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躺平吗?凑近来看中国香港、新冠疫情、抗疫措施和金融中心排名
进入0+3时期的香港抗疫
中国香港2022年9月底宣布入境防疫措施变更为0+3。这个宣布,自然而然引起很多反响和猜想。反响总体来说是好事,说明香港影响力依然受到众人瞩目。
但猜想的事,则不出意料,很多都是无根无据、无中生有、甚至是别有用心的说法。
什么是0+3呢?这个简单问题,很可能也是很多乱猜想或者乱信传言的人,根本就没认真了解过的。0+3意思是入境后先在酒店隔离0天(也就是不需要了),直接回居所,大体上和其他人一样生活,但要接受3天的医学监察。
对于某些人所传的香港新冠防疫躺平之说,这个3天医学监察过程,只是其中一个否定的回答。还有更多的否定回答,后面会谈到。
但乱猜想的人,会把更多的因素给纳入进来,好像做菜加佐料一样。恰好,2022年9月份,有一份研究报告出炉,显示香港金融中心的排名下跌一位,原来的第三名被新加坡取得,香港屈居第四位。
自然不缺乏把金融中心排名和疫情防控联系起来大做文章的人。联系是有的,万事万物皆有联系,但大作文章就有问题了。
风传所谓“金融中心排位降低,当前防疫措施伤害大,不得不赶紧调整措施补救”,这种风传从故事面上好像符合叙事逻辑,但如果从细节看进去,则逻辑没有看起来那么紧密了。
说到细节,乱猜想者和容易相信乱猜想的人,他们一般是不怎么在乎的。但终归还是有人在乎事情的真实和细节的。
而从细节中,你会发现,香港的抗疫逻辑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变。
金融中心排名报告第32期(GFCI 32)
先说说那份金融中心排名研究报告吧!
这是英国的Z/Yen集团每年都会做的一份全球金融中心调查研究报告。有几个相关细节必须得了解一下。
第一,这份报告不是Z/Yen集团单独出具的,还有一个来自中国深圳的合作方,就是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只要网上一搜,你就能发现这是一家原汁原味的中国研究咨询机构。中英机构东方西方合作,一定程度意味着其客观中立程度有所保障。
第二,这份报告并没有直接针对疫情影响的指标。它使用的指标数超过150个,对全球超过100多个金融中心进行调研。这些指标维度相信是从疫情之前就沿用至今的了。
第三,这份报告显示,新加坡的上涨势头,在最近两年也就是二十四个月的时间内,都相当强。而二十四个月,已经涵盖了新加坡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不同阶段,包括了很严格的阶段。新加坡作为金融中心的上升势头,一定还有其它过人之处,值得留意和学习。
第四,香港虽然下滑了一位到了第四名,但得分仍然是涨了10分。中国其他城市,北上广都在前十,上海下滑了2位居第6,北京和上次持平居第8,深圳则上升了一位居第9,得分则都超过9分的涨幅。从中国这四个金融中心的表现看,过去两三年的严格防疫措施,并没有对比较性优势带来非常显著的负影响。
单纯从上面几点分析,大致上可以否定有些别有用心的人风传的金融中心疫情防控措施相关论了。当然,这份报告值得深挖的点太多了,后面会再说几点。现在,先回头来看一下香港的防疫措施和内在逻辑。
香港当前防疫的内在逻辑
0+3阶段的香港,入境人入境日做完核酸即可放行,而从第1天到第3天要自行快速检测抗原,并接受一次强制核酸检测,同时被赋黄码,也就是很多表列场所例如餐厅等是不可以进去的。如果期间没有确诊,从第3天9点开始,黄码转蓝(相当于大陆的绿码),可以和一般人一样生活。但自我监察还要维持到第7天。从第1天到第7天,每天要自行做抗原快速检测,同时共要做3次强制核酸检测。
这个过程还是很严格的。而顺利的话,进入社区生活,不要忘了现在香港依然执行严格的口罩令,还有严格的疫苗通行证令。公共场所如果不戴口罩,被抓到要罚款。从实际情况来看,香港街道上,你可能偶尔会见到有口罩戴得不规范的,但不戴口罩的则很少见。
而疫苗通行证也执行得很好,一个体现就是进去餐馆吃饭,这种属于要摘掉口罩的表列场所之一,一定要扫描你手机的二维码,看是不是符合疫苗的已接种要求,否则店家一定拒绝入内,因为罚则对店家来说是非常严重,会影响到经营。
另外还有强制检测令,针对某些可能出现聚集发病的区域,要求市民进行核酸检测,如果不遵守,则有罚款甚至更严重的罚则。
所以,目前香港的防疫措施,依然延续了一段时间以来的严格程度,0+3对入境防疫的放宽,并没有影响主体上的防疫措施组成。
分析香港的抗疫逻辑思路,从第五波疫情高峰后至今,医院的床位富余数是最重要的监测指标之一。第五波疫情高峰时候,有老人家不得不在医院外面等候入院,这对香港人尤其是医疗团队是很大的触动,可以说是一次很严重的教训。患病了,严重到需要住院,但却没有医疗资源来支持了。这种情况,是香港特区政府极力避免再次出现的。这个抗疫内在逻辑,在0+3阶段并没有改变。这次0+3可以执行,是因为最近疫情冲上1万多后,已经又回落到3000的平台区,这对医疗资源的压力缓和不少。在这种回落阶段,出台一些放松的措施,不意味着思路的大改变,正体现了逻辑的延续。
将来会如何改变,这个没有谁能下定论。但从现如今的观察来看,就是上面的一些结论。
再来看看金融中心排名报告
前面所述的金融中心排名报告信息很丰富,建议您可以到链接中看看全文。在这里,会接着上面已经做过的四点分析,再做几点解读。
第五,从报告中金融中心互相之间的联系看,新加坡联系最紧密的金融中心,以中国的金融中心占绝大多数,包括北京、香港、上海、广州、大连、南京、成都和深圳。这意味着,新加坡作为金融中心的上升势头,和中国的金融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第六,报告主要的调研对象,是非金融中心当地的人员机构。但同时,报告也对当地的自信心指数进行了一定的调研。结果显示,前四名也就是纽约、伦敦、新加坡和香港之中,当地受调查对象认为本金融中心在将来会具有更大竞争力,也就是对将来更有自信心的比例,最高的是香港。
香港对自我金融中心竞争力前景有自信,相信也是来源于这份报告中也体现出来的中国竞争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