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约】疫情期间,这些照片记录着真实的人间 | 实录
事实上,在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么一些事情,会成为那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20世纪末的香港回归,21世纪初申奥成功,非典,2008年,北京奥运,汶川地震。
作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正是这些共同记忆,使我们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也正是这些共同记忆,使我们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会唤一句祖国,叫一声同胞。
中国人这个称呼,不仅意味着我们生于此,长于此,也因为,我们无时不刻不在与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一起,经历着共同的悲欢。
大家还记得2个月前的生活吗?那种正常的,平静的,自由的,现在想来尤为美好的生活。
下图,是1月17日,人影幢幢,无事发生的武汉火车站。那时,所有的武汉同胞们都正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一种巨大的未知疾病的威胁中,毫不自知:
而那些打上“回家过年”的小店,至今都再没开过门,我们不知道,这些早上的肉包,深夜的火锅,到底还会不会再回来:
网友小区楼下的熟食店店主,并没能在初十准时回来,而大家也都知道,他并没有去云游,也没有寻得宝藏。
我想,在现在,这样的图片会使每一个人,热泪盈眶。在疫情之前,这些正常而普通的生活,是水,是空气,是最易得也最不被珍惜的东西,但此刻,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深深的怀念着那时的生活。
下图是2020年1月21日疫情在武汉爆发后的武汉车站: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二,疫情已经全面爆发,当时的网络上谣言漫天,超市里都是抢米,抢蔬菜的人,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沉浸在对危机的恐慌之中:
不仅是大米跟蔬菜,卖泡面的货架也空了:
在25号当天,青瓜曾经飙升至176元一斤:
不过,不吃辣椒,似乎依旧是广东人最后的倔强:
超市的收营员们也准备了层层防护:
很快,口罩成了硬通货,没有口罩,你可能连基本的出行自由都没有:
于是,口罩迅速脱销,多地市政府开始组织摇号,只有中签才能到指定药店购买口罩,当然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不会中签的:
当然,偶然中签带来的快乐也不会弱于阴阳师一发入魂,单抽开出SSR:
但哪怕中签,口罩也是远远不够的,不少家庭都会选择把口罩消毒风干后重复使用
桃枝上等待风干的口罩也取代了往年的红包:
但即使有口罩,人与人的距离也一下子变得非常遥远,一米,似乎成了人与人之间最近的距离。
大家间隔着进超市:
间隔着买药:
间隔着吃饭:
间隔着在银行门外排队等号:
间隔着交水电费:
间隔着坐地铁:
连跳广场舞的大妈们都默默的保持着距离: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这就是在当下我们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共同的生活。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各种横幅。
有的带着冒犯:
有的非常官方:
还有的,有些温柔与可爱:
但无论怎么表达,这一切也都是在告诉我们:保护自己,珍惜生命,共抗疫情。
我想,在此刻,我们所有人也都在经历着某种生活上的,出乎预料的挑战:
很多人都跟下图中的网友一样,每日最大的活动范围也只是楼下的业主物资临时存放点:
而那些不得不出门工作的网友,也正在见证着各种形色各异的“出入证“
他们就像油票,粮票,沉默却有力的记录着一段正在我们当下发生着的重要历史。
也侧面反映着那些空无一人的古城:
无人观赏的花开:
车辆稀拉的市中心:
以及残酷的民生凋敝:
大街上唯一开业的是殡仪店。
有的网友每天只能站在楼顶放风:
有的网友因为肯德基不让吃食堂,把车开到海边,吃完了一份外卖:
2020年3月5日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在护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落日余晖下的两个身影,病人和医生,80+岁和20+岁,这个瞬间,刻骨铭心。
我想,此时此刻,这些图片,也一定都跟我们的生活大同小异,疫情,依旧在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内心。
最后,我想发出今天的文章中最重要的照片:
2月7日至今已一月有余...除了悼念,我还想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对于结果的追寻。
我想,在这一刻,我什么都不必再多说,历史默默无声,而图片与事实,自有其力量。
这样吧,我们定一个约定,一年之后,我们会原封不动的再用这个账号把这篇文章重新发一次,我很好奇,到那时,我们会如何重新检视这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