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管理十篇
艺术设计管理篇1
关键词:艺术管理;设计管理; 宏观;微观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213-02
艺术管理和设计管理是中国学术研究中新兴的两门交叉型学科,两者都带有很强的市场经济色彩。由于这两门学科在国内还处于引入和初级探索阶段,使得人们对两者的认识还是一种雾里看花和含混朦胧的状态,不清楚两者究竟是一回事,还是各自独特的两码事,或者说两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两者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说设计管理应该是艺术管理的下一级分支,与表演艺术管理、画廊管理、剧团管理、影视艺术管理、文博管理等一样从属于艺术管理(如下图)。
因为,从艺术学的角度看,既然艺术设计从属于“大艺术”这一范畴,设计管理理所当然从属于艺术管理。这样的认识的确有一定道理,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这样的认识也会带来诸多不便。因为,我们所指的“设计”除了指的是艺术设计外,还包括现属于工学范畴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而设计管理所研究的对象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关于工业设计的管理或者说产品设计的管理,如果完全运用艺术管理的思维与理念来对待设计管理,似乎总有一些“勉为其难”。
艺术管理与设计管理因为都具备艺术的基因而必然会产生一定血缘联系,但是,我们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在基本概念、性质目的、内容层次、手段方式等许多方面实际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1.从两者的基本概念上看。艺术管理是“将五个传统管理职能(计划、组织、实施、监督、控制)在表演或视觉艺术的创作以及艺术作品的展示中应用。”(国际公共政策与管理百科全书)而设计管理则是“为了谋求设计部门活动的效率化,而将设计部门的业务进行体系化、组织化、制度化等方面的管理。”虽然到目前为止艺术管理和设计管理各自都还没有个比较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但从以上两个相对被较多认可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艺术管理主要是指对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管理,毫无疑问,表演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外延就相对较广了,而设计管理通常只是指对设计活动本身的管理。
2.从两者的性质目的上看。艺术管理主要为文化服务,它是要通过管理来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最大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艺术管理首先要符合国家整个文化政策的导向,符合国家舆论宣传的导向。它一方面要把文化艺术推向大众,传播积极优秀的艺术作品,并产生必要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到民族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艺术管理所涉及的对象是各种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其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当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相冲突时,艺术管理应该毫不犹豫的考虑社会效益。设计管理主要是为经济服务,它是要通过管理来使企业的设计活动程序化、规范化,以产生最合理的设计方案。尽管这种设计方案同样具有精神属性,但是这种精神属性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要附属在一定的产品之上,进而转化为商品流入市场,其目的是要帮助商品扩大销售量。所以设计管理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换而言之,设计管理与生产管理一样,经常考虑是如何安排最小的成本投入,来为组织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当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相冲突时,在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基本公德的前提下,设计管理考虑更多的是企业效益。
3.从两者的内容层次上看。艺术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它在内容上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上国家对艺术文化的行政管理,二是微观层面上的艺术企业经营管理。在宏观层面上,艺术管理思考更多的是国家、艺术企业、艺术家、社会四个方面的关系如何取得协调,如何在符合国家正面舆论导向的同时创造出艺术企业的利润。在微观层面中,艺术管理思考是艺术企业、艺术中介的管理,而这里所指企业不是进行一般产品生产的工商型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是生产或经营非常特殊的产品(艺术品)为目的的企业,如画廊、剧团、演出企业等。这种产品具有单一性,针对的通常是特定消费者,有时也并不一定要完全转化为商品。设计管理则是一种具体性的管理,从层次上看,它主要是一种微观性的企业管理。这里的企业主要是指具有设计意识和设置设计部门的一般工商企业,以及独立的设计企业。这种工商企业或设计部门进行的工作主要是增加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以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其针对的是大多数消费者。设计管理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企业形象管理和设计项目管理。企业形象管理具有很强的规则性,而设计项目管理,更像是企业的一项工程管理,其管理思维和方式颇具程序性。随着企业对“设计”价值的认识,它正逐渐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财务、生产、营销等一样,成为当代工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和发展战略。
然后,从两者的手段方式上看。由于艺术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管理,所以它运用的管理手段也是多样化的,国家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杠杆、行业自律规章,以及艺术企业自身的制度都是管理的重要手段。除了艺术企业自身的制度、规章外,这些手段都带有调控性,并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具体事务,因此艺术管理又是一种相对柔性的管理。设计管理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企业项目管理而诞生的,它具有很强的工商企业管理色彩,设计项目管理更是设计管理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所以在设计项目过程中更强调的是企业组织和项目组织的制度与规章,带有很明显的干预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项目有计划、有步骤、保质保量的完成,因此设计管理是一种相对刚性的管理。
4.从两者的理论借鉴上看。艺术管理在中国只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仍然属于起步阶段,能直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有限,许多现代管理理论只能作一定参考,而非直接套用。艺术管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传承,通过实际操作的思考和总结逐步上升到一定理论层次,其研究所用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归纳与总结。设计管理则可以较多的借鉴工程管理理论以及现代工商管理理论,进而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与演绎是设计管理研究常用的思维方式。
除了以上几方面明显的区别外,两者还在其他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完全把设计作为一门纯粹的艺术来管理,用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的管理思维与理念来对待设计管理并不十分妥帖。设计行业所具备的理性和科学因素是其他艺术门类所缺少的,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成熟企业把设计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来对待,或者纳入到企业品牌管理之中。设计管理实际上已经逐渐融入到一般工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成为工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就实际情况而言,把设计管理作为工商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资源或手段更符合设计管理自身的发展规律。
当然,如何理清艺术管理与设计管理的关系,是否应该从艺术管理的角度来研究设计管理,把设计管理与艺术管理整合在一起;还是更应该从一般工商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研究设计管理,最终把设计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整合在一起,还需更多学者作进一步学理探讨。
Arts Management and Design Management
TAN Wei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epartment of Fine Arts,Yongzhou 425100,China)
艺术设计管理篇2
关键词:艺术设计审美文化审美价值取向新动向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新消费主义的消费结构和审美现象也是一本万殊的。在现代市场体系下,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不只是传统审美文化哲学所倡导的一个本质,同样层次、同样境界的审美现象共同体现了本质事物的多元核心,消费结构的变换不会也不可能共同实现着一个审美的目的,因为有多元的本质,可能一种审美现象有若干本质解说的变动。消费结构审美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在层次上有别于精英文化,而是存在于审美的质的规定性已经被时代所突破,雅俗无法统一在传统观念美的旗帜下了。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之间,不仅有量的区别,在日常消费结构刺激下,生活中的审美境界与非审美境界之间则更是具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角度,甚至有着质的区别。技术力量向艺术生产的本体性渗透,表面化的意向是技术操纵了设计,其实是整个消费结构设计系统工程的重建。研究深刻变化中的商业设计素材,已经是设计师更加重要的设计意图的根基。
随着全球贸易化的进程,各国间的交往日益扩大,市场经济运行方式日趋多样化,贸易往来更加自由。计算机的应用在改变世界,世界因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缩小,文化艺术也因网络而走向融合。在保留传统民族商业文化设计艺术呼声的同时,商业文化的综合形态正在逐步形成。崭新的传播学观点适时提出了超文化性理念,认为必须抛弃“旧的划分、分割世界以及线性分析的模式,转而采用蛛网式的思想形式”才能与信息化的进步要求相适应。用传统审美的眼光看民族建筑,我们自然要以飞檐翘梁和拱斗画栋而自豪,但是随着眼界的扩大,令我们惊叹的泰姬陵、艾菲尔铁塔以及纽约自由女神像同样是标志性智慧设计表现力的奇迹。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哲学强调立刻承认正在发生的东西,并试图从中揭示人们审美方式在新事物刺激下的微妙变化。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远程门诊、手机银行,甚至依照模特的示范购买流行的衣服款式、染发等一切不同于以往的新鲜的商业化设计元素正在出现。一键之捷让人重新回味起缓慢的进展,各类商业设计信息的重复性唤醒了对独特个性的欲望,选择的无限广播和迅即到达,使人感到真正需要理性来管理自己被激发的欲望。
传统的商业美术设计的艺术形象塑造是讲究典型化原则的。艺术设计师们忽视运用个体审美体验的创作原则很可能造成人物形象的单薄乏力,很难为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启迪和印象。商业艺术设计的典型化原则是以塑造高、大、全的消费品意图为主要的设计开发取向,而后现代主义的商业艺术设计元素则主线与大众消费文化合流,商品化设计塑造倾向于平民化,追求世俗性的甚至不惜采纳有缺陷的性格品类,新产品开发的方法讲究消解中小躲避崇高,创意艺术形象具有明显的非典型化倾向。完美无缺的设计可能很可敬,但并不可亲。而有缺陷但并无瑕疵的设计更具有单纯感,虽然显得丑陋,却是一般大众愿意接近的消费结构。
后现代主义的商业美术设计主张简化认识的复杂内容,因此主张用信仰取代认识。而信仰具有超越时间的特征,重新发现信仰的价值有着积极的作用。就商业艺术设计创作而言,它主张重新审视新消费主义文化的信仰和欲望领域,超越传统的一元化认识局限,倡导美向艺术以外的问题开放,重新打造商业设计美学的跨学科结构。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媒介将成为历史,广告、美发、服饰,包括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设计都纳入审美范畴。偶像们提供现代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规定了大众新消费主义商业文化的走向,致使商业广告设计也加入到偶像的生产之中。体育和时装等亚文化形态融为一体,为不同主张的观众塑造跨越国界的偶像。
此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认为表象化应让位于商业设计的行为艺术,商业设计创作和欣赏的界限逐步淡化渗透,消费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体会创作乐趣,表现的方式更加丰富和贴切消费结构本身。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商业美术设计哲学命题处在变动中,充满了相悖和矛盾。20世纪70年代后,工业革命时代的竞争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知识经济的竞争,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发展,社会组织结构日益向着平面方向演进,集权政治让位于民主政治,家庭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商业艺术设计重心更是向女性偏移,它倡导商业艺术价值的哲学性要以更加平和的态度,面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无序形态的变化。人们一方面参与高技术的竞争,提倡适者生存,并以成功作为评价社会生活的标准。设计师应该比以往更加关注宗教问题、健康医学、文学与环境、伦理、种族偏好,甚至等问题。另一方面,消费结构中出现的享乐主义明显增加,强度也在逐渐蔓延。享受生活是每个当代人的权利,异质、相对、变化或许为我们所格外需要。当代社会意识潜在地要求反中心文化和边缘化改革。边缘化的主张有助于组织成员游离于激烈的权利竞争之外,充分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宁静乐趣,纵使实现这一状态要以经济上的损失为代价。它主张放弃商业美术设计宏大理论,不要奢谈空洞抽象的艺术本质,放弃我们心理上始终的依托,使自己身处于商业活动之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同时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当代商品经济的烙印。它强调艺术的大众性,消解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精英情结,主张重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采用通俗的日常生活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业艺术消费的普及。但同时也彻底否认了传统文艺的美学追求、文化信念和设计师意识规则,形成行为反常的怪异追求和迎合社会大众文化素养低俗趣味的倾向,导致了古典主义的衰落。我国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哲学像庄子哲学一样,本质上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人生审美商业设计哲学。历来研究传统美德美学的大多数设计师,把注意力集中在“顿悟”“灵感”说上,而较少从总体上把它作为审美人生哲学来加以探索和估价。追求审美的超功利性,是一般商业艺术设计的哲学文化的主要特色。历史上,禅宗讲无念为宗,本质上要求超越生死是非个人功利目的,从而达到一种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和谐统一的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既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人生态度,同时又是心灵高度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些哲学思想,如今还一直被融入我国艺术设计师的设计语言,而深厚的东方文化孕育下的中式审美,同样也有着道家、儒家等深刻的哲学烙印。我们的设计师多数因为艺术训练根基的原因,把以禅宗文化为代表的中式传统文化积淀的个人素养当作消费结构超功利的审美设计哲学,以此为出发点,总体审视了中式传统文化作为人生哲学的本质意义:把消除人的异化作为设计哲学评价主题,把获得高度的精神自由作为目的,把无念作为人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真正无念作为自救的途径,不是与世隔绝,心如死灰;所谓斩断尘缘的无念,是要求商业艺术设计师积极纵身于尘世生活,却又不为尘世生活中的种种物质欲念所束缚,保持一种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就是要追求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唯是审美,故而以精神自由感为矢的,唯有超功利,方可达到精神自由这一矢的。审美与超功利的统一,构成无念的本质内涵。因此,超功利的精神自由是中式设计师艺术哲学的核心思想。但是这精神自由必须是建立在主体内心体验之上的个体与自然、与社会、与客观规律的高度和谐的统一,因而它也是一种商业设计审美的精神自由。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市场的审美观念是一种具有巨大吸引力、充满着智慧的超功利的审美消费结构的哲学。正是这一点,使消费水平与艺术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一点,凡是追求像纯艺术世界观那样美丽的人生的消费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传统文化作为自己消费意识的指路明灯,使传统的商业设计艺术仍存在一定的生产空间。
由于这些消费结构的残余,一些设计师长久以来一直认为精神现象以及审美现象是独立于科学领域之外,实际上这是没有商业艺术设计科学素养的人的愚昧无知。对于今日仍落后于世界经济潮流的我国商业艺术设计美学而言,其弊端在于存在主观主义倾向,即艺术知识的创作生产中的天才崇拜倾向,是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态度去体验艺术和审美对象的,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意识去抽象理解审美真理的。我们知道:美不是实体,而是“美本身”,因此“审美是什么”不是语言学问题,语法不能解决符合不符合实际的问题。科学不是靠语法来发展的,设计师的审美性知识是一种面向个人的知识,让人凝视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发自己的审美能力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应成为设计师感性与理性的对抗,个体对社会的抗拒,英雄主义对庸人哲学的批判,新消费结构的设计不应该形成对经典的崇拜和规范的恪守,在自我本位的实现之外提倡社会性利他主义。从艺术美对现实丑的接纳和消解入手,阐释“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从而推演出现实丑同艺术美的单向转化,其适应性、准确性,与激发的意念、习惯,都在向我们显示不久的将来在商业艺术设计的古老产业里会产生彻底的改变。消费结构变化中的商业艺术设计趋势只能顺势而为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商业设计美学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走出哲学本身。
消费市场体系的商业艺术设计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以加强人的社会化属性这一功能而具有事实上的审美作用。商业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唤起受众参与社会生活的心理满足感,或者是显示出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景和气氛,这种“唤起”“显示”作用就是商业艺术设计对受众的美之所在。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具体生活现象中发现美,他的“美是生活”的命题指的是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参与社会生活是这种消费结构中实践的第—步和基本点。商业艺术设计以浓缩了的时间和空间把受众带入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不仅体验到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的喜怒哀乐,而且获得商业信息和机会组织起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从中获得双向进展:改造客观的消费水平世界,既使其为人所用,又实现人的创造价值;改造主观世界,在掌握规律中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思想,并从精神上丰富自己作为人而应具有的本质。直接显示人们在实践中这种双向进展,就是商业美术设计审美的出发点。根据这一审美出发点,我们可以给商业艺术的设计美下一个概括而又准确的定义:商业艺术的设计之美的素材的提炼是参与生活。
参考文献:
[1]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艺术设计管理篇3
关 键 词:艺术设计教育 设计管理 设计 设计师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20世纪以来,人们在探讨艺术设计教育时,不能跳过和忽略的就是“包豪斯”,它几乎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代名词。人们不断研究其带给艺术设计教育的广泛指导意义,表现在其本身的工作效果和教育成就,以及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等,而后者才是包豪斯能够取得如此大成就的核心和根本。
包豪斯体系强调的是:
1.设计应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2.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3.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
4.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5.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
如果说,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和从业人员都达到了以上几点的要求,或许今天也就不需要来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说,艺术设计教育相对落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纵观国内的艺术设计行业,社会不满意,主要表现在艺术设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和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业内不满意,最核心的表现就是没有基本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教育理论,教育的方向无法清晰透彻,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设计教学实践的需要。仅有二十几年历史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还没有建立一套自己满意、社会满意、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正因如此,各个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都存在着较大水平上的差异。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艺术设计教育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些都是我们艺术教育过程中宝贵的指导思想。
二、设计和设计师
何谓设计?它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设计还同时肩负着把制造产业与尖端的软件产业一同吸纳进创造磁场的重任。”①而设计师,则是从事设计这一职业的人的一个统称。
设计师,是特殊的族群,与设计师们的对话有时可显示出更宽广的胸怀,改善环境的渴望,打造更美好的世界,提高大众对艺术、设计的品位,去帮助或改变这个社会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有些设计师们的世界是很“窄”的。
笔者认为这和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的弱点是一样的。有些知识分子大多缺乏一种大文化观,他们看问题多只是从专业的、局部的、个人的、地域的角度出发,这对于整件事情和整个层面来说,是相对狭隘的。而有些艺术设计师,将自己圈在一定的小文化背景里,其认识和境界或许就停留在较窄的层面。
设计师以及设计师的创作,应面向社会。对于社会,设计师应积极参与并有责任感,在文化意识上发生作用,并把个人和现实文化联系起来。相应来说,艺术设计教育教会学生一种思考艺术的能力,教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反应的敏感力、认知力、艺术表现力和责任感。推动的不是某一层面的技术载体,而是思想上的变化,这比教技法更重要。
三、设计和设计管理
管理需要设计,设计必须加以管理,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出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产品之所以具有国际竞争力,是因为他们在设计的应用和行销上经常进行创新,其重要因素就是掌握“设计管理”,强调在设计部门中所进行的管理,以提高设计部门活动的效率化,将设计部门的业务体系化进行整理,以组织化、制度化进行管理。
设计管理,很多人对于这个词还是比较陌生的。1965年,英国皇家艺术协会(the royal society of arts,简称rsa )颁发“设计管理最高荣誉奖”。此奖目的在于借以“鼓励企业设计活动,经由广泛性、合理性、计划的步骤,使顾客、公司员工及相关人员对公司有整体品质的认同”②。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设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顾客、公司员工及相关人员对公司有整体品质的认同。设计管理的第一个定义,是由英国设计师michael farry于1966年提出的,他认为:“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的设计师,并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③他把设计管理视为解决设计问题的一项功能,侧重于设计管理的导向,而非管理的导向。不难看出,michael farry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提出定义的。
设计管理,从企业层面的理解指的是企业领导从企业经营角度,以企业理念和经营方针为依据,对设计活动进行组织与管理,是借鉴和利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设计本身进行管理,使设计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设计管理,企业的设计管理,在目前看来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企业品牌形象cis战略的运用,是最典型的设计管理的实例,也是目前企业运用的设计管理。
四、如何进行设计管理
在现代的企业行为中,不管是以设计为背景,还是以管理为背景去理解设计管理,其基本的内涵已渐渐走向统一。那么,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又该如何进行设计管理呢?相信这是很多人目前真正关心的,下面,笔者以多年的教学和从业经验谈一些理解。
第一,设计战略和策略管理。
设计战略和策略,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企业情况、市场情况、产品情况等)作出的针对设计工作的长期规划和方法策略,是对设计部门发展的规划,是设计的准则和方向性要求。它是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的总体性规划。企业必须要制定自己的设计战略,并加以良好、有效地管理。
第二,是设计目标的管理。
设计必须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除战略性的目标要求外,企业的设计部门应根据企业的近期经营目标制定近期的设计目标,这一点很重要。前面在说到设计师们是一个特殊的族群,一般较为感性,在目标的设定、执行等方面最好能有强有力的管理,使之切实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
第三,设计程序管理。
设计,是一个讲究创意、思想的工作,但并不表示设计就不需要流程。设计的流程管理,是为了对设计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确保设计的进度,以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和任务。
第四,设计作品的品质管理。
设计作品的品质管理,是使设计师的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在生产阶段达到设计所要求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有利于设计质量的保证与提高。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集思广益”,即发挥集体的智慧,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在设计管理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另一个环节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即设计成果转入生产以后的管理对确保设计的实现至关重要。在生产过程中,设计部门应当与生产部门密切合作,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生产过程及最终产品实施监督,才能使设计的效果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第五,知识产权的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的价值对企业经营有着特殊的意义。对设计工作者来说,首先要保证设计的创造性,避免出现模仿、类似甚至侵犯他人专利的现象。应有专人负责信息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在设计的某一阶段进行审查。设计完成后应及时申请专利,对设计专利权进行保护。
结语
设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软件、技术和管理”这一大背景下不断发生变化,设计管理的定义和影响也在发展过程中。作为一门新的研究领域、一种应对激烈竞争的最具潜力的工具,设计管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在目前以及将来,对设计管理的探讨和发展应当被我们关注和重视。
注释:
①(日)荣久庵宪同等著,杨向东等译.不断扩展的设计.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第279页.
②刘瑞芬.设计程序与设计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1页.
③刘和山等.设计管理.北京:国际工业出版社,2006.第10页.
参考文献:
[1]陈鸿俊编著.现代设计史.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日)荣久庵宪同等著,杨向东等译.不断扩展的设计.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陈屹,谢华编著.现代设计方法及其应用.北京:国际工业出版社.2004.
[4]刘和山等.设计管理.北京:国际工业出版社.2006.
[5]刘瑞芬著.设计程序与设计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艺术设计管理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设计管理;以问题为导向;双语教学;本科教学实践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管理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是以“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为特色的设计理论研究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产业升级与人民群众审美素养的日益提高,提升我国设计理论研究水平刻不待时。例如,服装与场景设计兼具古韵与现代大众喜好的电视剧《延禧攻略》[1]、歌手张靓颖巧妙利用阴影视错觉原理拍摄的MV《BodyFirst》[2]、以灵山大佛佛掌为原型的可爱棒冰[3]等设计作品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在对诸如设计史、光谱效应、视错觉、设计美学等设计理论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将理论巧妙应用于设计实践的结果。它们的成功反映了在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审美能力大幅度提高的今天,进一步提升设计师的设计理论素养迫在眉睫。天津美术学院地处京、津、冀城市群中。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诸如教育、医疗、经济资源的外移,天津美术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大圣归来》为代表作的新丽天火动漫(天津)有限公司,以及来自北京的肥瘦相煎健康饮食传播机构等新兴网络企业纷纷选择落户创业政策极佳的天津中心生态城,为天津市场带来了丰富的设计需求与设计资源。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的设计管理方向,视设计为一种全新的、极富活力的新型生产力,力求通过对设计规律的研究,实现设计效率与设计投资回报率的提升,以满足新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该方向的研究与本科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升设计人才素质,使其更符合复杂系统中的商业运行规律,进而提升当地设计水准,抓住京、津、冀一体化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迎接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设计管理的内容与商业实践紧密相联,而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的上课方式以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缺少实践,学生学习效率低。[4]同时,书面考试这种形式缺乏对应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由希伯特(J.Hiebert)与马赫穆托夫(M.N.Makhmutov)等人所提出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授课方式(Problem-basedLearning,后文简称为PBL),具有教学气氛轻松、知识点联系紧密、可同时锻炼多方能力的优点。[5]由此,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确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管理本科教学研究与实践策略。学生大一时在基础部统一接受设计基础教育,大二至大四三年主攻专业课的设计,紧密围绕由设计管理理论中提炼出的最为流行的设计流程模型(图1)进行多轮迭代,以便扎实掌握相关知识点,形成“肌肉记忆”,提升设计效率。[6]在具体的问题设计上,根据问题导向学习的基本模式,依据从低年级至高年级、问题由易到难的原则,为大二的学生设计有结构的课程问题,为大三的学生设计无结构的课程问题,大四的学生则需要解决开放性问题(图2)。在这样的课程架构下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遵循内心最真实的兴趣所在,能使其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更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师的角色则更像一个自信的教练员,担当着组织者、交流者、管理者、革新者等多元角色。研究表明,只要给学生机会,许多人们认为不可能做到的,学生实际上能行。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对学生的表现充满真诚的期待。这一点对于在选拔过程中未重点考察造型能力但身处美院氛围中的艺术设计学系的学生尤为重要。
二、艺术设计学系设计管理方向PBL实验教学实践
艺术设计学专业在设计管理方向的课程设置上共安排有大二上、下学期各1门,大三上、下学期各2门,大四上、下学期各1门,共计8门专业课。专业课程的设置参考其他院校艺术设计学课程的设置,并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为主要制定标准。[7]课程的具体问题设置、教材选择及教学重点如下:1.设计美学——大二(上)——有结构问题导向学习(PBL)大二(上)的“设计美学”课程采用徐恒醇《设计美学》为教材,参考GeorgeSantayana《TheSenseofBeauty》。“设计美学”课程起源于哲学[8],研究重点为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作为本科学生的一门课程,“设计美学”把如何能够掌握设计审美规律,并将其应用于设计实践当中,提高设计实践效率与投资回报率作为教学的重点。该课程的有结构问题设置为单人作业,内容为:选取诸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山海经》等画面感较强的中文经典,节选其中部分内容,例如《一东》,启发学生自行选取诸如“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的文字内容,对其进行视觉化设计(图3)。这一有结构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初步掌握在设计实践中如何将客户的抽象化需求根据设计审美的规律迅速转化为动人的视觉解决方案,并运用设计美学的术语对设计方案进行解读的专业能力。2.传播学——大二(下)——有结构问题导向学习(PBL)大二(下)的“传播学”课程选取李彬《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传播学引论》(第3版)为教材,以美国LPK广告公司内部使用的潮流预测教材《TRENDSFORECASTING,WRITING101》以及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业设计系师生编写的《ThePortfolioHandbook》为补充材料,展开理论部分教学。该课程的有结构问题设置为单人作业,内容为: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规划、收集材料并最终设计出符合升学或就业需求的作品集。要求设计方案能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哲学有效地传播给目标受众(图4)。在这个时间节点,结合传播学理论,设置作品集这样的实践问题,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对大二上学期开始制作的专业作品做一个有效的收尾与整理,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及大三上学期这短暂的一年半时间内积累8—20个专业作品,并实现在大四上学期开始就完成作品集制作,抓住就业与深造的时间节点,为下一步发展做好准备。3.品牌战略与策划——大三(上)——无结构问题导向学习(PBL)大三(上)的“品牌战略与策划”与大三(下)的“市场营销学”,为大二(下)“传播学”的后续实践课程。“品牌战略与策划”课程的教材为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artyNeumeier《TheBrandGap:HowtoBridgetheDistanceBetweenBusinessStrategyandDesign》以及欧莱雅BRANDSTORM品牌大赛的内部指导材料作为理论部分教学内容。该课程的无结构问题设计为三人小组作业。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小组作业有助于学生体会在与人合作中思维碰撞所带来的高效率、高产出的工作快乐。同时现代设计也决定了设计师的工作无法脱离团队,必须要成为优秀的团队合作者的职业使命。因而在大三的问题设置上,我们着重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在课题内容上,采用欧莱雅品牌大赛当年的案例研究casestudy命题来展开(图5)。例如2018年命题为:Inventtheprofessionalsalonexperienceofthefuture(发明未来的专业沙龙体验),引导学生从品牌战略管理特别是品牌设计、服务设计等角度,解决来自真实市场需求的、规模化生产的最前沿设计问题。该问题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设计师作为商业运作链条的一个环节,如何同他人进行沟通合作,实现1+1=11>2的协作效果,并体会如何站在出货量百万、亿万级的角度进行思考。[9]4.设计管理——大三(上)——无结构问题导向学习(PBL)大三(上)的“设计管理”课程为承上启下的核心理论课程。课程教材采用KathrynBest《DESIGNMANAGEMENT》以及天津美术学院自编教程。该课程的无结构问题为三人小组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种产品的包装设计展开调研,并进行再设计(图6)。在前置课程的铺垫下,学生此时已经对“设计管理”的各类概念有了朦胧的理解,再通过该课程的系统讲解、整理、提升与实践,就能在本科阶段对相对抽象的“设计管理”理论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5.市场营销学——大三(下)——无结构问题导向学习(PBL)大三(下)的“市场营销学”采用加里?阿姆斯特朗《市场营销学》和DonaldMillerandHarperCollinsLeadership《BuildingaStoryBrand:ClarifyYourMessageSoCustomersWillListen》为教材。课程的无结构问题开始逐步向大四的开放性问题过渡。本课程无结构问题为3—5人小组作业,由教师制定一个主题,学生自选角度,进行市场营销方案设计(图7)。该课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基于4P理论,对设计方案进行包含财务报表在内的完整的市场营销方案设计。通过这样的无结构问题,引导学生对真实商业社会中的完整营销模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他们具备制定初步营销策划的能力。6.设计管理法规——大三(下)——无结构问题导向学习(PBL)大三(下)的“设计管理法规”是设计管理系列课程的收尾课程。课程采用《西方法学经典教材系列?影印双语注释本:知识产权法学》及天津美术学院十三五规划自编教材。课程无结构问题为单人作业,学生选取个人作品一件并针对其进行专利权检索及外观设计申请文书书写(图8)。该问题设计意在教会学生在进行设计创作工作前,通过检索,对个人创作工作进行充分的规划。学生通过专利申请过程的学习,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及时对个人的知识成果进行保护,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能在知识产权受侵害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7.设计调研——大四(上)——开放问题导向学习(PBL)大四“设计调研”是学生对前三年的课程内容进行综合应用的过程,是对个人能力的一次复盘。课程的开放问题为单人作业,要求学生依据个人毕业设计选题,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方面(宏观环境),竞品(微观环境),以及用户方面进行初级调研与次级调研,[10]将调研结果以调研日记的形式进行视觉化呈现,并为下一阶段设计的展开制定三个切入方向(图9)。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可以熟练地将抽象的问题视觉化。8.毕业设计——大四——开放问题导向学习(PBL)大四“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六门基础课程中实践内容的综合应用。课程开放问题为单人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毕业设计选题及前期调研结果,从兼具设计美感、易传播、有创新和不侵犯已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设计。“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品牌战略及后期营销的需求,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图10)。艺术设计学设计管理方向的八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虽依托不同的教学重点,但均部分或完整迭代五步设计研究流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及肌肉记忆,提升设计效率以及与不同类型团队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新世纪、大变局所带来的复杂问题,从而成为能够自主创新的设计界领军人才。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每门课程都能做到中英双语经典教材并重,将英语教学贯穿于日常专业课教学当中,以便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跟国际接轨。其中依托于真实国际品牌大赛的“品牌战略与策划”,能够实现全英文课程教学与作业文书写作。经过八门课程训练,毕业生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能够超过普通设计类毕业生,满足到跨国企业就业及海外深造的需求。
三、艺术设计学系设计管理方向PBL改革效果
艺术设计管理篇5
[关键词]设计管理 艺术设计 转化 最大化
设计管理,是用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管理设计。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设计和被设计的时代,各种艺术设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作为一个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但只有艺术本身似乎不能完成这个目标。艺术具有感性层面的特征,直觉的、经验的、非线性的,而艺术需要用理性去指导感性,设计管理恰具有理性层面的特征,量化、分析、控制。设计管理通过对人、组织、项目、市场的分析和有效的程序调控,把各项资源转化为有利于创新的资源,控制着艺术发展的脉络与方向,从而让大众更好的接近与了解艺术,实现艺术的最大化传播。
人类社会经历了形体和信号时代、语言阶段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网络传播六个时代。而在每一个时期,艺术设计都呈现着某一种趋势,从早期的洞穴壁画到今天高科技下的数字新媒体设计,艺术实现了从单一到全息形式的发展,而互动和大众化正是这个全息时代所关注的话题。随着我们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我们身边的各类艺术形式层出不穷,我们的经历和我们身边的艺术逐渐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行为。甚至我们的语言。所以设计管理者必须在不限制创造力发挥的前提下,发挥其指导作用,与社会进行不断的交流,以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化发展。
马修?巴尼的作品《悬丝》系列,有效地运用设计管理来进行资源的转化,从而实现了艺术作品的最大化传播。
马修?巴尼是美国九十年代后期走红的新一代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混合了多种语言形式,表演、摄影、录像、装置和电影等,这些视觉符号的混搭塑造了这位幻想与捏造大师。他的作品一般以极其漂亮、时髦的视觉构图和色调为风格,是继安迪?沃霍尔、杰夫?昆斯之后又一位使用新潮视觉的天才。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无不体现着设计管理的思想,将各种资源整合到作品中,同时将设计理念始终如一地贯彻到各种传播媒介中去,成功地传达作品。马修?巴尼的作品中广泛使用了各种艺术媒介手段,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从九四年开始拍摄的电影短片系列《悬丝》。这个电影短片系列每集半小时左右,没有完整的故事和对话,只有一些怪诞的情节片断、意象、声音和臆想的化妆、道具、场景和人物的造型。所以。《悬丝》从胶片的角度说是一部前卫电影,但从当代艺术概念说是一部用胶片作为手段的观念艺术作品。这种前卫短片代表当今前卫艺术的最高水平。应是被当作作品收藏的。因为这种前卫艺术与大众的理解水平相差甚远,所以很难在社会流通。也很难走进大众的生活与记忆之中,大众的感觉是他们主动去接近艺术的前提,没有这个作为基础,就无法实现艺术的最大化传播。正如我们所购买的一种产品,我们所观注的一片景象。甚至我们所选择的一个盛水的杯子,这些行为都始于感觉,我们亲近于某种事物,也同样和我们的经历与记忆有密切关系。艺术的首要目标就是使观众形成感觉,随后才会有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因此,设计管理的目标就是确保组织机构有效地使用设计资源来达到这个目标。马修?巴尼运用了一系列的设计策略来解决前卫艺术创作和流通之间矛盾,将各种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实现艺术作品的转换与再生长。
他首先将数小时长的电影在公共电影院放映,然后把电影中的图像制作成大众熟悉的艺术表现形式,即装置、物体、摄影和素描,并将其在美术馆和画廊展出,同时,出版包括电影图片的书籍。那些只能在影片中看到的镜头。画面,变成了一件件真实的艺术作品,他用观众们熟悉的传播媒介及语言表达方式,特别是利用观众的记忆来重新诠释他的《悬丝》作品,观众看到这些真实的艺术作品,切实的感觉到这种高水平的前卫艺术就在身旁,触手可及。从而使这种高级艺术真正地走进了大众的生活,这便增强了观众对他的作品的感觉与记忆,同时也增加了艺术作品无形的价值,即在作品和观众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那些随着时间的积累而出现的经验,新颖的展出方式。信息传达,材料以及结构和最后的处理。加工等都会影响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会进而影响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熟悉和喜爱程度。这些在设计管理指导下所形成的传播策略。较好地实现了艺术作品的最大化传播。就像信息被转达成产品形态,色彩,质感和人机互动方式语言一样。正因为如此,此次展览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马修?巴尼一举成为世界现代艺术的宠儿。
所以,设计管理就是要设计管理者必须创造出一个环境氛围,在这个环境中,让目标来推动工作进程的集中、有效和高效。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就是在早期开发阶段保留所有的判断,并允许考虑所有的想法、概念的产生,使得整个艺术作品产生一种涟漪效应,
艺术设计管理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现状和发展 品牌管理
中图分类号:G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217-01
引言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需认清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发展,对艺术教育体系进行创新,并打造教育品牌,使艺术设计教育及其品牌管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只有认清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及其品牌管理的现状,才能找到解决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发展艺术教育,实现艺术设计品牌建设的目标,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艺术设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任然有较大差距,要与国际接轨,首先要从艺术设计教育入手。
我国目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专业设置与布局不合理的混乱局面,专业方向与日益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不适应。在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问题,这些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像这样的发展,不是对艺术教育品牌的科学发展,也不是对艺术设计人才的优质培养,而是对艺术设计毁坏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1.采用综合型的指导思想,体现出专业的特色
教育思想与观念常常体现为对教育的理性思考,而教育的价值,在于启迪人的思维,促进全面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应以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以突出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注重艺术设计教育的观念应具有先导性、超越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起点。
2.运用优化的手段,构建合理的艺术教育体系
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建设应体现出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就要求改变艺术设计方面教育的理念,同事不能忽视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教育上,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做人为目标。
3.充分发挥教师这一角色的作用,发挥育人的功效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以道义的权威,职业的权威,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播艺术设计的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设计潜力,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水平,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二、品牌建设
想要艺术设计能在如此激烈的艺术设计教育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推动艺术设计不断走向成功,就必须塑造品牌的意识,打造出品牌优势,从而提升品牌竞争的实力。
定位不明确,办学质量不高是一些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较大缺陷,这些缺陷给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要提升自身、师资力量、课程等方面的建设,并与社会开展合作、与国际进行交流,从而打造品牌专业。打造教育品牌是高校在当前形势下获得连续不断的竞争力所需的最重要策略。而作为品牌专业,需要在多方面突出鲜明的特点和它的竞争力所在,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课程体系建设上、教学质量提高上、师资队伍建设上、教学名师培养上、教学实践设置上等等。
1.品牌建设实施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专业方面的建设
其中包括这些条件: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相关产业政策,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等等。除此之外,还包括高校自身需要的一些条件,如:地理位置,院校声誉,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
2.艺术设计教育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的创建应有层次,才能使人才得到更好的培养。通识类和专业类的课程体系是现在的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基本模式,而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又是对专业类的细分;这些课程从基础一步步提升至专业、从专业慢慢入手从而引导方向,像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并层层深入,照着艺术设计教育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习的进度和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和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
3.艺术设计品牌建设中的支撑条件是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本科生在实践和沟通方面能力的形成、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塑造等方面关系到培养的专业人才素质的高低、高校教育能否被社会接纳和承认的关键点。而这些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还需有注重实践,用实践来更好的培养所欠缺的能力。改善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和建立不同功能的实验室。如基础设计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设计展示实验室等,并能在其中建设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实验室,对其重点建设。于此同时,图书馆与资料室在艺术设计上的建设也要得到重视和完善,每年都扩充一些专业上所需的各类书籍资料、声像光盘等,以充分发挥品牌教学中这种可利用资源的辅助作用。还需创立一定数量的实践场所。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多个校内外实践场所,为培养全方位人才创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
三、品牌原则
总所周知,品牌最能反映一所高校的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而艺术设计品牌的建设也需要遵循相关的原则:
1发展原则 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应随经济和市场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需处于这种因社会的需要而变化的状态之中。
2创新原则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灵魂,更是它的本质所在。艺术设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诞生发展至今,曲折向上并一步步走向成熟,其中创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结语
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且再打造成为品牌之后,还需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应地调整品牌建设方式与其发展方向。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要以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培养引导产业发展。总而言之,我国要在世界艺术设计教育品牌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重视和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事业。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从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出发,建立健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注重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取长补短,创造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艺术设计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董少辉.对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J].滨州师专学报:第19卷,2008(3)
艺术设计管理篇7
论文摘要:高校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新出现的一种办学形式,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就是培养应用型的艺术设计人才。要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教学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点就是教学管理工作。本文针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本文所称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它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1],是更好更快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尝试与创新的独立学院,既有大学的共同本质,又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既不同于公办学校,也不同于民办高校。本文就是以独立学院为背景,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探讨其专业的特殊性、教师队伍、规章制度等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管理上的体现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存在许多特殊性。比如,在教学管理上,其教学安排与其他课程不同,在专业教学中存在延续性问题。例如在素描和色彩等绘画课,色彩颜料调好了,不可能只上两节课就扔掉,明天重新调,而必须一次性调制好、用完。对于其他视觉或环艺专业课程,教师基本会在前四节课讲授理论知识,紧接着安排实践。如果按照正常的课程在一周只安排四节,学生大多在第二次上课时忘掉上周的内容,因此一门专业课往往需要连续地、集中地讲授几周。并且在整个学期中,排课通常会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因为艺术设计的课程大多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从授课教师层面讲,学期内一个教师讲授完几周的课后,可能在一段时间没有其他课程安排,那么他不必坐班,学校很难对其进行考勤制度的管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也存在局限性;从学生层面讲,大多数学生会为做一个模型或是设计一个新作品做通宵。所以大多数学生早上起不来,早上的课无法坚持正常的出勤,有时会出现迟到、旷课等情况。这样一来,往往会影响到学校统一规定的制度执行等等。
二、专业课程安排较其它专业的复杂性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就涉及到现在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影响。其中,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74%的学生认为合理,21%的学生觉得一般,并且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教学实践与实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专业知识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在画画还是在设计时,往往不会拘泥一种常规的方式。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需要学生走出户外大量地进行观摩,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市场情况,让其细致地进行市场调研,为其设计寻找灵感和材料。但从学校的教学秩序上,实践环节的安排有限,并且学校需要教师和学生按照预先的安排上课,以保证课堂秩序并监督教师是否按时完成工作量。除此之外,学生有时在课堂作画时,除了安静的教室外,可能需要一些音乐来激发他们绘画和创作的热情。由于以上情况的发生,有时学校正常的考勤或教学管理制度是不能完全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需求的。
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个性鲜明
独立学院生源一般是本科三批学生,其录取成绩比普通高校学生要低70-100分左右。学生文化基础总体较差,入学分数较低,大部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自律性差、毅力差,缺乏钻研精神和进取精神等。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存在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由于高考的失利等原因失去上重点大学或是本科学院的机会,但入学后在学业上表现刻苦。
相对于普通专业的学生来说,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难管是大多数人的印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从小爱好美术,对于任何事物有其独到的想法。他们追求标新立异,个性十足、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同时,较普通高校和其他一般专业,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费一般比较高,所以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学生本人能够有条件并且能迅速接受新事物。他们情感丰富,好恶分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自我意识突出,强调个性化发展,社会化程度不高,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淡漠,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因此,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照搬常规专业或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不通的。
四、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独立学院的专职专任老师不多,许多教师来自不同的地方,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对于艺术专业来说,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到和母体学校的优势资源共享,聘请了大量有经验的教师来为学生上课。但是外聘教师到独立学院的工作任务单一,除了上课并无其他责任,缺乏与学生和其他老师的交流,在思想上也缺乏凝聚力,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连续性、一致性以及学生思想上的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作用无法得以发挥。此外由于大多外聘教师都属有经验并且具有高职称的教师,他们自身都担有一些教学科研任务,工作重点不尽相同,时间安排很难一致,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协调合作,开展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活动,也有一定的教学管理难度。
根据以上提出的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和管理上的问题,笔者觉得应该从实际出发,在仔细研究和分析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管理特点的前提下,参考了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提出以下加强独立学院艺术设计系专业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管理上的特殊性,独立学院除了在参照普通公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应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加以制订,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母体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且,独立学院既定位在培养应用型、创新性艺术人才,那么就应该在坚持学院正规化管理的同时,充分注意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更多地应注重其管理的实用性。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制订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正规化管理体系和考核标准。例如,纯理论的和实践类的课程在时间的安排上应有所不同,打断式地四节连排的方式更适合实践类的课程,他能够将教学和练习有效地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而理论类的课程相对操作性较低,两节课的形式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除此之外,比较其它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应该从专业兴趣上鼓励,让其形成自我约束能力,仅靠学院统一的考勤制度,不仅不能够提高出勤率,还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学院逐步形成有针对性的区别式的正规化管理可以达到促进教学管理,实现教学宗旨的目的。
(二)在对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中,应该根据独立学院的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基础课和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比重,调整优化学科及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特色课程。另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院校和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个性思维特征不同,在培养的模式上,应利用其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选择,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多样可能。比如开办阶段课程作品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轮替式安排学生负责展览,从作业搜集整理、排展布展到为整个展览进行海报设计,最后进行展览推广,使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并借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这样就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发展选择权,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学生毕业后的社会认可度,为社会接受。
(三)教育兴衰,系于教师[2]。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学院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虽然独立学院能够利用体制上的优势组建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相对协调,专职、兼职教师搭配这样的教师队伍,但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并没有形成相对有效、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本着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在聘请外聘教师的同时,要求他们有标准的、有目标地培养专职专任教师。例如在课程开始的几周内,专职教师要通过听课的方式学习教学经验或优良的教学方法,然后掌握外聘教师对课程的要求,由专职教师和学生形成联系,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定时定地地去找专职教师询问,避免了学生遇到问题无法联系外聘教师的尴尬。同时,专职教师队伍形成坐班制,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并且,开展专职专任教师教研室活动,邀请有相同课程的外聘教师集体制定恰当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案和大纲,一方面能够对外聘教师进行督导检查,另一方面能够锻炼培养学院的教师队伍。
(四)建立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对于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监控,应从教材的选用、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的合理安排及课堂检查等各方面进行。可以通过教学管理职能部门,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和督导制度,对学院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指导,组织学校专家组对学院的教学计划进行审定。大体上,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做到教学基本文件齐全,包括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进程计划、课表等,并且需要成熟的工作制度,如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排课与调课、教学档案保管等制度、教学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除了建立各类教学规章制度外,学院教学管理层还应注意教学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定期开展检查。对教学前,教学中和完成教学三个阶段进行部门内部、部门之间、上下部门之间的听课检查。同时,形成双向测评制度。双向测评包括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测评结果与奖惩制度挂钩,以此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管理篇8
引言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需认清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发展,对艺术教育体系进行创新,并打造教育品牌,使艺术设计教育及其品牌管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只有认清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及其品牌管理的现状,才能找到解决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发展艺术教育,实现艺术设计品牌建设的目标,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艺术设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任然有较大差距,要与国际接轨,首先要从艺术设计教育入手。
我国目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专业设置与布局不合理的混乱局面,专业方向与日益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不适应。在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问题,这些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像这样的发展,不是对艺术教育品牌的科学发展,也不是对艺术设计人才的优质培养,而是对艺术设计毁坏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1.采用综合型的指导思想,体现出专业的特色
教育思想与观念常常体现为对教育的理性思考,而教育的价值,在于启迪人的思维,促进全面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应以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以突出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注重艺术设计教育的观念应具有先导性、超越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起点。
2.运用优化的手段,构建合理的艺术教育体系
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建设应体现出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就要求改变艺术设计方面教育的理念,同事不能忽视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教育上,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做人为目标。
3.充分发挥教师这一角色的作用,发挥育人的功效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以道义的权威,职业的权威,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播艺术设计的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设计潜力,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水平,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二、品牌建设
想要艺术设计能在如此激烈的艺术设计教育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推动艺术设计不断走向成功,就必须塑造品牌的意识,打造出品牌优势,从而提升品牌竞争的实力。
定位不明确,办学质量不高是一些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较大缺陷,这些缺陷给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要提升自身、师资力量、课程等方面的建设,并与社会开展合作、与国际进行交流,从而打造品牌专业。打造教育品牌是高校在当前形势下获得连续不断的竞争力所需的最重要策略。而作为品牌专业,需要在多方面突出鲜明的特点和它的竞争力所在,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课程体系建设上、教学质量提高上、师资队伍建设上、教学名师培养上、教学实践设置上等等。
1.品牌建设实施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专业方面的建设
其中包括这些条件: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相关产业政策,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等等。除此之外,还包括高校自身需要的一些条件,如:地理位置,院校声誉,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
2.艺术设计教育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的创建应有层次,才能使人才得到更好的培养。通识类和专业类的课程体系是现在的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基本模式,而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又是对专业类的细分;这些课程从基础一步步提升至专业、从专业慢慢入手从而引导方向,像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并层层深入,照着艺术设计教育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习的进度和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和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
3.艺术设计品牌建设中的支撑条件是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本科生在实践和沟通方面能力的形成、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塑造等方面关系到培养的专业人才素质的高低、高校教育能否被社会接纳和承认的关键点。而这些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还需有注重实践,用实践来更好的培养所欠缺的能力。改善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和建立不同功能的实验室。如基础设计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设计展示实验室等,并能在其中建设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实验室,对其重点建设。于此同时,图书馆与资料室在艺术设计上的建设也要得到重视和完善,每年都扩充一些专业上所需的各类书籍资料、声像光盘等,以充分发挥品牌教学中这种可利用资源的辅助作用。还需创立一定数量的实践场所。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多个校内外实践场所,为培养全方位人才创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
三、品牌原则
总所周知,品牌最能反映一所高校的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而艺术设计品牌的建设也需要遵循相关的原则:
1发展原则 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应随经济和市场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需处于这种因社会的需要而变化的状态之中。
2创新原则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灵魂,更是它的本质所在。艺术设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诞生发展至今,曲折向上并一步步走向成熟,其中创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艺术设计管理篇9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通适性指标
以听课形式为主的课堂评价是高校普遍采取的管理形式之一,专家听课、领导听课、同行听课等形式是大学中普遍采用的几种听课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设计一种合适的听课表去记录和评价一堂课程。课堂评价与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共同构成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就本科教学的一般规律来说,听课评价的内涵要求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例如:
1.以教学计划为依据的教学内容贯彻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计划是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的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决定着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的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具体规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教学活动。
2.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采用
学习是基本的认知活动,是经验与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对外部事物前后关联的把握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采取各种行为方式以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3.以创新精神为动力的教学理念与精神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艺术设计类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有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
1.教学内容是教师依据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根据课程教学进度精心准备的授课内容。
2.教学态度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包括是否认真地进行了课堂教学准备、教学态度是否热情饱满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全心投入,教风严谨,教学状态良好;教学准备充分,注重教学反馈;辅导学生主动、积极。
3.从教学方法上来说,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体指导。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教学效果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性指标,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就相应比较好。
听课评价指标要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以适应不同的听课人以相同的评价指标对同一门课程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二、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1.一般采用“单元制”的课程形式,一门课程的授课时间比较集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于某一课程进行比较专注的学习,学习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举例来说,学生在造型基础课程中,一张素描画的完成必须连续进行,不可能每天只画一节课或两节课又去上其他的课程,必须集中时间完成,教师也应该在这一集中的时间内进行讲授和指导。
2.教学组织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艺术设计类的学生个体特点比较突出,他们思维敏捷、性格活跃,灵活的课程组织形式、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
3.艺术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是创新性比较明显,学生多在课上进行创新性的活动。这是由艺术设计类的专业特点所决定的。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听课评价指标管理
1.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评价,应该在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上加大权重。教师的教学态度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应该比较高。
2.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来说,评价应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来进行。“具体到教学活动中,听课评价应包括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评价。课前是指教师的准备工作,如备课是否充分、教案是否完整、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是否齐备、教材选用是否合理等;课中是指教师讲授时的表现;课后是指学生对这节课的反映等,也就是常说的教学效果。”
(1)课前交流。上课前要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交流,一是要减少听课人与授课教师之间的陌生感,二是要通过交流让听课人明确本次讲课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位置与前后联系,以及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2)课中评价要根据评价表指标进行评价。课中评价指教师讲授时的表现,涵盖教师的语言组织、板书、思路、表达、内容处理、教学手段与方法、驾驭课堂能力等。
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内容充实、丰富,有足够信息量。课堂内容安排合理,重点突出,课题与作业设计科学。合理安排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训练内容。能吸收新成果,反映新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方法包括:讲课思路清晰、熟练,阐述准确,讲普通话。采用启发式或参与式教学,师生互动。合理利用板书、各种教学媒体或其他教学手段。因材施教,辅导与讲评得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采取课后评价的方式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由于听课时一门课程还没有结束,学生最后的学习效果也不能以已经完成了的作业的形式体现出来。应采取与听课的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了解本节课学生的接受程度、喜爱程度,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访问人数不能过少,以避免偏颇。
3.评价表指标不能过细,过细容易打分较低。如果分为15项,每项都减一分,至少就要减掉15分。最好采用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词语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黄圆圆.高校专家听课的“鸡肋”现状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9).
艺术设计管理篇10
一、信息时代呼唤服装设计语言创新
伴随着纺织贸易全球化,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品牌竞争实力,占据纺织高新科技的制高点,主导着纺织服装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并牢牢控制着世界纺织服装市场的主动权。而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业,近年来虽发展迅猛,但在纺织配额逐步取消、出口量逐年递增的同时,产品价格却呈下滑趋势并屡屡遭受西方国家“特别保护条款”的施压和“反倾销案”等其它非关税壁垒的威胁,这种国际竞争引发的“马太效应”并没有因WTO的到来而日趋淡化,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可见,单纯通过扩大规模和数量求得经济的高速增长已难以为继,中国的服装业的发展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坚持走“差别化”发展之路。正如“美力经济学”①新概念所言:当前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更美丽的产品去占领市场的时期,今后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以美学为基础的产品竞争上,美的力量将在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同时,“e”时代生活方式的巨变从另一个方向也带来了服装产品差别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空前发展便利的同时,正经历着强大竞争压力带来的精神压抑和异化,他们迫切需要心理放松和个性释放,渴望得到休闲慰藉和人文关怀。职场中人,厌倦日复一日的机器克隆和工业“一元化”商品,逆反近乎千人一面的经典服饰,质疑那些既定的金科玉律般的价值观念。当这些个人情绪蓄积为巨大的社会心理集合时,便是现代服饰消费行为剧变和“新新人类”另类审美价值观念形成的渊薮。今天,我们亲历过“衣冠楚楚”让位于休闲牛仔、一个“酷”字取代“君子风度”的服饰文化变迁,耳闻了张扬个性、颠覆经典、回归自然、东方寻根等常变常新的设计宣言,面对着设计师追求原始工艺的淳朴天真、醉心于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表现、尝试“太空时代”的“未来时速”感觉和玩转了“三大构成”法则成为灵感溯源的现实。因此,当工业社会过度物质化发展到极致步入“后设计时代”,“地球村”的消费导向对人性化、个性化、差别化工艺和具有包容世界性多元文明冲突的“泛工艺化”形式的呼唤,必然会激发服装设计语言的不断创新。
“艺术染整”②新概念的提出,源于提高面料功能后整理技术的科学思想。它从服装面料视觉创新入手,运用“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理论③,以探索点、线、面“形式美”抽象形式构成为主线,致力发掘、研究和创造全新肌理的视觉效果来强化面料和服装的时尚“功能性”,形成了独具自己艺术特色的差别化工艺。它以主动迎战、积极应对的态势参与纺织服装市场的全球化竞争,并成为我国染整学科面料、成衣后整理研究领域的一个极具比较竞争优势的亮点。现代科学实验表明,在人的各种感知能力中,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审美的力量不言而喻。以面料、服装为载体,探寻传统工艺蕴涵与西方抽象艺术意念有机结合的“艺术染整”工艺,其视觉创新的重要意义和运用高新科技进行面料功能性开发一样,对提高我国服装面料附加值,改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品同质化、低产能、量增值减之痼疾,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不同的只是,强化面料的专、高功能和多“功能性”开发,主要是对纺织染整学科研究提出的课题,而“艺术染整”作为服装设计语言创新和面料视觉审美“功能性”深度开掘,则需要服装设计师和图形艺术家们加盟创意。
“艺术染整”设计理念与“美力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完全一致,其倡导服装工艺个性化设计、视觉差别化创意和设计师充满才情创造新的时尚流行本身,就是人类不断拓宽服装、面料审美视野,突破经院设计传统,努力践行“美力经济学”的设计创新和“再再探索”的“美的历程”。
二、“差别化”创意引领世界时尚潮
曾经有国内著名机构分析认为:意大利服装业屡创佳绩、长期制胜的理由在于意大利文化中历久常新的“文艺复兴效应”已经渗透在意大利人的美学标准及对优美事物的渴求上。意大利JACKYTEX女装2003秋冬面料就非常注意视觉肌理的丰富表现,他们在棉/锦纶、马海毛/锦纶等交织混纺的拉毛面料上,运用现代扎染工艺产生变化而又丰富的层次来传达面料独特、精致、手工的人情味,拉开了与工业染整产品审美风格的距离,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韵味,非常耐看。而意大利著名品牌PRADA2004的春夏、秋冬时尚女装,也将扎染与绣花、珠片、皱褶等工艺元素作为重要的设计语言进行独具匠心的综合创造,并推出了大量的“艺术染整”工艺女装系列,掀起了一股手工怀旧工艺风,再度领潮高级工艺女装市场而备受时尚界关注。当然,意大利纺织服装产品始终处于世界顶级水平,先进的纺机、纺织和制衣产业链与创新网络,是其重要的体制背景和技术支撑。但是,“文艺复兴效应”在铸就意大利享誉世界“工艺品牌”的利剑中无疑起着“灵魂”作用,这就足以说明视觉艺术的“美力”和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在欧洲时尚之巅,被称为“无风无浪”优势产业的意大利时装业的崛起,不仅始发于他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自觉传承和“泛工艺化”自由采撷设计思想的解放,还受益于他们没有重复法国高级时装产业发展路径的清晰定位。笔者以为:作为服装、面料视觉功能“艺术化”创新和工艺“差别化”实践成功典范的意大利纺织服装产业,完全可以作为我国现阶段发展工艺时尚服饰产业的重要参照。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欧洲休闲文化、美国牛仔文化对传统经典服装文化的冲击,来自西方的欧陆休闲风遭遇东方民族工艺潮,引发了世纪末全球性的文化回归风潮,得风气之先的世界著名设计师们不约而同地都将探寻设计灵感的目光投向东方、非洲神秘的工艺文化和先民远古的历史积淀,人们熟悉的伊夫·圣洛朗(YvesSaintLaurent)、三宅一生(LsseyMiyake)等时装设计大师的名字在国际时装舞台上大放异彩,熠熠生辉,这方面的探索功不可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LsseyMiyake)不惟西方马首是瞻,以浓缩东方哲思的天才创意和对服装面料“差别化”的功能再造,震惊世界,一举改写了高级时装业欧美“一元格局”的历史,成为“东风西渐”开一代时尚新风的先行者,为日本也为东方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近年来,纺织贸易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态势,使我国面料、服装流行和设计的审美国际化趋势日渐成熟,以杉杉、雅戈尔等著名民族品牌为代表的服装产品结构调整和设计风格转型,标志着我国休闲服装规模市场的形成;而国内一批新锐设计师和个性化消费新生代的迅速成长,昭示并呼唤着我国纺织、服装设计“工艺文化复兴”时代和“差别化”设计创造春天的到来!
在2004CHIC国际男装展会,笔者欣喜地看到了国内一批休闲男装品牌的崛起,它们在服装设计理念和工艺处理方面已经越过了“面料至上”、“裁剪结构”等技术层面,转而更加关注视觉肌理艺术创造的二次开发、民族工艺文化的深度发掘和对时尚流行文化的直接诉求。这种多元的、艺术与生活交融并渗透着设计师独特情思的个性化的“艺术染整”设计语言,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差别化”设计,冲破了长期以来“正装”的传统工艺禁锢,彻底解放了设计师的思想,并使服装产业成为“艺术染整”工艺的创意载体和现代艺术创作的“调色板”。“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在服装休闲化、设计“差别化”和“泛工艺化流行”热风拍面的今天,我国年青的设计师们对服装设计新语境的探索和创造,似已进入了一个勇于原创、敢为人先、挥洒自由和瑰丽神奇的境界。时下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商场热销的JACKJONES、马克?华菲等新锐休闲男装设计,在运用现代扎染抽象图形写意传神和西方个性化涂鸦艺术语言抒情释怀,在借鉴平面设计构成技法、即兴喷绘和对传达出手工时代温情的民间“女红”技艺所进行的服装设计语言创新的尝试,使我国男装设计长期以来因“同质化”面料和板型出新难的“老面孔”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成为充盈着鲜明时代精神特质的市场宠儿。面对年青的设计师们在服装设计语言的全新探索中表现出的东方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结合的勃勃生机,诚如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大师乔治?阿玛尼(GiorgioArmani)在首次中国之行的由衷赞叹:“亚洲的文化和习俗总能成为我设计的灵感,对于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国家,这是一次迟到的访问。”其实,东方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彩纷呈的传统工艺一直都是西方主流时装设计师们寻找个性化创意灵感的“源头活水”。像皮尔?卡丹(PierreCardin),尹夫?圣洛朗(YvesSaintLaurent)和三宅一生(LsseyMiyake)等饮誉世界的时装设计大师在缔造自己时尚王国灿烂辉煌的奋斗中,都曾受惠于东方文化乳汁的哺育并进行过成功的风格转型,他们藉此对世界时装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大师们善于汲取东西方工艺文化精神进行服装设计“差别化”创意的成功经验,JACKJONES、马克?华菲等新锐休闲男装设计语言创新传达出的视觉冲击力和时尚感召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反思。
设计在线.中国
三、“艺术染整”开创我国服装设计新天地
类比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效应”,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和丰厚的民间工艺文化积淀,扎染、蜡染、蓝印等原生态的优秀传统工艺,都曾是驰誉中外的“国粹”精品;“三染”博大精深的“防染”技艺,清新优美的图案构成,可视觉感悟但妙不可言的东方意境,恰是服装设计“差别化”的工艺瑰宝。
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博士在《企业竞争》中指出: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就是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别。“艺术染整”以创造区别于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工艺定位,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着力探寻产品差别化竞争路径的本质。
“艺术染整”概念是笔者以南通地区现代扎染产业发展为背景,以“华艺扎染”市场国际化的成功实践为蓝本,在2003年江苏国际服装节“百年论坛”上首次提出、并在《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艺术染整探议-现代扎染综述”一文中进行了正式定义。它是扎染、拓印、转移压皱、即兴手工喷绘、涂鸦式绘制和拔色等新兴手工工艺集群的总称:即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上运用现代印染科技和扎、缝、包、染、喷、绘、拓、刷、雕、压等各种特殊工艺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区别于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染整技术。由于“艺术染整”的一系列技法主要是在扎染工艺基础上拓展的,习惯上人们就称之为“现代扎染”。“艺术染整”主要包括“成衣染色图形一体化艺术染整工艺”和“成衣三维记忆与喷绘、拓印、聚集综合工艺”④两大部分。首先,它在继承传统工艺文化精神和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具有现代技术集成和工艺美术创新的柔性化特征。由于现代扎染工艺具有无需制版,配色不受套版限制的突出优点,所以能根据市场流行导向进行及时创意和设计。这种在成衣上自由设计平面染色图形的独特功能,使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个性化”实样方案提交买家优选和确认,下单后即可迅速投产并能衍生出多组配色方案和各种图案花型,形成多品种、小批量的序列优势和个性化的视觉审美优势,因而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对现代时装产业“速度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次,即兴创意三维肌理美感的原创性技术,为传统的“平面”服装植入了浮雕艺术的因子,具有鲜明的工艺差别化特征。它能激活设计师创意灵感的火花,丰富服装视觉肌理效果和表现技法,使过度“商业化”的服装设计工作变得更加柔性、富于个性和充满原创艺术创造的趣味性。近年来,我国从事现代扎染研究开发的设计师通过反复实验,获得了科学翔实的材料记忆数据,并优选出不同组份的国产新型面料,创建的具有开放性的国产优化成型记忆面料数据库,完全能适应“艺术染整”工艺技法不断创新对材料载体提出的技术要求。其创作原理是将面料和成衣按服装设计要求设定工艺,辅以缕空、机绣、贴布等工艺元素后进行绞缬、聚合和皱褶。通过选择性采用自主开发的热敏辅料记忆成型、拧绞喷涂、皱纸转印和整合成型等原创工艺技术的柔性化组合,经高温高压汽蒸或高温压延处理,达到改变服装面料纤维组织结构的目的,获得各种视觉“新外观”并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成衣整体“软雕塑”艺术或局部浮雕艺术的视觉效果。特别是运用现代扎染中浸、注、拔、喷、绘等“艺术染整”技法与上述三维工艺进行的综合与创造,能产生出“万花筒”般的无数种组合方案和奇妙的视觉图形,将其应用于现代时尚服饰设计和新产品开发,具有服装视觉革命的意义。上述这种通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