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转 | 滨海新区发布新冠肺炎社会防控指南? (第三版)
(来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原标题:速转 | 滨海新区发布新冠肺炎社会防控指南? (第三版)
新冠肺炎防控指南(第三版)来了!
昨日,区卫健委发布《滨海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社会防控指南(第三版)》,此前印发的《滨海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社会防控指南(第二版)》废止。
滨海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社会防控指南
(第三版)
一、知识篇
(一)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目前为止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
这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样,不同病毒之间虽然是近亲,但性情、态度、处事都有很大不同,新型冠状病毒虽然是SARS近亲,但还未表现出SARS那么可怕的特性。目前看,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虽然传播力强,但大多是轻型病例,因此,不必为此感到恐慌。
(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临床表现有哪些?
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例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在一周后恢复,也存在无症状感染者。目前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儿童病例症状较轻,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三)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目前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
(四)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轻型病例发病后、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者,未采取防护措施的:
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4.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五)为什么要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14天?
目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十分必要,这是一种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
参考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病例相关信息和当前防控实际,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六)如果出现早期临床表现,是否意味着自己被感染了?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表现,并不意味着已经被感染了。但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武汉旅行或居住史,或到有续发病例出现的地区、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七)如果接到疾控部门通知,你是一个密切接触者,该怎么办?
按照要求进行居家或集中医学观察,不用恐慌,不要上班,不要随便外出,居家医学观察的要单独一个房间,生活用品与家人分开,勤开窗通风,做好自我身体状况观察,定期接受社区医生的随访。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等异常临床表现,请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在其指导下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八)去医院就医需要注意什么?
就医时,应如实详细讲述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到武汉旅行和居住史、到外地的旅居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特别应注意的是,诊疗过程中应全程佩戴外科口罩,以保护自己和他人。
(九)家中出现患者后,该采取何种措施?
患者及时就医,并避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在患者离开后,应对患者家及交通工具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具体消毒方式应咨询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合专业人士完成终末消毒处理。
(十)患者其他家庭成员应注意哪些事项?
当出现发热或疑似患者后,其他家庭成员应注意做好隔离防护措施,及时就医诊断、排查。当出现如下情况时,需及时消毒处理:
1.皮肤若被污染物污染时,应立即清除污染物,然后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0.5%碘伏消毒液或含氯消毒剂或75%医用酒精和3%过氧化氢消毒剂擦拭消毒3分钟以上,使用清水清洗干净;
2.衣物若被污染物污染时,按患者衣物处理,若无肉眼可见污染物的可选择煮沸消毒15分钟,或70℃以上热水浸泡30分钟,也可采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清水洗净晾干。
贵重衣物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法进行消毒处理。
二、防护篇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要点
为指导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工作,特制订本指南。本指南适用于普通居家人员、出行人员、居家隔离人员、特定行业人员。
1.普通居家人员
(1)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相对封闭、空气流动差的场所,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和展览馆等。
(2)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家庭置备体温计、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品。未接触过疑似或确诊患者且外观完好、无异味或脏污的口罩,回家后可放置于居室通风干燥处,以备下次使用。需要丢弃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随时保持手卫生,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居室整洁,勤开窗,经常通风,定时消毒。平衡膳食,均衡营养,适度运动,充分休息。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4)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5)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应根据病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2.出行人员
(1)日常生活与工作出行人员,外出前往超市、餐馆等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个人独处、自己开车或独自到公园散步等感染风险较低时,不需要佩戴口罩。
(2)出现可疑症状需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佩戴口罩,可选用医用外科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地铁、公交车等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务人员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以及与他人接触情况,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相关调查。
(3)远距离出行人员,需事先了解目的地是否为疾病流行地区。如必须前往疾病流行地区,应事先配备口罩、便携式免洗洗手液、体温计等必要物品。旅行途中,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在人员密集的公共交通场所和乘坐交通工具时要佩戴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妥善保留赴流行地区时公共交通票据信息,以备查询。从疾病流行地区返回,应尽快到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进行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离开疾病流行地区后14?天。医学观察期间进行体温、体征等状况监测,尽量做到单独居住或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
3.居家隔离人员
(1)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感染者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14天。居家隔离人员应相对独立居住,尽可能减少与共同居住人员的接触,做好医学观察场所的清洁与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观察期间不得外出,如果必须外出,经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批准后方可,并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2)居家隔离人员每日至少进行2次体温测定,谢绝探访。尽量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不得与家属共用任何可能导致间接接触感染的物品,包括牙刷、香烟、餐具、食物、饮料、毛巾、衣物及床上用品等。
(3)他人进入居家隔离人员居住空间时,应规范佩戴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期间不要触碰和调整口罩。尽量避免与居家隔离人员直接接触,如发生任何直接接触,应及时做好清洁消毒。
4.特定行业人员
(1)对于公共交通工具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武警、交警、安保人员、媒体记者、快递人员等行业人员,因日常接触人员较多,存在感染风险,其所在单位应为其配置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以及手消毒液、消毒纸巾、体温计等物品,并做好工作环境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期间,应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上岗。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注意保持手卫生,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每日至少2次测量体温。一般情况下,不必穿戴防护服、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品。如出现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应立即停止工作,根据病情居家隔离或就医。
(2)对于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医学观察场所工作人员、疑似和确诊病例转运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
(3)对于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开展密切接触者调查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与被调查对象保持1米以上距离。开展疑似和确诊病例调查时,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对疑似和确诊病例也可考虑采取电话或视频方式流调。
(4)对于标本采集人员、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双层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必要时,可加穿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
(5)对于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尸体处理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长袖加厚橡胶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等。环境清洁消毒人员使用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时,根据消毒剂种类选配尘毒组合的滤毒盒或滤毒罐,做好消毒剂等化学品的防护。
(二)口罩使用方法
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可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口罩不仅可以防止病人喷射飞沫,降低飞沫量和喷射速度,还可以阻挡含病毒的飞沫核,防止佩戴者吸入。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就如何正确使用口罩制定本指南。
1.佩戴原则
基本原则是科学合理佩戴,规范使用,有效防护。具体如下:
(1)在非疫区空旷且通风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
(2)在疫情高发地区空旷且通风场所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颗粒物防护口罩。
(3)有疑似症状到医院就诊时,需佩戴不含呼气阀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4)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护口罩。年龄极小的婴幼儿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5)棉纱口罩、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
2.口罩类型及使用对象
(1)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公众在非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使用。
(2)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效果优于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疑似病例、公共交通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在岗期间佩戴。
(3)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防护效果优于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现场调查、采样和检测人员使用,公众在人员高度密集场所或密闭公共场所也可佩戴。
(4)医用防护口罩:推荐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及确诊患者转移时佩戴。
3.使用后口罩的处理原则
(1)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没有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一般在口罩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更换。健康人群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
(2)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不得进入流通市场。
4.儿童佩戴口罩的标准与注意事项
(1)儿童在佩戴前,需在家长帮助下,认真阅读并正确理解使用说明,以掌握正确使用呼吸防护用品的方法;
(2)家长应随时关注儿童口罩佩戴情况,如儿童在佩戴口罩过程中感觉不适,应及时调整或停止使用;
(3)因儿童脸型较小,与成人口罩边缘无法充分密合,不建议儿童佩戴具有密合性要求的成人口罩。
(三)怎么洗手?
在餐前便后、外出回来、接触垃圾、抚摸动物后,要记得洗手。洗手时,要注意用流动的水和使用肥皂(皂液)洗手,揉搓的时间不少于20秒。为了方便记忆,揉搓步骤简单归纳为七字口诀:“内→外→夹→弓→大→立→腕”。
三、心理自我调节
(一)选择性获取信息。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学会从正确的渠道获取必要的信息,如政府和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
(二)合理关注疫情。“定时”而非“时时”,我们可以设定“信息闹钟”,在一天的时间中,用5分钟来关注疫情信息,其他时间安排日常活动,在掌握疫情的同时,获得正常的休息。
(三)接纳自己的情绪。我们应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情绪变化,积极进行心理调适。当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而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应激障碍,一般通过心理调适,是可以缓解的。
(四)调节负面情绪。接纳情绪的同时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通过呼吸训练、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调节情绪,自我调适不能缓解的,可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五)规律生活作息。合理饮食,饮足量水,保持适度、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活动,保证充足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力。
(六)鼓励交流沟通。尽量用语音、视频等交流方式,通过加强与外界的联结,构建稳固的社会支持网络,彼此给予支持。随着防控时间的延长,彼此的支持能够让我们更持久地应对困境。
(七)做感兴趣的事。把精力放到更有价值、更有兴趣的事情上去,寻找自身愉悦自己的方式和活动,比如读书、听音乐、运动、陪孩子玩耍、做功课、陪父母聊天等。
(八)做好个人防护。意识到自己因此已经做了足够的防护措施。“足够就可以了”,避免强迫性地怀疑和检查。
四、中医药预防小贴士
(一)成人预防性用药
药物组成:桑白皮15克 地骨皮15克 生黄芪15克芦根20克 桔梗10克 炒白术10克 玄参20克 黄芩10克生甘草10克 防风10克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连服5至7天。
(二)食疗方案
荷叶、鲜百合、胖大海、金银花、麦冬,各少许,水煎,半滚烫冲泡绿茶少许,代茶频饮。
(三)生活起居预防
1.做好室内卫生,保持空气流通;
2.频饮水,正确佩戴口罩;
3.保持手部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注意咳嗽礼节;
4.尽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场所;
5.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避免食用野生类动物食品;
6.不吃生冷食物,奶、蛋、肉禽彻底煮熟、煮透;
7.充分休息,保证睡眠充足。
(来源:区卫健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