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医精髓」——宝宝发烧39以下退热方
众道妙方小儿推拿现在开课了,前几节我们讲到过适合小儿发烧初起的小儿推拿方。本节,就跟随众道妙方小儿推拿师一起学习适用于39度以下发烧的小儿推拿方吧。
不同的小儿推拿流派在穴位和方向上都会存在差异,下面就为大家讲一讲通用的小儿推拿。
注意事项:
1、小儿推拿后也是需要时间显现效果的,一般在1-5小时。在此期间务必让孩子多饮水。
2、退烧期间必须控制饮食,食用一些粥、稀饭、面条类易消化食物,建议不食用鸡蛋、牛奶。
3、注意发烧期间,孩子要避免过多运动,多休息。
组方:
揉小天心 → 揉一窝风 →清胃→平肝→清肺 →揉二马→揉外劳宫→推三关→清天河水 → 退六腑→推脊柱→搓涌泉
穴位介绍:
揉小天心
部位:大小鱼际交会处
操作手法:旋揉
具体操作:顺时针旋揉
功效:通窍散结,安神定惊
适用范围:睡卧不安,慢惊风。
揉一窝风
部位:手背腕横纹中点
操作手法:旋揉
具体操作:顺时针旋揉
功效:解表散寒为主,兼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将气血向体表调配。
适用范围:一切外感表证、中焦寒证。
清胃
部位:大鱼际赤白肉际处
操作手法:直推
具体操作:大鱼际和拇指外侧赤白肉际处,从腕横纹至拇指第一指节侧缘
功效:去胃火、清胃积热、降气和胃
适用范围:牙龈肿痛、扁桃体发炎、伤食呕吐、食积、腹胀、口臭等
平肝
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至指尖
操作手法:直推
具体操作:食指掌面,由指根至指尖
功效:平肝息风、解热镇惊、除烦躁
适用范围:急慢惊风、发热、外感、呕逆泄泻、多泪等
清肺
部位:无名指掌面,指根至指尖
操作手法:直推
具体操作:无名指掌面,由指根至指尖
功效:泄热解表,止咳化痰
适用范围:用于一切外感证、咳嗽痰多、便秘、小便不利。
揉二马
部位:在掌背小指、无名指两掌骨中间。
操作手法:揉
具体操作:顺时针揉
功效:去虚热、滋阴补肾、引火归元
适用范围:咳喘肺炎、潮热烦躁、虚火牙疼、小便闭塞不利等。
揉外劳宫
部位:掌背中央,中指,无名指掌骨中间。
操作手法:旋揉
具体操作:顺时针旋揉
功效:温中散寒、发汗解表
适用范围:外感风寒、鼻塞流涕、脏腑积寒、肠鸣腹泻、腹胀腹痛、四肢清冷等
推三关
部位:前臂桡侧,由腕横纹线至肘
操作手法:直推
具体操作:沿前臂前侧,由腕横纹退至肘为推三关。
功效:有大补大热之功,能培补肺气,发汗解表,宜与退六腑搭配使用。
适用范围:一切虚寒病症。
清天河水
部位:前臂正中线,由腕横纹至肘横纹
操作手法:直推
具体操作:操作者用一手握住小儿手掌,将掌心向上,拿住内劳宫穴后,再用另一手食、中指并拢,由腕横纹至肘横纹为清天河水
功效: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适用范围:一切热证,外感发热,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口舌生疮,夜啼
退六腑
部位:前臂后侧,自肘部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手法:直推
具体操作:沿前臂后侧,由肘部推至腕横纹为退六腑
功效:有大清大凉之功,能清六腑之热,泻五脏之火
适用范围:一切脏腑热证
推脊柱
部位:背部脊柱中线
操作手法:直推
具体操作:食指、中指并拢后,用指腹由上而下推脊柱
功效:清热
适用范围:高烧
搓涌泉
部位:足底面前1/3处
操作手法:旋转摩擦
具体操作:以左手拇指或中指摩擦右脚涌泉穴,再用右手摩擦左脚,至双脚脚心发热。
功效:引火归原,滋阴补肾
适用范围:潮热盗汗,神经衰弱,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夜啼多动,磨牙,扁桃体炎等
请持续关注我们,我们下一节将会推出小儿高烧退热方(39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