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跑赢地震波,这里面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记者 | 周小飏1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成都高新区大喇叭发出巨大的播报十秒倒计时后,发出了警报。

  这不是在发射卫星,而是地震预警。

  稍后,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后又发生多次余震。据应急管理部官方微博消息,截至6月18日8时30分,地震已造成12人死亡,125人受伤。目前救援正在进行中。

  根据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官微发布的消息,此次地震,成都提前61秒收到预警。成都的180个学校、110个社区收到预警,都进行了疏散。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一名工作人员对界面新闻记者说,和地震预报不同,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用电波向震中周边警报,以实现在震波抵达前,提前几秒到几十秒预警。

  应对突发地震,预警技术究竟能为普通人提供多大帮助?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墩在6月18日的“有问云上论坛”新闻发布会上称:研究表明,预警时间3秒,可减少人员伤亡14%,预警时间10秒,可减少人员伤亡39%。汶川地震时,若有预警,给映秀10秒预警时间,北川31秒预警时间,青川55秒预警时间,可减少死亡2-3万人,即可以减少30%人员死亡。

  上述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记者展示了地震预警技术路线图。

  要做好地震预警,首先要在主要地震区建设一张高密度的地震预警传感器网络;监测信息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再通过手机、电视等专用接收终端等多种手段,向政府和民众提供地震预警服务。

  该人士称,作为前端监测设备的传感器,是地震预警的第一个环节。一般传感器安装在电力供应稳定的地方,如果临时断电,会启动备用蓄电池,这可以支持十几个小时。“一般在本地电网断电前,地震预警信息已经发出。”他表示。

  传感器采集到数据之后到地震预警发出,平均时间为6秒,这跑赢了每秒钟3.5公里传播的地震波。

  该人士表示,这套地震系统预警软件是成都高新减灾所自主研发,本地部署在第三方私有云上,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数据发出预警。

  成都高新减灾所于2008年创立。它联合包括中国国家地震局在内的部门机构,目前建立了大陆地震预警应急网,覆盖面积220万平方公里,覆盖中国地震带人口的90%,约有6.6亿人,成功预警过芦山7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以及此次长宁6.0级地震在内的52次破坏性地震。

  该工作人员还介绍道,成都高新减灾所备有UPS电池系统(一般是铅酸蓄电池),另设备份中心,即便成都高新区断电导致本地不能运行,还可以自动切换到其他中心,不影响整个预警服务。

  现在,最需要解决的是地震预警服务公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该人士称,目前四川省13个地震区(市州)已经开通了电视地震仪的服务,成都高新区60个社区启用地震预警“大喇叭”,这明显不够,呼吁更多地震带上的市州开通电视和手机地震仪服务,尤其为学校和社区用上这些服务。

  针对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此次震区的一部分网友称,收到了成都高新减灾所“地震预警”APP提示的余震预警。也有网友在微博上称,安卓系统的应用存在闪退、一直停留在注册页面问题,苹果手机的用户则强烈建议更新手机APP,iOS版本还停留在2015年,新版本无法适配。

  微博网友反应的“地震预警”APP应用问题。对此,另一名成都高新减灾所工作人员对界面新闻记者说,安卓手机还需要用户进行设置,苹果手机APP版本确实需要更新,目前要做的事情太多,人手不够,但会加紧维护升级。

  完全不同于地震发生后的地震预警,地震预报仍是全球在攻克的难题。

  王墩称,2018年5月,处在地震带上的四川、云南已开始建设中国首个地下云图网,拟在四川、云南建设2000个地下云图监测站,数据实时传到预报中心,进行自动实时处理,生成地下云图,类似于气象预报的“看图说话”,自动或人工分析、研判地下云图,预报地震。

  地下云图网通过在地表安装传感器,能够实现对地下8-20千米应力和能量的动态监测。“地下云图网监测三年,就能具有10个以上的5级地震的地下云图数据。总结这些云图数据,将启发地震预报。”王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