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楼市怎么办?
后疫情时代,楼市也变了。
01
后疫情时代,来了
最近一段时间,疫情、“阳康”、“阳过”、“王重阳”成了最火的话题。
各地接二连三调整防控措施,封控少了,核酸不强制测了,出入场所不扫码了,一波专家又出来说话了。
专家的改口风速度远远超过病毒变异的速度。奥密克戎还是那个奥密克戎,只是专家变异了。
不过,选择放开还是有一定的现实考量。
疫情以来,大部分人的日子都不好过,逐步放开也是一个正确且无奈的决断。
一个个公司消失,一个个收入减少,我们需要一定的措施来安稳度过疫情,但是更需要吃饭,更需要赚钱。
然而,不管怎么样随着“二十条”、“新十条”一系列疫情防控政策的出台,无论是社会还是资本市场,都进入了全新阶段。
中国的后疫情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02
楼市回来了?
闭关修炼3年,的确憋坏了。就像一根弹簧被压缩到极限,一旦放开就会有较大的反弹。
从疫情放开,再到经济复苏,这是必然之路。
各地组团“出海” 助力企业开拓市场。北京发放1.4亿元“投贷奖”资金,为文化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推动各行各业经济复苏与增长。
12月5日,央行正式执行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共计约5000亿,落实稳经济一篮子政策措施,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支持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2月6日的那个重要会议也要求2023年要全力拼经济,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新一轮经济救市已经势不可挡。
这其中,最先躁动起来的居然是房地产。
素有“房地产风向标”称号的深圳,11月二手住宅成交了2168套,比上个月增长25%。市场不少人觉得这是止跌反弹,是回暖的信号。
不只是深圳,各地楼市数据正在反弹。11月、10个重点城市只有北京、青岛的二手房成交量环比依然在下降。
北京主要是受到了疫情影响,进小区都费劲,更别说看房买房了。青岛是因为在近期楼市的供给突然增大,一下推出了20多个新盘,直接把二手房的购房需求给分流了。
总体来看,10个主要城市的二手房共成交54369套,终于结束了连续3月的下跌趋势,环比涨幅达到12.2%。
这次回暖的迹象出现在疫情管控放开之前,12月全面放开后的数据应该会相比11月更好看。
楼市打响复苏第一枪。
当然,这也是因为房地产是率先松绑,并送了三支箭“政策大礼包”的行业。
第一支箭,央行给商业银行提供2000亿无息贷款,用于纾困基金的配套融资、国有银行和房企签约授信额度,从“保交楼”免息再贷款到万亿授信额度,支持项目和房企信贷融资。
20多家银行与50多家房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受惠房企包括中海地产、万科、金地集团、碧桂园、美的置业等。
第二支箭, 交易商协会和中债增支持民营企业债务融资,由人民银行再贷款提供资金支持, 国家队出场增信,额度2500亿元。
第三支箭,证监会支持房地产企业股权融资,房企股权融资时隔6年后再次放开,意义重大,助力优质房企改善融资和资产负债表,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
福星股份、世茂股份、北新路桥、建发国际、大名城、新湖中宝、陆家嘴、格力地产等在内的多家房企更是披露了再融资计划。
中国市场,本质上就是“政策市”,“政府市”,楼市更是如此。
信贷、债券、股权一同上阵,房地产迎来了史上最大利好,那么出现阶段性的“止跌反弹”,也不足为奇。
03
后疫情时代,楼市只剩确定性
疫情的这三年,什么东西最贵?
如果放在2020年,我会回答:健康、工作、收入。
但在今年,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确定性”最珍贵。
不确定疫情何时会真正结束,不确定低迷的经济何时会复苏,乃至不确定自己购买的房子何时会保质保量的交付入住
——在一个充斥着“不确定”的大环境下,令人心安的“确定性”已然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如今,这种确定性正在回归,那么对于楼市的走向也会变得更容易判断。
首先,从房价来看。以深圳为例,有43%的房源成交价是低于指导价的了,低于指导价成交的房源比例相比8月差不多翻了一倍。还有42%的房源成交只比指导价高0-10%。
在当前阶段,二手房的价格便宜到位了。
其次,从周期来看。我国到目前为止一共四轮地产周期。
第一轮,2008年次贷危机,国家4万亿计划出炉,2010年迎来房地产周期第一个峰值。
第二轮,2011年银行收紧,多城降价促销,央行多次降准降息,2013年迎来房地产周期第二个峰值。
第三轮,2014年经济下行地产寒冬,放松限购限贷、货币宽松,2016年迎来房地产周期第三个峰值。
第四轮,2019年“三道红线”政策颁布,融资端开始强调去杠杆、防风险,部分高杠杆、高负债房企无力偿还债务,一直持续到今天。
市场周期平均每轮3-4年,2019年地产下行周期走到如今也差不多3-4年,理论上将在2023-2024出现一次触底反弹。
再者,以政策角度看,目前有意扶持楼市稳住经济。
10月、11月经济已经显露出一定的转弱迹象,工业、投资、消费和出口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说得直白点: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几乎同时熄火!
稳经济、稳增长就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管清友前段时间提出:
中国稳增长的核心问题其实是稳住房地产。
想到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了这么一句话:
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费。
支柱产业、居民消费,背后意味深长。
如今疫情放开,各地开始响应。
厦门:岛外不限购,外地人可买一套;岛内限购政策不变;
佛山:解除祖庙,大良,桂城三地限购;
武汉:二环外取消针对外地人的限购;
南京:2套以上的本地人可以在市中心继续购买第三套房。
金融16条为行业托底,信贷、债券、股权三支箭为主要手段,辅以各地的支持政策,政策面对于楼市的态度已经昭然若揭。
政策、刚需、市场底、估值反弹、周期底部,多重利好叠加下楼市行情出现阶段性反弹,是一件确定性非常高的事,短期市场行情基本已经明朗。
04
尾声
然而,短期趋势不能印证长期逻辑,支撑楼市持续上涨的动力已经丧失;就拿人口来说吧,没有几代人的时间人口结构基本调不过来,楼市的库存也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去消化。
综合种种因素,未来一段时间地产的成交量上来不一定是个好的买点,却是一个好的卖点;第一次逃顶的时间在2020年6月-2021年3月,那么下一次回暖,会是二次逃顶的时间。
对于不得不买房的那部分人,没什么说的,房价在你能接受的位置,你去买就行。但以个人的看法,世界上除了吃喝拉撒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刚需,房子也是如此。
对于要以房产作为投资的人,假如未来一段时间房价上涨,你不应该买房;因为这是多方因素下造出的一个“下跌中继”。
假如未来一段时间楼市继续下行,那就更不应该买房了。这么多利好都救不回来,以后只会更难。难不成再指望一次“棚改货币化”?
楼市拐点已至,但楼市的黄金时代已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