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真的比布洛芬退烧效果好吗
朋友的弟弟一家四口相继发烧,自测新冠抗原“二道杠”,看来是“阳”了。好在“阳”的时间比较早,朋友在药店买到布洛芬送过去,后来孩子发烧持续39.5℃,朋友又托人买到对乙酰氨基酚送过去。服药后,孩子很快退烧。
所以,相比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的退烧效果真的更好吗?
对乙酰氨基酚(又称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是目前解热镇痛的常用药物。它常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可以用于缓解轻、中度的疼痛症状,如头痛、关节痛等。
药名带“酚”或“氨”
在复方感冒药中普遍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包括西药和中成药。西药通用名中如果含有一个“酚”或“氨”,则一般说明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酚麻美敏、复方氨酚烷胺、酚氨咖敏、氨酚美麻美芬片、氨麻美敏和氨咖黄敏等。
据了解,至少有160种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主要集中在抗感冒药、止咳平喘药、胃肠类药中,像维C银翘片、银菊解毒丸、感冒宁胶囊等中成药,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由此可见,要尽量避免服用多种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或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起到退烧和镇痛作用。前列腺素有多种,其中前列腺素E2可影响大脑中体温调控中心,把“正常体温”的设定值调高,这样我们就发烧了。其他前列腺素能传递疼痛和引起炎症。
对乙酰氨基酚止痛效果一般,半个小时起效,一般对钝痛效果较好,主要缓解头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等轻中度疼痛,而对外伤性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如胃肠痉挛疼痛、胆绞痛、肾绞痛无效。
布洛芬于1969年面世,晚于对乙酰氨基酚十余年。它主要用于缓解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例如头痛、牙痛、月经痛、肌肉疼痛或关节炎。也用于退烧、缓解由感冒或流感所引起的轻微疼痛和不适。
用药时注意3点
1.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期间,如发现肝生化指标异常或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等可能与肝损伤有关的临床表现时,应立即停药并就诊。
2020年3月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修订对乙酰氨基酚常释及缓释制剂说明书的公告》,建议对乙酰氨基酚口服一日最大量不超过2克。若正常人一次服用6~10克,即可引起大范围肝组织坏死,甚至肝功能衰竭。这是由于它的代谢产物乙酰对苯醌的积蓄,造成对肝脏很强的毒性。患者要严格按说明书使用。
此外,不适当地使用这两种药物(如剂量过大),还可能引起药物性肾损害。
2.服用复方感冒药(西药或中成药)时,一定要仔细看药品说明书,查看药品成分,避免同时服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品或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否则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3.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不得饮酒或饮用含酒精的饮料;用于退热不能连续使用超过3天,对乙酰氨基酚两次服药间隔为4-6小时,24小时使用不超过4次;布洛芬两次服药间隔为6-8小时,24小时使用不超过3次。如果服药后症状仍未缓解,请及时就医,切勿自行随意用药。
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的区别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最常用的解热镇痛类非处方药。两者在分子结构、作用特点及不良反应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生病时,如何正确选择才能充分发挥药效呢?
从镇痛的效果来说,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头痛,布洛芬则对月经痛、腹部绞痛更适合。
两种药物退热效果相似,但单次剂量对乙酰氨基酚起效更快,而布洛芬退热作用相对较强,降温维持时间相对较长。
在抗炎方面,对乙酰氨基酚没有抗炎作用,而布洛芬有抗炎的作用,因此对乙酰氨基酚不能代替布洛芬、依托考昔等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痛风性关节炎。
两者的药品不良反应也不同。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多为肝毒性,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药疹等。其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与服药剂量过大有关。布洛芬一般很少有肝毒性,但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胃肠道刺激反应,如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消化道溃疡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胃肠道出血,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者须慎用。
与布洛芬相比,对乙酰氨基酚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较小,可餐前服用。布洛芬宜随餐或餐后服用。
文|武汉市中心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刘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