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四十度也是无症状?肺结节与医用口罩有关?这些都是谣言!

  朋友圈热文“高烧四十度也是无症状”是胡扯

  千万别被吓住了

  近日

  一篇文章广泛流传

  其中提到“高烧40度不退也是无症状”

  “烧到起不来床也不能算确诊患者”

  整篇文章存在明显的误导

  敲黑板!!

  无症状,是真的没有症状

  随着疫情的扩散,无症状感染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地被报道。 根据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是: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必须注意的是,无症状感染是指在整个感染过程中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不是网传的即使发高烧,没有肺炎就是无症状,或者没有新冠特殊的症状就属于无症状。

  新冠的症状范围很广泛,常见的比如发烧、咳嗽、呼吸局促或困难、疲劳、肌肉疼痛、头痛、喉咙痛、鼻塞流鼻涕、恶心呕吐、腹泻、嗅味觉失灵等。这里面没有哪个是绝对只属于新冠的症状,也不是哪个症状是每个新冠感染者都会有的。

  在奥密克戎流行后,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个说法——由于奥密克戎致病性减弱,无症状感染比例增加。奥密克戎本身的致病性比之前流行的德尔塔病毒株弱,同时奥密克戎流行时期疫苗接种率的提升也降低了疾病严重程度。不过单就无症状感染来说,仍然只是全部奥密克戎感染的一部分,而且有些无症状感染可能是没有注意到症状或认为是其它疾病如感冒,未必是真的无症状。

  无症状感染在实践中确认困难

  当我们说无症状感染时,其实是在说感染者在整个感染过程都没有症状。新冠作为一个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后的病程时间在2-4周。

  在感染者暴露于病毒之后,如与另一位感染者密接,就进入了潜伏期,潜伏期长短因人而异,如今奥密克戎的中位潜伏期在3-4天之间。潜伏期后进入感染期,对于有症状的感染者也就会开始出现症状。在之后的3-4周时间,病毒复制会进入高峰再下降,而人体免疫系统则会激活,清除掉病毒。

  理论上,无症状与有症状感染者似乎很容易区分。但到现实里,感染者报告症状会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少感染者其实是有症状的,但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想到可能是新冠,就会成为“无症状”。

  另一方面,所有感染者包括有症状的感染者,还有一个症状前阶段。确认新冠感染的金标准是核酸检测,而核酸检测是测病毒的基因组数量。感染者在潜伏期时体内的病毒就在不断扩增了,基因组数量也会增加。一般在症状出现前两三天,感染者的核酸检测就能出现阳性结果,也就是“症状前”阶段。

  症状前阶段的感染者,看上去都会像无症状。只不过对于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之后并不会出现症状。而有症状的感染者,在这一看似“无症状”的阶段过了后,就会出现疾病症状。我们看一些地方的疫情通报,会发现除了确诊病例、无症状病例外,还会提到无症状转确诊病例,后者就是有症状感染者之前因处于“症状前”,检测出来时符合无症状标准被归入了无症状。

  无症状不代表没有传染性,仍值得关注

  无症状仍然是感染,仍然可以传播病毒。

  而且即便是症状前的感染者,此时病毒在他们体内经过了一段时间复制,病毒载量也到了有传染力的程度。也就是说,无论是全程无症状,还是症状前,这些感染者都有可能把病毒传染给周围的人。

  要防控感染,就不能无视无症状感染。实际上,无症状感染在新冠传播中占据了极高的比例。

  随着疫苗接种降低了疾病烈性以及奥密克戎本身的致病力降低,无症状感染,或者未注意到症状的感染比例如今比以往更高,因此,无症状感染在新冠传播中的作用也愈发突出。从公卫角度看,显然不能忽视无症状感染。

  这其实也给如今的新冠防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像我们在新闻里看到说奥密克戎传播隐匿性强,造成防控难度大,隐匿传播其实就是指无症状、症状前传播造成的传播链溯源困难。

  不过另一方面,无症状感染者没有症状,从一些研究看也没有后遗症问题,从疾病的严重程度看,这些感染者没必要恐惧自身健康,只要尽量配合公卫工作,做到在传染期与他人隔离,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即可。而我们也不应恐吓他人说无症状只是没有肺炎。

  关于口罩的这些说法,都是错的!

  近日,一段短视频在圈群流传

  视频里一位所谓的“内科医生”称:

  “常戴口罩会造成肺结节,

  而且口罩中的环氧乙烷致癌,影响身体健康。”

  这是一则典型的医学谣言

  肺结节与医用口罩有关吗?

  所谓肺结节,是指在肺部平片或者CT检查中发现的直径小于等于30mm的圆形或者近圆形的阴影。肺结节检出的增加,主要原因是检测手段更加先进、筛查更加频繁,与口罩无关。某种程度上说,就如同人可能会出现皱纹或者生白发,随着岁月流逝,多数人都会多少能检查出一些肺结节。医学影像技术进步了,这才让肺结节越来越容易被检测出来了。

  良性肺结节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空气污染、细菌感染、血管性疾病、炎性疾病等等,但这些都跟口罩没有关系。即便是经过临床医生判断,怀疑是恶性的风险肺结节,最后经过检查和排除,其中良性的也会占9成以上。

  通常不必为体检发现的肺结节而感到焦虑,如果确实有可疑的肺结节,医生常会建议定期再做几次检查,这样能更准确地做出判断。

  医用口罩会掉渣吗?

  合格的医用外科口罩,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并不会掉渣被我们吸入肺里引起危害。而正确佩戴口罩,恰恰能保护我们免于吸入病原体或其他异物。

  相关人士指出,熔喷布是口罩的核心材料,以石油化工产品聚丙烯为主要原料,为高分子结构,正常情况下分子与分子粘接在一起,不可能“降解”或“释放”出小颗粒。从应用场景看,塑料制品及相关原材料在全球范围都广泛应用,包括医疗用、食品等,而且应用越来越广。同时,合格上市的塑料制品以及相关原材料都需经过专业检测,满足国标和行标,不存在网传风险。

  医用口罩的消毒剂会影响健康吗?

  在口罩的生产消毒过程中,会用到环氧乙烷,是目前最主要的低温灭菌方法之一。食品包装,婴儿纸尿裤,卫生巾等等,都可以用环氧乙烷来消毒。它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一次吸入太多环氧乙烷气体,会当场中毒,但只有相关行业的从业工人才需要防范,普通人不用为此担心。

  高烧四十度也是无症状?肺结节与医用口罩有关?这些都是谣言!

  正是由于环氧乙烷有一定的毒性,国家对使用环氧乙烷消毒口罩,有着严格标准。经环氧乙烷灭菌后的口罩,环氧乙烷的含量微乎其微,不会影响健康。根据行业标准《医用外科口罩》(YY0469-2011)规定,经环氧乙烷灭菌后的口罩,环氧乙烷残留量应不超过 10μg/g。为了达到这个标准,使用环氧乙烷消毒的口罩,需要先在通风的解析室晾1-2 周等环氧乙烷消散,这之后过 2 周再进行无菌测试,达标才能出厂。一个医用口罩重约3g,最多含30μg环氧乙烷,每天吞下至少3个口罩才可能超标。因此,正规渠道购买的合格口罩,即可放心佩戴,并不用因为环氧乙烷而困扰。

  可见,谣言的传播者使用所谓的专业身份,加上一些专有名词,再借助大家天天接触、非常关心的健康问题,使谣言得以广泛传播。不是为了带给大家健康,只不过令人徒增焦虑,还会让人因为抵触戴口罩,增加感染新冠病毒及其他病原体的可能性。

  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正确佩戴口罩,仍然是目前抵御新冠病毒的有效方式之一,可不要因为一些热传的流言,就放弃了安全有效的防护方式,给自己的健康带来风险。

  综合全民较真-腾讯新闻、上海辟谣平台

  来源: 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