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疼痛,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有什么区别,比注射效果好吗
有多种治疗膝盖疼痛的药物,包括口服的和注射的,主要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缓解膝骨关节炎引起疼痛的的药物主要有两个作用,消炎和镇痛。
非比较常见的例如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都可以治疗不复杂的膝关节扭伤和轻度的关节炎,但两者还是有区别,布洛芬是解热抗炎药,药效比乙酰氨基酚要强一点,发挥的时间也长一些。对乙酰氨基酚是解热镇痛药,主要针对解热和镇痛,但不具有和抗风湿的作用,同时它的副作用又比布洛芬小一些。
虽然这两种药都可以在药店和网上买到,但服用的时候还是要谨慎,务必遵循药物的使用说明和警告,过量服用可能产生,布洛芬的主要副作用在于胃肠道损伤,而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可能会引起肝脏损伤。
还可以选择氨基葡萄糖和软骨素,虽然目前还缺乏统一的看法,但对于大部分患者都是有效的,最适合关节病变早期的患者,通常需要连续服用数周才看得到明显的效果,可能的副作用包括头痛、胃部不适和皮肤反应,服用氨糖的患者就诊时务必告诉医生,以免和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同时和氨糖服用可能会降低药物的有效性。
处方药比非处方药的效果更强,副作用也更多一些,最常用的是处方类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中度到重度关节疼痛的患者,比较典型的塞来昔布,它的抗炎镇痛效果比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要好,对胃肠道的刺激也较小,肾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有效缓解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和体征的同时,也能治疗急性疼痛。
不过,非甾体抗炎药都不建议长期连续服用,疼痛发作的时候可以连续服用数天到数周,也可以间断性的偶尔服用,不用天天吃。无论哪种方式,都请谨遵医嘱,也可以选择外用的非甾体抗炎药,例如双氯芬酸,副作用比口服得更小。
注射就是俗称的打封闭针,适合膝盖疼痛较严重的患者,注射的药物分两种,皮质类固醇和透明质酸钠注射。
皮质类固醇可以较快地减轻炎症并缓解疼痛,但它对软骨可能会有负面作用,还可能导致血糖波动,间隔数月才能注射一次,每年不能超过三到四次。透明质酸钠是一种润滑剂,注射可以减轻膝关节疼痛并增加活动能力。原则上每周注射一次,五次一个疗程,在实际操作中,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或者减。
根据国外的一项研究,注射透明质酸钠最有效,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效果最差,但具体到每一位患者情况可能不尽相同,膝骨关节炎分四期,不同的阶段需要采取有效,同时副作用最小的治疗手段,因此不能说哪个最有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