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Day5:全片长镜头聚焦挪威于特岛枪击案
《于特岛,7月22日》
1905电影网讯 当地时间2月19日,柏林电影节进入到了第五个比赛日的进程。在当日的主竞赛单元,上映了三部电影:《基伯龙三日》、《火狐一号出击》以及《于特岛,7月22日》。其中,讲述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阵线劫机案的《火狐一号出击》并不参与奖项角逐。《基伯龙三日》以采访的形式,讲述了罗密·施奈德的一段往事;而从影片的标题就可以看出《于特岛,7月22日》的故事,聚焦在了2011年发生在挪威于特岛的惨案之上。
非竞赛单元方面,台湾导演赵德胤的《14颗苹果》在论坛单元上映。影片的故事发生在赵德胤所熟悉的缅甸。讲述了一个保守失眠症困扰的商人在一个算命先生的建议下,来到修道院,度过14天僧人生活的故事。在这14天时间里,他每天只吃一个苹果。在修道院的周围,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偷渡客,在这里或是合法或是违法地寻找生活下去的可能性。应该说,赵德胤的这部作品,其主题与他上一部《再见瓦城》有着某种相似之处。
德国电影《基伯龙三日》,以罗伯特·勒贝克为罗密·施奈德拍摄过一组世界闻名的照片为契机,借由《明星周刊》的记者迈克尔·于尔格斯为她进行的一次传奇访谈为主线,向人们展示了这位女明星不为人知的一面。这场访谈进行了三天时间,导演艾米丽·阿特夫抓住了这三天时间里的特殊氛围,施奈德在采访中完全敞开心扉——直至崩溃的边缘。至于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罗密·施奈德的特质,或许会遭到很多罗密·施奈德影迷的反对。毕竟在影片里,罗密·施奈德是一位毫不吝惜奉献全部但又坚信自己从未被真正理解的女人。
影片以固定机位、黑白摄影为主,所呈现出来的质感,完全是怀旧且值得人们回味的。不过,和所有以女明星为主角的影片不一样的是,在《基伯龙三日》里,导演并没有对施奈德进行添油加醋的描绘。她在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施奈德那令人着迷的一面的同时,又对于她的神秘、不被人理解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缄默”表示认同。在采访进行过程中,施奈德开始用自己完全缴械的真诚去瓦解这位愤世嫉俗的记者的拘谨,而其助理则不顾一切地想保护施奈德不被自己的坦诚伤害。影片得到了毁誉参半的评论,《综艺杂志》:“一部恭谦的影片。导演在表现施奈德优雅以及弱点的时候,并没有夹带太多的私货。”《好莱坞报道者》:“很精致的影片,但却是对一位神经衰弱的女演员的肤浅的描绘。”
《于特岛,7月22日》来自惨案发生地挪威,导演埃里克·普派是挪威现在最著名的电影人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全片只有一个长镜头。于特岛本是度假胜地,但在2011年7月22日之后,却成为了伤心地。650个年轻人正在于特岛上参加夏令营,他们刚刚得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奥斯陆的一座政府大楼被一个全副武装的右翼激进份子炸毁,接着激进分子就来到了于特岛。影片将跟随一名叫卡佳的小女孩,在听到了激进分子的第一声枪响后,令人窒息的72分钟生存挣扎。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于特岛惨案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最严重的单人犯罪枪击案。
在影片中,导演的诉求相当简单,那就是用一种血淋淋的方式,揭开欧洲大陆现今的极端主义,并让人反思,为何文明而且富朔的欧洲,一直都是自由和平等象征的大陆,会出现这么极端的案例和个人。影片虽然立意不俗,但在表现力上与政治水准上,还是遭到了媒体的诟病。《综艺杂志》:“虽然埃里克·普派没有否定任何事情,但是他在影片中所表现的那些,却依然会遭到人们的讨论甚至是辩论。”《好莱坞报道者》:“粗粝的影片,令人感到震惊。”《Film Stage》:“埃里克·普派的实力,让长镜头迸发出了了不起的活力与风格”。
场刊方面,经过修正,《多甫拉托夫》从2.7分越升到3.1分,成为奖项的有力争夺者;《伊娃》从1.2到1.3评分依旧糟糕,《过境》也是小小地提升了0.1分,来到2.3分。前一日上映的意大利电影《我的女儿》、法国电影《祈祷》以及瑞典电影《房产》。分数分别为2.1、2.0与2.2。目前柏林赛程过半,从场刊打分来看,《犬之岛》和《多甫拉托夫》很有问鼎大奖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