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KN95口罩咋产的?咱章丘这家企业车间给您权威解答!
近日
济南市工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
济南市口罩日产能从1月的7万个
已经提高到2月25日的50万个
很快将提升到100万个以上
口罩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现在口罩生产最大的瓶颈在哪里
让我们
走进圣泉集团口罩KN95口罩生产车间
参观口罩生产流程
全程戴耳塞穿防护服
温度不高却一头汗
员工进入口罩生产厂区前,需要测量体温。穿过一道门,正式进入KN95口罩生产车间前,需换上白色连体防护服、鞋套和口罩,生产人员还须戴手套和帽子。
一进生产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鱼型口罩成型机。两卷无纺布、一卷熔喷布、一卷石墨烯无纺布按固定次序悬挂在成型工段上,被输送到印刷机位印花后,再压入鼻梁条,经传送带输送到工人手中。
工人将半成品口罩从生产线上抠出,口罩两侧的边角料呈细长条装,滑落在他的身上。负责这个岗位的工人说,多数时间他每天工作8小时,偶尔会延长工作时间。一天下来,他要负责收集七八千个口罩。
收集好一摞口罩后,工人将口罩递给身边负责与型口罩点带机的同事。他的同事将每个口罩内面朝上,逐一放入模具内,经过传送带,耳带会被“钉”入口罩两侧。机身上,黑色中性笔分别标注着“左”和“右”,分别代表口罩的左耳带和右耳带。
口罩点带机外接一个触摸屏,当耳带安装出现故障时,工人可以触摸显示屏,点击超声、压带、拉带、旋转复位等,使机器恢复正常运转。
摆放在鱼型口罩成型机对面的是一台折叠口罩一体机,生产出来的是C型口罩。折叠口罩一体机自动化程度更高。3层无纺布和1层熔喷布经过两道印刷工序、焊压鼻梁条、两道耳带工序,最后传送到工人手中。这样的口罩,除了缺少一条海绵鼻梁条外,无异于市面上常见的KN95口罩。
一台折叠口罩一体机白天由一人操作。春节前,这名工人就盯守这个岗位,无纺布、熔喷布、鼻梁条或耳带缺料时,他及时将物料放入对应的料槽内,一个班次约生产10000个半成品KN95口罩。
两台高度自动化的口罩成型机占据了整个车间的大部分面积。站在这片区域内,最明显的感受是噪音巨大。为了保护他们,公司配备了耳塞。手机上测试噪音的小程序显示,靠近口罩成型机的位置,约有100分贝。工人说,噪音主要是超声设备发出的,折叠口罩一体机旁边的架子上,有6台超声设备。
新时报记者注意到,这片区域的工作人员,以男性为主,大多是圣泉集团的老员工,他们有的是疫情之后从服饰或其他岗位临时调到口罩生产车间的。生产区域温度并不高,但工人长期穿着防护服,且需要时刻关注设备生产状态、精神紧张,他们中不少人额头沁出汗珠。对于工作时长和内容,他们没有怨言,“能多做一个口罩也是好的。”
口罩抽检经4道工序
最多一天检测上千个口罩
压上耳带的口罩,用收纳箱周转,来到这个车间的最后一道工序,6名工人围坐在桌前,为口罩贴上灰色的海绵鼻梁条。不同于口罩外侧的硬挺鼻梁条,海绵鼻梁条主要是增加舒适性和密闭性。这个岗位同样是三班倒,24小时都有工作人员为半成品口罩贴海绵鼻梁条。
一名熟练女工,约2秒钟即可贴好一根鼻梁条。经过这道工序,一个成品口罩即算完工。后续的包装和打包,在另一个车间内,由人工完成。
在这个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吃饭通常是轮流,除了发生故障,机器24小时不停歇。常见的小故障,车间内的工人通常自己就能处理好;稍大的故障,圣泉集团也有专人负责维修,保障生产效率。
KN95口罩车间与检测间相邻,仅隔一道门。检测间同样24小时运转,每天有四五人负责检测成品口罩的质量,其中2个人负责夜班。
一批成品口罩进入检测间,首先要检测外观有无破损或油污。再套在标准头模脸上,标准头模的口鼻模拟通气,检测吸气和呼气阻力,以一次性口罩为例,吸气阻力须小于135Pa、呼气阻力须小于175Pa,若阻力过高,口罩不合格。
口罩还须经被剪掉两侧耳带,放在过滤材料自动测试仪上,测试其过滤效率。这是一项破坏性测试,经过这项测试的口罩,无法正常使用。在现场,一名研发人员正在使用这台机器测试不同风量和阻力的口罩过滤效率。
此外,口罩还将被测试耳带拉力。通过设置力值,口罩耳带持续拉长,所维持的时间长短也须符合要求。
每批一次性口罩需抽检50个,约一半进行破坏性测试,另一半被储存在留样柜里。最忙的时候,每天有17-18批一次性口罩被检测,合计八九百个。每批KN95口罩,也有一定比例的口罩经过抽检。
新增10多条一次性口罩生产线
熔喷布涨价幅度最高
疫情发生前,口罩只是圣泉集团的下游产业,产量不是太高。圣泉集团利用石墨烯生产的口罩,一部分销售给上游和下游的工厂,也有部分在京东和淘宝等渠道销售。据介绍,口罩使用石墨烯材质,最大的特点是增强了抑菌性。
目前,圣泉集团2条KN95口罩的日产量稳定在3万个左右,偶尔高峰日产量有3.5万个。在济南的KN95口罩生产厂家中,这个产量不算低。
2月初,圣泉集团新上了一批一次性口罩生产线。新的口罩生产机运输和调试需要较长时间,目前新增的10多条口罩生产线,部分是从章丘和周边城市高价收购的二手设备。“寻找设备非常难,有的是从个体户手中收购的,偶尔会出小毛病,或者缺零部件,运转不是太顺畅,一直在不断调试。”圣泉集团一名工作人员透露。
原材料也是一个难题,圣泉集团几乎全员采购。无纺布相对好买,熔喷布紧缺且涨价幅度大。熔喷布是口罩上阻隔病毒细菌的一层重要材料。“采购不到,而且价格翻了多倍。疫情之前,原来生产KN95口罩的熔喷布约4万元一吨,现在翻了数倍。”上述工作人员说,一吨熔喷布约能生产100万个一次性口罩。耳带和鼻梁条也有不同程度的紧缺,这些生产口罩的原材料,前期曾面临运输困难。
目前,圣泉集团生产口罩的员工已增加到100人,其中一部分是新招聘的员工。同时,投资3000万元新增一次性口罩生产线。在一次性口罩生产线的玻璃窗外观察,新时报记者注意到,无纺布和熔喷布经机器压制成口罩形状,压上鼻梁条和耳带,已经是一个成品口罩。机器经过设置,每50个口罩为一摞,经传送带送到工人手中。位于流水线末端的两名工人,只需负责将口罩放入包装内。一次性口罩生产车间过去是闲置的车间,面积较大,现在里面有多组一次性口罩生产设备和工人。
圣泉集团生产的一次性口罩也分两种,一种4层的防护口罩,另一种是3层的。“4层的里面有两层石墨烯材料,3层的里面是1层石墨烯。”据介绍,两种口罩定价不同。
截至目前,圣泉集团的生产厂区不对外零售口罩,所产口罩均由工信部门统一调配。新时报记者查询发现,圣泉集团生产的KN95口罩在京东旗舰店销售,折合每个16.8元,与药店预约购买零售价一致,“2年前生产KN95时,就一直是这个价格。”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此内容整理自“新时报”,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
提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