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与非典疫情的对比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02月03日

  22:05

  关注

  确定取消

  

  原标题:新冠肺炎疫情与非典疫情的对比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为提振市场信心及支撑经济增长,建议定向降准100个基点、防止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维护物流网畅通、减免受疫情严重影响地区与行业增值税3个百分点,将2020年财政赤字率提高至3.2%等。

  2019年底中国武汉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波及全国各地与部分境外地区。本次疫情适逢春节假期,直接影响住宿、零售、餐饮、娱乐及旅游等国内主要消费及服务业,延迟复工也将对工业生产乃至出口造成一定的冲击。实体经济中,尤其是相对脆弱的民营企业首当其冲。

  考虑到逆向提振政策效应,中国经济将在2020年增长5.6%左右,但经济不至于出现断崖式下降。鉴于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其下降将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周边国家经济短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提振市场信心及支撑经济增长,建议定向降准100个基点、防止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维护物流网畅通、减免受疫情严重影响地区与行业增值税3个百分点,将2020年财政赤字率提高至3.2%等。

  新冠肺炎疫情有多严峻?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速度快于以往的非典(SARS)以及其他类似疫情。在短短30天内,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为17205例左右(截至2020年2月2日),而非典同期为3400例。不过目前看,新冠肺炎的致亡率仅为2.1%,远低于非典、埃博拉及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ERS)等的病死率,但由于感染新冠肺炎人群基数较大,加上其对民众的心理层面以及经济活动的冲击,疫情综合影响较大。当前全国各省份已经接连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1月31日,世卫组织宣布将此次疫情认定为PHEIC(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2003年暴发的非典疫情及其冲击可以相对较好对标这次疫情。埃博拉与MERS主要分别集中于非洲与中东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与政府应对与中国差异较大。因此,分析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更有助于预判新冠肺炎的经济冲击。

  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非典疫情自2002年11月中旬在中国广东暴发,之后扩散到全国其他地区,在一系列应对措施作用下,2003年6月中旬非典得以控制。非典前后历时约7个月,在2003年4月到5月期间,疫情达到顶峰。

  在疫情消退之后,中国经济受投资拉动企稳回升,2003年GDP同比增速较2002年上升0.9个百分点到10%。总体来看,非典期间,消费、交通等行业受到的暂时性冲击最大。

  (一)非典期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情况

  在非典疫情高峰期,消费品零售增速出现明显下滑,但疫情减轻后需求回升带动消费品零售反弹回升。2003年3月消费品零售增速为9.3%,随后5月份快速下滑到4.3%,但这一现象并没有持续,随着疫情好转,消费品零售增速迅速反弹,7月份增至9.8%的水平。

  

  

  (二)对进出口的影响

  非典疫情期间,中国进出口增速出现下滑,但受历年季节性因素影响,非典对于进出口的负面效应相对于消费显得较为温和。

  

  

  (三)非典期间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非典初期,中国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下降,但随后反弹强劲,这主要是因为政府为应对疫情的经济冲击,依靠投资来弥补消费的疲软。

  

  

  (四)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

  整体来看,非典期间,国内工业生产受影响较小。国内制造业生产虽然受到部分企业停工减产影响,有所回落;但由于疫情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广东等重灾地,受影响面有限,工业增加值回落并不明显。

  

  

  (五)非典期间的客运情况

  非典期间,隔离措施限制了人群的流动,国内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受到明显冲击。在2003年非典疫情高峰期间,国内每月客运量迅速降至3300万人次,约为正常月份的三分之一,但疫情结束后,客运量迅速回升。

  

  

  (六)对物价的影响

  疫情初期,与增速有所上升,尤其是增速更为明显,主要是受恐慌性抢购以及物流阻断导致的商品暂时及结构性短缺所致。随着疫情受到控制以及恐慌心理的减轻,物价随后回落。不过,非典之后的经济恢复发展,加速推动了物价新一轮的上涨。

  

  

  (七)对房地产影响

  从商品房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来看,非典疫情期间国内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市场化初期,国内房价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疫情对其负面影响不明显。疫情过后,2003年8月,国家明确了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2004年,在政府积极推动房地产市场化的背景下,不管是香港还是内地,两地楼市均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情况。

  

  

  (八)从GDP增速看非典的整体冲击

  通过我们分解计算,实际消费增速在2003年处于历史谷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典冲击导致的,因此,为了维护经济的平稳增长,政府依靠投资来弥补经济下滑,投资增速在2003年成为历年来的三个顶峰之一。

  

  

  由于投资的有效拉动,2003年实际的GDP增速并没有因为非典而下降,反而较2002年增加0.9个百分点到10.0%。

  

  

  对比新冠疫情与非典疫情的“同与不同”

  (一)国际背景不同。相比非典疫情,本次疫情发生的国际背景更为严峻。2003年非典疫情前,中国与东亚经济已完全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处于恢复与上升阶段;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时,逆全球化主义抬头,仍存在经贸摩擦。不仅如此,非典疫情并未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此次疫情则被列入,将从进出口、投资及国际交流角度对中国经济产生连锁冲击。

  (二)疫情对第三产业冲击程度不同。非典较为严重的时期在2003年4-5月,而本次疫情高峰期发生在春节消费旺季,对第三产业冲击最大。由于目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4%,超过2003年的42%,因此此次疫情对GDP的影响也会更大。估计春节七日 “黄金周”的商品零售额将大幅。较2018~2019年连续两年近100亿元的春节档(初一到十五)电影票房收入,2020年同期票房收入预计少得可怜。

  

  

  

  

  (三)对工业生产影响程度不同。在经贸摩擦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PMI近期刚出现回暖迹象,但受疫情冲击、企业延后复工以及物流网络运转受阻的影响,预计2~3月份的工业生产将面临新一轮压力,这也是疫情从第一波冲击(对服务业)到第二波(对制造业)的影响路径。如不及时采取支持物流与工业生产恢复的措施,其对工业生产冲击将高于对服务业的影响,更会超过非典疫情对工业生产的冲击。

  (四)宏观政策空间不同。2003年中国经济处于房地产周期与投资周期同步回升的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施展空间较为充裕。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经济增速继续下行,企业债与地方债高居不下,人民币面临一定贬值压力,财政赤字较2003年有所上升,加之猪肉价格影响通胀水平较大等,这些因素都限制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施展空间。

  

  

  (五)汇率与股市走势基本接近。200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定。目前的汇率市场化程度较高,人民币面临一定贬值压力,但考虑到资本管理及提振措施影响,人民币贬值幅度较为有限,对美元汇率仍会大致保持稳定,预计2月份最多贬值到7.05左右。随着疫情好转,人民币汇率将逐步稳定,年终回到6.9左右水平。股市走势会类似2003年,在疫情初期震荡下行,下半年有反弹可能。结构性机会主要出现在医疗与网络有关板块。

  (六)对全球溢出效应不同。2003年,中国GDP仅占全球GDP的4%,中国经济波动对全球影响很有限。然而在2019年,中国GDP已占全球GDP的17%,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度升至30%。在此情况下,疫情导致中国经济放缓及对外贸易、投资及交流受阻,对全球经济的溢出效应不容忽视。例如,国际旅游市场,尤其是周边国家严重依赖中国海外游客的支出贡献。2018年,中国游客在柬埔寨的花费相当于该国GDP的5.9%,在越南与泰国分别为3.6%及3.4%,在新加坡为1.3%。由于疫情阻断了中国游客的出境,这些国家在2020年上半年的旅游收入将出现大幅下降。

  

  

  总的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将带来一定挑战。我们的模型测算2020年消费对中国经济贡献度将下降0.8个百分点,净出口贡献度下降0.7个百分点,而投资贡献度将上升1个百分点。2020年,总体GDP增速为5.6%,低于正常值0.4个百分点,但经济不至于出现断崖式下降。

  

  

  下一步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在当前出现部分民众恐慌、企业蔓延悲观情绪的情况下, 应及时采取非常规措施提振士气、支撑经济增长并避免影响从实体蔓延到金融体系。因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降准100个基点。此举不仅应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还应确保资金切实流到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与地区,避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二)继续加大应对疫情直接相关的国家财政支出。尤其要加大救治、防疫的投入力度,并大幅提高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补贴。

  (三)确保全国交通物流网畅通。严禁破坏式阻断道路,为抗灾、人民生活保障以及企业复工等提供物流保障,避免出现2003年因生活与生产资料结构性短缺导致的PPI价格快速上涨。

  (四)帮助企业减负及渡过难关。对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地区与行业(如交运、旅游、餐饮和住宿),可及时下调增值税率3个百分点,并考虑减免房租以及其他费用。

  (五)稳定民营经济才能稳就业。需进一步增加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包括降低税负、适当放宽融资条件、扩大应急资金救助等。

  (六)提高2020年财政赤字率至3.2%。确保充足财政资金用于应对疫情、投资及扶助中小企业。

  (七)做好投资规划。疫情后加大对医疗、交运、通信等行业的投资,尤其是重视对5G、人工智能及数字经济的投入与发展,进一步支持线上与智能无人服务业发展并创造新的需求及就业岗位。

  (八)建立应对突发传染性疾病的全国性长效管理机制,提升疫情防治管理水平。尤其是严格控制野生动物产业链发展,全民宣传疫情防治措施,从源头上防止疫情的再次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