旧物半年,收集废瓶子28000多个;在暑假当建筑工人,每天高强度劳动超过10小时,为的不是勤工俭学,而是为贵州乌蒙山区的孩子建一座篮球场和一间图书馆。②湖南“学生营养餐”。在湖南凤凰县支教的大三女生小梁连发微博,揭露支教看到的“营养午餐”现状,“国家拨款3元弄的营养午餐,到孩子手上,就是一盒牛奶、一片小面包,你们要让这些孩子饿死吗?”
活用示例:“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经常认为智商是最重要的,学习好考试成绩好是最有用的,而善良、友爱、有责任心、具备团队意识,这些东西可有可无,实际上,可能这些才是一个人取得成功最重要的素质。厦门大学的这55名学生,恰好补上了这一课,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从这件事情上比较深刻地了解西部地区,了解农村,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同时也知道了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如何帮助别人。这正是‘大手牵小手,传递正能量’。然而,有些地方部门释放出的却是负能量,烧灼着孩子们的柔弱身体。湖南凤凰县某些学校的学生营养餐中,直径6厘米、厚1.5厘米的面包,可能还没有许多孩子的巴掌大,加上一盒200毫升的牛奶,这叫孩子如何吃得饱?所谓的营养餐,营养又在哪儿?这样的营养餐总值不到两元,而国家拨到每个孩子头上是3元,其中的‘利润率’竟达50%。这被雁过拔毛的学生营养餐‘营养’了谁?”
技法链接:作者将一“正”一“负”的社会热点素材巧妙组合,对比叙议:“大手牵小手,传递正能量”,赞善举;而“被雁过拔毛的学生营养餐‘营养’了谁?”斥黑心。作者运用这些对比组接的热点素材,挖掘主旨恰到好处。
二、高考作文冲刺备考热点素材运用“三原则”
在高考作文冲刺备考的过程中,考生积累热点素材主要凭借是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及相关的作文素材杂志等。考生要做热点素材的有心人,或摘记,或识记,丰富写作素材库,在运用热点素材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遵循时效性原则。热点素材的积累讲究聚焦社会事件,瞄准焦点人物,热点素材的活用又须考虑其时效价值的显现。
如2012年底山西长治发生了苯胺泄漏事故:据最先的媒体报道,事故发生时间是12月31日,而山西省环保厅接到报告为1月5日,中间间隔了5天时间。此事故危及千万百姓生命健康,考生就可将此热点素材及时引入文中,用“描述引申”技法表达自己的鲜明观点:“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对于这起发生在山西境内、事关河北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没有半点拖的理由,让群众早点知情,其生命健康与安全就早点得到保护。同时,越是迟报或瞒报,越容易造成社会恐慌。真相大白,苯胺泄漏被迟报是一场人祸。”
2.落实主题性原则。热点人物、热点事件类素材众多,考生需要围绕主题分门别类精心积累,适时活用。
比如,考生要积累运用“最美”类热点人物素材,就可将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乡村医生李春燕等人的事迹素材集合,以此形成“赞美纯洁心灵、熔铸高尚人格”这一价值主题。又如,考生要积累运用“食品安全”类热点事件素材,就可精选2012年发生的诸如“白酒行业陷‘塑化剂’风波”、“洋快餐被曝使用‘激素鸡’”、“螺旋藻‘铅超标’”等负面事件典型素材,突出“食品安全,关乎生命”这一主题。
3.恪守典型性原则。热点素材要为观点主旨表达起到积极作用,则遴选积累与成功活用典型热点素材入文至关重要。
如2012年11月25日,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疾病逝世,为祖国鞠躬尽瘁到最后一秒。热点人物罗阳具有中华民族的典型性,万人民调:九成年轻人坦言罗阳式奉献激励了自己。考生可以此为典型素材,用“评析点睛”技法揭示民族英雄罗阳奉献祖国动人事迹的时代意义:“他为国家、为国防工业无私奉献的行为感动了无数国人。默默奉献、持续坚守、敢于担责、将国家发展内化为个人使命――有人说,这正是‘罗阳式奉献’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当下社会最需要的精神品格。”
高考负分作文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言积累 材料积累
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有的以其华美精炼的语言令读者爱不释手,有的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令读者回味无穷,有的以其真挚情感感动读者,有的以其深刻的思想启迪读者。细细的分析这些佳作的成功都离不开作者长期对语言、写作素材、思想的积累。充分证明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写作原则。由此,我认为学生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长期的积累是众中之重。那么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积累,怎样才能做好积累就成了作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高中学生的学习现状,我觉得应该对学生的积累做好指导。
1 重视语言积累,做到言尽其意
语言是文章最直观的表现,它担负着表现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任务。词汇量匮乏,遣词造句的技巧欠缺是无法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的。语言对于文章的作用就如同银屏之于电视的作用,所以说语言是文章的基础。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要从语言的积累开始,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将语言的积累放在首位。方法如下:从日常说话中积累。每个人每天都要说话,但说话的水平不等,有人说话妙语连珠,有人说话却词不达意。观察你周围的同学老师是如何表情达意的,他们的语言当中哪些吸引着你将它们记录下来,反复的品味。比如,我所教班级有位老师说话爱用歇后语,我就提醒学生将其常说的熟语积累下来,揣摩意味。于是就激发了学生积累熟语的兴趣,学生的周记中也就出现了像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多行不义必自毙、秋后的蚂蚱――没几天待头等熟语。以此类推,针对口语的语言的风格,我先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练习了幽默型语言、严密型语言、夸张型语言、激情型语言。学生的语言特长就完全显现出来了。
2 重视素材积累,丰富写作内容
所谓素材就是学生在表达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时所借助的人、物、景、事。选择材料,安排材料是写作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内容。选材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文章中心的表现。选材得当的前提是有充分的材料可选择。只有在对所拥有的材料多方比较之后才能确定最适合表情达意的内容。所以积累材料是使文章言之有物的前提。积累生活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写作而言活水指的就是生活。高中学生苦于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他们一贯的认识是高中生活的三点一线生活是单调的,是无法激起生活的水花的,是不能为写作提供新鲜素材的。所以要让他们从有限的生活空间中挖掘无限的写作素材,引导他们竖起耳朵、擦亮眼睛用心的倾听、观察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妙。
多渠道的积累资料素材。资料素材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材料主要包括自然风物、中外历史人物、中外当今著名人物、社会重大事件等。首先、资料材料可以从语文课本中获得,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如果是写议论文大多是可以从课本中找到论据的。事实上每年都会有不少满分作文就是以教材中的材料为论据的。例如:2003年的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阿Q新传》以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的主人公为主要角色,充分表现了“诚信”这一话题。其次、指导学生多读书,如果有时间的话要博览群书,了解文史、地理、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更全面的思考问题,还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阅读面广,智力背景丰富,就如同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就能酿出蜜来。只有广泛采集才能使“库”里的“蜜”日益丰富。再次、要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如果眉目不清,材料再好也难以及时而充分的使用。我让学生在整理材料时将其分成爱国类、理想类、修养类,学习类等四个类别。通过整理,便于学生今后的检索运用,同时有加深了印象。
3 重视感悟积累,增加思想厚度
文章最可贵之处是有深厚思想,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文章语言再精彩,材料再有新意,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想的成熟、分析问题透彻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产生的,也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高中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但还不成熟,所以在教学中就应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我在作文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板块“智慧小屋”。每周在讲评随笔时为学生准备一则材料,有时是寓言小故事,有时是历史故事,有时是社会现象,有时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小事。动员学生对这些故事和现象讨论并写出感悟性文字。同学们的思维广度是无法估量的,有时对一个问题会引发出很多种看法。把他们的看法汇总下来放入“智慧小屋”供大家参考,他们的思想火花可能会碰撞出很精彩的观点。
其次,从书中汲取思想、情思、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我们不读书,只凭自己的观察与研究,所得就可能很有限很肤浅,并不能凭此完成有思想厚度的文章。从前人的思想中获取启示,就需要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我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散文家,如:毕淑敏、张承志、张抗抗等等,为学生诵读他们的优秀作品,诱导学生产生阅读兴趣,进而搜集他们的文章来读,无形中扩展了阅读面,积累材料的同时,也接纳了他们的思想,丰富了自己的思想。有了多方面的积累,才能充实思想,文章才会有深度。
高考负分作文篇6
【关键词】诗歌教学 引导 激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通过阅读鉴赏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其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可是我们的学生有这样的认识和体悟吗?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期望相去甚远,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鉴于此,我认为诗歌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是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那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赏读范文,感悟才情
教师精选近几年来引用古典诗句的高考满分作文3—5篇,摘选其片断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读文品文中感悟到考生不俗的才情和深厚的文学底蕴。
现摘录几例如下:
1.欣赏是一种平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陶潜有其静,静中自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静中自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一个内心浮躁的读者,必然无法感受这份独有的静。(2010年满分作文)
2.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怎样才能找回青春失落的激情、豪气与壮志?青年们,看一看“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学一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品一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悟一悟“是七尺男生能舍己,做千秋雄鬼死不还”。(2010年满分作文)
3.我不喜欢蒋捷,因为他不喜欢难题——含苞未放的兰草,而我喜欢兰草。只见他“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便知有人生中未解之难题困扰着他,而他寻不到答案,只好“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2010年满分作文)
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的惆怅中,我们看到的是绵绵不绝的抗争和奋然前行的悲怆,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让自己在流逝中不断成长。(2011年满分作文)
5.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抵御不了意志的消沉。“出世”有之,“入世”亦有之,所以又有许多“英豪”浮出水面,大隐于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终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既使得诗歌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又使语文教育富有生机与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畏,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2012年满分作文)
明确其文章魅力源于古典诗词的妙用,而这些诗词正是我们诗歌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提醒学生不必一味赞叹范文佳作,只要我们潜心阅读积累也必定会“妙用诗句铸华章”的。
二、吟咏古诗,涌动激情
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所以有些诗句成为传达某种情思的经典之语。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浓浓的乡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深深的母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默默的奉献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知的可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伟大的友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旷达的胸襟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狂放自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铮铮傲骨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乐观自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祝愿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报国志向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凛然正气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无尽遗憾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火热的希望
诗词包孕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情感资源,涵咏吟诵诗词能使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抚慰心灵,帮我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在浮华喧嚣中反归宁静和淳朴,使我们心中生爱。在教师的引领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会伴着句句吟诵、涌动着阵阵激情,走进古典诗歌的精神殿堂……
三、创设情境,缘景明情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激情,教师就必须创设相应的情境。
情境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能让学生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并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也能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一个又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把知识融入到让学生喜爱、令学生新奇的情境中,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我就创设音画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曼妙的诗歌意境。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之所以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主要是因为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图景,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宁静的境界。
在学生初读诗歌环节之后,我启发学生随着诗歌的层次,循着月光的扩散,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在脑海中勾画一幅幅月下风景变幻图,并感悟诗人情感节奏的变化,体味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然后分成四人小组,小组合作选择其中最美的一幅图景画出来,并配上与之相应的音乐,准备展示。
高考负分作文篇7
作文的基本要求是“像样”(叶圣陶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成为作文的最新和最高要求。今年高考作文开始按“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双重标准评分,这对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发挥创造性是一个巨大的鼓励。
笔者主张作文指导思想应是——“生活,作文的源泉;想象,作文的翅膀;创新,作文的生命。”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切不可千文一面,作文指导时讲究虚,作文评点时注重粗,并适当增加自命题和半命题的练习力度,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以抒写有个性的作文。
创新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企求一步到位: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但切不可多讲理论,以免束缚学生的想象。
创新的培养途径是:
第一、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以积累创新素材。
第二、开展艺术欣赏,以感悟创新之美。
第三、轻松作文,以营造创新氛围。
作文本无定法,应让学生自由写作,放任思绪,天马行空;给学生作文“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如中心突出、选材精当、行文简洁等;扬弃作文的“八股遗风”和必须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席勒化倾向”;集体评点对不过于注重“细枝末叶”,给作文评价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
第四、写想象作文,以便获取创新灵感。
教会学生利用物象或文字进行有意想象和再生性想象的训练。夏丐尊就能从“落叶”一词中“认”出“无常、寂寞”等意蕴和情味。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时空转换:小说《减去十岁》;角色错位;散文《我儿子一家》;借助神力:现代神话故事,作文《我是玉皇大帝》;梦幻设计:作文《2050年的中国》。
第五、打破思维定势,以便掌握创新方法。
思维定势的负作用很大,使人们养成了惰性和对权威的绝对崇拜,这最不利于创新。如杨振宁博士在一次学术报告上的发问“1+1=?”,在座的专家、教授和大学生们竟无人敢答。
引导学生走出狭小天地,放眼世界和未来:举办读书报告会、时事讲座;选写如下文题:我主张的中美关系、俄罗斯衰落了吗?、21世纪世界的格局、月球村漫想、与火星人的对话……
引导学生利用同一材料,进行多观点提炼:如利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可提炼如下观点:愚公不愚、守旧的愚公、“根”的魅力、愚公,后继有人、愚公与战争。
第六、作文指导和评点侧重命题、选材、结构、语言,以体验创新乐趣。
1、命题必须有特色。
自命题时,要求学生不人云亦云,可借鉴古诗词、流行歌曲、谚语、格言等。如学生据班级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患白血病并匆匆去世这一悲痛欲绝的事件命题:《爱与我同在》、《漫天雪花都是情》、《但愿好人一生平安》、《“取义成仁”之我见》、《遗憾的人生》等。半命题注重封闭和开放的双重性,要求学生要出其不意。如“__我想对你说”,有的就补充了“苍天、‘?’”等。又如“我最喜欢__”,有的就补充了“竞争、拼搏、孤独、断臂维娜斯”、又如“我想__”,有的就补充了“飞、大哭一场、痛痛快快看一回电视、化作一只雄鹰、作一棵小草”等。
2、选材要求“散”。
材料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可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多角度全方位选取材料,如《我又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学生的“新朋友”之广令人目不暇接:小草、鲜花、风、云、雾、闪电、大海、拿破仑、命运之神……
3、构思特别:结构别具一格,语言有特色。
散文化的构思,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结局的出人意料,文体的匠心独运,科技成果的形象描述,时展的超前预测,社会生活的夸张介绍,广告艺术的嫁接,文学意识的引进,文学话语的运用,特殊句式的点化等,均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作文中有令人鼓舞的表现,如1999年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构思就特别,采用了“广告”的形式。
高考负分作文篇8
笔者主张作文指导思想应是――“生活,作文的源泉;想象,作文的翅膀;创新,作文的生命。”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切不可千文一面,作文指导时讲究虚,作文评点时注重粗,并适当增加自命题和半命题的练习力度,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以抒写有个性的作文。
创新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企求一步到位: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但切不可多讲理论,以免束缚学生的想象。
创新的培养途径是:
第一、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以积累创新素材。
教会学生欣赏卡通和立体图画:如“神奇山谷”、“宝莲灯”、“罗宾汉”等;教会学生欣赏风光片和科教片:如黄山风光、九寨沟风光、沙漠风光;动物世界、科教之窗、科技大观园等。
第二、开展艺术欣赏,以感悟创新之美。
艺术精品都是作者灵感的结晶,都具有独创性,又展示了作者的个性风采。艺术欣赏的教育可与音乐、美术教师联手,还应专门开设文学作品欣赏课,让学生多接触优秀中外诗文和科幻作品,以张扬学生对末来的幻想般的追求之心。
第三、轻松作文,以营造创新氛围。
作文本无定法,应让学生自由写作,放任思绪,天马行空;给学生作文“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如中心突出、选材精当、行文简洁等;扬弃作文的“八股遗风”和必须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席勒化倾向”;集体评点对不过于注重“细枝末叶”,给作文评价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
第四、写想象作文,以便获取创新灵感。
教会学生利用物象或文字进行有意想象和再生性想象的训练。夏丐尊就能从“落叶”一词中“认”出“无常、寂寞”等意蕴和情味。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时空转换:小说《减去十岁》;角色错位;散文《我儿子一家》;借助神力:现代神话故事,作文《我是玉皇大帝》;梦幻设计:作文《2050年的中国》。
第五、打破思维定势,以便掌握创新方法。
思维定势的负作用很大,使人们养成了惰性和对权威的绝对崇拜,这最不利于创新。如杨振宁博士在一次学术报告上的发问“1+1=?”,在座的专家、教授和大学生们竟无人敢答。
引导学生走出狭小天地,放眼世界和未来:举办读书报告会、时事讲座;选写如下文题:我主张的中美关系、俄罗斯衰落了吗?21世纪世界的格局、月球村漫想、与火星人的对话……
引导学生利用同一材料,进行多观点提炼:如利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可提炼如下观点:愚公不愚、守旧的愚公、“根”的魅力、愚公,后继有人、愚公与战争。
第六、作文指导和评点侧重命题、选材、结构、语言,以体验创新乐趣。
1、命题必须有特色。
自命题时,要求学生不人云亦云,可借鉴古诗词、流行歌曲、谚语、格言等。如学生据班级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患白血病并匆匆去世这一悲痛欲绝的事件命题:《爱与我同在》、《漫天雪花都是情》、《但愿好人一生平安》、《“取义成仁”之我见》、《遗憾的人生》等。又如据白毛女的故事进行续编命题:《一帘幽梦》、《悲欢岁月》、《幸福中的辛酸》、《又是一个除夕夜》、《苦涩的往事》等。
半命题注重封闭和开放的双重性,要求学生要出其不意。如“我想对你说”,有的就补充了“苍天、‘?’”等。又如“我最喜欢”,有的就补充了“竞争、拼搏、孤独、断臂维娜斯”、又如“我想”,有的就补充了“飞、大哭一场、痛痛快快看一回电视、化作一只雄鹰、作一棵小草”等。
2、选材要求“散”。
材料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可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多角度全方位选取材料,如《我又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学生的“新朋友”之广令人目不暇接:小草、鲜花、风、云、雾、闪电、大海、拿破仑、命运之神……
3、构思特别:结构别具一格,语言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