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怎么办?别慌!“国民奶奶”张思莱医师教你正确应对,宝妈必备!
孩子为什么会发烧
发热是机体正常的生理保护机制,是机体抗感染的积极行为。
引起发热的原因
引起发热的原因主要分为:病理原因和生理原因。
病理原因:细菌、病毒、其他微生物的感染、接种疫苗后的反应;一些皮肤病、甲状腺疾病、先天发育不良、肿瘤、创伤、手术、输液输血引起的输液反应、药物热、中暑或捂被综合征等。
生理原因:剧烈运动、哭闹、惊厥、小婴儿蛋白质摄入过多、长期摄入高热能的饮食、甲亢。
发热三阶段
发热会历经三个阶段:即体温上升期,这个时期很短暂;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
人的正常体温为36℃~37℃(腋下)。但是体温也会有小波动:如在一天中清晨体温最低,下午和傍晚最高;夏季的体温比冬季的稍高。对儿童来讲,剧烈运动、吃饭(吃奶)、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都可能造成体温达到37.5℃(腋下),甚至38℃。
如何判断孩子发热
当肛温≥38℃;腋温≥37.5℃;口温≥37.5℃就可以判定是发热了。
如何为孩子测量体温
目前测量儿童体温可以采取3种方法:即肛门内、口内、腋下的温度。
肛门体温:将肛表插入肛门1.5~2.5厘米,停留1~2分钟,正常肛温范围为36.5℃~37.5℃。
口腔体温:将口表置于舌下3分钟,正常范围
腋下体温:将体温表置于腋窝处夹紧5分钟以上。正常体温范围为36℃~37℃。
如何应对孩子发热
孩子发热了处理呢?其实处理孩子发热父母可以遵循以下7点原则。
??????????1、多喝水,多休息,饮食清淡
2、发热超过38.5℃时退热药是首选,物理降温次之
3、不要使用非处方咳嗽药和感冒药
4、用药期间注意观察病情,找出引起发热的病因
5、耐心等待药物发挥作用,不要反复上医院
6、家长心态平和,注意缓解紧张情绪
7、高热和持久发热的话,需要就诊
这些退烧方式不能用
孩子一发烧,父母就容易紧张,看着孩子高烧温度退不下来,就容易病急乱投医,道听途说一些退烧方式,比如下面这些:
1.酒精擦拭,容易酒精中毒
之前广东有一名2岁孩子发烧,父母居然选择用工业酒精来给孩子擦浴降温!擦浴后,孩子不但没有退烧,反而出现昏迷,经医院检查后发现,孩子并不是发烧导致昏迷,而是酒精中毒导致的昏迷。
宝宝的皮肤功能还没发育完善,用酒精给宝宝擦拭皮肤,会被身体吸收,有酒精中毒的危险。更何况这个新闻中的家长给孩子用的是工业酒精。
2.捂汗退烧,当心“捂热综合征”
发热是不能捂汗的。当发现孩子发热时,他往往已经处于高温持续期了,此时需要促使身体散热,让孩子大量出汗,使体温下降。由于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温能力有限,被厚厚的被子或衣物包裹时,婴幼儿的体温不但不能降下来,反而因为不能散热而升高。
婴幼儿大量出汗会导致脱水、电解质流失和电解质紊乱。脱水还会造成血液浓缩,有效血容量减少,这会严重影响散热,甚至损伤肾功能。严重脱水甚至可能导致孩子昏睡、谵语、惊厥、昏迷,尤其是婴儿更容易发生热性惊厥。千万不能在孩子发热的时候捂汗。
其实这样是非常危险的。发烧最需要的是散热,捂被子会让身体里的热量反而越积越高,散不出来,更不利于退烧了。甚至造成孩子严重的脱水,或发生“捂热综合征”。
宝宝发烧的时候本来就会因为高热而出汗,过暖、大汗淋漓会造成孩子高渗性脱水,严重者并发呼吸衰竭、脑水肿、休克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婴儿捂热综合征患儿病死率高、后遗症严重。妈妈们千万要拦住想给孩子捂一捂的老人啊!
孩子如果发烧的时候喊冷(体温上升期,孩子可能会出现畏寒的症状),可以适当增加衣物,但绝不能盲目捂汗。
3.乱吃“感冒药”,可能药物中毒
孩子一生病,妈妈就慌乱,甚至有的妈妈觉得只吃退烧药不保险,就消炎药、复合感冒药全招呼上,想要赶紧把病压下去!情急之下难免就给宝宝多吃了药、吃错了药,反而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毒副作用风险。
感冒药+退烧药一起吃=容易中毒
一些复方感冒药都标有“复方氨基酚”,这和我们最常用的退烧药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的成分相同,如果既吃感冒药,又给孩子吃退烧药,很容易同一种药物成分给宝宝吃了双倍!不知不觉间,就把药吃过量了,对孩子的身体只会有更大的毒副作用。
抗生素更不能乱吃,当心吃出耐药性
我身边的一位妈妈,不管是自己家人还是孩子,一发烧准给吃上头孢。她觉得发烧肯定是身体里有炎症,必须吃消炎药啊。
一般的感冒发烧,90%都是由病毒引起,吃抗生素根本不管用,反而还会造成肠道正常菌群的紊乱,更加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抗生素真的不能乱吃,是不是需要吃,需要吃哪一种消炎药,都是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各种化验结果综合判断的。乱吃抗生素,不仅增加了药物过敏的风险,最可怕的是吃出耐药性,今后再有细菌感染,可能真的无药可治了。
4.听信“偏方”,给孩子带来致命伤害
病急乱投医,这个最可怕!有多少发烧的孩子是因为家长勿信了偏方,导致医治不及时,甚至身亡的。
给孩子喝“煮银镯水”退烧,孩子送命
新闻报道:未满月的男宝小军发烧,家人上网找了多种偏方:银手镯煮水喝、珍珠粉泡水喝,折腾了一夜,小军哭闹不止,全身起了很多红疹。次日家人将孩子送到医院,但小军已停止了呼吸。
给孩子喉咙里灌开水退烧,孩子严重烫伤,呼吸衰竭
新闻报道:一名2岁女童因发高烧出现抽搐,她的父母听信了民间偏方,将滚烫的开水灌入小孩嘴里,将孩子整个口腔、咽喉、食道全部烫伤,导致喉头水肿,呼吸衰竭,随后小女孩被送往医院抢救。
所谓的灌肠退烧,就是把药物通过肛门注入直肠,以此来达到治疗目的。灌肠用来退烧,一般较多出现在基层的一些小诊所里,“医生“一般号称灌肠"天然、安全,见效快"。可事实上,孩子的肠道非常脆弱,“灌肠”这种退烧方式,如果操作不规范,就容易带来危险的后果。
看到这些事件,真的令人痛心不已。只想说,妈妈们,偏方千万别再乱用了,还是多学一些科学的退热方法吧。
退热药使用原则
1.能给宝宝吃的退烧药只有这2种
无论何时都要记住,能给宝宝放心吃的退烧药只有这两个: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和布洛芬(美林)。
对乙酰氨基酚
安全性更高,更适合小宝宝服用
3个月以上的宝宝就能吃
布洛芬
更适合大宝宝
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效果不好时服用
6个月以上的宝宝才能吃
具体用药量,先参照不同年龄的指导用量、再参照每公斤体重的用药量,综合评估宝宝的年龄和体重后,再按说明书吃药!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比如早产儿、超重儿,还是建议咨询儿科医生后,再遵医嘱服用。
2.吃退烧药别再死守38.5℃,重点看孩子精神状态
常识中,宝宝发烧时体温超过38.5℃,就要吃退烧药了。
有的妈妈非常的谨小慎微,宝宝发烧一超过38.5℃,即便宝宝现在精神很好,活蹦乱跳的,也要立马吃退烧药,觉得晚吃0.1度,就有危险!
还有些妈妈,拿着体温计守着孩子。一会儿测一次,如果是38.4℃,即便孩子已经难受的打蔫了,也坚决不给吃退烧药,非得等到38.5℃才吃,觉得早0.1度吃都对宝宝的身体有害。
宝宝发烧,妈妈们紧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什么时候该给宝宝吃退烧药,除了看体温,还要视宝宝的精神状态而定。
美国最新儿科指南:如果精神状态好,超过40℃,再干预也可以。
精神状态好,40℃以内都可以不用吃药
精神不好,稍低于38.5℃也能吃药
3.别图好得快就要求给孩子打针输液
张思莱医生做客节目时,曾亲传妈妈们一个儿科医生的用药原则:“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
无论是宝宝发烧,或者其他疾病,也希望妈妈们牢记这个原则,别图好得快,就给孩子“下猛药”。
4.降低室温、“三多、一少”更有利于宝宝康复
当孩子低烧,没有达到吃退烧药的体温时,唯一靠谱的物理降温就是——降低室温:室内温度保持在24-26度之间有利于宝宝的身体散热。
宝宝发烧期间,除了给宝宝按计量吃退烧药,妈妈做到“三多、一少”,能让宝宝更舒服一些,还能快点好:
多休息:宝宝生病时,就别再去乐园、早教、游泳什么的了,就让宝宝在家安安静静地多休息。
多睡觉:让宝宝多睡觉有利于身体内的白细胞对付细菌病毒,加速机体自我修复。
多喝水:尤其是吃过退烧药后,宝宝可能会大量出汗,需要喝水补充丢失的水分。也有利于药物中的有毒成分从尿液排出。
少穿点衣服:有利于宝宝“散热”,尤其是襁褓里的小婴儿,一定要打开襁褓包,让宝宝自然散热。
5.如何使用退烧药?父母可以参考以下6条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给2个月以下的婴儿使用退热药,可以进行物理降温。
★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
★退热药只能使患儿稍舒服,并不能防止热性惊厥再次发生。
★不建议使用复方制剂。
★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联合或交替用药。
上文部分编选自张思莱医师的新书《张思莱儿童健康绘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