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阶段疫情三大疑虑的科学分析

  之前我们执行动态清零的时候,整体感染者数量是极少的。而在发现的感染者中,绝大部分是无症状患者。也是基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可以研判奥密克戎危害性伤害性已经相对较低。但是从目前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来看,我们周围发生的和从网络上面看到的病例大部分是有症状的感染,很多人表现出发烧咳嗽的症状,区别在于有的病况剧烈有的则轻微一些,而最后核酸的检测结果都是阳性。

  

  对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是指无相关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通常指核酸检测)或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检测阳性者。

  

  基于目前的社会现状,很多人会感性的把眼前看到的情况和动态清零时候的状况做对比,进而会产生怀疑,为什么之前发现的大部分都是无症状感染者,而现在周围却这么多都是有症状的患者?

  其实理性的去分析,这种状况是可以理解的。

  

  

  2) 之前感染的人总体基数比较少,和现在的感染人数不在一个量级。而钟南山院士也说过,不要集中感染,越晚感染病况会越轻。这里面透露出来的意思就是当越多人集中感染的时候,这个病毒的感染性会变强,甚至于可能会产生变异,变成另外一种新的病毒株。所以基于病毒感染性更强自然会使得有症状的比例增高。

  胡锡进老师之前发微博有提到过,国家实施对新冠的全面开放政策,不是立马就实施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和酝酿,在社会上有做过前期的调研和试验,从宣布二十条到新十条,就是一个最好的暗示和说明。关注这些的人都应该能发觉出来其中的端倪,去做进一步的准备。

  

  可是胡锡进老师确实高估了广大人民群众,不是人人都像胡锡进老师那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大部分的基层群众,都是忙于生活的奔波,很多政策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夕之间就发生改变的,所以目前很多地方买药难得状况,原因基本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 很多人没有未雨绸缪,没有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提前备药。

  2) 部分人过量的囤积药物也是造成目前药物短缺紧俏的原因。

  3 形势上的转变过急,制药企业从最开始的限制购药到目前的抢购药物,来不及应对。就像之前出台的骑乘电瓶车要带头盔的政策一样,也导致了那时候的头盔价格猛升,而且供不应求。目前的药物短缺,也是短时间需求量骤增,但是生产企业没有做好大量备货导致。

  

  不过我相信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像之前的口罩问题一样,马上迎刃而解。随着企业产能的提升以及购药抢购潮退去回归理性购药之后,购买退烧消炎药困难的局面不会再发生。

  这个问题是目前很多人普遍关心的一个大问题。类似于当初我们关心这一次封控之后还有没有下一次一样。根据目前专家学者的说法,综合得到以下信息。

  

  1) 再次感染新冠的风险有多高?

  钟南山院士在近期的大讲堂讲座中表示,目前众多数据显示,感染过一次奥密克戎后,一年内再次感染的比例非常小。他说,感染一次奥密克戎后,体内会产生抗体,等于打了一次疫苗,绝大部分如今感染新冠的人,产生的免疫力依然有效,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重复感染。

  以数据来说,截至2022年12月7日,英国的重复感染率约为6.75%。美国纽约州的重复感染率为6.96%。从年初奥密克戎疫情暴发至今,中国香港的重复感染率为4%。可以看出国外的疫情爆发较早,重复感染率显得也较高。

  通过专家说法和数据佐证,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重复感染的风险存在,但是概率较低”

  

  2) 到底哪些人是再次感染的重点人群?

  根据公开数据,在中国香港的养老院,重复感染率达到了30%,是香港重复感染率的8倍左右。新冠病毒能够再次侵袭感染者,本身说明受感染者的抵抗力免疫力比较低,身体机能本身有一定问题,存在一些基础性的疾病。

  所以再次感染新冠的重点人群集中在“高龄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身上

  

  这是一个目前有高度争议性的问题。有国外研究表明,重复感染死亡风险上升2.17倍,住院风险上升3.32倍,但是很多专家认为这并不足以证明“新冠二次感染会比初次感染更严重",他们认为这些研究选取的时60岁以上的老人做研究,首次感染难恢复,二次感染之后问题肯定更严重,但这并不是因为奥密克戎的影响,有可能一次普通感冒也会导致相同的后果。

  这些专家呼吁,要人们把目光聚焦在新冠的高危人群中,而不是二次感染。接种疫苗目前看来是最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抵抗奥密克戎的办法。而尽量减少外出避免接触感染者,也是在疫情爆发集中初期高危人群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

  举报/反馈