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在遇到自己的亲属或是身边的朋友提出为他们做心理咨询时,应该如何回应?

  直接答应他们?还是婉言拒绝?还是别的什么?

  心理咨询当然是不能做,可以回答他们,心理咨询师的伦理守则要求不能为亲属和朋友做咨询,那样做不仅没有效,甚至还会有害。

  但我怀疑这个问题是一个想象中的问题,现实当中是不是存在。因为当你的亲戚或朋友知道你是咨询师,并且还会找你做心理咨询的时候,证明他对心理咨询这个事物已经是比较了解,而且比较信任,所以这样的问题应当很少出现。

  答应当然不能答应,婉言拒绝,我觉得也不妥,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在国内这样一个有心理健康问题,很少有求助的渠道,找不到太多合适心理咨询师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当尽量为亲属和朋友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我会跟他们讲咨询是肯定不能做的,但是你可以讲一讲具体的情况,我听一听,帮你做一下评估,给你一些适当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如果情况严重应当去医院,如果适合心理咨询,我会给你推荐合适的心理咨询师等等。如果说他们有比较强的改变动机,也有很好的自省能力,我会根据他们讲的一些情况给出一些改变的建议,但是会事先讲清楚,这不是咨询,只是一些建议。

  我会明确拒绝并介绍与我无私交但口碑很好的同行给他们,也会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会这样做。多重关系会造成对双方的伤害,在美剧《扪心问诊》( in treatment)中,男主(咨询师)自己的心理治疗师也是自己的督导,结果可以看到...

  补充一下我理解的具体有哪些“身边人”是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不可以接受为来访者或病人的:

  (1)四代血亲、三代姻亲内的亲属关系;

  (2)做过个体督导或团体督导的同行;

  (3)自己的学生,包括:上课或带教过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培训班的学员;

  (4)已经是咨询师的来访者或病人的家属或关联度很高的朋友,建议也不接;

  (5)其他有可能卷入咨询多重关系的,包括:领导或同事及其亲属密友、社区邻居关系者、咨询师好朋友的朋友等。

  值得注意的是:时常听到一些行业内的老师或督导级的人,利用多重关系控制学员,即做该学员的督导、也做其个人体验的“治疗师”、甚至同时要求其参加该老师的培训课程,这样的情况不可取、职业伦理不容。

  题主你好呀,正如其他几位答主所说的,咨询师在面对亲朋明确提出的“做心理咨询”的需求时,我们是该拒绝并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和帮助的。

  但是,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或者心理咨询师,你也许会发现,把工作和生活划分得泾渭分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生活中,有时一不小心,自己也会扮演咨询师的角色。

  每个人都有需要情感支持的时候,咨询师的家人和朋友当然也不例外。从闺蜜死党,到自己的另一半和孩子,再到父母,他们都有感到脆弱和迷茫的时候。而这些时候,作为咨询师的你,就成为了他们依赖、倾诉的第一人选。

  可是,在他们的问题面前,自己太过专业的回答似乎会显得生分,不专业的回答似乎又解决不了问题。面对这些亲爱的人,你也许会发现,根本找不到在来访者面前的那份客观与从容。

  在咨询室外,如果也不得不扮演咨询师的角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我是他们所爱、所依赖的人,但并不是他们的咨询师”

  不得不说,咨询师在工作之外的时间继续扮演咨询师的角色,对咨询师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Careersinpsychotherapy 网站采访了3位不同领域的心理咨询师,问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

  在生活中,你如何处理所爱之人的咨询“诉求”?

  Megan Bearce 是一个独立执业的婚姻与家庭心理咨询师,她在采访中说:“我真的不想在办公室之外继续工作! 但是许多人认为你在办公室外依然是个心理咨询师。”

  Megan 说道:“有时候,当我新交的朋友知道我是心理咨询师的时候,他们会想要与我保持距离,因为他们觉得我会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他们。可我真的不会这样做。还有另一个极端的情况是,他们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我做个“免费咨询”来为他们提一些建议。可这是界限的问题啊。”

  Kristen Martinez 是一个关注自我压抑,LGBT 群体和女性问题的咨询师,她很早就意识到了在生活中,担任亲人和朋友的“治疗师”是一件需要被认真对待和处理的事情。

  她在采访中说:“这种事情很棘手的,我还在读硕士,学基本的咨询技巧的时候,我就不由自主地把朋友和家人的倾诉的事情当成了他们的诉求,也把自己代入到了咨询师的角色中。最初对我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经过了有意识的努力,我才抑制住了这些习惯,也才明白它并不是有好处的。

  如果你与这个人十分亲密,你就很难用多种角度客观地去看待他的处境。对我来说,最初自然而然得想要尝试“治疗”我的朋友和家人,但我必须重新界定我和他们的关系,我是他们所爱、所依赖的人,而并不是他们的咨询师。”

  心理学家 Ramani Durvasula 博士在采访中也分享了她对于朋友和家人的倾诉的感受:

  “每天结束的时候,我都筋疲力尽,没有力量再去倾听他们的倾诉,可是拒绝这些亲密的人又太难了。

  通常,我的疲倦感会让我不愿意和他们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但是心理学从业者又往往更容易透彻地看清问题。

  我不得不说,我工作的性质让我非常珍惜可以独处的时刻。工作结束之后我通常会很累,这种时候,社交对我来说太消耗了。所以业余时间我往往希望有时间看看电影、读读书,这些都可以减轻我的消极情绪。”

  

  在咨询室外,扮演自己朋友和亲人的“咨询师”,其实触及了双重关系这个伦理问题。

  双重关系(dual relationships)是指,当心理咨询师与某位来访者建立了职业性的关系时,同时与该来访者有其他关系;或者同时与“该来访者有亲密关系,或其他关系的人”具有其他角色关系;或者确定未来即将进入某种角色,将与“来访者或来访者有关系的人”具有某种关系。

  如果除专业关系以外,还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社会关系,就称为多重关系(multiple relationship)(邓晶,钱铭怡, 2017)。

  显然,面对亲人和朋友,当我们有意或者无意地用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发声的时候,就会触及到双重关系的问题。

  中国心理学会于2007年发表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在“专业关系”这一章中,对双重关系做出了较为详尽的限定。伦理守则1.7指出:“心理师要清楚地了解双重关系对专业判断力的不利影响及其伤害寻求专业服务者的潜在危险性,避免与寻求专业服务者发生双重关系” (邓晶,钱铭怡, 2017)。

  当咨询师的判断力被已有经验影响的时候,也许对这个寻求帮助的人,并不能做到客观。而这种非客观也有可能对寻求帮助的人造成伤害和不利的影响。

  从正面来看双重关系的规定,与走进咨询室的来访者不存在双重关系,似乎不是那么难以做到;但反过来看待这个规定,走出咨询室却不小心与相识的人建立类似咨询关系,却似乎是一个很容易跨过的界线。

  

  其实在第一部分的讨论中已经揭示了部分答案,双重关系很像一个有色眼镜,它可能会影响我们对求助者的态度。具体来说,双重关系有可能会损害心理学家的客观性、能力或效率,从而影响其工作的效果或者直接对来访者造成剥削或伤害。

  另外,当存在双重关系时,这种关系会侵蚀职业界限从而破坏信任关系,治疗的效果会因此受到损害。同时,界限的突破也可能使咨询师得以滥用来访者的信任,从而对来访者造成伤害(李扬,钱铭怡, 2007)。

  然而,各伦理条例对于双重关系并没有一味地禁止或否定。如果没有对来访者造成伤害的话,这样的关系并非不道德。NASW伦理守则指出,当双重关系不可避免的时候,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来访者并且有责任设定清晰的、合适的和有文化敏感性的边界(李扬,钱铭怡, 2007)。

  所以,在面对朋友和家人的求助的时候,也不需要过于紧张,这不是一片危机四伏的雷区,这样的双重关系也可以被妥善地处理。

  关于双重关系的利弊,其实还有很大的争论,纵观双重关系的利弊之争会发现,双重关系存在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该双重关系是否会对治疗过程和来访者造成伤害(李扬,钱铭怡, 2007)。

  所以在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心理求助的时候,需要关注的也是,这样的帮助会不会对求助者造成伤害。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每个咨询师都可能会遇到这些问题。想要帮助我们所爱的人是人之常情,可当你是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把“工作”带到生活里不一定是件愉快的事情。

  所以在提供帮助之前,你需要先对自己的状态有个很好的评估,因为这个问题也涉及到咨询师自我照顾的问题。

  考虑到双重关系可能给咨访双方带来的伤害,你有充分的理由和权利拒绝这些诉求。但是面对所爱之人充满信任的倾诉,或是刚谋面便将信任与故事交付于你的人,你也有面对的理由。

  在第一部分的采访中,咨询师们提到了处理朋友和亲人的诉求的许多问题,包括:这会让人疲惫不堪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心理能量被大量消耗了偏见的风险以及丢失的客观性界限的要求“平复时间”的重要性独处的需要

  你可以根据对自己的了解,判断一下自己会不会遇到以上的这些问题。

  如果会,那就不要跨越友谊和亲情的沟通界线,及时撕下咨询师的标签,以一个更加适当,也更加健康的角色面对朋友和亲人,做那个他们所爱、所依赖的人。

  

  参考文献与资料:

  1. 李扬, 钱铭怡(2007).国外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双重关系及其利弊(综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1(12):858-861.

  2. 邓晶, 钱铭怡(2017). 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人际关系性人格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1(1): 19-24.

  3. Careers in Psychology. (n.d.). How Therapists Keep From "Therapizing" Their Family & Friends. Careers in Psych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careersinpsychology.org/how-therapists-keep-from-therapizing-their-family-friends/

  【简单心理Uni】 心理咨询师的终身成长学院,汇聚海内外名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咨询学习者,提供40+种培训课程,专业针对性强,体系化程度高,直播/录播、音频/视频、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目前已有20万+人参与学习。

  更有20+门免费课程等你来开启哟,课程学习戳 →「http://jdxinli.cn/q199xq」

  会提出这样要求的人,大抵上是希望常常可以见到咨询师的,彼此认识最大的好处就是经常碰面,可以随时随地请教。但是,如果来访者常常可以见到咨询师,他们就没有什么必要在生活里做出改变了,也没有什么必要衡量决定并为此负责了,甚至很多时候都不必自己想办法以及反思自身了,他们只需要把问题交给咨询师就好。所以他们对咨询的理解是,“我有问题,你负责想办法,你负责改变我,你告诉我怎么做才好”,他们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回避体验到自己有问题的那部分,同时又享受着亲密感带来的安慰支持,有经验的咨询师都知道咨询是不能让这种状况常常发生的。

  所以,假设遇到这种事,我打算这么回答,“你看我是你的朋友/家人,如果我不为你说话,你会觉得被我背叛了,我本来就是应该站在你那边的,我们是朋友/家人嘛。但如果我完全站在你那边,我就没办法指出你身上的问题了,毕竟我和你是一伙的啊,我真不觉得你有什么问题。你要做咨询,至少是怀疑自己有什么问题才会这么想吧。所以你想要我安慰你是OK的,但如果要我找出问题,这我干不来,还是让我找XXX帮你吧。”

  遇到有双重关系的朋友或亲属,我通常会推荐其他我熟悉的咨询师给他们,并且向他们解释为什么我不能直接做他们的咨询师。我通常会做如下解释:

  1、在咨询中会可能会谈到非常私密的体验和想法,如果我们有双重关系,你讲述的时候可能会多有顾忌,可能也会影响我在一个中立的位置上,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咨询效果的。

  2、建立咨询关系以后为了建立边界、保护隐私,我们就要结束其他的关系,其他场合见面的话需要有所回避,多有不便,也是一种损失。

  当然,我也会对亲属和朋友做一定的评估:

  比如超过三代以内血亲、平时极少来往的亲戚可以除外;

  朋友的朋友,且不会在其他场合见面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