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一份答卷
五次登上中国新闻界最高领奖台,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晚报”,多次跻身“中国报纸融合传播百强榜”……一纸风行三十年,新安晚报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用一件件有广度、有深度、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为读者交上了一份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硬实力答卷”。内容为王是新安人的执着理念,追求卓越是新安精神的重要内涵。下一个三十年,我们希望在您的陪伴下,带着光荣与梦想,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勇攀高峰,再摘桂冠。
三次“上书”总书记的普通农民
- (获第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
“庞文全给总书记写信又有回音了。”1993年3月3日,一个由国务院开发办、财政部、水利部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调查团悄然来到安徽蚌埠市郊区长淮卫镇,调查开发利用方邱湖宁洪区的可行性方案。这已是安徽蚌埠普通农民庞文全“上书”总书记后第三次得到回应和答复了。
他“上书”农民的“期盼”——1990年元月3日,他“上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盼望“科学技术送进地头”,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回信说“总书记对你表示感谢”。
他呼吁为农民减负——1992年12月下旬,他寄给总书记一张漫画和一封信,生动呈现当前农村负担过重,呼吁政府减负。
他关注洪涝安全——1993年元月10日,他将自己30多年的调查和意愿写成报告《如何开发利用方邱湖》,这次等来了中央的调查团。
位卑未敢忘忧国,三次“上书”总书记,为农民减负奔走呼吁,这是一介农夫庞文全的人生写照。而三次“上书”三获回音的真实经历,也生动诠释出我们党“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历史传承。
苏明娟设立助学基金传递“希望”
- (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
曾受助于希望工程,如今设立助学基金为更多贫困学子传递“希望”。作为中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苏明娟一直是国内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
2018年6月19日,记者从安徽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独家获悉,以苏明娟本人名字命名的“苏明娟助学基金”于当天收到了首笔善款。获悉这一消息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苏明娟本人和安徽省青基会、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了解助学基金设立背景、缘由及思考。同时对基金的用途进行了交代,主要是资助贫困大学新生。
曾被“希望工程”改变人生的苏明娟正在用设立基金的方式,汇聚更多公益力量,传递这份“希望”。知识改变命运在任何时代都有向上的力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承也在苏明娟的身上有了新的注解。
今年,出席党的二十大回来后,“大眼睛”苏明娟仍在宣讲的道路上忙碌着。她说,“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感到无比光荣,也深感责任重大。对我来说,除了责任和使命,也是一种传递,就如同希望工程、公益事业一样,把‘中国梦’传递下去。”
引江济淮为候鸟调整方案
- (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
引江济淮是安徽人期盼了50年的“世纪工程”,也是国家重大水利项目。2016年12月29日举行了开工动员大会。次日,新安晚报便刊发了文字消息《引江济淮为候鸟调整方案》。
报道从保护候鸟的角度出发,独家披露了引江济淮工程为保护近千只珍稀鸟类的栖息生境,专门增加3.5亿元投资进行航道西移等信息,体现了引江济淮对生态环保的重视。绿色已成为引江济淮工程的动人底色,安徽打造生态强省的决心和行动,也格外引人注目。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省全力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建设,正朝着2022年年底前实现试通水试通航目标迈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图景,正徐徐展开。
舆论监督报道时度效把握的理论与实践
- (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
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一部分,舆论监督报道同样需要讲求方法、策略和效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遵循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讲求传播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实效性,“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这篇论文以新闻传播学、舆论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工具,结合具体案例,对在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中如何理解、把握“时度效”原则作出了深入的阐释,并从不同的维度提出了应用的原则和路径。论文2019年11月9日在《中国记者》刊出后,即被中国知网(CNKI)收录,并被下载多次。不少新闻单位还将之作为一线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学习辅导资料,转发参考。
“迟到”的公示终还高中生清白
- (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
一名17岁的高中生,一段刻骨铭心的两年时光,一个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李皖合。记者最初获悉故事的源头起于2020年10月报纸上一则不起眼的见义勇为公示。公示称,2018年10月14日下午,肥东一中高一学生李皖合乘坐39路公交车前往学校。在公交车上,遇到一名中年醉酒男子骚扰女性,李皖合出手进行制止。
见义勇为的事情明明发生在两年前,却在两年后才公示。原来,这则见义勇为事件的主人公高中生李皖合涉及到一起刑事案件。高中生见义勇为却被列为犯罪嫌疑人?记者历经半个多月,采访了李皖合的亲属,以及负责此刑事案件的民警等相关各方,力求多角度客观还原事发时的情景,记录下李皖合承受的压力和心理变化。
检察机关最终对警方做出的撤销立案决定予以认可,李皖合一家人心中的石头终于放下。正义虽然可能迟到,但从不会缺席。后来,李皖合获得合肥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如今,李皖合正在大学学习,我们祝福这个善良的大男孩,接下来的人生,一切顺利!
暗访纪实
- (2006年获安徽省第二届新闻名栏目) -
调查暗访,是新闻媒体的看家本领。关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持续跟踪、深入挖掘,还原事实真相,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问题的解决,这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创刊以来,新安晚报推出“暗访纪实”栏目,聚焦社会民生,对侵害百姓利益、有失社会公平的领域不断“亮剑”,新安晚报的公信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这些年,新安晚报追踪地沟油报道,促使相关部门对地沟油强制回收;记者卧底惠之园食品厂挖出篡改日期的“黑幕”,餐桌安全在一次次的暗访和曝光后越来越受重视;记者跟踪暗访发现“黑作坊”,深夜为大富公司送豆制品,揭开“贴牌洗白”真相,大富公司因此被重罚;记者卧底传销组织五天四夜,全面揭露传销窝点的骗人伎俩,促使政府部门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打传”行动……
直面矛盾问题,坚守事实真相,暴露监管空白,推动社会进步。新安晚报暗访纪实栏目激浊扬清、客观中肯,推出了一系列有建设性的报道,也捍卫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新闻曝光之后
- (2010年获安徽新闻奖新闻名栏目) -
新安晚报以深厚的民生情怀、执着的民本意识,强调抓独家、抓监督、抓服务、抓连续,对党和政府明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敢于进行舆论监督。在对问题进行监督的同时,新安晚报推出“新闻曝光之后”专栏,关注监督的问题是否及时解决,把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强化落实作为舆论监督的重点,有力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
新安晚报一贯强调,舆论监督报道要本着善意,监督只是手段,重在解决问题,注重效果,及时反映被监督单位对事件采取的积极措施,架起政府和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
“新闻曝光之后”专栏,对前期曝光的问题进行跟踪报道,并对事件解决情况进行打分,形象地展示了问题是否得到及时处理,既对有关单位进行鞭策和督促,又充分反映老百姓心声。
市民问政
- (2016年获安徽新闻奖新闻名栏目) -
知情权现已成为公众熟知的一项基本权利,公众“想问”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尤其是市民身边的,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文件、工程等。
本着为普通市民服务、发声、呼吁考虑,2010年5月,新安晚报推出“市民问政”这一栏目。从创立时起,栏目重点就是关注政府部门公开发布的重要重大政策、文件、便民利民措施等的承诺兑现情况,或不合理、有争议的地方,以及市民关心关注的民生工程、重点工程等的实施进展情况等,以市民投诉、反映、发问加记者调查的形式向政府部门提问,由涉及到的党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解疑释惑,下为百姓“问政”,上为政府“说政”,在二者之间搭建了一座党和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对话平台。稿件既有较强的舆论监督功能,又有一定的解疑释惑、民生服务性,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欢迎。
安徽正能量
- (2013年获安徽新闻奖新闻名栏目) -
新安晚报始终坚持传播正能量、弘扬呵护主流价值观。2012年,新安晚报开设了“安徽正能量”栏目,并将栏目常态化。
捍卫正义、践行责任是栏目的宗旨,栏目启动以来刊发了大量安徽好人、安徽正能量的故事。栏目主要定位于报道我们身边涌现出的安徽好人好事、感动你我的正能量。常态化开设栏目,就是希望用榜样的力量,去推动所有人能够把善良的心理转化成切实的行动,共同传播安徽的正能量。
“安徽正能量”稿件的刊发正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本报报道的很多人都成了社会学习的榜样,也被各地陆续申报为“安徽好人”“中国好人”。
追踪“油耗子”系列报道
- (作品获2000年中国晚报新闻一等奖、
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每当夜幕降临,在一些宾馆和酒店的下水道旁,总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工具打捞下水道里的泔水油。自2000年3月初开始,本报记者连续跟踪两个月,揭露了惊人的内幕:这些从下水道捞出的泔水油被加工成“色拉油”后,最终竟然流往一批发市场和部分餐饮店摊。
2000 年 4 月 26 日本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下水道里捞出了什么?》,拉开“追踪‘油耗子’”系列报道的大幕。在此后一个月里,本报记者一直紧追不放,同时配合工商等部门进行检查打击,最终将这一团伙“一窝端”,更促成了合肥乃至全省粮油市场的一次清理整顿。
“油耗子”被逮大快人心。报道获得读者的盛赞,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当年6月6日,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省政府“打假办”、省工商局对这组报道进行表扬,并奖励5000元。
这一系列作品对合肥“油耗子”违法生产、售卖地沟油事件展开调查,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社会反响巨大,体现了记者的新闻敏锐性和本报的社会责任感。
“大眼睛”请求停止希望捐助
- (作品获2002年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 -
2002年已进入大学读书的“大眼睛”苏明娟致信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诚恳地要求自行退出中国青基会对她的捐助计划,希望“将这笔钱用在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身上”。
“大眼睛”苏明娟是我国“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也是一个人们非常熟悉的新闻人物。她曾以渴求上学的感人形象,感召社会各界富有爱心的人们参与希望工程,为宣传希望工程和促进全国希望工程的深入实施作出了贡献。
当年,苏明娟致信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要求自行退出对她的捐助计划。被一张照片改变人生的她也袒露心声,进入大学的她应当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业,将来还要回报社会。“我只是希望工程的一个个体,希望大家能关注千千万万和我一样的贫困学生。”苏明娟说。
记者第一时间进行采访,展现出一位普通农村女孩自强自立的精神。此后,苏明娟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爱心的接力棒不断传递。
欲捐器官作最后一笔党费
- (作品获2012年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
将遗体器官作为最后一笔“特殊党费”,苗为民老人一生的奉献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太和县老党员苗为民临终前还想作贡献,并留遗嘱将农村老宅捐作图书阅览室。
作品展现了苗为民老人最后的心愿、遗体捐献念头的萌生及其无私奉献的一生。从放弃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机会回乡从教,到执法为民的实践,再到退休后用法律援助困难百姓,最后捐出自己器官,苗为民兑现了自己把一切都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诺言。苗为民逝世后,中共安徽省委追授他“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他的事迹也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对党无限忠诚的崇高境界;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清正廉明、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两人为亡兄,扛下百万债
- (作品获2011年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
大哥去世留下百万债务要不要还,一道难题摆在了霍邱县周集镇两兄妹张仁强和张仁秀的面前。“人死债不烂,钱一定要还。”就这样,用三年时间,张仁强和大妹张仁秀靠收破烂和养猪,替去世的哥哥还了110万。
两位普通农民用自己的朴实之举,向人们诠释了“信”“义”和手足情谊。当被记者问到,“付出这么多,值吗?”张仁强的回答,“没有什么值不值,做人全靠的是良心。”这些朴素的表达,却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这段信义故事的情节并不曲折,甚至在当事人自己看来也是理所应当,但传递出的正能量却让无数人温暖。他们普通而平凡,但是他们的善举,矗起的是一座丰碑。张仁强、张仁秀也因此入选“中国好人榜”。
昔日“魔芋大王”倒在“栝楼扶贫”路上
- (作品获2019年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
何家庆是安徽著名的农业学家和“扶贫英雄”,新安晚报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就一直关注何家庆的扶贫经历。何家庆很有名,但因其低调、朴素的处事风格,很多人并不了解他近年来的工作、经历和愿望。
2019 年 10 月 17 日,在何家庆去世前两天,新安晚报记者对何家庆做了最后一次独家专访,何家庆面对媒体讲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是如何为发展栝楼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而努力四处奔波、潜心调研的。
10 月 19 日,何家庆带着未竟的心愿溘然长逝,这篇独家报道也成为对这位老教授最后的纪念。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了这位老教授的故事,产生了强大的正能量效应,生动地讲述了何家庆“栝楼扶贫”的故事,成为安徽知识分子和“安徽好人”又一生动诠释。
#网友在合肥延乔路路牌下献花#:
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 (获2021年安徽新闻奖网络类一等奖) -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陈延年、陈乔年二位先烈的事迹开始走进公众视野。2021年4月初,安徽网率先以一篇《合肥有条延乔路,路的尽头是“繁华”》的报道,将陈独秀之子的故事实体化、本地化,在全网、全国形成热点。6月30日、7月1日,建党百年节点前后,安徽网多平台持续报道市民在延乔路献花的消息,官方微博文章《#网友在合肥延乔路路牌下献花#:这盛世,如你们所愿》在全网爆火,再次令全国网友“破防”“泪奔”。
随后,安徽网趁热打铁,连续报道当地政府回应网友在延乔路设立陈延年、陈乔年雕塑的建议以及延乔路上一所小学更名为延乔路小学等动态,并配发时评《小学冠名“延乔路”:给第一粒“扣子”烙上奋进的力量》,让陈延年、陈乔年二位先烈的故事和延乔路在全国成为热点话题。
安徽网延乔路系列报道主题鲜明,感人至深,引发全国性的传播,为网友带来一场红色精神洗礼,为弘扬英烈精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凝聚社会正能量发挥了积极作用,真正做到了重大主题结合社会热点,把党史故事做出了品牌效应,让安徽人物扎根在全国网友的心里。
安徽1362名驰援湖北医疗卫生人员凯旋
- (获2020年安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一等奖) -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安徽省先后派出1362名医疗卫生人员驰援湖北。在湖北、在武汉战斗的这些日子,白衣战士留下永生难忘的记忆。
2020年3月,记者得知医疗队员即将圆满完成任务,全员凯旋,遂迅速与相关部门和前方医疗队取得联系,开展了大量幕后工作,将1362名队员的照片、名字,制作成英雄谱、照片墙,于3月31日全员凯旋之际,在安徽网、大皖新闻和双微平台推送《人间皆安好 英雄共徽章 安徽1362名驰援湖北医疗卫生人员凯旋》和《安徽医疗队支援湖北全纪实:65个日夜,他们力“皖”狂澜!》的图文消息;制作了朋友圈分享海报《安徽1362名驰援湖北医疗卫生人员英雄榜!记住口罩后的每一张脸》;同时设计制作了H5《英雄无悔——安徽医疗卫生人员援鄂纪实》,整合第一手资料制作了微视频纪录片,全面展现了安徽力量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战役中的贡献。
“人间皆安好 英雄共徽章”的排版,主题鲜明、颇具创意地凸显了“安徽”力量。九宫格“记住口罩后的每一张脸”,可实现点击查看每一位医疗队员,实现了双向互动。整组报道以照片为切入口,展现的是安徽援鄂医疗队的纪实报道,一经推出受到多方好评,总阅读量突破730万,包括安徽、湖北在内的国内多地网友满怀感动地表达了致敬,医疗卫生工作者也对这组融合报道给予充分肯定。
皖视频
-(获2019年安徽新闻奖新媒体品牌栏目)-
安徽网皖视频专栏,是基于5G时代、深度融合转型而打造的安徽短视频第一品牌。
皖视频着力唱响主旋律,做好重大主题宣传,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三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决战脱贫攻坚胜全面小康等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皖视频频推精品。
皖视频加大策划力度,积极创意,整合出新。安徽网精心打造小型专题类视频《创新安徽的闪光轨迹》《安徽第一路:岁月洗礼 大道光明》《这一刻,安徽在回答!》《千里江淮一线牵引江济淮带福来》《绚丽合肥灯光秀 点亮庐州情意浓》,展现安徽大地发展风貌。皖视频紧扣社会热点,回应社会关切。所有本地焦点社会新闻,皖视频几乎从未缺位。
从 2010年开始实施全媒体战略,新安晚报在一轮又一轮的全媒体布局中,组建起强大的移动传播矩阵。从网站到“两微”,再到大皖新闻,新安晚报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读者,也斩获诸多荣誉。
早在 2013 年,中国互联网品牌大奖(第三届)评选中,安徽网从众多网站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互联网品牌大奖——全国地方网站十佳特色品牌奖。此外,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发布的影响力排名中,《新安晚报》官方微博“@新安晚报”均位居安徽平面媒体第一。
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不断融合,让新安晚报的影响力稳步攀升。新安晚报先后进入移动传播“全国报纸 50 强”“全国晚报官方微博十强”等行列。2015年成功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实现华丽转身。
大皖新闻自2017 年上线以来,影响力与日俱增,上线第一年就荣获“中国城市新闻网站移动创新精品奖”。
2018 年,安徽网以优质的区域新闻内容,最具公信力的平台,不断创新的媒体融合,荣获“2017 至 2018 年度十佳省级媒体奖”。2018 年 4 月,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17 中国报纸融合传播百强榜,新安晚报荣列全国第 34 位,成为安徽媒体融合传播的翘楚。安徽网开设的《徽派》栏目也获中国城市网盟品牌栏目精品奖。
在2019年第九届中国互联网品牌颁奖盛典、第三届新媒体融合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安徽网荣获“2018-2019 全国新媒体最具本土传播力品牌”大奖。这是安徽网继2017 年在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品牌颁奖大会上获得“2016-2017 中国新闻网站最具公信力 50 强”大奖之后所获的又一殊荣。
惟进步,不止步。新安晚报融媒体“矩阵”正在向更深层次推进,全力提高内容生产能力和内容产品质量,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新安晚报多年蝉联“中国十大晚报”殊荣
新安晚报从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到意气风发、激扬文字,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
30年来,我们秉承“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的宗旨,一纸风行江淮,新安晚报也多年蝉联“中国十大晚报”殊荣。
2020 年 11 月 20 日,“2019-2020 中国传媒经营价值百强榜”正式发布,在“全国晚报二十强”榜单中,新安晚报再度进入前十,稳居“中国十大晚报”行列。近年来,新安晚报连续多次进入中国报纸融合传播百强,2017 年荣列全国第 34 位,成为安徽报纸融合传播的领军者。作为“安徽第一报”,新安晚报一直拥有全省最专业的强大采编团队,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也持续提升。同时,安徽网、大皖客户端发展迅速,在融媒传播尤其是移动传播领域亮点纷呈。
新安印务连续多年荣获人民日报年度奖项
2022年,新安传媒有限公司印务中心荣获2021年度人民日报“优秀承印单位质量进步奖”。这也是新安晚报印务多次蝉联人民日报颁发的奖项。
新安传媒印务中心承印的《安徽日报》已连续9年荣获中国报业协会颁发的“精品级报纸”荣誉称号,2019、2020年承印的《人民日报》连续2年荣膺“最佳出版时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