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七院一线医护人员:为节省防护服少饮水勤憋尿
“拉链拉不开,这个防护服质量有点差。”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感染内科主任陈友鹏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把薄透无纺棉防护服上的拉链拉开。“没办法,现在只有这种了,采购不到好的了。”一旁的急诊与灾难中心护士长黄少敏无奈地接话。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人数不断增加,缺少物资是摆在医护人员的直接难题,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圳大学总医院等兄弟医院纷纷发布物资募捐公告后,深圳市重点发热门诊中山七院也进入物资短缺的“囧境”。“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医用防护服、隔离衣、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都短缺。”黄少敏说。
“我们要保证医护人员的健康”
1月29日,记者去中山七院采访当天上午,陈友鹏要给参与转运过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的急诊科医务人员取样。“他们都密切接触过病人,我们要保证医护人员的健康。”取样前,急诊科的医务人员都到急诊科会议室集中。陈友鹏指着医务人员说:“我们平时都穿他们身上这种工作服工作。”接触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前,医护人员要从规定的通道进入,出来时要把身上污染的工作服脱下,然后冲凉、洗澡再出来。“等我们的隔离病房建好后,条件会比现在好很多,到时候会有一个专门的区域用来淋浴。”陈友鹏补充。
要到留观病房工作或转运确诊患者等这些时候,医护人员才穿上防护服。为了节省防护服,一旦穿上,大家都尽可能地让防护服物尽其用。“穿上防护服,我们不能再喝水,不能再上厕所。有喝水、上厕所的需求,能忍都得尽量忍着。”陈友鹏拉开防护服,边穿边跟同事说:“现在物资紧张,防护服、口罩穿戴四个小时是没有问题的。”
给医护人员采样当作现场培训
采样开始了,黄少敏朝着急诊科会议室里的医护人员喊:“还有谁转运过疑似或确诊病人没做过采样的?”“我!”“我也没有。”大家相继示意。为了不污染会议室,陈友鹏将取样操作放到了发热门诊。平时,急诊科的医务人员要给病人取样,如今陈友鹏给他们采样。陈友鹏把这当作现场培训。
“取样是危险的环节,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穿着防护装备的陈友鹏将一根长长的棉签放进一个护士的嘴里,在里面转了几个圈,“取样要靠近扁桃体的地方”。正说着,护士没忍住不适,打了一个喷嚏。陈友鹏转身跟围在身边的医护人员说:看,取样时一定要注意防范病人打喷嚏。”
半个小时后,取样结束了。陈友鹏把护目镜、手套、防护服一层一层脱下来,扔到医疗垃圾桶里。在这个过程中,他洗了不下十次手。近看他的手,红,且有脱皮现象。
少出门少走动就是最好保护
在采访中,记者偶遇一个担心自己患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女士来急诊询问。她称自己1月13日从上海回深,回深后有咳嗽症状,但无发烧,无武汉、湖北人群接触史。急诊科值班的医务人员让她不要着急,先做下检查。采访时,发热门诊和急诊等候处不断传来患者的咳嗽声。来医院的人都很自觉地戴上了口罩,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口罩是这个春节最紧俏的商品。在中山七院的德康大药房,记者询问护士是否还有酒精和口罩,护士答:“都没有了”。
陈友鹏家在广州,从1月20日开始,他就没回过家了,只能靠视频、电话维系与家人的联系。被记者问到怕不怕,他说:“我们团队经历过2003年SARS、2009年流感,还与登革热、禽流感不断交锋,我们是有防护知识的团队,会保护自己。”他呼吁,在各大医院物资保障成问题的当下,大家尽量不要外出、少走动,避免感染就是对医护人员最大的致敬。“少外出,疫情重点地区人员做好自我隔离,不单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自己的家人。”
晶报记者 罗丹/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