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防护服穿8小时,女性医护工作者遇上姨妈期,怎么办?
“人命都保不住了,
还关心你裤裆的那点事?”
疫情以来,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投入这场战役当中,本该团结一致的时刻,却传出一道道不和谐的声音。
而事件的初始,只是因为一场小小的捐赠活动,本该是赞扬爱心的行为,却逐步发酵成一场浩浩荡荡“尊重女性”的“微抗议”。“月经”“姨妈”究竟该不该被当成令人羞愧的词,引发了巨大争议。
所以,当一位叫@梁钰Stacey的博主为奋斗一线的“女战士”募集安睡裤时,遭到了很多人的“嘲讽”。
事实上呢?
那些女性医护和女性患者的留言,让网友逐渐了解到了她们正在经历的痛楚:
“因为不能更换卫生巾,血流到了防护服上。”
“买不到卫生巾,用保鲜膜捂住”
甚至,因为忙着和死神抢人,血和尿都混在一起。
这些细节化的讲述,将她们的生活划开,变成巨大的伤口,鲜血淋漓。
而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中,女性医生占比超60%,而女护士高达90%以上。
1
8小时奋战
经期有多难熬?
在抗疫的一线,一套防护服能穿多久?
答案是8个小时,甚至更多。因为医疗物资紧缺,医护人员害怕浪费物资,通常会穿上尿不湿上阵,甚至不喝水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直到工作结束后才将防护服脱下。
一片卫生巾或安心裤,对于经期的女医护人员来说,时间是一样的,甚至更久。
因为当这些女性为他人的生命没日没夜的监护时,社会却悄然将她们最基本的需求遗忘了,有的人为了避免经期到来影响工作,以至于不得不服用副作用极大的黄体酮和避孕药来延长经期。
而来姨妈的她们究竟有多难受呢?
好不夸张的说,很多女性在经期,连打喷嚏和咳嗽都会变得异常小心,突然的喷嚏会导致姨妈潮涌喷血。
姨妈血是子宫内膜脱落而成,粘腻潮湿,如同蚂蟥贴在身上的触感。
而卫生巾需要考虑细菌滋生及血量过大时,卫生巾吸收问题的原因,一般需要两个小时更换一片。本就忙于工作的医务人员除了要忍受触感上的不便,还有细菌对私处的侵害,导致红肿过敏。
除了经期需求问题,还有经期本身带来的妇科疾病,如痛经。
痛经会导致头痛或头晕眼花,乳房胀痛,腰膝酸软疼痛。
据调查实验显示,在经期,她们还有以下困扰:
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尊重意识太过薄弱,虽然对比之前又臭又长的裹脚布而言,女性地位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很大部分人的意识上还没有完全抚平烙印。
而那个叫@梁钰Stacey博主的举动,让很多人意识到了前线女性生理用品的匮乏,让更多的人懂得了“女性劳动者的生理需求”。
在我们享受她们给予护航的同时,不要理所应当地忽略了她们的感受。
有人或许会反驳:我们并没有不尊重她们,相反我们歌颂她们的伟大。
事实上,处处都是刻意宣传的感动。
流产10后,武汉90后女护士重回一线;
抗疫女军医提前给孩子断奶;
孩子!你的妈妈是个英雄!女护士买断奶药强行断奶;
...
每段采访都宣传着悲情的英雄主义,可当女医护忍着生理期的钝痛坚守岗位时,却被剪掉。
女性成了媒体邀功、作秀的工具,简单的生理特征却潦草略过。
甚至,羞于出口。
月经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现象,而卫生巾作为日常护理用品刚需,不应该作为敏感词,或是淫秽用语,被刻意曲解。
2
正常的生理需求
不可耻
那些女医护人员“说不出口”的委屈,是社会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贬低而形成的“耻辱感”。
在印度一些偏僻的农村,妇女的月经被认为是“肮脏耻辱”的象征。每到月经来临,她们会被家人赶出家门,任由她们自生自灭。
即使政府宣传解释那是正常现象,村落还是利用政府资金建设“月事小屋”供来月经的女性居住。
来月事的女性不被允许在家里洗澡,她们可以自由使用“月事小屋”的浴室。
村官说:她们是自愿的,没有人强迫她们。
在从小的认知里,“月经”是不能被公开讨论的,即使在日常中也会用“那个”、“例假”“亲戚”“大姨妈”来代替出不出口的“羞耻感”。
▲ 不同文化中对“月经”和“经期”的代称
生活中,女孩子会将卫生巾夹在课本里,偷偷伸进书包,将卫生巾紧抓在手里并快速地揣进衣兜带入卫生间;
便利店的店员会“贴心地”寻找正红色或纯黑色的塑料袋将购买的卫生巾递给女顾客;
许多商家也推出了卫生巾专用小包,以掩盖携带它时的尴尬。
长期存在的禁忌感和耻辱感的背后,是女性身体和生理现象的不正常看待和自卑,透着贬低的意味。
从而,卫生巾变成了“见不得光”的话题,习惯了面对它的避而不谈,迂回委婉。尽管这直接关系着她们的健康和安全。
所以,在面对极度缺乏卫生物资的她们,仍然不好意思公开求助。
勇气,成了她们最需要的东西。
当足够的卫生巾和安睡裤捐赠给她们后,反应却是受宠若惊和“抱歉打扰”的姿态。
这场卫生巾的捐赠,对她们来说,成了福利,而不是应得。
事实上,向医护人员捐赠卫生巾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在于它所帮助的对象,是这场疫情战疫的主力军。
在了解到一线女医务人员的窘境后,妇联立刻在短期内紧急募集定向援助基金,将2万个安心裤及2020箱卫生巾紧急运往一线女医护人员手中。
她们的心声被人们听到并理解,就是对她们尊重和关爱,就是对前线人员最好的鼓励和关怀。
3
拒绝
月经羞耻
月经羞耻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TED演讲里有一期主题就是:让谈论生理期不再是禁忌。
人性对于“月经羞耻”的潜在意识就是对女性的不尊重。
使用卫生巾,是对女性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印度电影《护垫侠》中,妻子对经期护理的毫不在意让丈夫很不解。
甚至,当丈夫为了妻子的身体健康反复研究创造干净卫生的卫生巾给妻子使用时,妻子不是欣喜,感动。
取而代之的是痛苦,耻辱:你在一遍又一遍的让我痛苦,羞愧,我并不在乎那些。
还哭骂丈夫不务正业,研究那些无用的东西,将丈夫的心意完全践踏。
明明是为这些人在努力,她们自己却感到羞耻。
2018年5月17日汶川地震,灾情5天后,成都群众自发发起赠送卫生巾活动,和此次的事件十分类似。
在重大公共事件下,个体正常的生理需求容易被舆论和媒体忽视。
只有那刻,正在忍受经期疼痛的女孩才能感同身受,那些不平凡的英雄有着相同的难处。
虽然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不再将月经看做疾病与不洁的象征,但可以预见的是,我们还有很大空间能够更进一步。
不要等到一次次地震、疫情等重大公共事件发生后,在慌乱中筹集那些无法忍耐却不容忽视的需求。
唯有所有人都意识到这种迫切的需求,女性才能真正意义上得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