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etics and Ppolitics【纪念理查德赫恩斯坦】
前人们尝试过补偿性教育,但显然失败了。补偿教育已经在全国许多城市大规模实施了好几年。一开始,教育工作者满怀热情,满怀希望。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联邦资金支持。它得到了支持其理论基础的社会科学家的理论支持:“剥夺假设”,根据该假设,学术落后主要是社会、经济和教育剥夺和歧视的结果——在社会日益关注少数群体和经济弱势群体的困境的氛围中,这一假设得到了广泛、不加批判的接受。【How Much Can We Boost IQ And Scholastic Achievement】---Arthur Jensen
前言尊敬的教授,您好,很荣幸能和您进行讨论,我想和您进行讨论的话题是关于智力,遗传和种族,你知道的,这三个话题在上个世纪中后期一度是禁忌的话题,但是,随着‘时代精神的转变’这一现象已经好了许多,尽管关于智力的研究依旧在现代收到部分的歧视。在上个世纪,标志性的研究论文是阿瑟詹森教授的发表在哈佛教育评论上的一篇论文【How much can we boost IQ and scholastic achievement?】这一篇论文在当时引起了十分巨大的争议,詹森发表这篇论文的时候是1969年,考虑到缺乏大规模样本,并且缺乏可靠的研究设计探讨遗传和环境在智力当中起到的作用,詹森教授得出的结论在当时或许有点牵强。正如同爱德华威尔逊教授一样,詹森教授在当时也收到了来自外界的许多威胁。在上个世纪,人们普遍认为智力,性别认同,性取向,等人性的一切特点都是单纯的由环境和后天所构成的,谈论遗传在这方面的影响是不好的,尽管有部分前瞻的学者对此展开了讨论,例如理查德赫恩斯坦,查尔斯默里,汉斯艾森克,保罗塔博曼。继詹森教授之后,1973年理查德赫恩斯坦出版了【IQ in the Meritocracy】,Richard Haier教授在他出版于2017年的著作【THE NEUROSCIENCE OF INTELLIGENCE】当中提到了赫恩斯坦教授四个基本观点,第一,如果智力的差异是遗传的。第二,如果成功需要这些较高的智力,第三,如果收入和声望取决于成功。第四,那么社会地位【反映收入和声望】将在某种程度上基于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这些论点在今天看来已经无可厚非,并且已经被大量的研究证实。‘当这篇论文在1973年发表时,基因在智力中起作用的证据很有力,但不是压倒性的,也有怀疑的余地;今天,证据是压倒性的和令人信服的’【Richard Haier 2017】在21年后,理查德赫恩斯坦和查尔斯默里出版了【The Bell Curve;Intelligence and Class Structure in American Life】这本书引用了更多的数据和采取了更多的统计分析延续了这一争论,但是引起了更大的争论,反对的学者们陆续写出了更多的著作来反驳赫恩斯坦赫默里的论点,即低智商是导致社会底层问题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这些问题包括高失业率、对福利的依赖和未成年受孕,如《钟形曲线战争》(弗雷泽,1995年),《设计的不平等》(菲舍尔,豪特和扬科夫斯基,1996年),《智力,基因和成功》(德夫林,费恩伯格,雷斯尼克和罗德,1997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智力、基因与成功》(1997)一书提供了相当平衡的学术观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书的一些撰稿人认为,智力的可遗传性低于Herrnstein和murray给出的40% - 80%的范围,但这个范围在任何情况下都远远大于零。需要注意的是,在以往和现在的经济学家当中,很少有人指出智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学领域,詹姆斯·科尔曼的《社会理论基础》(1990)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称为“长期以来最重要的社会理论著作”,然而在这本950页的书中,没有提到智力。在犯罪学中,低智商作为犯罪因素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Wilson和Herrnstein(1985,第155页)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前就观察到“尽管四十多年来得到了证实,智力和犯罪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渗透到大多数教科书或犯罪学的传统智慧中”。《牛津犯罪学手册》(Oxford Hand book of Criminology)长达1246页,其中没有提及智力,没有任何变化(Maguire, Morgan and Reiner, 1994)。在流行病学方面,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了健康的社会经济相关性,如死亡率、肥胖、事故、肺癌和中风,但直到伊恩·迪里领导的一组心理学家最近的研究(迪里、沃利和斯塔尔,2009年),人们才意识到这些因素中的大部分可以用智力来解释。在经济学中,人们普遍认为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可以定义为“使人们能够进行工作并产生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存量”(Stroebe, 2010, p. 661)。有时这个概念包括认知能力,但很少提到智力。在经济学中,更没有人认识到智力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2005)讨论了经济发展的因素,并认为最重要的是“适应效率”,定义为“一个社会在创造富有成效、稳定、公平和被广泛接受的制度方面的有效性”,但他没有考虑到人口智力可能决定其创造这些制度的能力的可能性。经济学家偶尔也会提出这种可能性,但一般会遭到拒绝。例如,在一个主题演讲中,题目是“为什么整个世界不是发达的?”在1981年美国经济史协会的一次会议上,理查德·德斯特林说:“我认为我们可以有把握地驳斥这样一种观点,即现代技术知识未能迅速传播是由于其人口的天生智力存在巨大差异。”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研究明确地证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差异,比如基本智商”(1981年,第5页),经济学家埃里克·哈努谢克和丹尼斯·金博也做出了同样的断言,他们写道:“我们假设学生的国际平均能力水平在各国之间没有差异”(哈努谢克和金博,2000年,第1191页)。Richard Lynn 2012】
塔尔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uri Allik很好的总结了人们对它的一些反应:与之前许多有争议的发现相比,可以预见的是,第一种最典型的反应将是否认。许多评论家不能容忍智力的平均水平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会有系统的变化。他们也不准备接受,从智力资源的分布来预测国家的财富是不可能的。下一个可预见的阶段是接受事实,但否认对事实的解释。最简单的策略是把结果解释为测量误差。一个有用的策略是发现一些小错误,宣称所有的结果都同样可疑(2008,p. 707)。也正如Juri Allik所预测的那样,许多评论家拒绝了Lynn和Vanhanen先生的的工作。Susan Barnett和Wendy Williams(2004)断言国民智商“实际上毫无意义”,Hunt和sternberg (2006, pp. 133, 136)将其描述为“技术上不充分……和没有意义的”。其他人批评国民智商“严重不足”(Volken, 2003年,第411页),Astrid Ervik(2003年,第405-6页)也提出了类似的批评,他问“富裕国家的人比贫穷国家的人更聪明吗?”并得出结论,“作者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似乎急于得出结论”,Thomas Nechyba(2004年,第1178页)写了“相对薄弱的统计证据和可疑的推测”。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在上个世纪,我们的测序技术还不发达,我们对人类基因处于一种几乎无知的状态,观测大脑状态的脑成像设备也才刚刚起步,我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备和技术也才刚刚起步。但是自本世纪以来,遗传科学和神经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有更好的技术和方法可以观测到智力深层次的机制,我们也可以采用大规模的荟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探讨遗传在智力当中起的作用,并且基于这一点对智力在经济当中起到的效果做出更好的研究。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学者们发布了数万篇论文用以论证智力存在遗传影响的这些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人们依旧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的谈论这些无可争议的事实,谈论遗传造成的种族智力的差异更是一种禁忌。尤其是在美国,许多人类学家拒绝接受人类群体当中存在种族的概念,两位波兰人类学家Kaszycka和Strkalj(2002,第334页)给出了答案。他们写道:美国人对种族已经变得非常敏感,这个词已经获得了强烈的敏感含义。出于政治上的敏感,许多美国生物学家不得不承认不存在种族。但不得不承认,在今天的遗传学当中,关于种族的定义依旧是十分模糊,判断种族的数量的前提是,我们应该如何界定种族,拥有多大的遗传差异才能被划分为种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划分种族的问题上,人们可以认为有三个种族,也可以认为有五个种族,也可以认为有七个种族,甚至可以认为存在六十个种族,这些答案都是合理的。
第一章【我们如何判断种族,我们如何判定智力,有有效的证据吗】不同于前往,我们今天会采取大量的技术来发现与智力有关的遗传基因以及研究,例如GWAS【全基因组关联分析】,TEDs【双胞胎早期发育研究】,AIMs【祖先信息标记】,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RS【或PGS,多基因评分】,GPS【全基因组多基因评分】,MRI【核磁共振成像】等许多技术,这些都是受益于技术的进步,很显然,我们在判断并且谈论这些时,我们需要判断俩个很重要的事情,什么是种族,亦或者,什么是智力,他们是如何判断的,他们的结构是什么。在上个世纪的古典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的时期,判断种族主要是根据不同人类之间的体质差异。【如果将两组人相互比较,首先必须观察到一组人中的每一个特征都有一定的或多或少广泛的变化范围。如果一组的变分纬度不与另一组的变化纬度重叠,即一组的特征不出现在另一组中,则特征中存在显著差异。对这种特征的观察清楚地确立了人类的成员身份。Verschuer.1937】【另一方面,种族的变异程度并不是一个站得住脚的比较标准,这是今天其他生物学部门普遍承认的事实,例如,所有种族都偶尔会遇到白痴,这并不是反对种族区别的严肃性的论点,Baur Fischer Lenz 1933】【在人类,所有的器官和器官的所有部分都可能发生变化。比如黑人和欧洲人。彼此之间是可以区分的,不仅是通过皮肤的颜色,头发的生长,鼻子的形状,嘴唇和头骨,以及其他公认的不同的特征;还因为大脑、肌肉和内脏的特殊差异。因此,如果我们要写一本完整的人类学教科书,人类所有的器官和解剖系统都必须被完整描述。Fischer.1932】毫无疑问,在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中期,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承认种族的存在是生物学上的事实,种族是切实存在的,是一种生物学上的切实区分和概念,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阿瑟·基思爵士写道:人类的类型是如此明显的区别,以至于当一位人类学家面对一群从Australoid、Negroid、East Asian或Caucasoid类型中抽取的人时,他可以毫不犹豫或错误地将一个人的因素与另一个人的因素区分开来(Keith.1922】但是这一无可争议的分析似乎到了20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初显争议性,人类学家阿什利·蒙塔古(Ashley Montagu, 1945a.)在他的书《人类最危险的神话:种族谬误》中是最早采取这种立场的人之一。但是蒙塔古的反对并不是建立在生物学上的,而是建立在政治上的,在这一点上,蒙塔古跟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有异曲同工之妙,米德基于他对非西方文化的‘观察’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性几乎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可塑性,对截然不同的文化条件做出了尊却而鲜明的反应’】但是后来,米德承认了他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促使啊得出这一结论的不是他搜集的数据也不是他的观察,而是他所支持的政治目标;【我们知道,关于先天差异的带有政治色彩的讨论可能会变得多么严重,在我们看来,他们进一步的研究将不得不等到不那么动荡的时期】跟米德差不多,Montagu否认种族存在的重要因素也是出于政治因素,而并非科学,在他1945年出版的,《人类最危险的神话:种族谬误》当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一点,但是Montagu好像意识到自己有点说过头了,他在书籍当中依旧承认了种族的存在,【在生物学用途上,种族被认为是一个物种的细分部分,它继承了用于区分于该物种和其他种群的物理特征。从遗传学的意义上来说,一个种族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种群,其某些基于的发生频率与卡种群不同,其中一个或多个种群可以跨越任何边界【通常是地理】交换基因。如果有人问我们,在这种意义上,人类物种是否存在相当数量的种族,答案是存在的】,很显然,Montagu反驳种族的原因正如Richard Lynn所描述的【许多美国人类学家拒绝种族概念的原因从蒙塔古的书《人类最危险的神话》的标题就可以看出。蒙塔古显然认为,人们的种族意识是危险的,因为它倾向于培养种族对抗,并可能升级为冲突。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最好是压制种族的概念。Richard Lynn 2006】否认种族存在的研究在二十世纪中半叶愈演愈烈,1962年,人类学家 Livingstone发表了论文《论人类种族的不存在》,1994年,Luigi Cavalli-Sforza写道【人类种族概念的科学失败和种族概念没有得到任何接受】这跟他们在18年前的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Luigi Cavalli-Sforza在1976年写道【人类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种族群体,并且,如果我们采用系统动物学的标准来评价人类,这些种族就可以被称为亚种,标准是,当组成这些群体的所有个体中有百分之七十五或更多的个体可以被明确地归类于属于某个特定群体时,俩个或多个群体就成为了亚种】他接着阐述道【当人类种族被宽泛的定义时,就有可能识别出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人口的种族,因此,种族肯定存在于人类之中】但是较为幽默的是,Luigi Cavalli-Sforza否认了种族的存在,但是他们却认为我们可以识别人口的集群,并且采用了古典人类学的划分方法【集群就是种族的委婉说法】,例如,他们写道【非洲居住着俩个土著群体,北方的高加索人几乎一直到撒哈拉以南的边界,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黑人】,他们忘记了他们之前的断言,他们认为人类种族的概念已经产生了科学的失败,人类物种只能被划分为群。但是搞笑的是,仅六年过后Luigi Cavalli-Sforza便再次的改变了他的看法,他宣布种族确实存在【一个种族可以被定义为“一群我们可以认为在生物学上与他人不同的个体”(Cavalli-Sforza, 2000,第25页)。】2004年,美国人类学协会(American Anthropologial Association)在其网站上宣布,“种族不是一个科学有效的生物学类别。”纽约圣约翰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efferson Fish (2002, p. xii)断言:“不存在生物种族。”但他没有解释他做出这一断言的依据。亚利桑那大学的生物学家格雷夫斯(2002,第2-5页)也断言“生物种族是不存在的”,并写道“种族这个术语意味着一群人共有的一些重要的潜在遗传特征的存在,而在其他群体中不存在”,而这对人类种族来说并不正确。与这一论断相反,有一些“遗传特征”存在于一些种族中,而在另一些种族中则不存在。例如,黑皮的基因存在于非洲人身上,而在欧洲人、东亚人和美洲印第安人身上则不存在,而内眦赘皮的基因只存在于东亚人、北极人和一些美洲印第安人身上。此外,种族的概念并不意味着某些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基因的另一种形式)只存在于某些种族中,而在其他种族中不存在。不同种族之间的等位基因频率有差异就足够了。有一些等位基因是这种情况。例如,镰状细胞性贫血的等位基因在非洲比在其他种族中更常见,而囊性纤维化的等位基因在欧洲更常见(Richard Lynn 2006,第12页)。格雷夫斯(2002,第5页)写道:“大多数遗传学家、进化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同意,人类物种中没有生物种族。”Cohen (2002, p. 211)同样地断言:“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同意,一般意义上的种族不存在,也从未存在过。”这些断言是不正确的。1985年对美国人类学家的观点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种族的存在被59%的生物和身体人类学家以及大约三分之一的文化人类学家所接受(Lieberman和Reynolds, 1996)。除此之外,2001年对波兰人类学家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5%的人同意“智人物种中存在生物种族”的命题(Kaszyckaand Strzalko, 2003)。主要是在美国,一些人类学家、一些生物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已经否认了种族的存在,他们为了政治正确而牺牲了自己的科学诚信。
与古典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人类学则是运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观察和统计种族之间的不同的差异,这个我们稍后再谈。传统的体质人类学起源于德国人类学家亨德,随后被布鲁门巴赫和林奈等学者相继发展,最早的人类种族划分可以追溯到1758年林奈的著作【自然系统】提出了以欧洲黑人,非洲黑人,亚洲人和美国人的四分法,在1776年,德国内科医生约翰.弗伦德里希.布鲁门巴赫提出了基于肤色的种族五分法,提出了白人,蒙古人,埃塞尔比亚人,美国人和马来西亚人的五分法,除了这俩位以外,体质人类学史上还有许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学者,例如法国的道本顿,白洛嘉,弼纳。德国的施密特,兰克,韦尔克尔,马丁。瑞士的科尔曼。英国的费劳尔和皮尔逊。美国的摩尔顿,俄罗斯的阿努钦和意大利的塞奇等学者,他们在体质人类学史上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有些人创立了测量方法,有些人设计出了测量仪器。这为20世纪体质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1906年召开的摩纳哥第十三届国际史前人类学会议当中,规定了32项颅骨测量和19项活体头面部测量的方法,在1912年的日内瓦第十四届国际史前人类学会议当中,进一步扩大了该范围,会议上通过了【统一活体测量的国际协定】进一步补充了四十九项活体测量项目的方法和从长骨推算身高的长骨测量方法等内容,此后,体质人类学日益成熟。无论是测量方法还是仪器。尽管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有许多的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试图不通过传统的体质人类学方法判断种族,试图通过血液和蛋白质来判断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例如马诺伊洛夫和Otmar Von Verschuer,后者启动了特异性蛋白质研究,希望找到能够区分犹太人和德国人种的特定蛋白质。
1972年,人口遗传学家理查德·列万廷(Richard Lewontin)首次提出了一个更严肃、更有影响力的论点,旨在将种族从政治和科学词汇中剔除。列万廷测量了来自不同种族的人的17种蛋白质的特性,并计算出一种被称为赖特固定指数的变化。该指数旨在衡量一个种群中有多少变化存在于整个种群中,有多少变化是由于特定亚种群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列万廷的答案是6.3%,这意味着在他所研究的17种蛋白质的所有变异中,只有6.3%存在于种族之间,而另外8.3%存在于种族内部的种族群体之间。这两种变异的来源加起来约占15%,其余的对整个人群来说是普遍的。列万廷说:“在所有人类变异中,85%是在一个国家或部落的个体之间。”在此基础上,他得出结论:“人类种族和个体彼此之间非常相似,迄今为止人类变异的最大部分是由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他接着说:“人类的种族分类没有社会价值,而且对社会和人类关系具有积极的破坏性。由于这种种族分类现在被认为实际上也没有遗传或分类学意义,因此无法为其继续提供任何理由。列万廷的论点立即成为那些认为否认种族存在是对抗种族主义的有效方法的人的核心遗传学依据。人类学家阿什利·蒙塔古(Ashley Montagu)写了一本很有影响力的书,旨在将种族从政治和科学词汇中消除,在《人类最危险的神话:种族谬误》(The Fallacy of Race)中,这句话被显著引用。列万廷的声明被引用在美国人类学协会关于种族的声明的开头,这是社会学家断言种族是一种社会建构,而不是生物学的基本原则。列万廷的错误在于他认为这些人口之间的差别太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著名的人口遗传学家休厄尔·赖特(Sewall Wright)指出了列万廷的错误,赖特指出,赖特固定指数在百分之五道百分之十五之间就表明拥有相当的遗传差异,即便是小于百分之五,这种差别也不可忽略,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赖特而不相信列万廷呢,抛开赖特是与此话题密切相关的人口遗传学三位鼻祖之一不谈,也不谈赖特发明了赖特指数,单从政治角度来阐述,赖特没有政治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类似于Walter E. Block 对此观点指出的批判是正确的,一门学科的奠基者并不意味着他总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发明的人并不能保证使用他就不会出错误,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非专家和具备政治意图的人的观点持怀疑态度是一个可靠的经验主义主张。在遗传学家A.W.F. Edwards的论文【Human genetic diversity: Lewontin’s fallacy】当中,A.W.F. Edwards对列万廷发起了更为猛烈的批判;【列万廷对于多样性的统计分析本身没错,错的是认为该分析与分类有关。那种认为“人种分类……毫无遗传学和分类学依据”的想法是错误的。类似《自然》杂志所声明的“两个来源于任何组别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两个来源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几乎一样大”的想法是错误的。类似《新科学家》声明的“两个个体有区别是因为他们是两个个体,而不是因为他们从属于不同的种族”和“你无法通过基因来判断某人的种族”的想法也是错误的。这类声明唯有在所有被研究的特性都是独立分布的时候才成立,可它们并不是独立分布的。A.W.F. Edwards 2003】,也正如Gregory Cochran和Henry Harpending在2009年指出【事实证明,尽管遗传变异的分布正如列万廷所说,但他的解释是错误的。Cochran,Harpending 2009】,而当下的遗传学则更加的证明了列万廷的错误。我们首先需要阐述相关技术的概念【最初的基因集群技术依赖于检验基因组的一个特征,被称为串联重复。在基因组中许多位点上,同样的DNA单元对(pair of DNA units)重复串联多次。CA代表DNA单位中胞嘧啶(cytosine)后面带有腺嘌呤(adenine),所以DNA序列 CACACACA可以称为串联CA重复。这一长串的重复偶尔会迷惑DNA的复制机能,造成每几代细胞分离之前在复制过程中可能多加或减少一个重复。出现重复的位点因此常有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来比较人口。Nicholas Wade 2014】【1994年,德州大学的安妮·鲍科克(Anne Bowcock)和斯坦福大学的卢卡·卡瓦利-斯福尔萨(Luc Cavalli-Sforza)带领的一个研究团体率先尝试了用DNA差别来区分人类。他们检验了来自14个人口在30个基因组位点上的CA重复。通过比较CA在每个基因组位重复数量,研究员们发现,人们与他们的大陆起源对应,形成集群。换句话说,所有非洲人的CA重复方式彼此相像,而所有美洲印第安人则有着不同的重复方式。根据CA重复方式一共分出了五个主要的集群,分别对应生活在非洲、欧洲、东亚、美洲和澳大利亚大陆上的人们。 从那时起,还有过更大规模、更成熟的研究,所有研究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以大陆为基础进行分类时,基因的差别性最大”。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统计遗传学家尼尔·里施(Neil Risch)写道,“实质上,这些人口基因研究复述了以大陆祖先为基础的经典种族分类,即非洲人、 白人(欧洲和中东的高加索人)、亚洲人、太平洋岛国人(比如澳大利亚人、新几内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和美洲土著。”其中,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是由南加州大学的诺亚·罗森伯格(Noah Rosenberg)和斯坦福大学的马库斯·菲尔德曼(Marcus Feldman)所领导的。他们分析了全世界1000个人的基因组,找出了在其中377个位点上的重复数。有了这么多数据,当检测对象是混血时,就可以把这个人的基因组片段分类到不同的种族。这是因为每个种族或民族在每个基因组位点上都有着自己特殊的重复数。正如所料,罗森伯格一菲尔德曼的研究显示,他们所研究的1000个人自然地分属于五个集群,分别对应着五个大陆种族。菲尔德曼是一位资深学者,同时也指导过众多美国人口遗传学家,他在发表这个研究报告时提到:这项研究从根本上证明了尼尔·里施的结论,即大陆祖先可以定义种族。“尼尔的文章是理论性的,我们的数据可以支持他的论点。”菲尔德曼指出。著名理论生物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库斯·菲尔德曼其他顶尖的遗传学家也认为基于大陆的的人类差异集群与通常人们对种族差异的理解是对应的。在斯坦福大学担任遗传学教授的乔纳森·普理查(Jonathan Pritchard)表示:“在全球放下(种族定义)边界非常难, 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有足够多的基因差异使得我们可以按照常识的分类对人口进行甄别。” 罗森伯格一菲尔德曼的研究同时还显示,几个中亚民族具有欧洲和东亚的混合祖先,这包括帕坦人、哈扎拉人和维吾尔人。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人们在中亚地区出入频繁。 语言常常是阻止邻近群体通婚的一种孤立机制。巴基斯坦的勃律人说种独特的语言,他们在基因上也与邻居不同。罗森伯格-菲尔德曼的研究还可以辨认出一个种族之内的不同民族。在非洲(黑)人中间,很容易通过基因组来区分尼日利亚的约鲁巴人、南部非洲说吸气音(齿龈啧音)的桑人,以及穆布蒂人和比雅克俾格米人。 许多人口并不是高度混合的。罗森伯格一菲尔德曼调查证明,自古以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人们会在他们的出生地度过一生。 在古老的非洲人口中,每个基因在世世代代中都出现了大量的等位基因。出走的移民们只带走了其中很小一部分。每当一个新的群体分离出去,原有人口中的等位基因数量就会减小。离开非洲越远,等位基因的多样性就越低。这种递减的趋势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当任何人口游离原住地太远时,他们将无法维持经常的交配来保持基因库的充分混合。
一些研究者不承认种族的存在,更愿意承认遗传梯度或渐变。“没有种族,只有渐变。” 社会人类学家弗兰克·列文斯通如此宣称。对罗森伯格一菲尔德曼结果的批评者也颇有同感。他们指责说,把人类分成五个种族是过时的做法,如果采用在地理上更为均匀的样本,结果就是只会看到渐变。罗森伯格-菲尔德曼团队于是重新分析了他们的数据,提高了研究的分辨率,在每个基因组中检验了993个位点,而不只是最初的377个。他们发现集群人类差异是实际存在的。尽管存在基因多样性的梯度(渐变),但(按大陆祖先为基础的经典种族分类)的集群也存在,正如他们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中描述的一样。 罗森伯格一菲尔德曼比较的是人们基因组中的DNA中的重复。后来又出现了另一类用以比较全球人口的DNA标记,这就是SNP(它在医学研究上颇为有用),其全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意思是,基因组的某个位点上,有些人有一种与其他大多数人不同的DNA。基因组中绝大多数位点是固定的,即每个人都有同样的DNA单元,不论是A、T、G或者C。这些永远固定的位点对研究人类差异毫无作用。遗传学家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出现变化的SNP位点,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直接的人口比较方法。许多突变随机出现在个人身上,没有普遍的重要性。为了将它们排除,SNP被定义为基因组中至少有1%人口拥有的不同寻常的DNA单元的位点。由李军和理查德·M·麦尔斯(Richard M.Myers)带领的研究团队用罗森伯格和菲尔德曼所用的集群程序分析了来自全球51个人口的近1000人。他们检查了每个人基因组中的65万个SNP点。以SNP为基础,正如对DNA的重复分析一样,这些来自全球的人类样本群集成了五个大陆群体。但SNP数据揭示了两个其他的主要集群,它们没有出现在采样较少的罗森伯格一菲尔德曼的研究中。运用的DNA标志越多,不论是串联重复还是SNP,人种就可以被分得越细。
新集群之一是中亚和南亚人口,包括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第二个是中东,那里有相当的欧洲人和非洲人之间的混合。按理应该可以把印度和中东族群提升为主要的种族,使得种族总数达到七个。但那样做的话,还有许多其他族群也需要考虑,所以为了简单起见,五个以大陆为基础的种族分法在多数情况下较为实用。人类种族的数量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种族定义的方式。一些读者也许会对此感到困惑。但这并不奇怪,因为种族并不是独特的实体,而是具有相似遗传变化的群体的集合。比如。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到底有多少座山丘?答案取决于多高才算山丘。人类种族的数目也取决于我们选择去承认多大的基因集群,在列举人类差异的主要分类的问题上,三个、五个、七个、六十个(种族)都是合理的答案。】
第二章【现代人类学的研究】
我们在上述的第一章当中简要阐述的种族之间的四个不同点,第一个,种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体质当中。第二个,种族的差异并不是一个群体当中携带着另外一个群体没有的Gene,相反,这种情况下极少见,我们只需要知道不同种族之间携带的频率即可,这在遗传学上被称为【软清除】,即仅仅是影响该特征的等位基因的频率不相同。第三,种族并不是一个硬性的标准,我们判断种族的数量决定于我们认为多大的遗传差异才能算是种族。第四,种族的划分类并不指望百分之百的将全部人口划分,而是只要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个体被正确划分,那么种族的概念就是行之有效的。
医学遗传学家们为了更好的进一步研究,开发了一套等位基因测试,可用于更好的区分一个种族和另一个种族。有些等位基因,特别是在不同种族之间频率差异很大的基因,在研究该问题上往往比其他等位基因更有用,这些区分种族的DNA位点的技术被称为AIMs,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一套326个AIM,研究人员就可以完美的从遗传上断定研究对象的种族,并且在统计学上往往拥有更高的可靠性,部分遗传标记,例如Duffy Null,往往只出现在非洲人之间,除此之外,多数单个AIM只是在一个族群比另外一个族群当中更加的普遍一些,基于数百个AIM的结果综合考虑,毫无疑问,这在统计学上拥有更高的可靠性。而在遗传因素的影响的研究当中,一个急先锋是TEDs【双胞胎早期研究】,自六十年代起,通过对双胞胎和被收养者等特殊人群长期研究,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证据表明,遗传基因在我们的心理差异当中起到了庞大的作用。‘基因的贡献不仅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是巨大的。遗传是塑造我们的最重要因素。它比所有其他因素加在一起更能解释我们之间的心理差异。’【Robert Plomin 2018】,而在脑成像领域,尽管有研究声称脑容量对智力的正相关性在此前一直被高估,但是正相关性存在的事实却一直很稳健【我们表明,在文献中,脑容量和智商的正相关强度被高估了,但即使考虑到不同类型的传播偏倚,这种正相关仍然稳健,尽管所报告的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Jakob Pietschnig , Lars Penke, Jelte M. Wicherts , Michael Zeiler ,Martin Voracek 等人 2015】,【然而,大脑体积和智商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直接,但这种关系是由大脑体积动态地以体积增加和减少的形式调节的,Anja Pahor等人 2019】。
智力是一种高度可遗传的性状(Plomin & von Stumm, 2018),约50%的变异可由遗传因素解释。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检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表型之间的关联,表明智力是高度多基因的,整个基因组中有数千个等位基因,但效应量很小(Savage et al., 2018)。解释这种高度多基因结构的一种方法是将整个基因组中不同snp的影响合并为一个综合测量,即所谓的多基因评分(PGS) (Choi et al., 2020)。PGS是通过计算特定表型(如全基因组智力)的等位基因效应之和,并使用从GWAS获得的效应量估计值对其进行加权来确定。重要的是,PGS使用了发现样本的高功率GWAS的统计功率,以稳健地应用于较小的目标样本(Dima & Breen, 2015;Dudbridge, 2013)。在智力方面,来自迄今最大的GWAS之一(Savage等人,2018)的PGS可解释一般智力高达5.2%的方差。对于教育程度(与智力高度相关且更容易获得),可以实现更大的GWAS,由此产生的PGS可解释受教育程度高达11%的方差(Lee等人,2018)和智力7%的方差(Plomin & von Stumm, 2018)。
此前在知乎当中,一直有人将智力研究的先驱者,Lynn和Rushton的意思曲解为大脑容量跟智力是成因果关系的,而并非是正相关关系,此前的研究当中显示脑容量在智力的差异当中占到了0.493的关联。此外也有部分研究显示脑容量可以有效的解释百分之九到百分之十六的智力方差,Templer在2011年的时候正确指出【林恩(Lynn)和拉什顿(Rushton)强调了寒冷的气候,但它不太可能是责任感生长的唯一进化土壤。我以前说过:拉什顿和林恩都没有声称气候是智力进化的唯一变量。Templer 2011】鉴于白人和黑人之间的脑容量平均差异,尽管只能解释很小的智力方差,但是其竟然真实存在那么便不可忽略。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观察到很明显的智力衰退,尽管弗林效应在八九十年代提出,但是欧洲部分发达国家的智力水平却在1975年就开始衰退,如今更是陷入到全球范围内的衰退当中,例如挪威,挪威的费雪经济研究中心在调查了73万名1962年到1991年当中的挪威男性的智力测试分数,结果发现在1962年至1975年的出生的挪威男子的测验成绩每十年增加三分,但是自1975年之后产生了断崖式的下跌。Raegan.Murphy对这种智力的衰退描述道【这一现象的影响是,世界上的基因型智商每一代人就会下降1.3个智商点。Raegan.Murphy 2011】,近俩年来,也陆续由学者发表论文阐述这种全球性的智力衰退,例如,Lynn和Meisenberg阐述道【此外,在最先进的西方国家,心理测量智力的停滞和缓慢下降不仅是一个理论预测,而且已经发生了(Meisenberg & Lynn, 2022)。】,【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估计全球智力的最新趋势。我们发现,最近的研究报告主要是经济欠发达国家的积极弗林效应,但在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弗林效应很少而且经常是消极的。对2000-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48个国家进行的分析证实了这一点。Lynn Meisenberg 2023】,在学界当中,这种智力的增长和衰退导致的原因还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例如奈瑟(1998)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包括弗林(Flynn, 1987)本人在内的一些人认为,所谓的“真正的智力”并没有任何显著的提高,这种提高一定是由于考试技巧的提高。其他人,如格林菲尔德(1998),麦金托什(1998)和威廉姆斯(1998)认为,增长是真实的,许多因素可能是负责的,包括一个普遍更有认知刺激的环境,特别是电视,电脑游戏,教育的改进,以及父母教育的增加。通过诸如婴儿能站起来的年龄等测试来衡量婴儿发育过程中弗林效应的存在,使得这些因素不太可能存在。在20世纪,很可能由于营养的改善而导致了身高、大脑大小的增加,并可能促进了大脑的神经发育(Lynn, 1990a, 1998b)。
但是就人类的智能结构而言,目前并没有一个大一统的理论,在Marvin Minsky看来,人类的智能应该被视为不同的Agents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中将人类的认知过程分为两类,系统1和系统2。System 1 (fast)进程执行迅速,通常是自动执行的。人类的大脑只是在做这些事情,你没有任何意识到你是如何做的。当你看向外面的世界时,你会立即理解眼前的场景,当你听到母语的演讲时,你会立即理解所说的内容。你无法控制它,你不知道你的大脑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事实上,你根本没有意识到你的大脑在工作。系统二(缓慢)过程需要有意识的、循序渐进的思考。当使用系统2时,你有一种思考的意识:例如,解开一个谜题,或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或用你正在学习的语言慢慢阅读,而你必须每三个单词就查阅一次。在其他的定义当中,智力被视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智能力,其中包括推理、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考、理解复杂思想、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它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狭隘的学术技能或考试智慧。相反,它反映了一种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周围环境的能力——“理解”、“理解”事物或“弄清楚”该做什么( Linda Gottfredson, 1997,第13页)。作为一个单一实体的智力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来测量,并通过IQ(智商)来量化。【智力可以被宽泛地定义为学习、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潜在特征,但可以从一系列不同的认知测试分数中推断出来,如广泛使用的产生所谓智商分数的“智力测试”,其中IQ是“智商”一种过时概念的缩写。认知能力的心理测试在形式和程度上差异很大内容。例如,一些心理测试评估语言能力,另一些评估非语言能力;有些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有些没有时间限制(见图中的例子)。尽管存在这些差异,但认知测试分数呈正相关75,这表明个体内发生的测试分数差异小于个体间的测试分数差异。换句话说,一个在一种认知测试中相对其他人得分高的人,在其他认知测试中也会相对表现得好。这种现象被称为正流形,或简称为“g”,智力的一般因素,它从测试分数的协方差中出现,由斯皮尔曼在1904年发现(参考文献76),大约在同一时间,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重新发现。“g因素”例证了智力的通才性质,它是一种贯穿许多行为和心理结果的综合体,包括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健康和寿命。Robert Plomin 2018】
智力结构的说法众说纷纭,从斯皮尔曼---瑞文的智力二元论,即智力被划分为GS因素。到罗伯特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即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再到霍华德加德纳的的智力多元论,即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语言智力,内省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然智力。目前并没有一个大一统的理论可以统一整个智力框架,因为人类的大脑及其的复杂,拥有上百个可辨别的脑区域,约860亿个神经元,百万亿个突触,以及各式各类的蛋白质,产生了我们庞杂的智能系统。但是,相关的研究仍然在稳步的推进,【越来越明显的是,我们将在数年,而不是数十年内,在分子水平上理解智能——这是一项将改变世界的科学进步。Charles Murray 2017】
从科学上来说,不同人群之间的智力差异是科学事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消除由营养问题造成的不同种族之间的智力差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Super Flynn Effect【超弗林效应】在2006年的时候被Richard Lynn提出,Lynn指出了因为环境问题和营养问题造成的智力差异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快速的弥补,Charles Murray和Richard Herrnstein则指出,【鉴于一段时间内变化的规模和速度,这种变化必定是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不是基因的变化,随之出现的问题是,黑人的平均值能不能也通过环境变化增加15分,看来没有理由不能增加,但同样没理由认为在弗林效应施展其魔力的时候,白人和亚洲人的平均值会停滞不前。Murray,Herrnstein 1995】,从现代的人类学和各类研究来说,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方法论和技术来解释并且阐明这一点,但是仍然有人认为这是错误的,批评者总是具备带有政治目的性的批判,例如,他们经常会出于其自身支持的政治目标,亦或者是与其余关系不大的学科,例如通过哲学来进行反驳,这完全荒谬。同样的,认为性格可以随意的捏造,简单的认为通过设立奖惩机制的环境就可以有效的将任何一个人培养成自己想要的人,认为性格和智力能够随意改变和完全可塑的也是危险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约翰曼宁就是一个明证,他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
Richard Lynn在【劣生学;现代群体的遗传退化】当中明确的指出了自然选择的崩溃,高尔顿是正确的。医学治疗的进步已经降低了许多遗传疾病患者的死亡率,这些人原本在童年当中就会死亡,这些进步使得许多患有遗传疾病的人成功的存活到了成年,并且生育,将他们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这样做的代价无疑是保存了人群中遗传疾病的基因。毫无疑问,Lynn在1996年和2011年的预言全部一一应验了,我们现在已经毫无办法扼制。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毫无疑问的来自于政治正确。自弗朗西斯高尔顿以来,许多社会科学家们总是对遗传力谈之色变,因为他们担心如果犯罪率和智商等许许多多跟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联的事情跟遗传有莫大的关系,就想高尔顿在他的著作【遗传的天才】当中阐述的那样。那么离选育人种的公共政策也就不远了,W.Bateson首先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遗传规律会被某些极权国家大范围的运用,事实上也正如他所料想的那样,二十世纪上半叶,全球都陷入了对优生学的狂热,但是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陷入到了对环境论的狂热之中。以至于当六七十年代之时类似于Paul Taubman和Hans Eysenck之类的学者提出了遗传是导致社会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时,会有类似于Arthur Goldberger之类的学者会不顾学术辩论的大忌公开嘲讽【如果研究发现影响视力的主要是遗传因素,那主管眼镜行业的国家机构就应该关门,如果研究发现影响降雨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那主管行业的国家机构也应该关门】,毫无疑问,Goldberger明显的搞混了这三者之间的差别,这是毫无意义的人身攻击和嘲讽。但是,很显然,政治在最好并没有彻底的打倒了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行为遗传学就力排众议,毫不气馁地继续对很多双生子,被收养者和其他类型的亲属进行了分析,试图估算出基因在更多的性状,小到喜欢哪种面包,大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决定当中的分量。Dalton Conley,Jason Fletcher 2017】在我看来,他们都犯了同一个错误,他们都太过于偏激。毫无疑问,遗传在社会经济的运作当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例如David Lubinski博士写了一篇关于社会地位/智力混淆问题的全面综述(Lubinski, 2009)。虽然他的论文的背景是认知流行病学,但这个论点适用于所有使用社会经济地位作为变量的研究。从本质上讲,如果一项研究结合了社会地位和智力的测量,统计方法可以帮助理清它们各自的影响。除非在研究中包含智力测量,否则对任何SES研究结果的解释都无法理清是哪个因素导致了这个结果。不考虑社会经济地位的智力研究也是有问题的。当这两个变量都包含在大样本的多变量研究中时,结果通常表明,即使在统计上去除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后,一般的认知能力测量也与特定的感兴趣变量相关。例如,在一项对641名巴西学龄儿童的研究中,社会经济地位不能预测学业成绩,但智力测试成绩可以(Colom & Flores-Mendoza, 2007)。一项规模更大的经典研究收集了来自41所美国高校的155191名学生的数据。他们的分析表明,即使在SES得到控制后,SAT分数对学业表现的预测也大致相同;也就是说,SES没有增加额外的预测能力(Sackett etal)。, 2009)。另一项针对葡萄牙3233名青少年的研究发现,无论家庭收入如何,父母的教育水平都能预测孩子的智力(Lemos et al.,2011)。这些研究人员直截了当地陈述了他们的结论:“来自富裕家庭的青少年往往更聪明,因为他们的父母更聪明,而不是因为他们享受更好的家庭环境。”尽管一项荟萃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地位独立地预测经济成功和智力,但同样大样本的研究表明,排除智力的影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仍然存在(Strenze, 2007)。同时使用社会经济地位和智商的一个说明性例子是对110名弱势中学生的研究。它包括母亲的智商以及父母养育和环境刺激的综合测量(Farah et al., 2008)。在主要分析中,剔除母亲智商的影响后,父母教养与记忆有关,环境刺激与语言有关。然而,母亲智商的范围被限制在正态分布的低端(平均值= 83,标准差= 9),这可能解释了缺乏智商的发现,但这项研究确实说明了为什么在调查特定的SES因素时包括智商测量是很重要的。与获得父亲的智商一样,在另一个弱势儿童样本中进行复制也很重要。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儿童样本中进行复制也将提供信息,因为社会经济地位对智力遗传性的影响可能随年龄而变化,因此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研究也将提供信息(Hanscombe et al., 2012)。特别有趣的是,有新的证据表明,社会经济地位本身具有很强的遗传成分(Trzaskowski等人,2014)。显然,要建立一个关于社会经济地位和智商如何相互关联的证据权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三章【政治因素导致的科学动荡】
1925年底,苏联共产主义研究院自然科学部在一场关于达尔文与拉马克进化观点论的研讨会中,每一个报告都指责俩者违背了唯物主义,之后,苏联媒体称基因学说是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借口,服务于反动资产阶级的学说,以及,资本家心安理得剥削无产者的理论依据。令人惊讶的是,直到了八十年代这一现象还在继续保持,行为遗传学家Robert Plomin在1983年的时候去了苏联的研究所,Plomin十分困惑,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邀请【我想知道我为什么会被邀请,因为当时我的研究表明,基因对婴儿的影响,而遗传学在苏联政治上是不正确的,因为环境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我开始明白,基因的概念实际上苏联人是可以接受的,当涉及幼儿时,因为他们密集的公共早期儿童保育计划的基本目的是使儿童适应共产主义社会,消除他们的动物本性的痕迹,其中包括他们的遗传倾向,所以在早期证明我们有遗传影响是可以容忍的,因为它在后来的发展当中被认为不重要】
但这相较于早期的苏联来说已经非常好了,苏联的遗传学家直到1961年才被允许研究DNA,在之前的苏联社会当中,李森科是反对基因概念的先锋,李森科阐述道【进化的关键是互助,而不是竞争,基因是形而上学的虚构,简化论是个错误。在一个有机体中,除了普通的身体之外,没有什么特殊的物质,我们否认遗传的小碎片,小粒子。】哪怕在1961年后苏联的遗传学家被允许研究DNA,李森科依旧以他混乱的逻辑方式表示【双螺旋结构是一个愚蠢的概念,他研究的是加倍,而不是把一个东西分成它的对立面,也就是说,是重复,是增加,而不是发展】
二十世纪一十年代末期,苏联十月革命俩年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秘密访问了巴普洛夫的生理学工厂,问他是否有可能改造人类的本性,会议的记录并未保存下来,所以巴普洛夫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是未知的,但是列宁却毫无疑问的看到了通过环境改造人类的本性的可能性,著名生物学家Matt Ridley在面对这一情况的时候阐述道【列宁毫无疑问地看到,共产主义的成功建立在一个假设上,即人类的本性可以被训练成一种新的体系。“人是可以改正的,”他说。“人可以被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托洛茨基附和道:“创造一个新的、‘改良版’的人——这是共产主义未来的任务。”许多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围绕着产生一个“新人”需要多长时间这个问题展开。除非人性几乎完全是可塑的,否则这样的目标毫无意义。Ridley 2005】列宁毫无疑问的是早期行为主义的拥趸,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此时的苏联依旧也有遗传学说的看法,例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早期,苏联生物学家Semashko在1922年阐述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社会主义优生学计划,庆祝优生学将把整个社会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高于个人的利益,这一令人震惊的事实,全新的人类将被培育出来,【20世纪早期, 不仅种族主义者和右翼理论家, 而且许多左倾的社会进步人士也开始关注医学和社会安全网络对人类基因库质量的影响。 他们认为, 现代社会让许多“不适应社会” 的个体得以生存, 而这些个体若活在之前的年代则早已灭亡, 他们担心这会导致人类血统的退化。Nick Bostrom 2005】
与苏联相对应的,此时的民族社会主义德国也在陷入一场科学与政治的结合,但是由于俩者的情况差异太大,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并未像苏联那样严重的对学界加以迫害和联合,尽管确实面临着政治压力,Hans Walter Schmuhl在2008年出版的【The Kaiser Wilhelm Institute For Anthropology,Human Heredity And Eugenics 1927-1945】当中,如此的阐述道【然而,1933年,KWI-A及其主任尤金·菲舍尔(Eugen Fischer)最初发现自己面临着政治压力。国家社会主义者怀疑该研究所与魏玛福利国家联系过于紧密,迫使KWI-A“结盟”。然而,政治在1933年首次侵入“纯科学”领域,这很难说是事实。KWI-A一直试图将其影响力扩展到政治行动领域。在短暂的挑衅和摩擦之后,它非常愿意将其专业知识用于为该政权服务,而该政权——在更大程度上比魏玛共和国政府——已准备好将其政治决策过程建立在科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并迅速认识到KWI-A的政治价值。结果是相互剥削,尽管是基于基本的意识形态共识:科学和国家在全面生物政策的乌托邦目标上达成了一致,其目标不亚于控制人类进化。Schmuhl 2007】,这也并非意味着在针对某些敏感的研究的时候,民族社会主义德国的生物学家会采取一些学术造假的方式。【尽管这项研究得到了民族社会主义政府的资助,但文章的基调是绝不意味着普遍和一致地敌视犹太人。例如,冯·弗舒尔男爵的文章几乎,没有价值判断,它在许多段落中承认犹太人有特殊的优势,他们的种族特点。Charles E.Weber 1983】当然,这并不意味着Otmar Von Verschuer就没有错误,更不意味着他在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当中就没有反对者,而且反对者并不拥有政治倾向,例如,1932年,当伦茨对Verschuer和Curtius提出的关于双胞胎出生的遗传性的假设进行了毁灭性的批评时,Verschuer非常恼火:【亲爱的伦茨先生,坦率地说:我不明白你的意思!您一定知道我的看法,您知道,我始终信任您,尊敬您,把您作为我曾经的老师和朋友;当然,这种情绪总是伴随着对建议和客观批评的极大接受。但为什么你在这里选择这种批评的形式和这种敌对的语气:我从未从科学对手那里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这是非常痛苦的,对我个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但对我们一直倾向于站在同一阵线的事业也是如此。Verschuer 1932】
对民族社会主义医学史和生物学史了解的人想必都清楚Fritz Lenz,更明白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Fritz Lenz更类似于一个纯粹的科学工作者,他不近人情,如果有研究人员提出了错误的观点他都会毫不留情的指出他们的错误,而并不会理会他们是否是自己的好友,哪怕是他曾经提出来的错误观点在被证伪后,他都会在公开场合毫不留情的纠正自己。
但是需要指出的一种现象是,例如斯蒂芬·杰伊·古尔德这类的特殊案例,斯蒂芬·杰伊·古尔德是一位Marx主义生物学家,他曾经在和爱德华威尔逊等社会生物学家辩论时,认为如果基因决定论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去学会怎么去接受他们,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没有证据支他们。但是尽管他拥有这种看法,但是他在实际的科学实践当中可不是这么干的,Gould的论据充满了政治性和伪科学以及不切实际的指责,Christopher F. Chabris在1998年的【自“钟形曲线”以来的智商】当中很好的描述和概括了这一点,【古尔德指责19世纪的颅骨学家,以及后来的智力研究人员,都是基于种族主义的假设,并暗示,基于这些理由,他们的工作应该被忽视,甚至被压制。就指控包括像Herrnstein和Murray这样的人物而言,这是荒谬和恶意的。Christopher 1998】,Gould等人做的只是自以为是和枪毙信使,例如Gould在评价Arthur Jensen时,直言不讳的称呼其为糟糕的科学,但是Gould并没有科学的阐述,相反,Arthur Jensen在面对Gould的批评的时候回溯了大量的研究,詹森证明,智力测试的分数不仅彼此相关,而且与许多衡量信息处理效率的指标相关,包括反应时间(你在灯光闪烁后按下按钮的速度有多快)、检查时间(你必须显示两条分开的线段多长时间才能准确判断哪一条更长)和工作记忆容量(你在做其他事情时能记住多少随机信息)。詹森还回顾了许多与智商直接相关的生物学因素,比如近视(一种非常容易遗传的疾病)、脑电活动、神经传导速度(脑细胞相互沟通的速度)的估计,以及大脑对葡萄糖的代谢。即使是被古尔德大肆嘲笑的大脑大小研究,也已被现代成像技术发现与智商有关。我们并不否认Gould在科学上做出的客观成果,但是我们应该反对的是他错误的阐述和带有政治以及目的性的伪造篡改,跟列万廷一样,Gould在评价这些研究的时候经常提起政治,他认为这些研究具备政治上的危险性,因而需要彻底的杜绝,这是不正确的,也是错误的。就像现在指责查尔斯默里和理查德赫恩斯坦的人一样,钟形曲线这本书只是提出了一种假设,他并未把种族之间的智力遗传性差异当作是一种主要的论题阐述,相反,钟形曲线当中只有极少数的内容零星的提到了这些,但是他们却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忽略赫恩斯坦的阐述【尽管有零星的证据表明黑人和白人的差异有遗传因素,但压倒性的证据是相信美国黑人一直处于环境劣势。”】,赫恩斯坦赫默里关于种族智力差异的描述往往更备受关注,反对者经常会对这些零星描述的反驳进而否认钟形曲线全书,我不知道他们的依据是什么,我更不知道他们的论据是什么。而在知乎上有一篇论文则更令人显眼,这可能是目前知乎上最令人瞩目的论文,关于种族智力的讨论的反驳,名为【追踪来源推翻假科:东亚高IQ分现象是普通基因+更快的教育进度+更努力。白人至上者的夸奖只是白男战忽局】其中的阐述更是令人不知所措的云云,作者指出Lynn在1970年代的俩篇论文有造假嫌疑,并且给出了足够的证据证明了这一点,我十分赞成作者的这种行为,但是作者认为通过这俩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我们可以完全的断定Lynn在此后的几百篇论文当中都是虚伪的和造假的,以这俩篇Lynn在七十年代的黑历史并不是否认Lynn在后续四五十年的所有研究的证据。这并不令人信服。
通过上述的简要阐述,我们已经简要的概括了一些关于政治对科学的影响动荡,以及基于政治对科学的无端的指责和打压,我们并不指望彻底的杜绝带有政治倾向的科学研究,如果你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政治和科学观点是正确的所展开一项研究,我们不应该杜绝,也不应该拒绝,我们应该拒绝的是出于政治的目的在实验当中做出主观的伪造和篡改数据,主观的导致客观的测量方法出现偏差进而导致结果出现问题,我们应该反对这些。
第四章【论同性恋问题】
毫无疑问,类似于性取向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值得探讨的研究话题,尤其是在当下,许多人都认为类似于性取向之类的研究话题是违背政治的,因而在国内外很少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和研究,下面本文将从各个学科的不同角度入手,为你们对同性恋的形成和机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单从对同性恋的识别来说从面部来识别可能是耗时最少也许准确率还不错的的一种判断方式,从朱顺武的面部特征当中我可以看出很多跟男同性恋的典型特征一样的面部特征。
不少研究体现出了一种颇为奇怪的特征,例如Valentova、Kleisner、Havlí?ek,Neustuba等人在2014年的研究当中体现出的面部特征尤为奇怪,也许是样本不够多的原因,导致了准确率不够,Valentova研究了四十位同性恋患者和四十位异性恋,他们发现相较于异性恋而言同性恋的脸更宽,鼻子更小,脸更圆,下巴更大,而以Skorska、Geniole、Vrysen、McCormick之类的学者在2015年的时候使用了390张男性和女性照片的样本,发现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分别比异性恋女性和男性拥有更多男性面孔。
这当然是一些较小的样本,这类的样本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2017年,以斯坦福大学副教授Michael Kosinski和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家的Yilun Wang 联合撰写了一篇论文【Deep neural networks are more accurate than humans at detecting sexual orientation from facial images 】这篇论文采用了三万五千多个样本,通过这类的大样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同性恋男性的额头比异性恋男性更大,同性恋男性的鼻梁比异性恋男性的更高,同性恋男性的面部上的毛发比异性恋更少,男同性恋的额头比男异性恋更大。
我们可以通过单一的面部特征来判断同性恋,且这类的判别的准确率还行,我们甚至可以从甚至可以从嘴巴,眼睛或头发等单一面部特征中检测到(Lyons,Lynch,Brewer,&Bruno,2014;Rule,MacRae,&Ambady,2009)这类的准确率可以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五到百分之六十五,同样,如果对这方面有着更敏锐的洞察能力的人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准确率毫无疑问的会更高些。因为有着更为敏锐的动机和更为丰富的经验。
诚然,要单纯的以面部特征就来下一切定论无疑是不合适的,我们依旧还有很多辨别同性恋的特征的方式,例如在同性恋当中,他们的言语智商要明显的高于操作智商,他们可能普遍的体现出一种性早熟的状态,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体现出一种类似于女性的特征并可能有一些自杀或自闭的倾向,他们的激素水平和大脑【甚至在看片的时候都不一样】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依旧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同性恋是一种具备正常倾向的性取向,社会接纳度的变高或许导致了他们的寿命变得更长,但是疑似并没有让他们更加的正常,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大量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下文将为你阐述真正的同性恋到底是这么样的,他的成因和繁衍机制是什么,我们将揭开同性恋神秘的面纱,探讨他们更为深层次的机制。
1869年,匈牙利医生Karoly Maria Benkert率先提出了提出,Benkert最早开始用以描述那些能够对同性起性反应以及性欲望的人群,1886年德裔奥地利籍精神病学家Richard Freiherr Von Krafft-Ebing发表了【性心理疾病】首次创立了同性恋的病态说,此后的几十年内关于同性恋的治疗方案一直可以说是不敢恭维,1890年代的时候人们对于同性恋的治疗竟然还仅仅是开点简单的药物然后转移注意力。
关于同性恋最早的去病化应该来自于Alferd Kinsey和Sigumund Freud时期,这俩人不约而同的认为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当有位孩子的母亲给弗洛伊德写信拐弯抹角的询问的时候,弗洛伊德认为这仅仅是一次异常的突变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或许Kinsey和Freud的在对待同性恋上的唯一差别便是认为性倾向具备不具备流动性的问题了。
第一次的真正的要求的去病化在五十年代,那时候因为技术的问题,同性恋在一些测试上无法和异性恋分开,此后就在去病化的道路上一路狂飙,我很难理解这是为什么,因为那时候我们对于同性恋的深层次的遗传机制和原因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唯一探索同性恋的遗传问题疑似就是为数不多的双胞胎比率,1953年,Kallman报告了37对同卵双胞胎的同性恋共发率频率为百分之百,但是26对异卵双胞胎的共发率只有百分之十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心理学家Michael Bailey招募了110对同性恋双胞胎,这其中的五十六对的同卵双胞胎当中,有百分之五十二的共发率,剩下的54对异卵双胞胎当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二的共发率。Heston在1968年报告同卵双生子为百分之40的共发率,异卵双生子只有百分之十四,Dank在1971年的时候报告了一例一个家庭10个小孩当中的其中六位为同性恋者。部分研究例如1986年的Ecrert对分开抚养的55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表明了较低的遗传率,在这个样本当中只有六对为同性恋,其中4对为女性,俩对为男性。
但是我们对同性恋的深层次的遗传机制还是不得而知,直到了1990年的时候WHO将同性恋毅然决然的划出了精神疾病区域的时候,我们对同性恋的内在基因机制,繁衍,和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大脑的和激素的一些问题我们还不得而知,我们可能只是拥有一些粗糙的双胞胎统计和疾病的统计频率,甚至WHO将同性恋划出精神疾病的时候我们甚至连人类基因组计划都没有开始,最早的大脑分化可能对性取向的影响还是Giordano在1995年的一次动物实验当中发现的。1993年七月份,Dean Hamer提出了人类性取向受基因影响,他认为同性恋基因位于X染色体并且由母亲遗传,但是Dean Hamer在另外一组的实验当中并没有复刻他的实验。1999年,Rice在加拿大人群的连锁分析当中发现46对同性恋兄弟当中只有20对有共同的Xq28标记,只有百分之四十六的共享率,并不是特别的明显。Mustanski在2005年的时候首次报道了男性性取向的全基因组连锁结果,研究样本当中有来自俩个以上的同性恋兄弟的146个家庭,选取了456个男性作为了实验样本,在7q36的D7S798标记区域发现了影响,其次是8q12的D8S505,但是Mustanski在所有样本当中都没有发现Hamer所报道的Xq28连锁现象。
但是伴随现代的遗传学和技术的快速增长,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利用GWAS来进行大规模的样本研究,这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基因跟同性恋的性取向有关,我们已经发现了例如Fucm,XQ28,Wnt-4,Sphinx,SLTRK6,TSHR,FMR1NB,ZNF536等诸多的基因起到庞大的关联性,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在大脑结构上体现出来的不同,亦或者是激素水平的差异,这些都有铁一般的证据用以表明和阐述。
我们在针对同性恋是否为一种疾病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一个标准是看他的行为模式和特征。据调查,同性恋在以下的疾病当中可能高发,【心血管疾病的方面由Saxena博士研究,剑桥大学的Elizabeth博士研究了同异性恋的自闭症的频率差异,波士顿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Ulrich Berner研究了其癌症频率,David P.MC Whirter博士和Andrew M.Mattison博士研究了同异性恋的滥交数据,浙江大学的胡少华和许毅博士探讨了同异的大脑结构差异并且跟自杀率的差异,加州大学的Suans Cochran和Mays博士研究了同异性恋之间的抑郁,心理痛苦,惊恐发作,重度抑郁,药物依赖和使用,广泛性焦虑症和情绪障碍,自杀妄想以及焦虑的差异。NIH和WHO研究了九种疾病在同异性恋之间的频率差异,分别是乙肝,艾滋,淋病,衣原体,梅毒,软下疳,性病淋巴肉牙肿,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此外Pollak博士,Bell博士和Weinberg博士对同性恋的性伴侣数量进行了统计,Ciccarone博士也在2003年的时候向美国公共卫生杂志当中报道了同性恋隐瞒不报和说谎的特质】
我们对于同性恋问题的时候关注点往往关注错了地方,不可否认性取向确实具备流动性,但是这个流动性的程度并不是很高,在同性恋问题可能是由遗传占到大比例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解释为何在当下同性恋者会突然暴增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传统Darwinism所阐述的优胜劣汰显然不能解释这些,按照Darwin的理论,人群当中积累的正向突变应该是越来越多而并非越来越少。高尔顿先生很好的阐述了这些,他阐述了自然选择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提出了人为干涉优生的研究。
毫无疑问,Darwin低估了遗传机制和物质的复杂性,因此错误的估计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1978年,美国生物学家,社会生物学的开山鼻祖Edward O.Wilson试图用同胞选择理论解决,威尔逊预估男同性恋会对其兄弟姐妹的子女更为关心,这些孩子有大概八分之一的基因与其相同,这样男同性恋者就通过其子侄和外甥传递了一部分,他们更高的生存率能够弥补男同性恋者本身不生育的代价,Edward O.Wilson再其的著作人的天性当中这样阐述道【既然同性恋者没有后代,他们的基因是怎样扩散到社会中去的呢?一种答案是:由于同性恋者的存在,他们的近亲就可能繁殖更多的后代。在原始社会,无论是在狩猎、采集或是家常劳动中,同性恋者都能向同性成员提供帮助。由于不承担养育子女的特殊任务,他们就能向近亲提供特别有价值的帮助,他们还可以充当先知、巫师、艺术家和掌管部落知识的书记等角色。如果亲戚们——兄弟姐妹和侄辈等--由此获得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较高的生育率,家族的基因就会相对增加,其中一部分就是同性恋基因,结果,总会有一小部分人具有潜在的同性恋倾向。即使同性恋者自己没有后代,他们的基因也可能通过旁系支脉繁衍下去。关于同性恋起源的这种设想,可以叫做"亲缘选择假说"。 如果证明同性恋倾向具有某种程度的遗传性,亲缘选择假说就得到了有力的支持。证据是存在的。单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具有遗传同一性的同卵双生子,比不同受精卵发言而成的异卵双生子有更为一致的异性恋或同性恋倾向。L.L.赫斯顿和J.希尔兹评价和分析了有关的情况,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常见的:大多数双生子分析都没有得到确认。然而今后的研究却已有了充分的基础。根据赫斯顿和希尔兹的说法,一些同卵双生子"不仅具有相同的同性恋倾向,而且由他们参与组成的各列同性恋,其性行为方式都惊人地相似;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孪生兄弟的同性恋行为,甚至彼此根本没有见面的机会"。象许多被认为更有遗传的人类特性一样,同性恋的遗传倾向并非一定要完全表现出来,其程度取决于家庭环境和童年的早期性经验。实际上,遗传下来的只是一种可能性:在适当的条件下容易向同性恋方向发展】
首次通过Gwas研究人类男性性取向的机制的是Alan Sanders于2017年的研究,他们统计了1077名男同性恋者和1231名异性恋者,对他们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结果发现在同性恋者当中位于13号染色体当中的SLITRK基因与第14号染色体当中的TSHR基因异常,众所周知,TSHR基因于Graves病相关【格雷夫斯病,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而根据统计,在男同性恋者当中此类疾病较为高发。而SLITRK基因与神经发育和性取向相关,而男同性恋者当中的下丘脑异常跟SLITRK基因可能有着紧密的关系。
2021年,一份发表在Cell Discovery的期刊也表明了同性恋的高度遗传性,【Discovery of new genetic loci for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in Han Population】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的研究人员大部分为中国本地科研人员,他们发现了与汉族男性同性恋当中有关的俩个遗传位点,分别是FMR1NB基因的rs17320865位点与ZNF536基因的rs7259428基因位点,他们的样本构成1479位同性恋者和3337位异性恋,随后研究团队将样本总数的4791人与欧洲男性样本你【408995】人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全基因组荟萃分析】,他们发现了三个与同性恋【同性性行为】SLC8A1的rs9677294位点,MDFIC基因的rs2106525位点与LOC145783基因当中的rs2414487位点。他们认为在性取向的构成中,遗传因素的占比到了百分之六十,大多数研究者例如迈克尔贝利和迪恩哈默都认可遗传因素可能在性取向的构造当中占到了主要的作用。
而就在同一年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与进化中心的Brendan P.Zietsch教授进行了一项几十万人的大型规模研究,他们通过对美英俩国的358426个自我报告的异性恋人群的基因数据与之前的477522人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发现的对同性性行为有影响的遗传因素进行了对比研究,他们认为拥有同性恋相关基因的异性恋人群往往拥有更多的伴侣。这份研究发布在了著名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Genomic evidence consistent with antagonistic pleiotropy may help explain the evolutionary maintenance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ur in humans】他们检测了数以百万为计的SNPs,并最终确认了具有同性恋相关基因的异性恋人群比异性恋人群往往有更多的性伴侣。
那么有没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占比较小的研究呢,有,由麻省理工学院的Andrea教授在2019年牵头,联合多方顶尖学府在Science上面发表了研究,他们认为根据现有的遗传数据来看【具备统计意义的】,遗传在所有的同性恋当中的影响不到百分之一,如果算上潜在的,那么可能也就只是百分之八到百分之二十五左右,远远没有人们想的那么多。【Large-scale GWAS Reveals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r】但是Gonna的研究方法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的,Ganna为了扩大研究样本的数量,采取了及其简单粗暴的统计方法,是什么分类方法呢,Ganna就问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跟同性发生过性关系,如果有,那么就划分为非异性恋,如果没有,就划分到异性恋,Gonna他们的测试并没有经过金赛量表或者哈佛性向测试等有效的测量方法,而采取这类简单粗暴的二分法,完全可以预料到的是,无论Ganna的研究样本有多达,但是他这个研究的样本就一定有大问题,具备先天性的缺陷,因此我认为Ganna的研究并不能被当成一个有效的研究,毫无疑问,精确的划分比更大的样本量更为靠谱,如果样本不具备精确性,那么他的样本量就算再大也是无济于事。
很显然Gonna等人并没有直接面对Hamer等人的驳斥,当然,Gonna等人对于后续的数据子集和独立样本的后续分析则是存在一定合理性,但是整体而言,他们的样本存在先天性的缺陷。
但是目前我们依旧有部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的占比也不是人们想象当中的那么大,例如我们依旧有很多的家庭研究当中估算了同性恋的遗传比例大约为百分之三十二,但是因为样本的原因,这类研究通常不能展开大规模的样本分析,但是也具备其存在的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我们也需要把这类研究的样本统计进去考虑,从上诉当中的案例和分析当中,我个人认为遗传因素在同性恋当中的占比占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占到了主要的决定性因素。
而在近些年来,在国内有不少的研究把目光对准了对同性恋和异性恋大脑的研究,也有一些短篇的论文,例如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学院的李鹏和张敏鸣的同性恋男性和异性恋男性在观看色情视频时的大脑FMRI激活差异,通过小样本的分析,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20例同性恋男性和20例异性恋男性观看三种视频刺激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别是男女性行为,男男性行为和女女性行为,发现在丘脑和下丘脑当中,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另外一篇论文【男性同性恋与男性异性恋对厌恶情绪的调节模式差异当中,胡少华等人采取了一个约二十人的小型样本,结果显示男性同性恋与男性异性恋的海马,楔前叶以及扣带同等脑结构的激活存在差异】
而在浙江大学医学部的胡少华博士和张敏鸣博士的研究论文【男性同性恋大脑结构和静息态脑功能的磁共振研究】当中,提到了相关的研究和结论,Swaab博士对男性同性恋者的尸体解剖的时候发现,男性同性恋的视交叉上核【The 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的体积是男性异性恋的1.7倍,并且神经细胞数目为男性异性恋的2.1倍,Levays发现下丘脑前部间质核-3【INAHP-3】具备性取向的二态性,即男性异性恋INAH-3的体积是男性同性恋的俩倍多,Allen等对90例男性同性恋,女性异性恋以及男性异性恋的尸体的前联合【BNA】研究发现后,男性同性恋的BNA中缝平面比男性异性恋大了百分之三十四,比女性异性恋大了百分之十八,Allen进一步提出,这种解剖学的差异可能构成了男性同性恋和男性异性恋和女性异性恋之间的认知功能和大脑优势侧差异的基础,通过对动物模型当中的【老鼠】通过外源性雌激素的干预建立了雌鼠的同性恋模型,并且发现在下丘脑视前区性别二态神经元【SDN-POA】和前腹侧室旁核【Anteroventral periventricular nucleus,AVPV】当中有形态学上的变化,这种神经结构的改变可能影响了成年期的性取向变化。【笔者注;有关最早的动物模型是在1995年Giordano时期所建立起来的,Giordano认为在大脑的性分化前的性激素水平对老鼠未来的性取向形成具备重要意义,我们也有一些研究在人身上取得了类似的结果,例如我们四岁时期的激素水平可能对我们的性取向造成深刻的影响】而根据神经科学家伊万卡萨维奇针对一个36人的样本当中所展开的研究来看,女性异性恋者与男性同性恋者在下丘脑前部跟性行为有关的组织表现的异常活跃。而异性恋男性在这块的表现就非常的弱。
但是Swaab发现了一个男性同性恋与女性异性恋之间一个不同的大脑机制,男性同性恋在胎儿期间并没有出现女性化的下丘脑分化,而在出生后的发育过程中,SDN的体积好数量才出现性别性的变化并在出生后的13-16个月左右达到高峰,以后成为同性恋者的SDN的体积核数量保持不变,而其他人的SDN体积核数量则慢慢下降。
而浙江大学的许毅博士在其导师魏尔清的指导下的论文【男性同性恋的相关问题研究当中】采用了一项120人的样本,其中同性恋组占到了六十人,年龄比例在19岁到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到34岁之间占到了大多数,其中工人15人,学生9人,干部和研究人员各8人,技术人员6人,农民四人,军人三人,个体户俩人,教师和待业人员各1人,其他人员各3人,文化程度大学及其以上的达到了十九人,高中【包括中专】达到了26人,初中的15人,已经结婚的占到了20人,未婚的占到了40人。对照组异性恋为体检正常的自愿者,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和职业相较于同性恋组并无明显的差异。
他们采用了WAIS的中国修订版【WAIS-RC】对120人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同性恋组在智力结构体现出的明显特点,同性恋组与男性对比组当中的差异显著性的项目有六项,男性同性恋组当中的言语智力VIQ超过了操作智力PIQ,而男性同性恋在体现记忆与空间能力【左右大脑功能平衡性】的检测当中显示空间能力方面明显弱于男性异性恋组。【他们在研究结论当中如此阐述;‘本研究证实了Sanders等人的研究,男性同性恋者与男性异性恋者具备不同的智力结构,VIQ较强但是PIQ较弱,与女性具有较大的相似性,Berent等的研究也证实了男女性在WAIS的测样当在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别,本研究提示,男性同性恋的智力结构与女性有较为明显的相似性,言语能力相对较强并明显强于男性异性恋者,而在空间能力和组织架构能力方面,则明显弱于男性异性恋者,提示男性同性恋的智力结构呈现一定程度的女性化倾向’
而在另外一个样本当中,许毅采用了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当中,男性同性恋组的第一因子结构,疑病【HS】、抑郁【D】、癔病【HY】、精神病态【PD】、精神衰弱【PT】与女性异性恋第一因子的疑病【HS】、抑郁【D】、癔病【HY】、男女性化【MF】、精神衰弱【PT】基本相同。而男性同性恋第二因子包含的、男女性化【MF】、偏执【PA】、精神分裂【SC】与女性异性恋的第三因子结构的、偏执【PA】和精神分裂症【SC】基本相同。而男性第三因子包含的轻度躁狂【MA】、社会内向【SI】与女性异性恋组的第二因子结构当中的精神病态【PD】、躁狂【MA】、社会内向【SI】具备很大的相同性,男异性恋组一共有四个MMPI共性因子,在其因子分析结果上与女性对照组核男性同性恋组有很大的差异性。
综上所述,在针对男性异性恋,男性同性恋,女性异性恋的一些研究当中我们发现,男性异性恋的特定大脑结构在一些方面要更倾向于女性大脑结构,而与男性异性恋的大脑结构偏差较大。而在智力结构和MMPI当中男性同性恋与女性异性恋重合。
我们在前面当中已经利用了Michael Kosinski和Yilun Wang的研究来大体的概括了同性恋的面部特征,然而,近些年以来,国内也诞生了相关的研究,在面部特征方面,江苏师范大学的黄丹丹与其导师唐日新在2015年所著的论文【男同性恋和男异性恋面部表情识别差异研究】颇有影响力和参考价值。除此之外,还有江苏师范大学的孙艳芳和唐日新在2014年所著的论文【面孔线索识别性取向的研究】,以及江苏师范大学的廖平平在2014年所著的【不同性取向者声学特征及其对性取向知觉的影响研究】,本章将以这几篇论文为核心的讨论点,进一步的讨论有关于同性恋的面部构造和声音的特点问题。
众所周知,表情是人类用来表达情绪和情感的一种基本的方式,是不依靠与言语进行的沟通信号,有研究证据表明,同性恋在某些认知功能上表现出一种‘交叉性别转移’的特点, (Ellis & Ames, 1987),也就是我上文所阐述的,男性同性恋者可能在某些地方表现初一种女性化倾向,而女同性恋通常表现出一种男性化的倾向。
根据黄丹丹及其导师唐日新在【男同性恋和男异性恋面部识别表情差异研究】当中对于一项特殊的识别性取向的特征,被称为2D;4D,该手指比与雄性激素呈现负相关关系,与雌性激素呈现正相关,因此,男性手指通常比女性的要低,通过部分研究发现,男同性恋者的手指比男异性恋更长,具有女性化的倾向(Islam, et al., 2005),而我们还有更多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Brwon,Finn,Breedlove 2002;Csatho 2003;Grimbos, Dawwd ,Burriss ,Zucker ,Puts 2010;Kallai 2005;Lippa 2003;Mcfadden;2005;Robinson,Manning 2000;Brown ,Finn ,cooke 2002】
而众所周知的是人类男女俩性在面部特征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脸型更宽大,面颊更凹,面部颜色更深,毛发更多,眉毛也更浓和更低。而男同性恋则显示出了与之相反的性状,而根据唐日新和孙艳芳的研究结果发现,眼睛占比大,下巴占比小的男性更容易被判断为是同性恋。而也有研究者指出,让美国大学生被试听英文句子的朗读,并让其判断朗读者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结果显示,朗读能力好的个体和朗读能力小的个体更容易被判断为是同性恋。
而通过比较同性恋者的声音,我们会发现同性恋者可能会具备更长的/S/音,这是美国本土男同性恋者更倾向于发的一个音,而男异性恋者的 /3/音时长更高于男同性恋。男同性恋的基频也显著名高于男异性恋者,平均要比男异性恋者高出10HZ,而在男同性恋当中,四个元音的平均基频都高于男异性恋者【Gaudio,1994】,【Van Borsel,2013】。
第五章【最终解决的途径】
非常坦率的说,现在并没有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好方法,尽管有,但是这些方式大多数在短期内不能大规模的普及,包含PCE【认知增强药物】,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深部脑刺激【DBS】,亦或者是所谓的莫扎特音乐,1998年1月乔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Zell Miller)要求州议会提供足够的资金,为该州的每个新生儿提供一盘古典音乐的卡带或CD。州长引用了科学证据来支持这一不寻常的预算要求。“甚至有一项研究,”他在国情咨文中宣称,“表明大学生听了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十分钟后,他们的智商分数提高了9分。”他补充说:“有些人认为这并没有持续下去,但没有人怀疑听音乐,尤其是在很小的时候,会影响数学、工程和国际象棋的时空推理能力。”
在这些技术,手段和方法当中,要么就是处在实验阶段无法大规模的普及,要么就是已经饱受大量的质疑,要么就是纯粹在胡扯,还有的因为伦理危机和问题。2014年,一份关于药物认知增强(PCE)的伦理考虑的报告阐述了六个主要问题:“【(1)药物认知增强的医疗安全概况证明限制或允许其选择性或必要使用是合理的。(2)增强的心智可以是一个“真实的”心智。(3)个人可能被强迫使用PCE。(4)同一PCE的治疗效果与增强效果之间存在有意义的区别。(5)不平等的个人消费支出将影响分配正义。(6) PCE的使用在竞争环境中构成作弊”(Maslen et al.,2014】尽管类似于NBIC和GNR亦或者是BCI之类的技术或者科学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事实上这些领域也确实在发展,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大多数还处在夸夸其谈上面,真正的实践是稀少的,事实上我们也不知道这些技术大规模普及之后产生的后果,考虑到这些技术产生的漏洞可能会产生巨大的不幸,因此我建议这些技术在没有完全的保证其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好不要广泛的向社会推进,否则可能会造成许多无法挽回的后果,例如资金的浪费和生命的丢失,这些会在政治和舆论上产生巨大的风波。类似于Jesse Gelsinger在九十年代的因为接受基因编辑疗法而最终导致的死亡,使得当时如日中天的基因编辑技术一蹶不振,我们不希望这种情况再度发生,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并不是他会带来的直接的危害,而是产生的政治和舆论的反对,最终可能会导致该领域的发展被大大延缓甚至是暂停,我们需要很好的考虑到这一点。就现状来说,传统的优生方法已经无济于事,庞大的人口基数足以让我们束手无策。现在计算遗传力的方法最主要的目的计算辅助育种,计算遗传力让我们知道通过选择性的繁衍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改变种群的某个生物学的性状。例如,牲畜或者家禽的每日产奶量或者产蛋量,正确的计算遗传力可以帮助农牧民们有效的提高收益。但是对于人来说,除了引发巨大的伦理危机之外,第二个我们需要面对的是面对如今这般庞大的疾病人口基数。这并不是百万,十万,而是以千万,上亿为计数,在面对这般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毫无办法。尽管你可以在很多的平台上,例如 QQ,微博,知乎,百度贴吧等诸多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些看似有道理但是实则全是废话的解决方案,这些人大都是在打嘴炮或者只图一乐。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于技术是否应该局限于传统的治疗框架还是走向增强,我们存在这重大的分歧,有诸多立场不同的报告和论文,例如2003年的【用以增强人类功能的技术的汇合:纳米技术、生物科技、信息技术及认知科学(NBIC)。这篇报告充满了乐观和热情,引起了很大反响。报告建议大力投资超人类项目(谷歌将很快有所动作),因为会带来巨大的好处。】以及由迈克尔桑德尔和弗朗西斯福山在2003年写成的【超越疗法:生物技术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由菲利普·比斯坎写成的【技术汇聚——塑造欧洲社会的未来】我们有大量的研究报告对此持有不同的立场和看法。换而言之,目前我们面临着技术和伦理上的双重问题。因为最终能解决这些问题的的方法只会是技术,而不是任何形势下的传统的优生学政策,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旧范式的褪去和新范式的来临。应该借助技术的发展解决这些,而并不是依靠蛮力解决。尽管我们当下的技术还并不成熟,当着并不是我们不发展和对未来充满发展悲观的理由,事实上,我们在许多领域都在加速的推进,AI也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迅速推广,我们今天已经可以看到大量的AI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这些应用包含基因测序,医疗,编程,自动驾驶,可控核聚变,绘画,音乐,文本编写,医药,生物等等,包含了成千上百个不同的职业岗位,人类智能在社会运转当中起到越来越小的作用,机器智能正在替代这些,尽管学界关于这些的担忧有很多,就像卡钦斯基所担忧的那样,毫无疑问,我们并不能完全的杜绝这些风险,没有任何人能够肯定的否认这些在未来发生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推进,更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保持我们在生物学上的位置。就像克拉克在五十年前宣称的那样【我怀疑,有机体生命的进化已经进入了尾声,无机体和机械化的进化已经开始,它的速度会比之前的进化快几千倍】,亦或者Nick Bostrom阐述的那样【总有一天,人类将走出愚昧无知的婴幼儿阶段,踏入后人类时期】
感言和结尾【第六章】
正如从恩斯特?迈尔(Ernst mayer)到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等生物学家所辩称的那样,把政策和道德建立在可塑人性的假设上不仅是错误的——这是危险的。一旦生物学家开始发现行为有某种程度的先天的、遗传的因果关系,那么就必须为道德创造另一个论据。平克说:一旦[社会科学家]把自己置于一种懒惰的论点中,认为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战争和政治不平等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或者在事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