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调整 一线医护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政策的发布,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社会面感染病例增多,一些地方医院发热门诊排长队的现象引发关注,医疗机构以及医务工作人员迎来了更大的挑战。
医务人员身居一线,每天接诊大量的患者,感染风险大大增加。其防护工作更要做得对、做到位,这不仅跟个人与家庭的健康安全息息相关,还影响着整个医疗系统的运行。
一、正确戴好口罩是关键
新型冠状病毒是呼吸道传染病,戴好口罩是预防感染的关键举措。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医疗机构的所有医务人员均严格规范执行感染防控措施,正确选用和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一些错误的操作:
·同时戴两个口罩:佩戴两层口罩不仅不能增加安全性,可能因摩擦造成两个口罩移位。
·一个口罩戴一天:一般4小时更换一次,污染或潮湿时应随时更换。
·用手摸口罩外侧:摘口罩时请勿直接触摸外侧,可拿住挂耳绳取下,不慎触碰口罩外侧后应立即洗手。
正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方法:
·戴口罩:佩戴口罩前应先进行手卫生,找准佩戴位置,盖住口鼻,收紧系带,减少脸部与口罩之间的空隙。做好气密性检查,按压和调整鼻夹以适合鼻梁形状,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摘口罩:从后面取下系带,避免正面触碰,进行手卫生。
二、血液、体液等喷溅操作时做好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应根据暴露风险正确合理使用隔离衣或防护服、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手套等防护用品。注意规范脱卸防护用品。
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中提到,在隔离留观病区(房)、隔离病区(房)和隔离重症监护病区(房)等区域,以及采集呼吸道标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无创通气、吸痰等可能出现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喷溅操作时应使用护目镜。禁止戴着护目镜离开上述区域。
诊疗操作中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喷溅时可使用防护面罩/防护面屏。禁止戴着防护面罩/防护面屏离开诊疗区域。护目镜和防护面罩/防护面屏建议二选一即可,不需要全部佩戴。
注意事项:
·规范穿戴防护工具,脱卸时尽量不要碰到前面。
·护目镜的宽窄和大小要适合使用者的脸型。
·可重复使用的,应当一用一消毒,有明显污染时1000ppm含氯消毒液浸泡;无明显污染可用消毒湿巾擦拭消毒。
三、做好手卫生
手卫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它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手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手卫生的五个时刻包括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体液暴露后、接触患者后以及接触患者周边的环境后。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表明接触患者前这个时段手卫生依从率最低,是手卫生依从性干预的重点时刻[1] 。
同时,多组研究数据表明,医院不同职业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护士、医生、其他员工,分别为80%(95%CI: 74%~87%), 76% (95%CI: 71%~81%), 70% (95% CI: 62%~77%)。医疗机构中辅助人员也是手卫生依从率提升的重点关注人员[1]。
四、做好通风工作
通风一直在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当感染者咳嗽、说话甚至只是通过呼吸时,病毒和细菌等传染性微生物就会被排出到空气中。而良好的通风可以稀释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 ,降低感染风险。
通风也是许多医院感控制度规定的要求:
·《医院消毒隔离技术规范》中也对通风做出了要求(病室需要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数次,必要时空气消毒)。
·《关于进一步精准规范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消毒工作的通知》提出新冠感染患者居住病房可采取排风,也可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rediair助力医疗机构消毒防控
一项研究[2]研究了318次SARS-CoV-2疫情的传播情况,在这318次疫情中,约80%发生在室内环境中。这表明,我们工作、生活和社交的室内环境是传播 SARS-CoV-2和其他空气传播疾病的一个促成因素。
Rediair伽玛空气净化消毒机
空气过滤的影响
空气过滤装置通常采用高效微粒吸收 (HEPA) 过滤器来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这些过滤器可以捕获气溶胶和液滴等小颗粒,因此使用空气过滤装置是从空气中去除传染性微生物的理想机制。HEPA设备分为HEPA13和HEPA14两个等级。H13级的HEPA可以去除 99.95% 的空气中直径为 0.3 微米的颗粒,而H14级的HEPA可以去除99.995%,这意味着H14过滤器的效率是H13过滤器的10倍。
在通风不良的密闭场所,病毒和细菌更容易传播,病室需要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数次,必要时可使用空气净化消毒机持续开机进行消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