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提前61秒收到地震预警:防震减灾,城市还该做什么?|地震预警|地震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川渝地区多地有震感。
距震中300公里左右的成都市区居民,面对地震向来“淡定”,不过昨晚却被一阵划破夜空的倒计时和警报声搞懵了头脑。
这其实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ICL(Institute of Care-life)地震预警系统,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提前几秒至几十秒自动发出预警警报,提醒民众及时避险。
通俗来讲,有了它,若是遇到大地震,低楼层的居民可能因此捡条命,高楼层的也有机会去厕所躲着,尽量减少伤亡。
不过面对突然而来的读秒,成都市民显得有些茫然。
10,9,8,7,6,5,4,3,2,1……这是地震要来了的意思吗?如果是地震,我这里安全吗?我该干些什么?要不要避难?可以往哪里跑?
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在拷问一座城市的防震减灾工作。
+1
打通“最后一公里”
按照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的说法,这次地震预警系统主要有4种方式通知市民:
一是扩音喇叭进行地震预警。而且,在安装了地震预警装置的高层建筑中,电梯接收到预警信号后,会自动停靠在附近楼层,方便电梯里的人尽快疏散。
二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授权开通的区域内,为内置了地震预警服务的电视推出了地震预警功能。
另外两种方式是,手机和专用预警终端。
地震预警并不新鲜。王暾表示,此次宜宾地震是地震预警网做的第53次地震预警工作,是正常的技术行为。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预警网为雅安市和成都市分别提供了5秒、28秒的预警时间;
2014年11月22日,四川甘孜康定县发生6.3级地震,为康定县和成都市分别提供了7秒、53秒预警时间;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为汶川县和成都市提供了54秒和71秒的预警时间。
距离震中越远,获得的预警时间越长。这一次,宜宾地区提前10秒收到地震预警信息,成都市区的预警时间比震感提前了61秒。
刷新大家对地震预警认识的,是这张地震预警网布下的“预警装置”。目前,成都市已有180所学校、110个社区启用了地震预警,昨晚长宁地震,通过社区广播、手机、电视等多种途径,及时发出了预警信息。
尤其是出现在成都的“大喇叭”。昨晚,楼顶建有地震预警“大喇叭”的社区,通过61秒倒计时,向市民预告了地震的来临。
王暾告诉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如果你所在的地区没有安装预警服务器,那还是收不到预警信号。”
想要更好实现预警信息的传递,打通地震预警的“最后一公里”,这次露脸的“大喇叭”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响彻夜空的警报声,让地震预警第一时间被周围的市民所接收。
其次是电视地震预警。这次地震中,不少市民家中的电视屏幕上弹出了“四川长宁正发生6.1级左右地震……地震横波还有50秒到达!”的字样。
图据网络
+2
用好“黄金秒数”
“不要小看这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在王暾看来,地震预警有着告知、逃生、避险、安定人心的作用。
“安定人心就是说,我家的楼房晃动了,但是预警提前告知说烈度只有四度左右,就不用担心。如果是强震,更是每一秒钟都意味着伤亡的减少”。
理论上,5秒可以让人从平房疏散到空旷地带,10秒能让楼内一二层居民疏散至楼外,20秒可以让低层居民疏散至楼外,高层居民能就近避险。
道理很容易懂,问题是怎么做?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果避难自救常识薄弱,预警即便响起仍会手足无措。也因此,在城市防灾系统中,要与预警技术同步发展的,还有更扎实的避震减灾教育。如王暾所说,最好当预警响起时,市民能形成条件反射,马上知道该做什么。
从日本经验来看,当地教育部门规定,每个学期学校都要开展防灾演练。一些企业也会主动展开演练。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防灾演练是精细化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两位学者丛晓男、朱承亮曾在2018年5月前往日本调研,他们指出,“日本防灾演练的原则是知行合一,书本上的防灾知识必须要在演练中加以实践”,紧急避难场所上均清晰印有避难逃生标志,需要在演练中需要亲自走过一遍,这种演练已经达到事无巨细的程度。
而“我国防灾减灾的各个环节普遍存在精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导致灾害应对行动缺乏可操作性,严重影响减灾救灾效果。”
丛晓男、朱承亮在《“3·11"地震后日本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中表示。他们建议,在明确灾害应对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细节问题,细化应对流程,并通过防灾减灾教育演练落到实处。
王暾以学校举例,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地震避险的通用参考策略,但也应通过演练不断优化和完善基于本校的地震预警避险策略。
预警,是用技术从地震手里为人们抢逃生时间。但要达到减灾效果,让预警及时响起,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人们用好这个“黄金秒数”,涉及到科普教育、演练优化、甚至相关硬件设施建设,以及整座城市对避震重要性的理解等等。目前来看,这仍是一个需要强化的“大工程”。
文字 | 吴林静 朱玫洁
(原标题:《提前预警61秒,城市还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