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墓是“中国第一凶墓”:80名盗墓贼惨死墓中,死状极其残忍
丧葬是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的有了形式上的变化。最初只是简单将死者埋葬,渐渐在繁复程度上加深,除去薄葬厚葬的形式外,还有着各式各样的机关墓。而墓葬寄托着生者对于逝者的追忆,为了能让逝者在地下得以安息,家人们会为其准备大量陪葬品,同时也会在墓中做足文章,在结构上会更侧重于复杂的设计。
从历史中墓葬形式的变化来看,在外形上就有不同的改变。秦汉时期多用覆斗式,这种墓的外形设计上有着金字塔式的观感,但是在墓顶部并非塔尖而是平顶的造型。至于适用的范围,在秦汉的帝王陵墓当中能窥得这种墓葬形式的风范。魏晋时期,北方先人多使用巨大的山石砌成拱状,为了让墓碑更为耐用,先民们发挥智慧,在其中加入鱼胶来固定。
到了唐代,国富民强经济繁荣,一统的局面将民族的多元化发展推向新的高峰,也因此出现了新的墓葬形式。一种依凭山势开凿修建的陵墓出现,这种陵墓在修建时的难度不小,因为需要挖开山石,对于修建者而言是一个挑战。一般在建设这种墓碑时,想要完工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这给唐朝富强带来了一个佐证。
其实墓碑的形式和繁简程度,能够展现出当时的环境如何,在两宋时代,因为中原遭受到少数民族的入侵,这时修建的陵墓就简单许多。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陵墓除去形式变化之外,防盗功能也更为全面。但是宋朝的皇陵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豪华,和唐代相比简单很多不说,宋皇陵还规定,在皇帝驾崩后才能修建,完工必须在7个月之内,其“寒酸”程度可想而知。
到明清时期,帝陵的规模得到了扩大,在很多陵墓上还有着地面建筑,加上豪华的地宫,让帝陵的豪华性得到全面的展现。与此同时,明清的帝陵在防盗能力上也进行了提升,根据研究表明,如果只凭借着原始的工具,基本不可能打穿这种加固了的帝陵。其实从丧葬文化的发展中不难看出,随着墓葬形式的改变,防盗意识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即便如此,也并不能够称明清时期的墓葬就是防盗性最强的存在,因为还有一个墓葬将众多盗墓贼永远留在墓中——此墓是“中国第一凶墓”:80名盗墓贼惨死墓中,死状极其残忍,单纯听到这种描述,便能推测出它的防盗能力有多强。这座墓碑是在湖北襄阳发现的,建筑工人在工地发现一块青石板,在联系专家后,确定了到地下室一处墓葬。
随着发掘进程的推动,专家认为这是五代时期的墓葬,对于五代相关文化的研究很有价值。但在清理的过程中,一个个盗洞显现,让专家们的心情从兴奋到低落,直到清理到了底层,专家竟发现数十个盗洞。但是墓葬的防盗设计证明这是一座“流沙墓”,所谓的“流沙墓”就是古人通过设计机关,利用沙子的流动性进行防盗的墓葬。
若是盗墓贼贸然挖洞进入墓葬的话,流动的沙子便会掩埋他们的盗洞,最终导致盗墓贼窒息而死。果不其然,在挖掘工作当中,专家们清理出来多达80多具尸体,从尸体的死状来看,能想象出他们当时挣扎的惨状。而此墓也以此得名,庆幸有流沙的保护,墓中的大量文物和主人遗体得以保留,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