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精选 | 两千年间400多次地震,四川为何地震频发?
?汶川、雅安、九寨沟、长宁。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继汶川、雅安、九寨沟地震后,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北纬28.34度,东经104.90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截至18日15时30分,此次地震因灾死亡13人,受伤199人。
长宁地震发生后,余震不断。经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长宁县及周边县市接连发生余震,截至6月19日8时整,共记录到2.0级及以上余震88次,最大余震为5.3级。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序列分布图(其中三角为观测台站、圆和五角星为地震) ?
而就在近两年前的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著名景区九寨沟附近发生了7.0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更是发生了举世皆知的汶川8.0级大地震。
短短数十年,这片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土地,已经反复几次承受了大自然带来的伤害,经历了各种类型的灾后重建。
不仅如此,根据相关记载,从公元前26年至今的两千多年间,四川已发生过记录在案的破坏性地震400余次,平均每5年就有一次。
四川为何地震频发?接连不断的地震是否意味着这里正处于活跃期?未来还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吗?除了四川,中国还有哪里是地震可能的发生区?
▍本期话题我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曾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科学管理研究委员会、地震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及地震科普委员会委员,参与主持了中国地震局的多个课题项目。关于四川宜宾地震的各种问题,欢迎与我交流!
▍四川为何地震频发?
Q:四川为什么地震频发?是不是与三峡工程有关?
孙士鋐?:四川属青藏高原地震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区域。然而,我国的强震活动在时间域具有活跃—平静的交替出现过程。活跃期和平静期的7级以上地震年频度比为5:1。四川自2008年以来进入一个地震活动相对活跃期,就显现出地震频发。
我国强震活动分布是,台湾地区的地震活动最为强烈。20世纪台湾发生7级以上地震41次,占我国7级以上地震总数的35%。就我国大陆而言,东经107°以西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由于直接受到印度板块的强烈碰撞,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均大于我国大陆的东部地区。20世纪我国大陆发生7级以上浅源地震64次,其中东经107°以西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56次,占87.5%,且其释放的地震能量占整个大陆的95%以上。而我国的强震活动在时间域具有活跃—平静的交替出现过程。只能说在近十年四川刚好处在强震活动的活跃时段。
三峡大坝下游泄洪深孔正在泄洪水。视觉中国 图
兴建水库有可能诱发地震,但不是所有水库都会诱发地震。诱发地震仅发生在极少数水库,且多数是诱发微小地震。已知全世界有一百多例水库诱发地震,其中我国有二十几例(我国已建水库八万多座)。这些震例中,发生6.0~6.5级的约占4%;发生5.0~5.9级的占14%;发生4.0~4.9级的占24%;发生3.0~3.9级的占25%;发生3.0级以下的占33%。至今发生最强的水库诱发地震震级不超过6.5级,且都发生在库区;震源较浅,都在几公里。所以,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发生原因不可能与三峡工程有关。
Q:四川为什么地震频发的地方都是成都附近?四川广安南充即靠近重庆方向从来都很稳定。
孙士鋐?: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移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导致地震。而成都刚好处在应力积累区的边缘。四川广安南充处在四川盆地中,地块就较稳定。
Q:除了四川,中国还有哪里是地震可能的发生区?
孙士鋐?: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1)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甘肃等地区;本地震区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区域。据统计,本地震区我国境内共发生过8级以上地震9次、7~7.9级地震78次,居五大地震区之首;(2)天山、阿尔泰地震区。本地震区分为南天山、中天山、北天山以及阿尔泰山等四个地震带;(3)华北地震区。这里的地震强度高但频度相对较低,强震在这个地震区主要集中分布在5个地震带,自东向西为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郯庐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河套银川地震带;(4)华南地震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峡内。本区又可划分为长江中游地震带和东南沿海地震带。(5)台湾地震区。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官网 图
Q:最近几年四川的页岩气开采力度很大,这会加大该区域的地震风险吗?
孙士鋐?:地震按照地震成因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1)天然地震:地球内部活动引发的地震,主要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2)诱发地震:人类活动引发的地震,主要包括矿山诱发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其中,矿山诱发地震是指矿山开采诱发的地震。(3)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放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诱发地震很复杂,如我国已建水库八万多座,其中只有二十几例水库诱发地震。页岩气开采会加大该区域的地震风险,但四川的页岩气开采力度很大,是否会加大该区域的地震风险?必须通过对页岩气开采量与该区域小震活动的相关研究才能知道。
▍还会出现大地震吗?
Q:您好孙教授!作为一个经历过汶川、芦山地震的四川人的确对地震有更深的烙印,想问问您:经历过这么多地震,四川的板块已经释能了吗,出现大地震的几率还大不大?
孙士鋐?:四川很大,有多条与强震相关的大断裂,如龙门山断裂、炉霍到康定的鲜水河断裂、西昌所处的安宁河断裂等。我只能说龙门山断裂地震带,该地震带在2008年发生了汶川8.0级地震、2013年发生了雅安7.0级地震及2017年发生了九寨沟7.0级地震,考虑到地震活动存在11年左右的活跃时段,该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应处于减弱。
Q:听说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研究表明中国有四大地震,现在已经实现三个,还有一个在厦门,是真的吗?
孙士鋐?:这是指李四光1970年代初的一次讲话,他在“关于大力加强某些地区地震工作的意见”中,前瞻性地提出:“西南地区的地震地质工作要加强,四川盆地西部是个危险区、昆明地区是个危险区;甘肃静宁到四川松潘,今后的地震地质工作要注意一下;看来郯城—长岛—辽宁这个断裂带确是在活动,一些有联系的分支断裂,在它们两头,有可能发展成地震危险区;滦县—迁安,东西构造带很深、范围很大、很强烈,发生震群的话,可能延续时间长、能量也比较大等。”他的讲话对地震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Q:请问“历史上出现过大震的地方再无大震”这种说法正确吗?
孙士鋐?:“出现过大震的地方为何再无大震”这概念是错的。例如1303年山西洪洞发生8级大地震后,1695年山西临汾又发生8级大地震,两个地震相距不到50公里。再如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7级大地震,此后在同一地区又先后发生了2005年8.5级、2007年8.5级和8.3级、2012年8.6级和8.2级等多次大地震。
▍地震灾害如何减轻?
Q:预警系统能起到什么作用?未来还有改进的空间吗?
孙士鋐?:预警系统的主要对象是重大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如核电站、煤气管道、地铁、高速火车等。在破坏性地震已经发生、对即将到来的灾害抢先发出警告并紧急采取行动。
预警要起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一般它是针对距强震震中有一定距离(至少应大于50公里)的高烈度区(七度以上地区)。当震中距离为50公里时,地震波与电磁波的时间差为8.9秒;纵波与横波的时间差为6.2秒。而地震波记录有个过程,地震强度的给出需要几秒时间,能用于预警的时间不足3秒,所以震中距离小于50公里是难于实施。
在我国大陆,近一百年要找到符合预警条件的极少。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时,成都市区距震中73公里,成都市区的烈度为六度;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时,北京市区距震中150公里,北京市区的烈度为六度,两例实施预警的意义都不大。所以地震预警应有针对性。
长宁地震中坍塌的房屋。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图
Q:预警时间提前了很多,但对于超高层塔楼,61秒显然还是无济于事,而震区提前10秒,平房是可以脱险的,住楼房还是顶不了多大事。城市高楼密集,如何在数秒内下楼,在没有空旷地带的情况下,跑到哪里比较安全?
孙士鋐?:预警的时间提早多少秒取决于距离的远近。6月17日长宁地震,成都高新技术研究所说的在成都提前了61秒预警,指的是地震波走了61秒的时间,地震波最快的传播速度约每秒6公里,这就是说从震中到该城市的震中距离为360公里左右。
地震是突发性灾难,所以,室内避震比跑出室外避震更合理。有句话“有感地震不用跑,毁灭性地震跑不了。”其次,避震应选室内结实、能护身体的物体下,或一旦倒塌有形成小空间的地方(如卫生间)。如果被倒房压了,要有强烈的求生欲望、要保持神志清醒、要注意保存体力。听到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向外界传递消息。
6月18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部分房屋因地震受损严重。视觉中国 图
Q:预警是一方面的防御措施,但有没有对建筑的设计有规定,像日本一样,从源头减少风险?
孙士鋐?:减轻地震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1)制定和完善防震减灾、建(构)筑物抗震及震后重建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防震减灾、建(构)筑物抗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2)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和建(构)筑物抗震研究;(3)各级政府和各大企业要制定地震应急预案,主要是设立抗震救灾指挥系统,制定人员撤离路线和建立安全避险场所,制定卫生防疫计划和伤病员转移方案,制定交通、通迅应急和管制方案,制定预防地震次生灾害方案等;(4)对广大人民群众经常性地开展地震和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训,特别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组织不同规模的防震救灾演习。
地震预警是破坏性地震已经发生、对即将到来的灾害抢先发出警告并紧急采取行动。地震预警的主要对象是重大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如核电站、煤气管道、地铁、高速火车等。
2017年九寨沟地震。新华社 图
Q:全世界那么多科学家对地震进行研究,为什么地震的提前预报这么困难,几乎无法实现?
孙士鋐?:任何自然现象的预测必须以观测为基础,而观测又需要尽可能地逼近自然现象的源,观测到的信息才能可靠真实。以气象预测为例,它的观测从早期在地表,发展到利用气球、利用卫星进入高空,才使得气象预报的水平不断地提高。然而,地震预报的研究对象一般是发生在地下一二十千米的深处,而目前人们只能依靠地面的观测资料。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乘飞船在太空中遨游,登上距地球38.4万千米的月球;利用太空望远镜可以直接观测到遥远的星系。但是,在地球内部,只能活动在几米深的地下商城;深入到几十米,上百米的矿井。人们能到月球上取回岩石,但还无法得到地球内部十几千米深的岩石。可谓是上天容易入地难。
由于现有的观测方法都是间接的,地面观测到的信息很难能反映地球内部的真实状况。其次,地震是地球上规模宏大的地下岩体破裂现象,其孕育过程又跨越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但很难用经典物理学从本质上加以描述,也难以在实验室或者野外进行模拟。第三,人类历史对地震的记录表明,强烈地震对于同一地区可能是几十年、几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遇到一次,而对于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时期的孕震过程,机理差异又很大,所以,重复实践进行检验的机会难碰得到。上述种种困难,导致了地震预测的发展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